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李白冤吗?-《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第一百一十四章,李白冤吗?

  写完三别三吏,韩复来终于缓了缓。

  但转念一想,今天写的内容,似乎除了也没有特别惊艳的诗。

  既然到了成都草堂了,怎么也得拿出来一首好诗才行。

  这里所谓的好诗,是指那些喜欢看沙雕短剧的网友一看也觉得特别好的那种。

  在草堂的,最著名的诗作,就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

  但这一首诗,是在两年后写的了,现在还早。

  想了想,韩复来终于确定了要写哪一首了。

  李白再次出场,网友们讨论更加热烈了。

  “杜甫终于想起李白来了……”

  “原来杜甫和高适之间还有这种说法呢,他们竟然是政敌?”

  “高适一看就是个实干家,当然看不惯房琯这个宰相的行为,按照军法房琯都可以被问斩了,高适现在看不上这个人……”

  “卧槽,高适牛逼啊!原来平定永王之乱,都没给他多少兵马!就这,还被他三个月就平定了!”

  “估计是李白帮的忙,毕竟当时李白可是永王的参谋……”

  “楼上的我感觉你这是在讽刺李白!”

  “还是得赞叹一声,高适真牛逼!”

  “当初看《诗人的两种死法》的时候,就感觉高适和李白的人生对比很强烈,现在加个杜甫,同样也强烈啊!”

  “是啊,三个人中,就高适最低调,最朴素。虽然出身名门,但早就衰落,已经沦落到吃不饱饭了,除了能参加科举,其他哪哪都惨。最后竟然是他最厉害。”

  “李白就不用说了,杜甫这人,哎……不知道怎么说。”

  “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了,不过现在终于也算是好起来了……”

  “楼上的你千万别这么说,之前我也评论了一句终于好起来了,结果立马又开始倒霉了,杜甫就没好起来过!”

  “好家伙……”

  “《梦李白》和《怀李白》这两首诗,大家能看懂吗?”

  “看不懂,但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一句,很有感觉啊……”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一句也很有感觉啊,但是不明白到底是啥意思……”

  “我觉得《怀李白》这一首更好啊!但也不是太懂其中的意思……”

  “

  京大认证教授:“在翻译诗之前,还是想感慨一下,杜甫真的太艰难了……一家老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长途跋涉,只为求活。哎,一个主角怎么能艰难成这个样子。”

  “也还好吧,杜甫还有不少朋友,经常有人救济呢,普通老百姓呢,只能等死……”

  京大认证教授:“那我先翻译一下《梦李白》这一首诗吧: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天上的浮云终日飘荡,而你这远游的故人却久久未归。连续三夜频频梦见你,梦中你的情意如此真切,令我感怀。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总匆匆告辞离去,反复叹息:这一路来得太不容易!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你乘坐的小舟会倾覆沉没。 ”

  京大认证教授:“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走出门去,搔着满头白发,仿佛一生抱负尽成空负。京城里尽是达官显贵,唯有你,孤独潦倒,形容枯槁。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谁说天道公平?你年迈之身竟反遭牵累!纵然你会有千秋万岁的盛名,可这寂寞身后事,又如何能慰藉你生前的凄凉? ”

  “懂了懂了……”

  “纵然你会有千秋万岁的盛名,可这寂寞身后事,又如何能慰藉你生前的凄凉?这一句真是说到李白的心坎里去了啊!”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一句不对吧?满京华,我看就属李白最不憔悴,最意气风发才对啊!”

  京大认证教授:“斯人独憔悴,这个憔悴,写的并不是真的他的容貌,而是官场不得志的郁郁神情。”

  “好好好,《怀李白》呢,也一起讲讲吧……”

  京大认证教授:“那这一首我也直接翻译,有不懂的大家再问。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边的凉风阵阵吹起,李白啊,你此刻的心境如何?传信的鸿雁何时能到?江湖上秋水茫茫,风波险恶。 ”

  京大认证教授:“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锦绣文章总憎恶命运的通达,那些写出锦绣文章的人,宗室命途多舛。山精鬼怪却偏爱世人犯错。你该与含冤的屈原倾诉,将诗篇投入汨罗江,与他共悲歌。 ”

  “这个……我有个疑问!李白跟着永王造反,被平定了不管是杀了还是流放,这都是正常的吧?他哪里来的冤屈?”

  “就是,虽然说我很喜欢李白,但这冤屈根本谈不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