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梦李白,建草堂
【杜甫想的出了神。】
【回过神,他望向窗外的枫树——秦州的秋枫红得早,此刻在月光下黑如凝血。】
【这两年,已经好久没有梦到过太白兄了。今夜太白入梦,莫非他是在夜郎过的艰难?】
【可现在,天下的百姓,谁不艰难呢?】
【“咳咳……”杨氏在梦中咳了两声。】
【杜甫忙去摸她的额头,还好没有发热。上月在同谷,幼子就是先咳嗽后高热,差点没能挺过来。他小心地给妻子掖好破被,手指触到被角补丁下藏着的铜钱——这是最后的家底,要留着买冬粮。】
【砚台里的墨早冻住了。杜甫呵了口气,用指甲一点点刮出些墨渣,兑着唾沫研开。】
【宗文的鼾声从隔壁传来,十二岁的孩子白日里跟着樵夫捡柴,手上全是血口子。 】
【笔尖在粗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
【幼女突然哭醒。他不得不放下笔,把孩子抱到院里哄睡。】
【秦州的星空格外高远。】
【次日清晨 。】
【天蒙蒙亮时,杨氏已默默煮好橡子粥,把稠些的舀给孩子们。】
【宗文盯着父亲通红的眼睛,突然说:
"父亲,等开春我就能跟猎户学下套了。
" 】
【杜甫摸了摸已经快要长成小大人的儿子的脑袋,又是欣慰,又是愧疚,最后只是道:“好孩子,好孩子……”】
【宗武嘿嘿的笑了,幼女还什么都不懂,也跟着笑了起来。】
【妻子杨氏似乎也被孩子们的笑声感染,生活,好像又燃起了希望。】
【天,渐渐亮了。】
【破旧的木板上,两首墨迹已干的诗在晨风中轻轻颤动。】
【《梦李白》】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段时间杜甫写了三首诗关于李白的诗,《梦李白两首》,和《天末怀李白》,梦李白去掉一首就不写出来了。)
写到现在,还是没有机会把三别三吏给写进来。
韩复来考虑要不要直接返回到前面,直接加上算了吧。
想了半天,还是打算再等等,马上到成都了,碰到严武之后总能写出来的。
手顺,继续写。
【杜甫一家在秦州生活了两个多月,但并无具体收入,生活困顿,靠采药、卖药与友人接济度日。】
【即便如此,杜甫依旧写下了《秦州杂诗二十首》,以记录秦州风物与战乱见闻和感慨。】
【同年冬天,杜甫因饥寒交迫南下同谷,生活更加极端困苦,一度靠挖黄独充饥。】(野薯)
【亦作《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极写饥寒交迫之状。】
【深冬季节,杜甫一家从同谷出发经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沿嘉陵江南下,穿越剑门关,次年初,最终抵达成都。】
【冬季跋涉蜀道,全家老小徒步翻越秦岭余脉,其中艰辛,可想而知。杜甫途中写下《木皮岭》《白沙渡》等纪行诗,记录“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的木皮岭的险峻。】
【初到成都时。杜甫一家无处可居,全家暂住城西浣花溪畔的草堂寺,靠友人接济度日。】
【高适念旧时友情,资助不少银钱。杜甫写诗《酬高使君相赠》纪念感谢。】
【不久后,杜甫与当时已是剑南节度使兼任成都尹的严武相遇。】
【在严武的资助下,杜甫终于在浣花溪畔,搭建了一座草堂。草堂为茅草屋顶、竹木结构的简易民居,杜甫亲自参与劳作,并写诗《营屋》以记之。】
【杜甫和妻子杨氏都是世家子弟,并无耕种经验,严武便遣营妓教杨氏种蜀葵。】
【终于,杜甫一家过上了简单但也丰足的生活。】
【漂泊逃难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这一年,已是乾元三年,也是上元元年。】
【杜甫又得表弟,高适等人资助,笔墨不缺,纸砚丰足,便开始把之前所作的诗作,重新整理记录下来。】
【最需要的记录的,便是在乾元元年写下的《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六篇。】
【《石壕吏》】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想的出了神。】
【回过神,他望向窗外的枫树——秦州的秋枫红得早,此刻在月光下黑如凝血。】
【这两年,已经好久没有梦到过太白兄了。今夜太白入梦,莫非他是在夜郎过的艰难?】
【可现在,天下的百姓,谁不艰难呢?】
【“咳咳……”杨氏在梦中咳了两声。】
【杜甫忙去摸她的额头,还好没有发热。上月在同谷,幼子就是先咳嗽后高热,差点没能挺过来。他小心地给妻子掖好破被,手指触到被角补丁下藏着的铜钱——这是最后的家底,要留着买冬粮。】
【砚台里的墨早冻住了。杜甫呵了口气,用指甲一点点刮出些墨渣,兑着唾沫研开。】
【宗文的鼾声从隔壁传来,十二岁的孩子白日里跟着樵夫捡柴,手上全是血口子。 】
【笔尖在粗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
【幼女突然哭醒。他不得不放下笔,把孩子抱到院里哄睡。】
【秦州的星空格外高远。】
【次日清晨 。】
【天蒙蒙亮时,杨氏已默默煮好橡子粥,把稠些的舀给孩子们。】
【宗文盯着父亲通红的眼睛,突然说:
"父亲,等开春我就能跟猎户学下套了。
" 】
【杜甫摸了摸已经快要长成小大人的儿子的脑袋,又是欣慰,又是愧疚,最后只是道:“好孩子,好孩子……”】
【宗武嘿嘿的笑了,幼女还什么都不懂,也跟着笑了起来。】
【妻子杨氏似乎也被孩子们的笑声感染,生活,好像又燃起了希望。】
【天,渐渐亮了。】
【破旧的木板上,两首墨迹已干的诗在晨风中轻轻颤动。】
【《梦李白》】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段时间杜甫写了三首诗关于李白的诗,《梦李白两首》,和《天末怀李白》,梦李白去掉一首就不写出来了。)
写到现在,还是没有机会把三别三吏给写进来。
韩复来考虑要不要直接返回到前面,直接加上算了吧。
想了半天,还是打算再等等,马上到成都了,碰到严武之后总能写出来的。
手顺,继续写。
【杜甫一家在秦州生活了两个多月,但并无具体收入,生活困顿,靠采药、卖药与友人接济度日。】
【即便如此,杜甫依旧写下了《秦州杂诗二十首》,以记录秦州风物与战乱见闻和感慨。】
【同年冬天,杜甫因饥寒交迫南下同谷,生活更加极端困苦,一度靠挖黄独充饥。】(野薯)
【亦作《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极写饥寒交迫之状。】
【深冬季节,杜甫一家从同谷出发经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沿嘉陵江南下,穿越剑门关,次年初,最终抵达成都。】
【冬季跋涉蜀道,全家老小徒步翻越秦岭余脉,其中艰辛,可想而知。杜甫途中写下《木皮岭》《白沙渡》等纪行诗,记录“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的木皮岭的险峻。】
【初到成都时。杜甫一家无处可居,全家暂住城西浣花溪畔的草堂寺,靠友人接济度日。】
【高适念旧时友情,资助不少银钱。杜甫写诗《酬高使君相赠》纪念感谢。】
【不久后,杜甫与当时已是剑南节度使兼任成都尹的严武相遇。】
【在严武的资助下,杜甫终于在浣花溪畔,搭建了一座草堂。草堂为茅草屋顶、竹木结构的简易民居,杜甫亲自参与劳作,并写诗《营屋》以记之。】
【杜甫和妻子杨氏都是世家子弟,并无耕种经验,严武便遣营妓教杨氏种蜀葵。】
【终于,杜甫一家过上了简单但也丰足的生活。】
【漂泊逃难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这一年,已是乾元三年,也是上元元年。】
【杜甫又得表弟,高适等人资助,笔墨不缺,纸砚丰足,便开始把之前所作的诗作,重新整理记录下来。】
【最需要的记录的,便是在乾元元年写下的《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六篇。】
【《石壕吏》】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