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却道天凉好个秋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好好好,我的错。下阙需要翻译的哈……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陶渊明就不再解释了,这句的意思是:独坐东窗,把酒搔首。想当年陶渊明写下《停云》时,也是这般滋味吧!江南那些醉心名利之徒,怎懂得浊酒中的深意?江左,就是江南。”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最后一句,也是最狂的一句——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意思为:回首长啸,但见风起云涌。不遗憾我未见到古之贤人,只恨古人未见我的疏狂!世上懂我的,不过两三人罢了。你们说,这一句狂不狂?”
“狂啊,太狂了!”
“别人都是遗憾没有见过古人,辛弃疾却遗憾古人没有见过他,这牛逼的……果然是牛逼!”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但是……大家再回首看第一句,甚矣吾衰矣,他已经衰老的太厉害了,白发已有三千丈了,朋友也已零落无几了。”
“不不不,教授,这首词你翻译的很对,但我不觉得悲凉……曹操说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虽然已经年迈,但他的精神应该是不服输的,所以才有最后的那一句。”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这位书友说的很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说成是不服输,壮心不已,却也是不太准确。应该说是一种——英雄失路的悲愤,转化为与青山对酌的旷达。”
“……”
韩复来看完教授的翻译和解析,也是佩服。
确实是难得的人才!
长期码字对身体不好,所以韩复来又加了些运动。
锻炼身体,长命百岁。
好好睡觉,长命百岁。
吃好喝好,长命百岁。
好了,现在可以继续码字了。
【庆元四年,韩侂胄加封平原郡王,控制台谏,清除异已。彻底形成韩党专政局面。 】
【此后,韩侂胄打击道学,将朱熹等理学派系定为伪学,禁止其学说传播。】
【士人噤若寒蝉,学术僵化,科举文章避谈时政。】
【此时的朝廷,乃是韩侂胄一人之朝廷,国家大事,皆出于韩。】
【至于对金国的态度,也没有什么主战派和主和派了,只有韩派。】
【而辛弃疾,因为之前和朱熹交往甚密,也被算作理学派,再无复起可能。】
【嘉泰元年。】
【辛弃疾已经六十岁了。】
【这两年他虽老迈,更不在官场,但却比之前隐居的十几年,更多的听到了朝廷的消息。】
【因为韩侂胄干的,越来越大张旗鼓,地方官员们越来越怨声载道。】
【辛弃疾也对宋朝廷,再不抱希望了。】
【年轻的时候,他对几个儿子,谆谆教导的都是北伐大业……现在,他只希望孩子们能守护一方。】
【辛弃疾的几个儿子都做官了,虽然暂时都是小官,但也是一方父母官,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良心就行。】
【但他的内心,还是难以平静。】
【毕竟,那是他一生的期盼。】
【北伐无望,甚至现在再入官场都亦无望,只有满怀的愁苦,无计消除。】
【……】
【嘉泰元年的秋雨来得又急又冷。】
【上饶博山的青石小径上,一个披着蓑衣的身影在雨中踽踽独行。】
【辛弃疾的竹杖点在湿滑的石阶上,每一步都溅起细碎的水花。】
【他的官靴早已换成草鞋,却依然保持着军中养成的挺拔姿态。】
【山腰的凉亭在雨幕中若隐若现。】
【这座他常来独处的亭子,此刻檐角正滴落着串串水珠。】
【只有登山远望,才能让他的心境平和。】
【亭中的石桌上积了一层薄灰。】
【一场秋雨一场凉,年迈的辛弃疾已不像年轻时那般强健,他不由地紧了紧衣服。】
【忽然记起,他年轻的时候也爱登山,也爱登楼。】
【那个时候,他总想着和那些前人文豪一样,登楼赋诗,用诗词,写出自已的愁苦。】
【那个时候,他雄心壮志,豪气冲天,愁着如何北伐中原,梦着总有一日能封狼居胥。】
【那个时候,他只想着作出那些个震惊世人的诗词,让大宋的朝廷见识到自已的文采,见识到自已的武艺,盼望着有一天能被重用,领军北伐。】
【那个时候,他好像作了很多愁苦的诗词,但现在,已然记不清了……】
【那个时候,好像朝廷里面的相公们,并没有因为诗词对自已青眼相加。】
【辛弃疾突然自嘲地笑了笑,现在想起来,年轻时候的那些诗词,真是矫揉造作,贻笑大方。】
【那个时候,他还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愁……】
【现在呢?】
【现在的自已,是真的愁……这该是做诗词的好时机啊!】
【但是啊……】
【辛弃疾心中酝酿着,该如何去表达心中万般的愁苦。】
【思考着该用哪些句子,来写出自已心中万般的愁苦。】
【心中有千言万语在汹涌翻滚。】
【千言万语,却是说不出口。】
【辛弃疾静静地着站立在秋风中,举目远眺,半晌,只是轻叹一句:“好个秋啊……”】
【天凉了,秋天了。】
【天凉好个秋啊……】
【辛弃疾忽然凄惨一笑,自语道:“这时候,却突然有了句子了……”】
【他走到石壁边,挥毫题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好好好,我的错。下阙需要翻译的哈……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陶渊明就不再解释了,这句的意思是:独坐东窗,把酒搔首。想当年陶渊明写下《停云》时,也是这般滋味吧!江南那些醉心名利之徒,怎懂得浊酒中的深意?江左,就是江南。”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最后一句,也是最狂的一句——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意思为:回首长啸,但见风起云涌。不遗憾我未见到古之贤人,只恨古人未见我的疏狂!世上懂我的,不过两三人罢了。你们说,这一句狂不狂?”
“狂啊,太狂了!”
“别人都是遗憾没有见过古人,辛弃疾却遗憾古人没有见过他,这牛逼的……果然是牛逼!”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但是……大家再回首看第一句,甚矣吾衰矣,他已经衰老的太厉害了,白发已有三千丈了,朋友也已零落无几了。”
“不不不,教授,这首词你翻译的很对,但我不觉得悲凉……曹操说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虽然已经年迈,但他的精神应该是不服输的,所以才有最后的那一句。”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这位书友说的很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说成是不服输,壮心不已,却也是不太准确。应该说是一种——英雄失路的悲愤,转化为与青山对酌的旷达。”
“……”
韩复来看完教授的翻译和解析,也是佩服。
确实是难得的人才!
长期码字对身体不好,所以韩复来又加了些运动。
锻炼身体,长命百岁。
好好睡觉,长命百岁。
吃好喝好,长命百岁。
好了,现在可以继续码字了。
【庆元四年,韩侂胄加封平原郡王,控制台谏,清除异已。彻底形成韩党专政局面。 】
【此后,韩侂胄打击道学,将朱熹等理学派系定为伪学,禁止其学说传播。】
【士人噤若寒蝉,学术僵化,科举文章避谈时政。】
【此时的朝廷,乃是韩侂胄一人之朝廷,国家大事,皆出于韩。】
【至于对金国的态度,也没有什么主战派和主和派了,只有韩派。】
【而辛弃疾,因为之前和朱熹交往甚密,也被算作理学派,再无复起可能。】
【嘉泰元年。】
【辛弃疾已经六十岁了。】
【这两年他虽老迈,更不在官场,但却比之前隐居的十几年,更多的听到了朝廷的消息。】
【因为韩侂胄干的,越来越大张旗鼓,地方官员们越来越怨声载道。】
【辛弃疾也对宋朝廷,再不抱希望了。】
【年轻的时候,他对几个儿子,谆谆教导的都是北伐大业……现在,他只希望孩子们能守护一方。】
【辛弃疾的几个儿子都做官了,虽然暂时都是小官,但也是一方父母官,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良心就行。】
【但他的内心,还是难以平静。】
【毕竟,那是他一生的期盼。】
【北伐无望,甚至现在再入官场都亦无望,只有满怀的愁苦,无计消除。】
【……】
【嘉泰元年的秋雨来得又急又冷。】
【上饶博山的青石小径上,一个披着蓑衣的身影在雨中踽踽独行。】
【辛弃疾的竹杖点在湿滑的石阶上,每一步都溅起细碎的水花。】
【他的官靴早已换成草鞋,却依然保持着军中养成的挺拔姿态。】
【山腰的凉亭在雨幕中若隐若现。】
【这座他常来独处的亭子,此刻檐角正滴落着串串水珠。】
【只有登山远望,才能让他的心境平和。】
【亭中的石桌上积了一层薄灰。】
【一场秋雨一场凉,年迈的辛弃疾已不像年轻时那般强健,他不由地紧了紧衣服。】
【忽然记起,他年轻的时候也爱登山,也爱登楼。】
【那个时候,他总想着和那些前人文豪一样,登楼赋诗,用诗词,写出自已的愁苦。】
【那个时候,他雄心壮志,豪气冲天,愁着如何北伐中原,梦着总有一日能封狼居胥。】
【那个时候,他只想着作出那些个震惊世人的诗词,让大宋的朝廷见识到自已的文采,见识到自已的武艺,盼望着有一天能被重用,领军北伐。】
【那个时候,他好像作了很多愁苦的诗词,但现在,已然记不清了……】
【那个时候,好像朝廷里面的相公们,并没有因为诗词对自已青眼相加。】
【辛弃疾突然自嘲地笑了笑,现在想起来,年轻时候的那些诗词,真是矫揉造作,贻笑大方。】
【那个时候,他还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愁……】
【现在呢?】
【现在的自已,是真的愁……这该是做诗词的好时机啊!】
【但是啊……】
【辛弃疾心中酝酿着,该如何去表达心中万般的愁苦。】
【思考着该用哪些句子,来写出自已心中万般的愁苦。】
【心中有千言万语在汹涌翻滚。】
【千言万语,却是说不出口。】
【辛弃疾静静地着站立在秋风中,举目远眺,半晌,只是轻叹一句:“好个秋啊……”】
【天凉了,秋天了。】
【天凉好个秋啊……】
【辛弃疾忽然凄惨一笑,自语道:“这时候,却突然有了句子了……”】
【他走到石壁边,挥毫题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