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边疆在文明纽带与利益网络中趋于稳固,而遥远的欧罗巴,战火与谋略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交织,其产生的影响,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悄然向东方扩散。
赫斯塔尔的丕平对萨克森人的战争进行得异常残酷且高效。法兰克重骑兵在广袤的日耳曼尼亚森林边缘来回扫荡,焚毁拒绝皈依基督教的村庄,将俘获的萨克森人强行迁徙,并在关键地区建立城堡和修道院,作为永久统治的据点。萨克森人的抵抗虽然英勇,但在组织严密、装备精良且有统一意识形态驱动的法兰克大军面前,显得支离破碎。无数萨克森人或死于剑下,或被迫放弃祖辈信仰,在铁与血的威逼下接受洗礼。莱茵河以东的土地,正在被丕平用战火与十字架,强行纳入法兰克的版图。
然而,他寄予厚望的、试图绕过拜占庭与大唐建立直接联系的陆路使团,却遭遇了灭顶之灾。这支小型队伍在穿越多瑙河中游、原阿瓦尔汗国势力范围时,不幸遭遇了一股强大的马扎尔人游牧骑兵。这些来自东欧草原的骑手,正处于扩张势头,凶悍异常。使团携带的财物被劫掠一空,成员几乎全部被杀,仅有寥寥数人侥幸逃脱,带回了失败的消息。丕平试图独立联通东方的努力,再次被残酷的地理和新兴的游牧势力所阻断。东方的富庶与强大,在他的心中,变得更加遥不可及,也愈发刺激着他征服欧罗巴、整合力量以图未来的野心。
君士坦丁堡,圣宫之内,皇帝君士坦斯二世的心情并未因大食的内乱而轻松多少。来自东西两方的压力,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窒息。
西面,法兰克丕平的崛起势头迅猛,其以“圣战”为名扩张势力,隐隐有挑战拜占庭在西欧乃至意大利影响力的趋势。更让他不安的是,通过秘密渠道,他得知了丕平曾数次尝试绕过拜占庭直接联系大唐的消息。虽然这些尝试都失败了,但这种意向本身,就是对拜占庭作为东西方唯一中介地位的挑战。
东面,大唐的势力已然实质性地进入了波斯湾,巴士拉的唐旗如同插在帝国传统势力范围边缘的一根尖刺。黑海的唐军舰队日益活跃,对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觊觎几乎不加掩饰。而且,据可靠情报,大唐与那个自称哈里发的伊本·祖拜尔政权关系密切,几乎将其视为藩属,这严重影响了拜占庭借助大食力量平衡东方的传统策略。
“罗马的双头鹰,正被东西方的猎手夹击。”君士坦斯二世对心腹重臣叹息道。他召见了博尼法斯教士,一方面是想了解更多关于法兰克和西欧的情报,另一方面,也是想重新评估与东方帝国关系的可能走向。
博尼法斯抓住机会,再次阐述了他的“学者传教”策略,并强调了大唐帝国对知识和实用技术的重视。“陛下,那个帝国的统治者,更像是一位哲学家皇帝,而非单纯的军事征服者。或许,真诚的学术交流,是打开那扇东方大门的唯一钥匙,也能为罗马带来新的……朋友,而非敌人。”
君士坦斯二世沉吟不语。他深知与大唐直接对抗绝非明智之举,但完全放任其影响力扩张也非所愿。他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从与东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获利,又能遏制其过快的发展势头,同时还要应对西欧丕平带来的新挑战。拜占庭千年帝国的政治智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南瞻洲,“望金港”研习院。在“神启”部落大酋长的亲自引领下,石纹先生带领一支精干的考古小队,进入了那个被部落世代守护的圣地洞穴。
洞穴幽深,壁上覆盖着厚厚的矿物沉积和苔藓。当随行的工匠小心地清理掉表层的污垢后,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为之震撼——那是一幅幅规模宏大、色彩虽已斑驳却依然能辨认出轮廓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远超他们的想象:有戴着奇异头饰、驾驶着某种流线型舟楫在星海中航行的人物;有宏伟的、带有明显几何学知识的城市建筑群;有对太阳、月亮和陌生星座的精密描绘;甚至还有……一场席卷天地的巨大洪水,以及少数人乘坐类似船只逃生的场景!
“看!这洪水的描绘!”石纹先生声音颤抖地指着一组壁画,“其叙事结构,与苏美尔泥板、乃至我华夏《尚书》中关于大禹治水前的记载,何其相似!还有这星图……虽与当今星宿位置有所偏差,但其构建逻辑,绝非蒙昧无知!”
最令人震惊的是,在一幅描绘洪水后幸存者重建家园的壁画旁,他们发现了一组更加复杂的符号铭文。石纹先生经过初步比对,激动地宣称,这组铭文很可能记载了某种至关重要的信息,或许是关于这个失落文明的起源,或许是关于那场大灾难的真相,甚至……可能是开启那扇青铜巨门的线索!
消息传出,整个研习院为之沸腾。周允立即加派军队,将洞穴区域划为绝对禁区,严加保护。他知道,这里的发现,可能比黄金更能震动天下。他再次以八百里加急,将壁画摹本和初步解读报告送往长安。南瞻洲的探索,正一步步逼近一个可能改写人类认知的史前秘密。
南瞻洲圣地洞穴的惊人发现,连同欧罗巴丕平战争升级及使团覆灭、拜占庭皇帝态度微妙等情报,一同摆在了李琰的御案前。
朝堂之上,群臣的情绪被南瞻洲的发现所点燃。这一次,就连最保守的儒臣,也无法再轻易将南瞻洲视为纯粹的“蛮荒之地”。太孙李昊提出的“文明同源”论,因此获得了更强的说服力。
李琰最终做出了系列决策:
对于南瞻洲,他下旨褒奖研习院之功,并正式提出“华夏文明南瞻一脉”的说法,要求研习院集中力量破译洞穴铭文,并指示周允,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与归附部落的文化与血缘联系,加快“文明共同体”的构建。
对于巴士拉及西方,他指示沈光和王玄策,继续保持对伊本·祖拜尔政权的影响,稳固波斯湾据点。对拜占庭,则采取“既合作又防范”的策略,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奢侈品贸易份额,换取其在黑海方向的某些让步,但核心利益寸步不让。
对于欧罗巴,李琰的指示显得颇为超然:“蛮族内斗,其兴其衰,与我何干?然,丕平此人,野心勃勃,不可不防。告诉黑海赵文渊,可暗中留意欧罗巴局势,若有其使者侥幸抵达,便接洽一下,示之以威,诱之以利,使其知东方之不可犯即可。此乃闲棋,不必倾注过多心力。”
帝国的重心,明显地向南瞻洲的文明发现倾斜。一种以文化溯源和融合为更高层次统治手段的“文治”思路,正在逐渐超越单纯的军事扩张,成为帝国战略的新方向。然而,欧罗巴的战火与君士坦丁堡的阴影,注定不会因帝国的“闲棋”态度而消散,它们积蓄的能量,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刻,寻求释放的出口。欧罗巴人的血泪,正无声地浸润着欧罗巴的土壤,也为东西方未来的碰撞,埋下了又一重伏笔。
赫斯塔尔的丕平对萨克森人的战争进行得异常残酷且高效。法兰克重骑兵在广袤的日耳曼尼亚森林边缘来回扫荡,焚毁拒绝皈依基督教的村庄,将俘获的萨克森人强行迁徙,并在关键地区建立城堡和修道院,作为永久统治的据点。萨克森人的抵抗虽然英勇,但在组织严密、装备精良且有统一意识形态驱动的法兰克大军面前,显得支离破碎。无数萨克森人或死于剑下,或被迫放弃祖辈信仰,在铁与血的威逼下接受洗礼。莱茵河以东的土地,正在被丕平用战火与十字架,强行纳入法兰克的版图。
然而,他寄予厚望的、试图绕过拜占庭与大唐建立直接联系的陆路使团,却遭遇了灭顶之灾。这支小型队伍在穿越多瑙河中游、原阿瓦尔汗国势力范围时,不幸遭遇了一股强大的马扎尔人游牧骑兵。这些来自东欧草原的骑手,正处于扩张势头,凶悍异常。使团携带的财物被劫掠一空,成员几乎全部被杀,仅有寥寥数人侥幸逃脱,带回了失败的消息。丕平试图独立联通东方的努力,再次被残酷的地理和新兴的游牧势力所阻断。东方的富庶与强大,在他的心中,变得更加遥不可及,也愈发刺激着他征服欧罗巴、整合力量以图未来的野心。
君士坦丁堡,圣宫之内,皇帝君士坦斯二世的心情并未因大食的内乱而轻松多少。来自东西两方的压力,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窒息。
西面,法兰克丕平的崛起势头迅猛,其以“圣战”为名扩张势力,隐隐有挑战拜占庭在西欧乃至意大利影响力的趋势。更让他不安的是,通过秘密渠道,他得知了丕平曾数次尝试绕过拜占庭直接联系大唐的消息。虽然这些尝试都失败了,但这种意向本身,就是对拜占庭作为东西方唯一中介地位的挑战。
东面,大唐的势力已然实质性地进入了波斯湾,巴士拉的唐旗如同插在帝国传统势力范围边缘的一根尖刺。黑海的唐军舰队日益活跃,对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觊觎几乎不加掩饰。而且,据可靠情报,大唐与那个自称哈里发的伊本·祖拜尔政权关系密切,几乎将其视为藩属,这严重影响了拜占庭借助大食力量平衡东方的传统策略。
“罗马的双头鹰,正被东西方的猎手夹击。”君士坦斯二世对心腹重臣叹息道。他召见了博尼法斯教士,一方面是想了解更多关于法兰克和西欧的情报,另一方面,也是想重新评估与东方帝国关系的可能走向。
博尼法斯抓住机会,再次阐述了他的“学者传教”策略,并强调了大唐帝国对知识和实用技术的重视。“陛下,那个帝国的统治者,更像是一位哲学家皇帝,而非单纯的军事征服者。或许,真诚的学术交流,是打开那扇东方大门的唯一钥匙,也能为罗马带来新的……朋友,而非敌人。”
君士坦斯二世沉吟不语。他深知与大唐直接对抗绝非明智之举,但完全放任其影响力扩张也非所愿。他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从与东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获利,又能遏制其过快的发展势头,同时还要应对西欧丕平带来的新挑战。拜占庭千年帝国的政治智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南瞻洲,“望金港”研习院。在“神启”部落大酋长的亲自引领下,石纹先生带领一支精干的考古小队,进入了那个被部落世代守护的圣地洞穴。
洞穴幽深,壁上覆盖着厚厚的矿物沉积和苔藓。当随行的工匠小心地清理掉表层的污垢后,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为之震撼——那是一幅幅规模宏大、色彩虽已斑驳却依然能辨认出轮廓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远超他们的想象:有戴着奇异头饰、驾驶着某种流线型舟楫在星海中航行的人物;有宏伟的、带有明显几何学知识的城市建筑群;有对太阳、月亮和陌生星座的精密描绘;甚至还有……一场席卷天地的巨大洪水,以及少数人乘坐类似船只逃生的场景!
“看!这洪水的描绘!”石纹先生声音颤抖地指着一组壁画,“其叙事结构,与苏美尔泥板、乃至我华夏《尚书》中关于大禹治水前的记载,何其相似!还有这星图……虽与当今星宿位置有所偏差,但其构建逻辑,绝非蒙昧无知!”
最令人震惊的是,在一幅描绘洪水后幸存者重建家园的壁画旁,他们发现了一组更加复杂的符号铭文。石纹先生经过初步比对,激动地宣称,这组铭文很可能记载了某种至关重要的信息,或许是关于这个失落文明的起源,或许是关于那场大灾难的真相,甚至……可能是开启那扇青铜巨门的线索!
消息传出,整个研习院为之沸腾。周允立即加派军队,将洞穴区域划为绝对禁区,严加保护。他知道,这里的发现,可能比黄金更能震动天下。他再次以八百里加急,将壁画摹本和初步解读报告送往长安。南瞻洲的探索,正一步步逼近一个可能改写人类认知的史前秘密。
南瞻洲圣地洞穴的惊人发现,连同欧罗巴丕平战争升级及使团覆灭、拜占庭皇帝态度微妙等情报,一同摆在了李琰的御案前。
朝堂之上,群臣的情绪被南瞻洲的发现所点燃。这一次,就连最保守的儒臣,也无法再轻易将南瞻洲视为纯粹的“蛮荒之地”。太孙李昊提出的“文明同源”论,因此获得了更强的说服力。
李琰最终做出了系列决策:
对于南瞻洲,他下旨褒奖研习院之功,并正式提出“华夏文明南瞻一脉”的说法,要求研习院集中力量破译洞穴铭文,并指示周允,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与归附部落的文化与血缘联系,加快“文明共同体”的构建。
对于巴士拉及西方,他指示沈光和王玄策,继续保持对伊本·祖拜尔政权的影响,稳固波斯湾据点。对拜占庭,则采取“既合作又防范”的策略,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奢侈品贸易份额,换取其在黑海方向的某些让步,但核心利益寸步不让。
对于欧罗巴,李琰的指示显得颇为超然:“蛮族内斗,其兴其衰,与我何干?然,丕平此人,野心勃勃,不可不防。告诉黑海赵文渊,可暗中留意欧罗巴局势,若有其使者侥幸抵达,便接洽一下,示之以威,诱之以利,使其知东方之不可犯即可。此乃闲棋,不必倾注过多心力。”
帝国的重心,明显地向南瞻洲的文明发现倾斜。一种以文化溯源和融合为更高层次统治手段的“文治”思路,正在逐渐超越单纯的军事扩张,成为帝国战略的新方向。然而,欧罗巴的战火与君士坦丁堡的阴影,注定不会因帝国的“闲棋”态度而消散,它们积蓄的能量,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刻,寻求释放的出口。欧罗巴人的血泪,正无声地浸润着欧罗巴的土壤,也为东西方未来的碰撞,埋下了又一重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