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酒宴填词
【乾道二年,辛弃疾再次被调任建康府通判。】
【建康府乃是宋朝军事要地,此次调任,更显朝廷对辛弃疾的赏识。】
【通判乃是州府二把手,有制衡知府的职责,更有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力。】
【但幸运的是,在辛弃疾任职建康府通判期间,他的两位顶头上司,都和辛弃疾志趣相投,志同道合,均主张抗金。】
【一年多时间的任职,辛弃疾已对建康府的政务和防务有了全面深入了了解。】
【并且,对宋朝廷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乾道三年,建康府的冬夜来得格外早。】
【辛弃疾勒马停在留守司衙门前时,暮色已如铁幕般沉沉压下。】
【
"辛通判到——
"】
【辛弃疾解下佩剑递给亲兵,忽然瞥见剑穗上沾着暗红。是今日在北固亭斩杀的那个金军探子的血。他不动声色地抹去血迹,却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环佩声响。】
【辛弃疾回首望去,是一个婀娜多姿的身影,不由出声道:
"李大家也来了?
"】
【门吏哈着腰笑道:
"回通判,是留守大人特意请来助兴的。
"】
【转过影壁,暖香混着酒气扑面而来。正厅里十二盏青铜连枝灯照得通明,七八张黑漆食案围成半月形。】
【知府史正志正举着犀角杯与漕司官员谈笑,绛红官袍的袖口沾着酒渍。】
【
"幼安!
"史正志踉跄起身,笑着说道:
"你再不来,这坛御赐的蔷薇露就要见底了。
"】
【辛弃疾拱手行礼道:“下官巡防来迟。”】
【史正志摆手笑道:“快快入席,且饮热酒!”】
【辛弃疾将酒杯中酒一饮而尽,道:“节帅,金军先锋已到瓜洲渡。”话虽如此,却并不慌乱。】
【史正志笑道:“江淮防务,这两年已见成效,幼安勿扰。”】
【史正志的官职,有知建康军府事,也有江南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行宫留守,兼沿江水军制置使。知府是文官的称呼,辛弃疾一直称呼他为节帅。】
【今年秋,史正志向朝廷上书《恢复要览》五篇,主张出兵北伐,辛弃疾对他钦佩有加,两人相交莫逆。】
【辛弃疾自然知晓这些,现在沿江防御体系完善,各重镇巡防严密,并且早在春初,就开始坚壁清野,金军补给困难,这场仗,根本打不起来。】
【即便是金军,估计也只是为了军事震慑,而并非真正的南攻。】
【辛弃疾点了点头,又道:“沿淮戍军的粮饷上月又削减了一成,此次……”】
【“幼安!”史正志突然喊了一声,然后指了指旁边架子上的神弩,道:“朝廷新拨调了三百架神臂弩,你且看看,守淮无忧矣!”】
【辛弃疾也知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便转移话题道:“好弩!听闻李大家琴艺不凡,今日正好见识见识。”】
【有官员笑道:“李大家何弹一曲最拿手的《雨霖铃》,让辛大人点评一番。”】
【李大家行了礼,轻声道:“那奴家就唱一首柳七郎的《雨霖铃》,为众位大人助兴。”】
【琵琶悠扬,李大家歌喉清脆又婉转:“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曲唱罢,众人皆鼓掌叫好,推杯换盏,兴致高涨。】
【史正志起身到了后院,辛弃疾跟了过去。】
【还不等辛弃疾开口,史正志道:“幼安,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没用的。”】
【到了没人的地方,辛弃疾便直接道:“沿淮戍军的粮饷今年已经削减两次了,这样下去,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江淮防线,可就成了纸糊的了。”】
【史正志长叹一声道:“太上皇要修园林,主和派只想花钱买平安,没有钱粮了。现在这个结果,已经是好不容易争取到的了。”】
【辛弃疾无话可说了。】
【隆兴北伐大败之后,主战派虽然还在当政,但却已经渐渐衰弱了。而退位颐养的太上皇,又再次插手了朝堂。】
【赵昚乃是养子,继位之后,也是每旬向太上皇问安,朝廷大事,时时汇报请示。】
【史正志又道:“幼安,我很快就要调任了,临别之际,有一言相赠。”】
【辛弃疾正色道:“节帅请讲。”】
【史正志先是笑了笑,才道:“你可读过韩相公和狄公的故事?”】
【不等辛弃疾回答,史正志自顾说道:“起初韩相公看重岳飞,在文人酒会上请狄公出席,在这酒会上,一个歌姬给众官敬酒,到了狄公这里,那歌姬却说:‘也敬斑儿一盏。’大庭广众之下,这是奇耻大辱,狄公当时隐忍未发,第二天也只是把这歌姬打了顿板子出出气。韩相公听闻后,竟将狄公部将焦用捉拿问斩,狄公求情,道:‘焦用有军功,是好男儿!’你可知,当时韩相公是怎么说的?”】
【这段故事,文人武将,谁能不知呢?】
【辛弃疾深吸一口气,道:“韩相公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名者,才是好男儿,一个贼配军也敢称好男儿?’”】
【史正志也轻叹一声,道:“这就是咱们宋朝的官场了……狄公当时可已经是枢密副使了,即便到了这等高官,也要忍受歌姬羞辱。”】
【当然,枢密副使却不是歌姬能羞辱的,但韩琦能为歌姬出头,武将地位之低,可想而知。】
【辛弃疾想的出神……难道自已要再去参加科举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史正志转身就走了,边走边道:“今日宴饮,幼安何不填词唱之?”】
【再次回到宴厅中,依旧觥筹交错。】
【过了片刻,史正志大声道:“今日新得神臂弩,皇恩浩荡,至此佳宴,岂能无诗词佐之?】
【辛弃疾端着酒杯,站了起来道:“节帅,今日宴喜,属下有一作献上!”】
【史正志哈哈一笑,道:“幼安,早知你文采斐然,才学卓绝,今日看来能开开眼了,快快写来!”】
【辛弃疾拱手道:“恭敬不如从命!”】
【有仆人铺纸研墨,辛弃疾提笔便写。】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
【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
【金缕唱,红牙拍。】
【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
【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清溪笛。】
【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填词完了,再由李大家唱曲。】
【声音婉转,众人皆叫好……歌喉好,词更好!】
【一时间,宴席的氛围更加热烈了起来。】
【厅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
【三更了,淮河边的将士们该换岗了。】
【辛弃疾默默数着,从建康到济南,一共要经过七百二十座烽火台。每座台上,都该有一双望向北方的眼睛。】
【乾道二年,辛弃疾再次被调任建康府通判。】
【建康府乃是宋朝军事要地,此次调任,更显朝廷对辛弃疾的赏识。】
【通判乃是州府二把手,有制衡知府的职责,更有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力。】
【但幸运的是,在辛弃疾任职建康府通判期间,他的两位顶头上司,都和辛弃疾志趣相投,志同道合,均主张抗金。】
【一年多时间的任职,辛弃疾已对建康府的政务和防务有了全面深入了了解。】
【并且,对宋朝廷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乾道三年,建康府的冬夜来得格外早。】
【辛弃疾勒马停在留守司衙门前时,暮色已如铁幕般沉沉压下。】
【
"辛通判到——
"】
【辛弃疾解下佩剑递给亲兵,忽然瞥见剑穗上沾着暗红。是今日在北固亭斩杀的那个金军探子的血。他不动声色地抹去血迹,却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环佩声响。】
【辛弃疾回首望去,是一个婀娜多姿的身影,不由出声道:
"李大家也来了?
"】
【门吏哈着腰笑道:
"回通判,是留守大人特意请来助兴的。
"】
【转过影壁,暖香混着酒气扑面而来。正厅里十二盏青铜连枝灯照得通明,七八张黑漆食案围成半月形。】
【知府史正志正举着犀角杯与漕司官员谈笑,绛红官袍的袖口沾着酒渍。】
【
"幼安!
"史正志踉跄起身,笑着说道:
"你再不来,这坛御赐的蔷薇露就要见底了。
"】
【辛弃疾拱手行礼道:“下官巡防来迟。”】
【史正志摆手笑道:“快快入席,且饮热酒!”】
【辛弃疾将酒杯中酒一饮而尽,道:“节帅,金军先锋已到瓜洲渡。”话虽如此,却并不慌乱。】
【史正志笑道:“江淮防务,这两年已见成效,幼安勿扰。”】
【史正志的官职,有知建康军府事,也有江南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行宫留守,兼沿江水军制置使。知府是文官的称呼,辛弃疾一直称呼他为节帅。】
【今年秋,史正志向朝廷上书《恢复要览》五篇,主张出兵北伐,辛弃疾对他钦佩有加,两人相交莫逆。】
【辛弃疾自然知晓这些,现在沿江防御体系完善,各重镇巡防严密,并且早在春初,就开始坚壁清野,金军补给困难,这场仗,根本打不起来。】
【即便是金军,估计也只是为了军事震慑,而并非真正的南攻。】
【辛弃疾点了点头,又道:“沿淮戍军的粮饷上月又削减了一成,此次……”】
【“幼安!”史正志突然喊了一声,然后指了指旁边架子上的神弩,道:“朝廷新拨调了三百架神臂弩,你且看看,守淮无忧矣!”】
【辛弃疾也知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便转移话题道:“好弩!听闻李大家琴艺不凡,今日正好见识见识。”】
【有官员笑道:“李大家何弹一曲最拿手的《雨霖铃》,让辛大人点评一番。”】
【李大家行了礼,轻声道:“那奴家就唱一首柳七郎的《雨霖铃》,为众位大人助兴。”】
【琵琶悠扬,李大家歌喉清脆又婉转:“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曲唱罢,众人皆鼓掌叫好,推杯换盏,兴致高涨。】
【史正志起身到了后院,辛弃疾跟了过去。】
【还不等辛弃疾开口,史正志道:“幼安,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没用的。”】
【到了没人的地方,辛弃疾便直接道:“沿淮戍军的粮饷今年已经削减两次了,这样下去,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江淮防线,可就成了纸糊的了。”】
【史正志长叹一声道:“太上皇要修园林,主和派只想花钱买平安,没有钱粮了。现在这个结果,已经是好不容易争取到的了。”】
【辛弃疾无话可说了。】
【隆兴北伐大败之后,主战派虽然还在当政,但却已经渐渐衰弱了。而退位颐养的太上皇,又再次插手了朝堂。】
【赵昚乃是养子,继位之后,也是每旬向太上皇问安,朝廷大事,时时汇报请示。】
【史正志又道:“幼安,我很快就要调任了,临别之际,有一言相赠。”】
【辛弃疾正色道:“节帅请讲。”】
【史正志先是笑了笑,才道:“你可读过韩相公和狄公的故事?”】
【不等辛弃疾回答,史正志自顾说道:“起初韩相公看重岳飞,在文人酒会上请狄公出席,在这酒会上,一个歌姬给众官敬酒,到了狄公这里,那歌姬却说:‘也敬斑儿一盏。’大庭广众之下,这是奇耻大辱,狄公当时隐忍未发,第二天也只是把这歌姬打了顿板子出出气。韩相公听闻后,竟将狄公部将焦用捉拿问斩,狄公求情,道:‘焦用有军功,是好男儿!’你可知,当时韩相公是怎么说的?”】
【这段故事,文人武将,谁能不知呢?】
【辛弃疾深吸一口气,道:“韩相公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名者,才是好男儿,一个贼配军也敢称好男儿?’”】
【史正志也轻叹一声,道:“这就是咱们宋朝的官场了……狄公当时可已经是枢密副使了,即便到了这等高官,也要忍受歌姬羞辱。”】
【当然,枢密副使却不是歌姬能羞辱的,但韩琦能为歌姬出头,武将地位之低,可想而知。】
【辛弃疾想的出神……难道自已要再去参加科举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史正志转身就走了,边走边道:“今日宴饮,幼安何不填词唱之?”】
【再次回到宴厅中,依旧觥筹交错。】
【过了片刻,史正志大声道:“今日新得神臂弩,皇恩浩荡,至此佳宴,岂能无诗词佐之?】
【辛弃疾端着酒杯,站了起来道:“节帅,今日宴喜,属下有一作献上!”】
【史正志哈哈一笑,道:“幼安,早知你文采斐然,才学卓绝,今日看来能开开眼了,快快写来!”】
【辛弃疾拱手道:“恭敬不如从命!”】
【有仆人铺纸研墨,辛弃疾提笔便写。】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
【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
【金缕唱,红牙拍。】
【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
【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清溪笛。】
【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填词完了,再由李大家唱曲。】
【声音婉转,众人皆叫好……歌喉好,词更好!】
【一时间,宴席的氛围更加热烈了起来。】
【厅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
【三更了,淮河边的将士们该换岗了。】
【辛弃疾默默数着,从建康到济南,一共要经过七百二十座烽火台。每座台上,都该有一双望向北方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