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飞虎军,安湖南
【湖南确实是朝廷重地,荆襄防线与湖南仅一江之隔,金军若突破长江中游,可直捣临安。】
【辛弃疾初到湖南,并无可用之兵。】
【湖南乡社兵军官多由文官子弟充任,毫无实战经验。普通士兵军饷被层层克扣,衣不蔽体,器不入手。多年来已养成疲惰散漫之风,遇敌辄溃,毫无战斗力。】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和一次小规模实战之后,辛弃疾彻底放弃了这些乡社兵。】
【立马向朝廷上《论盗贼札子》,其中道:“所谓乡社精锐者,不过豪奴市犬,徒耗廪粟。”】
【又在《札子》奏请别创一军。】
【淳熙六年年初,朝廷同意辛弃疾别创一军的奏折,但仅拨款30万缗以供成军,其他费用自筹。】
【虽然朝廷只拨款30万缗,但辛弃疾还是很开心的,有能组军的朝廷旨意,这就够了。】
【其他的事,都是小事。】
【辛弃疾很快就有了措施,第一,变卖官产:拆除潭州废弃官署、瓦舍,熔铜像铸钱。第二征收商税:对过境茶叶、瓷器加征防务税。第三挪用赈灾款:截留部分赈灾粮饷,后以屯田收成补还。】
【有了钱,就考虑人了。】
【首先,裁撤老弱乡兵两千余人,虽然引发地方豪强不满,但在辛弃疾铁血手腕之下,豪强们也只能忍气吞声。】
【其次,招人:以免赋役三年为条件,招募湘西猎户、流亡义军,以及北方归正人。尤其是北方归正人,如山东义军残部,他们善骑射、仇金深,战力最强。】
【招募士兵的动作很快,训练也很苦。】
【但粮饷充足的情况下,士兵们都毫无怨言。】
【但现在湖南起义军威势太盛,这些新招募的士兵,各个心中畏惧。】
【辛弃疾便直接以北伐中原,歼灭鞑虏的目标训练,令士兵们每日齐声高呼“还我汴京,直捣黄龙”,强化复仇意识,抬高对手强度,让士兵们减少对盗贼流寇的恐惧。】
【训练方面,辛弃疾以战代练,分批次派小队剿匪实战,存活者授“飞虎”铜牌。】
【这种直接要命的训练方式,让不少跟着混的士兵怕了,开始出现了逃兵。】
【辛弃疾组建执法队,专门抓逃兵。抓到逃兵,拉到军营中,当众砍头,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才止住了逃跑风气。】
【装备方面,有三弓床弩,锁子甲,神臂弩。】
【仅仅两个月,新军便成。】
【淳熙六年,春。】
【营帐外的火把在风中明灭不定,辛弃疾掀开帐帘时,铁甲上还凝着霜。】
【辛弃疾作为湖南安抚使,潭州知州,本应该是坐镇城中的,但因为组建和训练军队,一直在军营办公。】
【营帐内,李正之正提笔誊写奏章——《论荆襄防务疏》。】
【李正之乃是辛弃疾的好友兼同僚,两人同为主战派,此次筹建新军,李正之全力配合辅佐,现官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公事兼权知鄂州。】
【听见铁甲铮鸣,李正之起身行礼:“节帅!”】
【辛弃疾阔步走了进来,他虽然已操劳多日,休息时少,但此时仍旧精神饱满,气势骇人。】
【辛弃疾抬手示意,解下佩刀掷在案上,刀鞘磕出一声闷响,然后道:“朝廷要调你去蜀中?”】
【李正之已四十出头,鬓角微白,他搁笔道:“是啊,要我三日内启程。”】
【辛弃疾轻哼一声:“调我的人,都不与我通气了!”】
【李正之叹气道:“现在赵相病危,不能理事。朝廷由王相主政,咱们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现宰相赵雄已病危,王淮任参知政事,乃是赵雄的接班人,为主和派。】
【帐外忽有马蹄声急至。】
【亲兵喘着粗气递上札子:“帅爷,临安急递!” 】
【辛弃疾扫过那几行朱批,嘴角扯出冷笑:“王淮老儿倒是勤快——飞虎军的战马还未配齐,弹劾我僭越的折子已进了大内。”】
【他将札子掷入炭盆,火苗腾地窜起,映得他眉骨如刀刻。】
【李正之默默推过一杯温酒,叹道:“蜀道难,未必难过朝堂路。”】
【辛弃疾淡淡一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先平定了湖南之乱吧。”】
【李正之又道:“节帅,你也要学会明哲保身才对。现如今,陛下锐气渐失,北伐之事,只能缓图了。”】
【辛弃疾沉默半晌,才长叹一口气。】
【是啊,重点是陛下啊……】
【当初,陛下初登大宝,意气风发,立志北伐。但经过隆兴北伐失败,又经过这些年的消沉,陛下也渐渐没了北伐的意愿了。】
【不管朝堂之上如何争论,只要有陛下支持,立志北伐的忠臣们总能憋着一口气,总是有盼头的。但现在……】
【更有太上皇,虽然依旧称作太上皇,但权柄益重,主和思想,已成定局。】
【像王淮这等坚定的主和派,很快就要入阁拜相,可见一斑。】
【思虑半晌,辛弃疾突然道:“本直你不日赴蜀,本帅有词相酬。”】
【李正之哈哈一笑:“能得节帅一词,下官之幸!我来研墨。”】
【砚台里的墨水已干,李正之再次加入清水,缓缓研磨。】
【等墨水匀了,辛弃疾的词也已在心中填好。】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李正之看着“万里雪深”四字,似乎能看到中原北方的百姓们,一个个的,在深雪中求生。】
【须相忆,须相忆……】
【帐外传来号角声,是新募的士卒在夜训。】
【火光将两条身影投在帐上,如两柄出鞘的剑,斜斜刺向北方。】
【送别李正之,辛弃疾继续训练士卒。】
【月余,新军训练初成,是为飞虎军。】
【辛弃疾亲自带飞虎军剿匪平叛。】
【仅两个月,湖南盗匪、茶商军,尽皆平定。】
【湖南太平。】
写完之后,立马发表。
发表完了,继续写。
接下来,就是辛弃疾仕途的低峰期,诗词创作的高峰期了。
这段时间的诗词,那是质量又高,产量又大。
【湖南确实是朝廷重地,荆襄防线与湖南仅一江之隔,金军若突破长江中游,可直捣临安。】
【辛弃疾初到湖南,并无可用之兵。】
【湖南乡社兵军官多由文官子弟充任,毫无实战经验。普通士兵军饷被层层克扣,衣不蔽体,器不入手。多年来已养成疲惰散漫之风,遇敌辄溃,毫无战斗力。】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和一次小规模实战之后,辛弃疾彻底放弃了这些乡社兵。】
【立马向朝廷上《论盗贼札子》,其中道:“所谓乡社精锐者,不过豪奴市犬,徒耗廪粟。”】
【又在《札子》奏请别创一军。】
【淳熙六年年初,朝廷同意辛弃疾别创一军的奏折,但仅拨款30万缗以供成军,其他费用自筹。】
【虽然朝廷只拨款30万缗,但辛弃疾还是很开心的,有能组军的朝廷旨意,这就够了。】
【其他的事,都是小事。】
【辛弃疾很快就有了措施,第一,变卖官产:拆除潭州废弃官署、瓦舍,熔铜像铸钱。第二征收商税:对过境茶叶、瓷器加征防务税。第三挪用赈灾款:截留部分赈灾粮饷,后以屯田收成补还。】
【有了钱,就考虑人了。】
【首先,裁撤老弱乡兵两千余人,虽然引发地方豪强不满,但在辛弃疾铁血手腕之下,豪强们也只能忍气吞声。】
【其次,招人:以免赋役三年为条件,招募湘西猎户、流亡义军,以及北方归正人。尤其是北方归正人,如山东义军残部,他们善骑射、仇金深,战力最强。】
【招募士兵的动作很快,训练也很苦。】
【但粮饷充足的情况下,士兵们都毫无怨言。】
【但现在湖南起义军威势太盛,这些新招募的士兵,各个心中畏惧。】
【辛弃疾便直接以北伐中原,歼灭鞑虏的目标训练,令士兵们每日齐声高呼“还我汴京,直捣黄龙”,强化复仇意识,抬高对手强度,让士兵们减少对盗贼流寇的恐惧。】
【训练方面,辛弃疾以战代练,分批次派小队剿匪实战,存活者授“飞虎”铜牌。】
【这种直接要命的训练方式,让不少跟着混的士兵怕了,开始出现了逃兵。】
【辛弃疾组建执法队,专门抓逃兵。抓到逃兵,拉到军营中,当众砍头,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才止住了逃跑风气。】
【装备方面,有三弓床弩,锁子甲,神臂弩。】
【仅仅两个月,新军便成。】
【淳熙六年,春。】
【营帐外的火把在风中明灭不定,辛弃疾掀开帐帘时,铁甲上还凝着霜。】
【辛弃疾作为湖南安抚使,潭州知州,本应该是坐镇城中的,但因为组建和训练军队,一直在军营办公。】
【营帐内,李正之正提笔誊写奏章——《论荆襄防务疏》。】
【李正之乃是辛弃疾的好友兼同僚,两人同为主战派,此次筹建新军,李正之全力配合辅佐,现官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公事兼权知鄂州。】
【听见铁甲铮鸣,李正之起身行礼:“节帅!”】
【辛弃疾阔步走了进来,他虽然已操劳多日,休息时少,但此时仍旧精神饱满,气势骇人。】
【辛弃疾抬手示意,解下佩刀掷在案上,刀鞘磕出一声闷响,然后道:“朝廷要调你去蜀中?”】
【李正之已四十出头,鬓角微白,他搁笔道:“是啊,要我三日内启程。”】
【辛弃疾轻哼一声:“调我的人,都不与我通气了!”】
【李正之叹气道:“现在赵相病危,不能理事。朝廷由王相主政,咱们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现宰相赵雄已病危,王淮任参知政事,乃是赵雄的接班人,为主和派。】
【帐外忽有马蹄声急至。】
【亲兵喘着粗气递上札子:“帅爷,临安急递!” 】
【辛弃疾扫过那几行朱批,嘴角扯出冷笑:“王淮老儿倒是勤快——飞虎军的战马还未配齐,弹劾我僭越的折子已进了大内。”】
【他将札子掷入炭盆,火苗腾地窜起,映得他眉骨如刀刻。】
【李正之默默推过一杯温酒,叹道:“蜀道难,未必难过朝堂路。”】
【辛弃疾淡淡一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先平定了湖南之乱吧。”】
【李正之又道:“节帅,你也要学会明哲保身才对。现如今,陛下锐气渐失,北伐之事,只能缓图了。”】
【辛弃疾沉默半晌,才长叹一口气。】
【是啊,重点是陛下啊……】
【当初,陛下初登大宝,意气风发,立志北伐。但经过隆兴北伐失败,又经过这些年的消沉,陛下也渐渐没了北伐的意愿了。】
【不管朝堂之上如何争论,只要有陛下支持,立志北伐的忠臣们总能憋着一口气,总是有盼头的。但现在……】
【更有太上皇,虽然依旧称作太上皇,但权柄益重,主和思想,已成定局。】
【像王淮这等坚定的主和派,很快就要入阁拜相,可见一斑。】
【思虑半晌,辛弃疾突然道:“本直你不日赴蜀,本帅有词相酬。”】
【李正之哈哈一笑:“能得节帅一词,下官之幸!我来研墨。”】
【砚台里的墨水已干,李正之再次加入清水,缓缓研磨。】
【等墨水匀了,辛弃疾的词也已在心中填好。】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李正之看着“万里雪深”四字,似乎能看到中原北方的百姓们,一个个的,在深雪中求生。】
【须相忆,须相忆……】
【帐外传来号角声,是新募的士卒在夜训。】
【火光将两条身影投在帐上,如两柄出鞘的剑,斜斜刺向北方。】
【送别李正之,辛弃疾继续训练士卒。】
【月余,新军训练初成,是为飞虎军。】
【辛弃疾亲自带飞虎军剿匪平叛。】
【仅两个月,湖南盗匪、茶商军,尽皆平定。】
【湖南太平。】
写完之后,立马发表。
发表完了,继续写。
接下来,就是辛弃疾仕途的低峰期,诗词创作的高峰期了。
这段时间的诗词,那是质量又高,产量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