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鹅湖之会
韩复来和白芷之看了半天评论,才一起出去吃饭。
吃完饭,韩复来打算今天休息一下,去三国剧组转转……哦,剧组今天歇业整顿了,去不成。
那就和白芷之去逛街吧,男朋友就应该陪着女朋友逛街。
第二天,韩复来才继续码字。
【淳熙十五年。】
【此时距辛弃疾被罢官已经过去七年了。】
【今年,闲居已久的辛弃疾,终于再次活动了起来。】
【据可靠消息,金世宗完颜雍病重不能理事了。】
【完颜雍年老体衰,这一场病,很可能就要了他的命。而金国皇帝去世,金国内部一定大乱,这是北伐的天赐良机!】
【同样,朝廷自然也收到了这个消息。】
【沉寂几年的孝宗皇帝,再度起了北伐的心思。】
【此等良机,辛弃疾自然不能错过。】
【他虽然已经不在朝堂,但北伐之事,却一直记挂在心。此次若朝廷真要北伐,他也定然出力。】
【但隆兴北伐失败犹在眼前,不得不察。】
【辛弃疾便写信邀请陈亮、朱熹两位友人,前来上饶,共商北伐之计。】
【此次集会,一是分析隆兴北伐失败之缘由,二是探讨再次北伐的方针战略。】
【熙十五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铅山鹅湖寺外的官道上,一个身披蓑衣的身影正顶着风雪艰难前行。】
【此人身长七尺,目光如炬,正是陈亮。】
【陈亮原名陈汝能,字同甫,号龙川。绍兴十三年出生于婺州永康。】
【曾祖陈知元在靖康之变中殉国,虽家道中落贫寒,但陈亮聪颖好学,自幼便有神童之名。】
【十八岁作《酌古论》,分析汉唐军事得失,获婺州知州周葵赏识 。】
【陈亮在乾道五年初次参加科举,未中进士,此后多次应试均未成功。】
【未进入官场的陈亮,却有一身抗金热血,先是向孝宗皇帝上书《中兴五论》,提出抗金策略,但未被采纳。】
【后又再次上书《上皇帝第一书》,批评朝廷苟安,主张恢复中原,但仍未被重用。】
【因性格刚直,大骂主和派,多次被诬陷,曾两次被捕入狱,但最终均获释。】
【在此期间,与辛弃疾相识,两人相交莫逆,志同道合。】
【陈亮的睫毛上结满了冰霜,胯下的青骢马每走一步都要陷进半尺深的积雪里。】
【
"先生,前面就是带湖了!
"书童指着远处一片银装素裹的庄园喊道。】
【陈亮眯起眼睛,看见湖心亭里隐约有灯火闪烁。】
【稼轩内,辛弃疾正在出神的想着什么,老仆辛忠匆匆踏雪而来:
"老爷,陈同甫先生到了!
"】
【辛弃疾猛地起身,顾不得披氅衣,赤着脚就冲出亭子,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
【
"同甫!
"】
【
"幼安!
"】
【陈亮的蓑衣上还带着千里风尘,辛弃疾的鬓角已染上星霜,但他们的眼神依然如年轻时般锐利。】
【是夜,湖心亭的炭火盆烧得通红。】
【陈亮解下佩剑拍在案上:
"听说你被那帮腐儒气得写了首《沁园春》,把孔孟都骂作'秕糠'?
"】
【辛弃疾给老友斟满烈酒:
"我倒要问你,为何在《上皇帝第一书》里说陛下励志复仇,而士大夫醉生梦死?这话把满朝文武都得罪光了。
"】
【两人相视一笑。】
【之后三天,两人游览山水,温酒看雪,只等朱熹到来。】
【却不想,朱熹竟然失约了。】
【朱熹为何失约不止,两人也不想深究,北伐之事,急需商议了。】
【上饶以北,铅山以南,有大湖。】
【大湖形似展翅白鹅,故名鹅湖。】
【鹅湖临鹅湖山,山上有鹅湖寺。】
【漫天风雪之下,一行人来到了鹅湖寺。】
【禅房里面,辛弃疾和陈亮相对而坐。】
【陈亮皱着眉头,道:“幼安兄,我之前上书皇帝《中兴五论》,陛下不允,可是策略有差?”】
【辛弃疾道:“史浩等人遮蔽圣听罢了……”】
【陈亮眼神一亮,又道:“幼安兄也赞同我速战速决,直捣开封的战略了?”】
【辛弃疾并未回答,而是道:“同甫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隆兴北伐之败,你有何高见?”】
【陈亮道:“无非将相不和,用人不当。”】
【辛弃疾又道:“确实如此,若非副将邵宏渊嫉妒,北伐或许还能更进一步。但为何会败一战而全溃呢?”】
【陈亮郑重道:“幼安兄请直言。”】
【辛弃疾便从宋朝军队的人数、战力、装备、尤其是骑兵的劣势,和水师的优势、以及北伐之后若是攻占城池,如何驻守,如何构建防线,详细讲了起来。】
【最终,辛弃疾道:“我的主张还是要稳扎稳打,先经营荆襄。金国军队的战力比我军更强,不能急图。”】
【陈亮拍案而起,道:“正是因为金国军队强悍,所以我们更不能等了,此次金主病逝时,正是天赐良机,只有速战速决,方有一线可能。”】
【辛弃疾道:“同甫兄也不必如此长他人志气,金军虽强,但也并非不可一战!”】
【陈亮道:“愿闻其详!”】
(现在的抖音百科、百度百科,真是乱七八糟的,一点不可信啊……所有搜索里面都写着,陈亮在淳熙五年给宋孝宗赵昚上书《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名字就叫这个,我以为我记忆出问题了呢。)
(孝宗谥号是皇帝死后才给的,怎么可能活着的时候就有人直接称呼孝宗皇帝呢。)
韩复来和白芷之看了半天评论,才一起出去吃饭。
吃完饭,韩复来打算今天休息一下,去三国剧组转转……哦,剧组今天歇业整顿了,去不成。
那就和白芷之去逛街吧,男朋友就应该陪着女朋友逛街。
第二天,韩复来才继续码字。
【淳熙十五年。】
【此时距辛弃疾被罢官已经过去七年了。】
【今年,闲居已久的辛弃疾,终于再次活动了起来。】
【据可靠消息,金世宗完颜雍病重不能理事了。】
【完颜雍年老体衰,这一场病,很可能就要了他的命。而金国皇帝去世,金国内部一定大乱,这是北伐的天赐良机!】
【同样,朝廷自然也收到了这个消息。】
【沉寂几年的孝宗皇帝,再度起了北伐的心思。】
【此等良机,辛弃疾自然不能错过。】
【他虽然已经不在朝堂,但北伐之事,却一直记挂在心。此次若朝廷真要北伐,他也定然出力。】
【但隆兴北伐失败犹在眼前,不得不察。】
【辛弃疾便写信邀请陈亮、朱熹两位友人,前来上饶,共商北伐之计。】
【此次集会,一是分析隆兴北伐失败之缘由,二是探讨再次北伐的方针战略。】
【熙十五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铅山鹅湖寺外的官道上,一个身披蓑衣的身影正顶着风雪艰难前行。】
【此人身长七尺,目光如炬,正是陈亮。】
【陈亮原名陈汝能,字同甫,号龙川。绍兴十三年出生于婺州永康。】
【曾祖陈知元在靖康之变中殉国,虽家道中落贫寒,但陈亮聪颖好学,自幼便有神童之名。】
【十八岁作《酌古论》,分析汉唐军事得失,获婺州知州周葵赏识 。】
【陈亮在乾道五年初次参加科举,未中进士,此后多次应试均未成功。】
【未进入官场的陈亮,却有一身抗金热血,先是向孝宗皇帝上书《中兴五论》,提出抗金策略,但未被采纳。】
【后又再次上书《上皇帝第一书》,批评朝廷苟安,主张恢复中原,但仍未被重用。】
【因性格刚直,大骂主和派,多次被诬陷,曾两次被捕入狱,但最终均获释。】
【在此期间,与辛弃疾相识,两人相交莫逆,志同道合。】
【陈亮的睫毛上结满了冰霜,胯下的青骢马每走一步都要陷进半尺深的积雪里。】
【
"先生,前面就是带湖了!
"书童指着远处一片银装素裹的庄园喊道。】
【陈亮眯起眼睛,看见湖心亭里隐约有灯火闪烁。】
【稼轩内,辛弃疾正在出神的想着什么,老仆辛忠匆匆踏雪而来:
"老爷,陈同甫先生到了!
"】
【辛弃疾猛地起身,顾不得披氅衣,赤着脚就冲出亭子,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
【
"同甫!
"】
【
"幼安!
"】
【陈亮的蓑衣上还带着千里风尘,辛弃疾的鬓角已染上星霜,但他们的眼神依然如年轻时般锐利。】
【是夜,湖心亭的炭火盆烧得通红。】
【陈亮解下佩剑拍在案上:
"听说你被那帮腐儒气得写了首《沁园春》,把孔孟都骂作'秕糠'?
"】
【辛弃疾给老友斟满烈酒:
"我倒要问你,为何在《上皇帝第一书》里说陛下励志复仇,而士大夫醉生梦死?这话把满朝文武都得罪光了。
"】
【两人相视一笑。】
【之后三天,两人游览山水,温酒看雪,只等朱熹到来。】
【却不想,朱熹竟然失约了。】
【朱熹为何失约不止,两人也不想深究,北伐之事,急需商议了。】
【上饶以北,铅山以南,有大湖。】
【大湖形似展翅白鹅,故名鹅湖。】
【鹅湖临鹅湖山,山上有鹅湖寺。】
【漫天风雪之下,一行人来到了鹅湖寺。】
【禅房里面,辛弃疾和陈亮相对而坐。】
【陈亮皱着眉头,道:“幼安兄,我之前上书皇帝《中兴五论》,陛下不允,可是策略有差?”】
【辛弃疾道:“史浩等人遮蔽圣听罢了……”】
【陈亮眼神一亮,又道:“幼安兄也赞同我速战速决,直捣开封的战略了?”】
【辛弃疾并未回答,而是道:“同甫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隆兴北伐之败,你有何高见?”】
【陈亮道:“无非将相不和,用人不当。”】
【辛弃疾又道:“确实如此,若非副将邵宏渊嫉妒,北伐或许还能更进一步。但为何会败一战而全溃呢?”】
【陈亮郑重道:“幼安兄请直言。”】
【辛弃疾便从宋朝军队的人数、战力、装备、尤其是骑兵的劣势,和水师的优势、以及北伐之后若是攻占城池,如何驻守,如何构建防线,详细讲了起来。】
【最终,辛弃疾道:“我的主张还是要稳扎稳打,先经营荆襄。金国军队的战力比我军更强,不能急图。”】
【陈亮拍案而起,道:“正是因为金国军队强悍,所以我们更不能等了,此次金主病逝时,正是天赐良机,只有速战速决,方有一线可能。”】
【辛弃疾道:“同甫兄也不必如此长他人志气,金军虽强,但也并非不可一战!”】
【陈亮道:“愿闻其详!”】
(现在的抖音百科、百度百科,真是乱七八糟的,一点不可信啊……所有搜索里面都写着,陈亮在淳熙五年给宋孝宗赵昚上书《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名字就叫这个,我以为我记忆出问题了呢。)
(孝宗谥号是皇帝死后才给的,怎么可能活着的时候就有人直接称呼孝宗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