第372章 申国公黄忠-《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

  章武六年,三月。

  在收下臧霸后,刘瑁就将整个徐州交托给了臧霸,随后连夜乘船赶往阳泉,毕竟那里还有一个老将军在等着见他……

  阳泉城。

  在临时充作行辕的县衙之内,弥漫着一股浓重得化不开的药味,混杂着淡淡的血腥与死亡的气息,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

  “哐!”

  “参见陛下!”

  “让开!”

  “喏!”

  只见刘瑁一身风尘,甚至来不及换下赶路时溅上泥点的常服,便大步流星地闯入了后堂。

  他身后的张任等人识趣地停在了廊下,将空间留给了这位心急如焚的帝王……

  早已等候在堂内的张仲景见刘瑁进来,连忙起身,苍老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无奈,他躬身一揖,声音沙哑地开口。

  “臣……有负圣恩,黄将军他……箭创深可见骨,加上时间日久,如今已是……药石无医,高烧不退,神志时而清醒,时而昏沉,全凭一股意志在强撑着……”

  刘瑁的心,猛地向下一沉,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住,痛得他几乎无法呼吸。他摆了摆手,示意张仲景不必多言,脚步沉重地走向内室的病榻。

  榻上,那个曾经能开二石强弓、于万军之中斩将夺旗的老将军,此刻却如同一棵被狂风吹倒的古木,静静地躺在那里……

  他的头发已然全白,曾经古铜色的面庞因连日的高烧而呈现出一种病态的潮红,嘴唇干裂,双眼紧闭,只有那随着急促呼吸而剧烈起伏的胸膛,证明着老将还未逝去。

  黄忠的儿子黄叙跪在榻边,双眼红肿,见刘瑁进来,连忙起身行礼,声音哽咽……

  “臣……参见陛下。”

  “子理,起来吧。”

  刘瑁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走到榻边,缓缓坐下,轻轻握住了黄忠那只布满老茧、此刻却滚烫如烙铁的大手。

  或许是感受到了熟悉的触碰,黄忠那长长的眼睫毛微微颤动了一下,他艰难地睁开了浑浊的双眼,当看清眼前之人是刘瑁时,那黯淡的眸子里,竟奇迹般地重新燃起了一丝光彩。

  “陛……陛下……”

  他的声音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却透着一股发自内心的欣喜与激动:“您……您来了!”

  “汉升。”

  刘瑁俯下身,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温和。

  “朕来了,朕来看你了。你为大汉立下不世之功,阵斩夏侯渊,朕要亲自为你庆功!”

  听到“庆功”二字,黄忠的脸上却浮现出一抹苦涩的笑容,他挣扎着,似乎想要起身,却被刘瑁轻轻按住。

  “陛下……不必安慰老臣了,老臣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

  他剧烈地咳嗽了几声,黄叙连忙端过水碗,小心地喂他喝了几口。

  缓过气来,黄忠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刘瑁,那眼神中,充满了无尽的遗憾与追忆……

  “陛下……臣……后悔啊……”

  “老臣此生,最后悔的,便是当初在南阳与陛下初见之时,未能下定决心追随……以至于在荆州蹉跎许久……每每思及于此,便心如刀绞……”

  他的声音断断续续,却字字泣血,那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无尽悲凉。

  “汉升,莫说此等傻话!”

  刘瑁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那只紧握的大手上。

  “你我相识于宛城,也曾共抗黄巾,那时情景朕历历在目!况且若无你随朕一闯襄阳,朕如何带回思辰?

  若无你坐镇潼关,恐怕朕征伐凉州之时,便已被曹孟德断了后路!

  若无你随为朕征战江东,朕如何能一统江东,安心北伐?

  若非你于阳泉林奋起神威,阵斩夏侯渊,曹休又岂会孤立无援,最终兵败身死?

  你为大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是我大汉的大功臣!”

  黄忠静静地听着,浑浊的眼中也泛起了泪光,他欣慰地笑了,那笑容冲淡了脸上的死气,多了几分释然。

  “能……能听到陛下这番话,老臣……死而无憾了……”

  他喘息着,用尽全身的力气,反手握住了刘瑁的手,目光转向一旁早已泣不成声的儿子黄叙,眼神中充满了慈爱与不舍。

  “陛下……老臣……还有一事相求……”

  “你说!无论何事,朕都允你!”刘瑁哽咽道。

  “犬子黄叙……他自幼体弱,是陛下派来神医,才救回他一条性命……老臣去后,只望陛下能……看顾他一二,莫让他……惹是生非,老臣便……心满意足了……”

  这番话,再无半分大将的豪情,只是一个濒死父亲对儿子最质朴、最深沉的牵挂。

  “汉升放心!”

  刘瑁紧紧握着他的手,斩钉截铁地承诺道,“朕向你保证!只要朕在位一日,黄叙便如朕之子侄!

  朕不仅要他为大汉守住家业,朕还要让他继承你的荣耀,让他成为我大汉新一代的栋梁!朕会亲自教导他,让他成为一个不坠你申国公威名的国之干城!”

  “申……申国公?”

  听到申国公几字,黄忠的眼中突然闪过一丝精光,惊喜的看向刘瑁。

  “是的,申国公,朕已经决定封你为申国公,世袭罔替!”

  “哈哈……如此……老臣……便……放心了……”

  得到刘瑁的承诺,黄忠仿佛卸下了心中最后一块巨石,眼中的光彩迅速地黯淡下去,呼吸也变得越来越微弱。

  他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又看了一眼眼前的帝王,嘴角挂着一丝满足的微笑,缓缓地,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那只滚烫的大手,在刘瑁的掌中一点点变得冰冷。

  “汉升……”

  刘瑁呆呆地望着那张安详的脸,仿佛不愿相信眼前的事实。

  “汉升!!”

  一声悲痛欲绝的嘶吼,从这位帝王的口中迸发而出!

  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浮在黄忠的遗体上,泪水决堤,痛哭失声。那哭声中,有失去挚友的悲恸,有痛失股肱的惋惜,更有对天道不公的无尽愤慨!

  先是典韦,如今又是黄忠!为了这天下一统,他到底还要失去多少位并肩作战的兄弟!

  堂外的赵云、张任等人听到这悲怆的哭声,无不面露哀色,齐齐跪倒在地。

  哭了许久,刘瑁才缓缓直起身,他用袖口胡乱地抹去脸上的泪水,那双通红的眼睛里,悲伤尚未散去,却已然被威严与决断所取代。

  他转身,看着跪在地上的黄叙,声音因悲伤而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响彻整个府邸。

  “传朕旨意!”

  “喏!”

  “追封镇南将军黄忠为申国公!谥号为“壮”,世袭罔替,其子黄叙即刻承袭国公之位!”

  申国公!世袭罔替!

  这石破天惊的封赏,让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自刘瑁称帝以来,国公之位,非有天大功勋者不可得!至今为止,除去活着的刘璝外,只有死去的典韦得到了这份殊荣!

  而世袭罔替,更是将黄家直接抬入了帝国最顶级的勋贵之列!

  刘瑁没有理会众人的震惊,他走到黄忠的遗体旁,亲手为他整理好衣冠,声音愈发沉重,仿佛在对黄忠说,也在对天下人宣告……

  “传朕旨意!着大鸿胪备国公仪仗,护送申国公灵柩,回归京师!朕要为汉升举行国葬!”

  “喏!”

  “传朕旨意!申国公黄忠,金身入烈英殿,享万世香火,与?武(典韦)同列!待朕百年,申国公之金身,当与?武一样,随朕同入皇陵,君臣相伴,永护我大汉江山!”

  “……喏!”

  一连三道旨意,一道比一道震撼!

  尤其是最后一道,让黄忠随葬皇陵,这已是超越了君臣之礼的最高哀荣!毕竟如今在汉朝的历史上,除了卫、霍二人外还从未有臣子被赐陪葬帝陵!

  这意味着在刘瑁心中,黄忠不仅仅是臣子,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与他共同开创这个盛世的兄弟!

  黄叙早已被这接踵而至的浩荡天恩震撼得呆若木鸡,他只能不停地叩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除了“谢陛下隆恩”外,再说不出一个字……

  刘瑁没有再看他,只是重新走回榻边,静静地凝望着黄忠那张安详的面容,仿佛要将这位老将军的模样,永远、永远地刻在自己的心里。

  窗外,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了进来,落在黄忠的脸上,为这位逝去的老将,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阳泉林一战,汉军斩将夺旗,威震天下,而大汉,也为此失去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帝国柱石……

  《新汉书·卷三十三·黄太史魏霍董蒋列传第十三》

  章武六年春三月,帝星夜驰至阳泉,执忠手诀别。忠以箭创深重,药石罔效,然闻帝至,目忽炯然,力陈平生所憾与托孤之请。

  帝涕泣慰勉,历数其功勋,亲封申国公,世袭罔替,且许以子叙前程。忠闻之,欣然释怀,含笑而逝,薨于阳泉行辕,帝抚尸大恸,哀动左右,亲为整饬遗容,发三诏。

  一曰追封申国公,谥曰“壮”,世袭罔替;

  二曰备国公卤簿,扶灵归葬京师,以国葬礼之;

  三曰敕塑金身,配享烈英殿,位同?武侯典韦。更诏曰:“待朕万年,申国公当同?武,祔葬皇陵,永卫汉室陵阙。”恩遇之隆,旷古罕有。群臣闻诏,莫不感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