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回国的第三天,我站在中医药大学的实验室里,看着郑淮安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一台精密仪器。
"电压稳定,温度恒定,"他头也不抬地说,"现在把铲子放上去。"
我取出铜药铲,轻轻放在仪器平台上。这台"物质能量场分析仪"是郑淮安从物理系借来的,据说能检测物体周围的微能量变化。
"开始记录。"郑淮安按下按钮,仪器发出轻微的嗡鸣,"现在依次放入药材样本。"
程明负责递送样品。我们按照在巴黎时的发现程度排序——首先是"骑士菇",然后是"天使之泪"种子,接着是鼠尾草、菩提子和沉香。
仪器屏幕上的波形随着每一样药材的加入而剧烈波动。当"天使之泪"种子靠近铜铲时,峰值甚至超出了量程。
"难以置信..."郑淮安推了推眼镜,"能量场相互作用如此明显!"
"这说明什么?"程明好奇地问。
"说明铜铲和这些药材之间存在某种能量层面的共振。"郑淮安兴奋地解释,"就像调频收音机,只有调到特定频率才能收到信号。"
我若有所思:"所以师父说的'药器通灵',实际上是能量场的匹配?"
"可以这么理解。"郑淮安点点头,"但需要更多实验验证。"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郑教授,"他客气地说,"校长请您和程先生去一趟办公室。"
郑淮安皱眉:"现在?我们正进行关键实验..."
"很紧急。"来人压低声音,"关于您要发表的论文。"
我和郑淮安对视一眼,同时意识到:出问题了。
校长办公室里,气氛凝重。王校长是个六十出头的学者,头发花白,面容严肃。他面前摊开着一份文件,正是郑淮安起草的《论传统药器中"通灵"现象的科学基础》。
"郑教授,程先生,"王校长开门见山,"你们这篇论文的摘要,不知怎么被《中医药论坛》的记者拿到了,明天就要见报。"
郑淮安脸色一变:"怎么可能?我连初稿都没完成!"
"问题是,"王校长推过一份打印稿,"报道的标题是《知名学者宣称:药铲有灵,迷信披上科学外衣》。"
我扫了一眼,文章极尽嘲讽之能事,将我们的研究歪曲成"用科学包装迷信"的闹剧。
"胡闹!"郑淮安气得胡子直抖,"我们明明是用科学方法研究传统现象,怎么就成了宣扬迷信?"
王校长叹了口气:"郑教授,您也知道现在学术界的风气。这种涉及'通灵'的研究,本来就容易引起争议。"他转向我,"程先生,您是非遗传承人,更该珍惜羽毛啊。"
我心中一沉。校长的话虽委婉,但意思很明白——他希望我们放弃这个研究方向。
"王校长,"我平静地说,"您见过我们的实验数据吗?"
"还没有..."
"那请您先看看这个。"我从包里取出一个U盘,"里面有我们三天来的实验视频和数据记录。"
王校长犹豫了一下,还是插入电脑。我们静静地看他浏览那些图表和视频。当播放到"天使之泪"种子引发能量场剧烈波动的片段时,他的表情从怀疑变成了惊讶。
"这...确实很特别。"王校长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但你们用'通灵'这个词太敏感了,能不能换个说法?比如'特定共振'或'能量匹配'?"
郑淮安刚要反驳,我按住他的手:"可以。我们研究的是现象本身,叫什么不重要。"
离开校长办公室,郑淮安立刻炸了:"程远!你这就妥协了?'通灵'是古籍中的术语,有什么不能用的?"
"郑兄,"我耐心解释,"我们的目标是让研究被认可,不是争一个名词。叫'能量匹配'反而更科学,不是吗?"
郑淮安哼了一声,但没再反对。我们决定修改论文措辞,加入更多实验数据,并邀请物理系的专家共同署名,增强可信度。
然而,媒体的风暴已经掀起。第二天,《中医药论坛》的报道如约而至,紧接着是网络上的各种嘲讽和质疑。有人翻出我当年在青城山修道的经历,暗示我"装神弄鬼";更有人质疑郑淮安"晚节不保,被江湖术士带偏"。
最令人痛心的是,一些老顾客也打来电话,委婉地询问药膳馆是否开始"作法"了。
"爸,别太在意。"程明安慰我,"等正式论文发表,谣言自会平息。"
我摇摇头:"明儿,你不懂。学术争论无所谓,但药膳馆的声誉受损,会影响很多相信我们的人。"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一个意外的电话带来了转机——莫里斯从巴黎打来,说法国《科学前沿》杂志对我们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愿意派记者专程来华采访!
"程先生,"莫里斯在电话里说,"欧洲对能量医学的研究比中国开放得多。你们的发现,在这里会被视为重大突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和郑淮安商量后,决定接受采访。与其在国内小媒体上纠缠,不如让国际权威期刊来验证我们的研究。
三天后,《科学前沿》的记者艾玛·杜邦来到实验室。这位金发女郎举止干练,提问犀利,但对科学有着真正的尊重。她详细记录了我们的实验过程,拍摄了铜铲与各种药材的互动,甚至亲自体验了"天使之泪"的安神效果。
"程先生,"采访结束时她说,"这可能是能量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如果证实特定工具能识别药材的最佳状态,将彻底改变传统医学的采集和制备方式!"
郑淮安悄悄对我说:"看看人家这理解,国内那些记者简直..."
艾玛的报道两周后在《科学前沿》网站首发,标题是《中国学者发现:古老药器与特定药材存在能量共振》。文章客观严谨,既肯定了发现的创新性,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验证的问题。
国际学术界的反响立竿见影。德国马普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等顶尖机构纷纷发来合作邀请;国内媒体也立刻转向,开始报道"中国传统医学研究获国际认可"。
王校长亲自打来电话,表示大学将全力支持我们的研究,还提议成立专门的"传统药膳现代化研究中心"。
风波看似平息了,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天使之泪"的种子发芽了。
那是个周日的清晨,程明冲进药膳馆后院,大喊:"爸!快来看!"
我赶到临时搭建的温室,只见育苗盘中的几粒种子已经破土,长出嫩绿的小芽。这本是喜事,但程明指着角落里的铜药铲:"您看!"
铲子立在墙边,竟微微泛着绿光!
我小心地拿起铲子,发现它比平时重了些,温度也更高。更奇怪的是,当我把铲子靠近"天使之泪"幼苗时,那些小芽似乎...在向铲子倾斜?
"这..."我一时语塞,这种超乎常识的现象,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
"爸,我录下来了。"程明举起手机,"从昨晚开始,铲子就慢慢变成这样。我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变化很明显。"
我们立刻联系了郑淮安。他赶到后,第一反应是怀疑我们做了手脚,但亲眼目睹幼苗对铲子的"反应"后,这位老科学家的世界观似乎受到了冲击。
"这...这不科学..."他喃喃道。
"不,"我轻声说,"这只是我们还不懂的科学。"
郑淮安深吸一口气:"你说得对。我们需要更多仪器,更多数据。"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郑淮安调来了更精密的设备,甚至请来了量子物理学家助阵。我们发现,铜铲与"天使之泪"之间的能量交换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就像呼吸一样有规律。
"这太不可思议了,"物理系的李教授说,"就像两者之间建立了某种量子纠缠!"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决定将"天使之泪"作为突破口,暂缓其他药材的研究。郑淮安重新撰写了论文,题目改为《特定药器与活体药用植物间的异常能量交换现象》,投稿给了《自然》杂志的子刊。
论文送审期间,巴黎的那位白发修女突然来信。信是用法文写的,程明帮我翻译:
"亲爱的程先生:
得知'天使之泪'在您那里发芽,我很欣慰。这种植物很特别,需要特殊照料。根据修道院传统,它必须与'通灵药器'一起种植,否则会很快枯萎。
随信附上详细的培育方法。请记住:'天使之泪'不是普通草药,它能感知培育者的心念。心怀善念,它就会茁壮成长;若有邪念,它必凋零。
上帝保佑您的研究。
修女玛丽"
我看完信,久久不语。修女的话,与师父当年传授药膳时所说的何其相似——"药为心镜,膳映人品"。
我将信的内容告诉了郑淮安。出乎意料,这次他没有嗤之以鼻,而是认真地说:"程远,也许我们一直忽略了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人的因素。"
我们决定调整实验方案,加入"培育者情绪状态"这一变量。程明设计了一套精巧的实验:在不同情绪状态下(通过音乐和回忆特定场景诱导),我分别接触"天使之泪"和铜铲,同时记录能量场变化。
结果令人震惊——当我心平气和时,能量交换和谐稳定;当我焦虑或愤怒时,能量场出现紊乱,植物甚至会暂时萎蔫!
"这..."郑淮安看着数据,手微微发抖,"这不就是古人说的'心药相应'吗?"
我点点头,突然想起一事:"郑兄,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争论的问题吗?"
"当然,"郑淮安不假思索,"你主张药膳要根据食用者心态调整,我坚持必须严格遵循古方。"
"现在看来,"我笑着说,"我们俩都对,也都不全对。药材配伍确实有科学规律,但使用者的心态也会影响效果。"
郑淮安罕见地没有反驳,而是陷入了沉思。
论文正式发表在《自然-植物科学》上,引起了空前轰动。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医学中那些曾被斥为"迷信"的观点;媒体也纷纷报道这一"东方智慧与西方科学的完美结合"。
药膳馆的生意更加红火,不少外国学者专程前来,既为品尝正宗药膳,也为亲眼看看那把神奇的铜铲和"天使之泪"。
一个雨后的傍晚,我独自坐在后院温室里,望着在暮色中微微发光的铜铲和生机勃勃的"天使之泪"。师父传给我的不仅是工具和技艺,更是一种理解生命的方式。如今,这种方式正在被现代科学所验证,所接纳。
"师父,"我轻声说,"您看到了吗?药膳之道,正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铜铲静静地躺在掌心,温暖如初。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
"电压稳定,温度恒定,"他头也不抬地说,"现在把铲子放上去。"
我取出铜药铲,轻轻放在仪器平台上。这台"物质能量场分析仪"是郑淮安从物理系借来的,据说能检测物体周围的微能量变化。
"开始记录。"郑淮安按下按钮,仪器发出轻微的嗡鸣,"现在依次放入药材样本。"
程明负责递送样品。我们按照在巴黎时的发现程度排序——首先是"骑士菇",然后是"天使之泪"种子,接着是鼠尾草、菩提子和沉香。
仪器屏幕上的波形随着每一样药材的加入而剧烈波动。当"天使之泪"种子靠近铜铲时,峰值甚至超出了量程。
"难以置信..."郑淮安推了推眼镜,"能量场相互作用如此明显!"
"这说明什么?"程明好奇地问。
"说明铜铲和这些药材之间存在某种能量层面的共振。"郑淮安兴奋地解释,"就像调频收音机,只有调到特定频率才能收到信号。"
我若有所思:"所以师父说的'药器通灵',实际上是能量场的匹配?"
"可以这么理解。"郑淮安点点头,"但需要更多实验验证。"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郑教授,"他客气地说,"校长请您和程先生去一趟办公室。"
郑淮安皱眉:"现在?我们正进行关键实验..."
"很紧急。"来人压低声音,"关于您要发表的论文。"
我和郑淮安对视一眼,同时意识到:出问题了。
校长办公室里,气氛凝重。王校长是个六十出头的学者,头发花白,面容严肃。他面前摊开着一份文件,正是郑淮安起草的《论传统药器中"通灵"现象的科学基础》。
"郑教授,程先生,"王校长开门见山,"你们这篇论文的摘要,不知怎么被《中医药论坛》的记者拿到了,明天就要见报。"
郑淮安脸色一变:"怎么可能?我连初稿都没完成!"
"问题是,"王校长推过一份打印稿,"报道的标题是《知名学者宣称:药铲有灵,迷信披上科学外衣》。"
我扫了一眼,文章极尽嘲讽之能事,将我们的研究歪曲成"用科学包装迷信"的闹剧。
"胡闹!"郑淮安气得胡子直抖,"我们明明是用科学方法研究传统现象,怎么就成了宣扬迷信?"
王校长叹了口气:"郑教授,您也知道现在学术界的风气。这种涉及'通灵'的研究,本来就容易引起争议。"他转向我,"程先生,您是非遗传承人,更该珍惜羽毛啊。"
我心中一沉。校长的话虽委婉,但意思很明白——他希望我们放弃这个研究方向。
"王校长,"我平静地说,"您见过我们的实验数据吗?"
"还没有..."
"那请您先看看这个。"我从包里取出一个U盘,"里面有我们三天来的实验视频和数据记录。"
王校长犹豫了一下,还是插入电脑。我们静静地看他浏览那些图表和视频。当播放到"天使之泪"种子引发能量场剧烈波动的片段时,他的表情从怀疑变成了惊讶。
"这...确实很特别。"王校长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但你们用'通灵'这个词太敏感了,能不能换个说法?比如'特定共振'或'能量匹配'?"
郑淮安刚要反驳,我按住他的手:"可以。我们研究的是现象本身,叫什么不重要。"
离开校长办公室,郑淮安立刻炸了:"程远!你这就妥协了?'通灵'是古籍中的术语,有什么不能用的?"
"郑兄,"我耐心解释,"我们的目标是让研究被认可,不是争一个名词。叫'能量匹配'反而更科学,不是吗?"
郑淮安哼了一声,但没再反对。我们决定修改论文措辞,加入更多实验数据,并邀请物理系的专家共同署名,增强可信度。
然而,媒体的风暴已经掀起。第二天,《中医药论坛》的报道如约而至,紧接着是网络上的各种嘲讽和质疑。有人翻出我当年在青城山修道的经历,暗示我"装神弄鬼";更有人质疑郑淮安"晚节不保,被江湖术士带偏"。
最令人痛心的是,一些老顾客也打来电话,委婉地询问药膳馆是否开始"作法"了。
"爸,别太在意。"程明安慰我,"等正式论文发表,谣言自会平息。"
我摇摇头:"明儿,你不懂。学术争论无所谓,但药膳馆的声誉受损,会影响很多相信我们的人。"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一个意外的电话带来了转机——莫里斯从巴黎打来,说法国《科学前沿》杂志对我们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愿意派记者专程来华采访!
"程先生,"莫里斯在电话里说,"欧洲对能量医学的研究比中国开放得多。你们的发现,在这里会被视为重大突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和郑淮安商量后,决定接受采访。与其在国内小媒体上纠缠,不如让国际权威期刊来验证我们的研究。
三天后,《科学前沿》的记者艾玛·杜邦来到实验室。这位金发女郎举止干练,提问犀利,但对科学有着真正的尊重。她详细记录了我们的实验过程,拍摄了铜铲与各种药材的互动,甚至亲自体验了"天使之泪"的安神效果。
"程先生,"采访结束时她说,"这可能是能量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如果证实特定工具能识别药材的最佳状态,将彻底改变传统医学的采集和制备方式!"
郑淮安悄悄对我说:"看看人家这理解,国内那些记者简直..."
艾玛的报道两周后在《科学前沿》网站首发,标题是《中国学者发现:古老药器与特定药材存在能量共振》。文章客观严谨,既肯定了发现的创新性,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验证的问题。
国际学术界的反响立竿见影。德国马普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等顶尖机构纷纷发来合作邀请;国内媒体也立刻转向,开始报道"中国传统医学研究获国际认可"。
王校长亲自打来电话,表示大学将全力支持我们的研究,还提议成立专门的"传统药膳现代化研究中心"。
风波看似平息了,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天使之泪"的种子发芽了。
那是个周日的清晨,程明冲进药膳馆后院,大喊:"爸!快来看!"
我赶到临时搭建的温室,只见育苗盘中的几粒种子已经破土,长出嫩绿的小芽。这本是喜事,但程明指着角落里的铜药铲:"您看!"
铲子立在墙边,竟微微泛着绿光!
我小心地拿起铲子,发现它比平时重了些,温度也更高。更奇怪的是,当我把铲子靠近"天使之泪"幼苗时,那些小芽似乎...在向铲子倾斜?
"这..."我一时语塞,这种超乎常识的现象,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
"爸,我录下来了。"程明举起手机,"从昨晚开始,铲子就慢慢变成这样。我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变化很明显。"
我们立刻联系了郑淮安。他赶到后,第一反应是怀疑我们做了手脚,但亲眼目睹幼苗对铲子的"反应"后,这位老科学家的世界观似乎受到了冲击。
"这...这不科学..."他喃喃道。
"不,"我轻声说,"这只是我们还不懂的科学。"
郑淮安深吸一口气:"你说得对。我们需要更多仪器,更多数据。"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郑淮安调来了更精密的设备,甚至请来了量子物理学家助阵。我们发现,铜铲与"天使之泪"之间的能量交换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就像呼吸一样有规律。
"这太不可思议了,"物理系的李教授说,"就像两者之间建立了某种量子纠缠!"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决定将"天使之泪"作为突破口,暂缓其他药材的研究。郑淮安重新撰写了论文,题目改为《特定药器与活体药用植物间的异常能量交换现象》,投稿给了《自然》杂志的子刊。
论文送审期间,巴黎的那位白发修女突然来信。信是用法文写的,程明帮我翻译:
"亲爱的程先生:
得知'天使之泪'在您那里发芽,我很欣慰。这种植物很特别,需要特殊照料。根据修道院传统,它必须与'通灵药器'一起种植,否则会很快枯萎。
随信附上详细的培育方法。请记住:'天使之泪'不是普通草药,它能感知培育者的心念。心怀善念,它就会茁壮成长;若有邪念,它必凋零。
上帝保佑您的研究。
修女玛丽"
我看完信,久久不语。修女的话,与师父当年传授药膳时所说的何其相似——"药为心镜,膳映人品"。
我将信的内容告诉了郑淮安。出乎意料,这次他没有嗤之以鼻,而是认真地说:"程远,也许我们一直忽略了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人的因素。"
我们决定调整实验方案,加入"培育者情绪状态"这一变量。程明设计了一套精巧的实验:在不同情绪状态下(通过音乐和回忆特定场景诱导),我分别接触"天使之泪"和铜铲,同时记录能量场变化。
结果令人震惊——当我心平气和时,能量交换和谐稳定;当我焦虑或愤怒时,能量场出现紊乱,植物甚至会暂时萎蔫!
"这..."郑淮安看着数据,手微微发抖,"这不就是古人说的'心药相应'吗?"
我点点头,突然想起一事:"郑兄,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争论的问题吗?"
"当然,"郑淮安不假思索,"你主张药膳要根据食用者心态调整,我坚持必须严格遵循古方。"
"现在看来,"我笑着说,"我们俩都对,也都不全对。药材配伍确实有科学规律,但使用者的心态也会影响效果。"
郑淮安罕见地没有反驳,而是陷入了沉思。
论文正式发表在《自然-植物科学》上,引起了空前轰动。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医学中那些曾被斥为"迷信"的观点;媒体也纷纷报道这一"东方智慧与西方科学的完美结合"。
药膳馆的生意更加红火,不少外国学者专程前来,既为品尝正宗药膳,也为亲眼看看那把神奇的铜铲和"天使之泪"。
一个雨后的傍晚,我独自坐在后院温室里,望着在暮色中微微发光的铜铲和生机勃勃的"天使之泪"。师父传给我的不仅是工具和技艺,更是一种理解生命的方式。如今,这种方式正在被现代科学所验证,所接纳。
"师父,"我轻声说,"您看到了吗?药膳之道,正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铜铲静静地躺在掌心,温暖如初。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