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城。
太子临时行辕。
夜已经深了,太子尽管已经哈欠连连,却依旧还在理政。
叔孙通从外面进来说:“太子,夜深了,睡吧。”
太子又打了个哈欠,强打精神说:“孤还有几个公文没有批,批了就睡。”
叔孙通听后,来到桌案前,把桌上的油灯拨亮,太子刚要说感谢的话,就见他的卫队长苏梅从外面进来,拱手说:“太子爷,出事了。”
太子就问:“出何事了?”
苏梅对太子说:“代城的库房着了大火!”
太子瞬间就不困了。
库房失火可是大事,得赶紧灭火!
“快,组织人手灭火!”
苏梅急声道:“火势太大了,城里的人手不足,一时之间恐怕火很难灭。”
太子不假思索:“把孤的卫队调去帮忙灭火!”
“是!”
叔孙通想到了库房里的那些账册,忙交代苏梅说:
“你亲自带一队人去库房,一定要把里面的账本抢出来!”
“是!!!”
次日,太子和叔孙通来到昨夜失火的库房。
此处已经被烧成一片白地,只剩几根没有燃尽的木头还在冒着黑烟。
一名官吏过来汇报说:“昨夜库房失火,整整烧了一夜,共计烧毁十七间仓房。”
太子闻之,面色一沉。
这把火比预想的还要大,竟烧毁了17间仓房!
太子又问:“可有人员损失?”
那官吏说:“管库三人,参与救火的小吏五人在卓越的大火中丧生。”
一场大火,烧死了八条人命。
太子倒吸一口凉气。
“这火是怎么点起来的?”
太子气愤的追问。
那官吏战战兢兢的回答说:“根据现场痕迹推断,应该是昨天晚上某个管库吃醉了酒,不慎引起大火。”
“那个管库呢?孤要问话!”
“他昨夜已经死在大火中!”
这一番对话下来,就是傻子也能察觉到不对劲。
叔孙通询问苏梅:“账册都抢出来了没有?”
苏梅救了一晚上火,已经变得灰头土脸,鼻头黢黑黢黑的,看起来很狼狈,他摇摇头,说:“火势太大,实在抢不出东西。”
叔孙通又问那个官吏:“除了死了人,昨天晚上烧毁了多少东西?”
那官吏说:“库房基本都是空的,所以昨天晚上的大火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仅仅是焚毁了陈粮二百石。”
叔孙通闻言,冷笑道:“太子爷,这火烧的可真是妙啊!”
太子也察觉到了其中有猫腻,说:“这火着的确实很妙,别的东西都没烧毁单单把账册都烧没了。”
这时候代国相闻声赶来。
一到场代国相就开始了他的表演,先上问责,然后询问损失,然后又问责。
代国相把在场的一众官员骂的大气都不敢喘的时候。
太子说话了:“国相大人,您这招可真精妙。”
代国相故意装起糊涂:“太子殿下,您说什么?”
太子厌恶的说:“昨天你的手下刚刚指认你贪污粮食,今天库房就着了火把账册都烧没了,代相,你真把孤当傻子吗?”
代国相一听心里很惶惧。
但他明白,这种时候绝对不能表现出惶恐。
于是,代国相十分硬气的说:“太子,请您慎言!”
太子内心更厌恶这位代国相了:“不见棺材不落泪。”
代国相说:“卑职见了棺材也不落泪!”
“好!”
太子被激怒了,拂袖而去。
反正自己手上还有证人,只要有证人的指控,就算是没有那些账册,一样能给代国相这个混蛋定罪。
然而太子回到府邸,再次提审那个控告代国相的手下时,对方却改了口。
“太子殿下,臣昨天是胡言乱语,代相其实并未贪污。”
太子闻言大惊。
这小子昨天还在信誓旦旦的控告代相贪污,怎么今日突然就改口了?
齐杰生气的说:“大胆尤平,你怎么敢在太子面前翻供?”
这个叫尤平的小吏看着齐杰,说:“卑职昨天控告代相,只是因为和他有私怨,如今卑职想开了,决定说出实情,其实贪污官粮的人不是代相,而是粮秣大夫公孙冉。”
太子被尤平这番话弄得不知所措。
叔孙通看太子这样子,急忙上来替他解围,说:“尤平,你说你和代相有私怨,所以才诬告他,你们有什么私怨?”
如果尤平说的是实话就肯定能把这私怨说上来,但他若说的是假话,就肯定会被问住。
叔孙通想通过一些细节来判断尤平话中的真伪。
可惜齐杰早就已经算到了这一点,提前告诉尤平该如何回复这种问题?
尤平编造了一个理由,虽然听起来很假,但他却说有证人。
太子当场让人查验,也确实有此事。
这下尤平诬告代相,算是被坐实了。
叔孙通警告尤平:“诽谤朝廷命官可是要割舌头的。”
尤平心里虽然害怕被割舌头,但想到自己家人的安危,还是坚称原来的说辞。
太子无奈只能让人去抓公孙冉来问话。
结果当苏梅带人到了公孙冉的府邸,发现这位粮秣大夫已经上吊自尽。
他的房中还留有一封血书。
这封血书被送到了太子面前。
太子就让叔孙通念给他听。
叔孙通就说:“公孙冉招认,贪污库粮的事情都是他一人所为,与他人无关,他知道东窗事发,为了逃避律法制裁,所以决定自缢身亡。”
太子听罢,哪能不知道公孙冉是被人推出来当了替罪羊。
但是如今人证已经当堂反水,而物证又全都被烧毁,此案已成为死案。
王文越建议太子说:“殿下,这尤平堂前翻供,肯定是受了什么人的指使,臣看,干脆对他用大刑,不怕他不招供。”
齐杰闻言心中一紧。
太子要真的用酷刑,尤平万一熬不住把他供出来,那他可就完了。
面对王文越所提出的用大刑逼供,太子想了很久,最终摇头否决:
“严刑逼供,就算他改口,说出的话也不能作为证据,别人倒觉得孤屈打成招,还是罢了。”
王文越说:“可是若不如此,此案恐怕就要变成死案。”
太子无奈的说:“孤一时不慎,把这个案子办成这样,责任在孤,稍后孤会向皇帝上书陈明此事,请皇帝派人查查此案。”
如今太子自认为已经没有能力再查这个案子,只能希望他父皇插手。
然而田秀看了太子的奏书,非但没有为他出头,反而很生气。
“太子真是让朕失望,这么一个小案子,让他办成这个样子。”
“现在他还舔着脸来找朕给他擦屁股,告诉太子,自己的屁股自己擦!”
田秀确实是很生气。
太子就连这么一个小案子都查不明白,被人家耍的团团转。
这还怎么让他放心把天下交给太子?
太子收到了皇帝的批复以后,也知道父皇是动的真火。
奈何这案子已经被办成这样,太子也实在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口。
最后,太子只能查办了一批代国的官吏,此案就这么结束。
皇帝当然免不了又对太子痛骂一番。
太子知道办错了事情,也只能老老实实受着。
离开代国,太子又进入燕国。
到了燕国以后,太子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燕国境内,到处都是人。
不过这些人都是被官兵压着,看起来更像是犯人。
太子询问叔孙通:“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
叔孙通就说:“这些都是替官府服役的,他们要到北边去修长城。”
太子眉头一皱。
这修长城的工程,朝廷是有严格规制的。
朝廷把长城这个项目分成十期。
每期三年,只要各地官府能在三年内把他们负责的长城修缮完毕即可。
朝廷早就找专人计算过,三年时间完成一期,并不会损耗多少民力。
可按照太子所见,地方官府征集的这些民夫,肯定比朝廷计划的要多。
太子已经很不高兴。
他的马车越是深入燕国,看到的景象就越残酷。
大批民夫被官府向牲口一样赶着往北而去。
途中遇见掉队的,都是被这些官兵用鞭子狠抽。
太子看不下去要阻止。
叔孙通他们拦着不让,怕太子遇到危险。
到了蓟都,太子召见了郡守夏大娘。
随后,一封奏书被送到洛阳。
未央宫。
“臣自受命北巡,稚子图中历晋、代逮至燕,临敝邑之地,如晋国,政清,国富,民强,去都鄙远,景观异则,若说燕国,燕去王都颇远,其吏行治,私役,固三年修长城,一年完,以求功于朝,民多怨憾。长城有社稷之功,而以有司急功进,人民多怨,儿亲至右北平近长城,见由徭役死者甚众。长城之下,累累白骨,妇无良人,子失其父,天下臣民无不对朝廷怨声载道!长此以往,恐大唐社稷危矣!为保社稷稳定,儿臣斗胆,请君上暂停长城,熄暴政,兴仁政,抚恤百姓,和睦士族,此为圣人治理天下之道也!”
郭瑗之念完了以后,小心的看着龙椅上的皇帝。
只见皇帝挺身而起,怒道:“这些官吏,实在是胆大包天,居然敢私自征发徭役将三年修完的长城一年修完致使天下百姓对朕,对朝廷怨声载道。”
“传诏,将渔阳、右北平、辽东、上谷四郡郡守革职,交廷尉府严办!”
“凡涉及私征徭役者,无论官职大小,一概枭首,子女没为官奴。”
皇帝一怒,伏尸千里血流百万。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北方各郡因私征徭役激起民怨被杀的官员,足有数百人之多!
根据少府统计,仅仅是平原郡,一个月就收到了1000多名官奴。
朝廷一下杀了这么多官员,民怨并未因此平息。
北方地区,尤其是燕国的几个郡,对朝廷的怨气依旧很大。
蓟城百姓甚至堵住了太子的临时行辕,向太子抗议朝廷的暴政。
太子为了平息民众的怨气,亲自向蓟城百姓承诺,说:
“我,大唐太子田继业,一定会劝说皇帝,暂时停止修建长城,对于先前那些因徭役而死的百姓,朝廷也会有抚恤。”
百姓们见太子做出这种承诺,这才离去。
随后,太子火速上书朝廷,再次请求暂缓修建长城,有希望朝廷可以拨付一笔资金安抚百姓。
然而田秀看到太子的上书,却是怒不可遏。
“这些刁民,居然敢去围攻太子的行辕,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民众了,必须出重拳!!”
“禁卫军呢?让蒙恬出动!给朕抓,把这些刁民统统抓起来!”
郭瑗之听了以后就劝说皇帝:“陛下,您这样会激起民怨的。”
田秀听了以后,这才稍稍冷静了一些,说:“太宗皇帝说的太对了,这些刁民就是不能给他们好脸色。”
“人,朕可以不抓,不过长城该修还是得修。”
长城是事关朝廷稳定的一个重要工程,不能停下。
而且田秀深知,现在长城一旦停止修建,以后再想恢复可就难了。
太子实行仁政,继位后如果恢复长城的修建,这和他的仁政背道而驰,那时太子的人设将彻底崩溃。
但要是没有长城,北方游牧民族迟早还会入侵中原,太子这个皇位依旧坐不稳。
田秀为了自家的傻大儿算是操碎了心。
可惜太子并不能理解皇帝的苦心。
太子看到皇帝居然不听自己的劝告,执意继续修建长城,甚至连一分抚恤款都不愿意发给百姓,不禁勃然大怒。
“父皇独断专行,桀纣恐怕也不过如此了!”
“孤曾经当面向燕国百姓承诺要暂缓修建长城,这让孤如何向百姓交代?”
叔孙通被太子这番话吓坏了,急忙劝说太子:“慎言!”
太子却说:“不能制止父皇的暴政,就是孤这个太子无能!”
代国的失败已经严重打击了太子,这次太子,无论如何不愿再次妥协。
既然皇帝不愿意听从他的劝告。
太子决定回到洛阳,当面向皇帝直谏!
……
皇太子和皇帝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两人都认为只有自己的路线才是最适合帝国的,这也就注定了父子两人不可能走到一起。
或许悲剧已经无法避免。
太子临时行辕。
夜已经深了,太子尽管已经哈欠连连,却依旧还在理政。
叔孙通从外面进来说:“太子,夜深了,睡吧。”
太子又打了个哈欠,强打精神说:“孤还有几个公文没有批,批了就睡。”
叔孙通听后,来到桌案前,把桌上的油灯拨亮,太子刚要说感谢的话,就见他的卫队长苏梅从外面进来,拱手说:“太子爷,出事了。”
太子就问:“出何事了?”
苏梅对太子说:“代城的库房着了大火!”
太子瞬间就不困了。
库房失火可是大事,得赶紧灭火!
“快,组织人手灭火!”
苏梅急声道:“火势太大了,城里的人手不足,一时之间恐怕火很难灭。”
太子不假思索:“把孤的卫队调去帮忙灭火!”
“是!”
叔孙通想到了库房里的那些账册,忙交代苏梅说:
“你亲自带一队人去库房,一定要把里面的账本抢出来!”
“是!!!”
次日,太子和叔孙通来到昨夜失火的库房。
此处已经被烧成一片白地,只剩几根没有燃尽的木头还在冒着黑烟。
一名官吏过来汇报说:“昨夜库房失火,整整烧了一夜,共计烧毁十七间仓房。”
太子闻之,面色一沉。
这把火比预想的还要大,竟烧毁了17间仓房!
太子又问:“可有人员损失?”
那官吏说:“管库三人,参与救火的小吏五人在卓越的大火中丧生。”
一场大火,烧死了八条人命。
太子倒吸一口凉气。
“这火是怎么点起来的?”
太子气愤的追问。
那官吏战战兢兢的回答说:“根据现场痕迹推断,应该是昨天晚上某个管库吃醉了酒,不慎引起大火。”
“那个管库呢?孤要问话!”
“他昨夜已经死在大火中!”
这一番对话下来,就是傻子也能察觉到不对劲。
叔孙通询问苏梅:“账册都抢出来了没有?”
苏梅救了一晚上火,已经变得灰头土脸,鼻头黢黑黢黑的,看起来很狼狈,他摇摇头,说:“火势太大,实在抢不出东西。”
叔孙通又问那个官吏:“除了死了人,昨天晚上烧毁了多少东西?”
那官吏说:“库房基本都是空的,所以昨天晚上的大火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仅仅是焚毁了陈粮二百石。”
叔孙通闻言,冷笑道:“太子爷,这火烧的可真是妙啊!”
太子也察觉到了其中有猫腻,说:“这火着的确实很妙,别的东西都没烧毁单单把账册都烧没了。”
这时候代国相闻声赶来。
一到场代国相就开始了他的表演,先上问责,然后询问损失,然后又问责。
代国相把在场的一众官员骂的大气都不敢喘的时候。
太子说话了:“国相大人,您这招可真精妙。”
代国相故意装起糊涂:“太子殿下,您说什么?”
太子厌恶的说:“昨天你的手下刚刚指认你贪污粮食,今天库房就着了火把账册都烧没了,代相,你真把孤当傻子吗?”
代国相一听心里很惶惧。
但他明白,这种时候绝对不能表现出惶恐。
于是,代国相十分硬气的说:“太子,请您慎言!”
太子内心更厌恶这位代国相了:“不见棺材不落泪。”
代国相说:“卑职见了棺材也不落泪!”
“好!”
太子被激怒了,拂袖而去。
反正自己手上还有证人,只要有证人的指控,就算是没有那些账册,一样能给代国相这个混蛋定罪。
然而太子回到府邸,再次提审那个控告代国相的手下时,对方却改了口。
“太子殿下,臣昨天是胡言乱语,代相其实并未贪污。”
太子闻言大惊。
这小子昨天还在信誓旦旦的控告代相贪污,怎么今日突然就改口了?
齐杰生气的说:“大胆尤平,你怎么敢在太子面前翻供?”
这个叫尤平的小吏看着齐杰,说:“卑职昨天控告代相,只是因为和他有私怨,如今卑职想开了,决定说出实情,其实贪污官粮的人不是代相,而是粮秣大夫公孙冉。”
太子被尤平这番话弄得不知所措。
叔孙通看太子这样子,急忙上来替他解围,说:“尤平,你说你和代相有私怨,所以才诬告他,你们有什么私怨?”
如果尤平说的是实话就肯定能把这私怨说上来,但他若说的是假话,就肯定会被问住。
叔孙通想通过一些细节来判断尤平话中的真伪。
可惜齐杰早就已经算到了这一点,提前告诉尤平该如何回复这种问题?
尤平编造了一个理由,虽然听起来很假,但他却说有证人。
太子当场让人查验,也确实有此事。
这下尤平诬告代相,算是被坐实了。
叔孙通警告尤平:“诽谤朝廷命官可是要割舌头的。”
尤平心里虽然害怕被割舌头,但想到自己家人的安危,还是坚称原来的说辞。
太子无奈只能让人去抓公孙冉来问话。
结果当苏梅带人到了公孙冉的府邸,发现这位粮秣大夫已经上吊自尽。
他的房中还留有一封血书。
这封血书被送到了太子面前。
太子就让叔孙通念给他听。
叔孙通就说:“公孙冉招认,贪污库粮的事情都是他一人所为,与他人无关,他知道东窗事发,为了逃避律法制裁,所以决定自缢身亡。”
太子听罢,哪能不知道公孙冉是被人推出来当了替罪羊。
但是如今人证已经当堂反水,而物证又全都被烧毁,此案已成为死案。
王文越建议太子说:“殿下,这尤平堂前翻供,肯定是受了什么人的指使,臣看,干脆对他用大刑,不怕他不招供。”
齐杰闻言心中一紧。
太子要真的用酷刑,尤平万一熬不住把他供出来,那他可就完了。
面对王文越所提出的用大刑逼供,太子想了很久,最终摇头否决:
“严刑逼供,就算他改口,说出的话也不能作为证据,别人倒觉得孤屈打成招,还是罢了。”
王文越说:“可是若不如此,此案恐怕就要变成死案。”
太子无奈的说:“孤一时不慎,把这个案子办成这样,责任在孤,稍后孤会向皇帝上书陈明此事,请皇帝派人查查此案。”
如今太子自认为已经没有能力再查这个案子,只能希望他父皇插手。
然而田秀看了太子的奏书,非但没有为他出头,反而很生气。
“太子真是让朕失望,这么一个小案子,让他办成这个样子。”
“现在他还舔着脸来找朕给他擦屁股,告诉太子,自己的屁股自己擦!”
田秀确实是很生气。
太子就连这么一个小案子都查不明白,被人家耍的团团转。
这还怎么让他放心把天下交给太子?
太子收到了皇帝的批复以后,也知道父皇是动的真火。
奈何这案子已经被办成这样,太子也实在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口。
最后,太子只能查办了一批代国的官吏,此案就这么结束。
皇帝当然免不了又对太子痛骂一番。
太子知道办错了事情,也只能老老实实受着。
离开代国,太子又进入燕国。
到了燕国以后,太子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燕国境内,到处都是人。
不过这些人都是被官兵压着,看起来更像是犯人。
太子询问叔孙通:“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
叔孙通就说:“这些都是替官府服役的,他们要到北边去修长城。”
太子眉头一皱。
这修长城的工程,朝廷是有严格规制的。
朝廷把长城这个项目分成十期。
每期三年,只要各地官府能在三年内把他们负责的长城修缮完毕即可。
朝廷早就找专人计算过,三年时间完成一期,并不会损耗多少民力。
可按照太子所见,地方官府征集的这些民夫,肯定比朝廷计划的要多。
太子已经很不高兴。
他的马车越是深入燕国,看到的景象就越残酷。
大批民夫被官府向牲口一样赶着往北而去。
途中遇见掉队的,都是被这些官兵用鞭子狠抽。
太子看不下去要阻止。
叔孙通他们拦着不让,怕太子遇到危险。
到了蓟都,太子召见了郡守夏大娘。
随后,一封奏书被送到洛阳。
未央宫。
“臣自受命北巡,稚子图中历晋、代逮至燕,临敝邑之地,如晋国,政清,国富,民强,去都鄙远,景观异则,若说燕国,燕去王都颇远,其吏行治,私役,固三年修长城,一年完,以求功于朝,民多怨憾。长城有社稷之功,而以有司急功进,人民多怨,儿亲至右北平近长城,见由徭役死者甚众。长城之下,累累白骨,妇无良人,子失其父,天下臣民无不对朝廷怨声载道!长此以往,恐大唐社稷危矣!为保社稷稳定,儿臣斗胆,请君上暂停长城,熄暴政,兴仁政,抚恤百姓,和睦士族,此为圣人治理天下之道也!”
郭瑗之念完了以后,小心的看着龙椅上的皇帝。
只见皇帝挺身而起,怒道:“这些官吏,实在是胆大包天,居然敢私自征发徭役将三年修完的长城一年修完致使天下百姓对朕,对朝廷怨声载道。”
“传诏,将渔阳、右北平、辽东、上谷四郡郡守革职,交廷尉府严办!”
“凡涉及私征徭役者,无论官职大小,一概枭首,子女没为官奴。”
皇帝一怒,伏尸千里血流百万。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北方各郡因私征徭役激起民怨被杀的官员,足有数百人之多!
根据少府统计,仅仅是平原郡,一个月就收到了1000多名官奴。
朝廷一下杀了这么多官员,民怨并未因此平息。
北方地区,尤其是燕国的几个郡,对朝廷的怨气依旧很大。
蓟城百姓甚至堵住了太子的临时行辕,向太子抗议朝廷的暴政。
太子为了平息民众的怨气,亲自向蓟城百姓承诺,说:
“我,大唐太子田继业,一定会劝说皇帝,暂时停止修建长城,对于先前那些因徭役而死的百姓,朝廷也会有抚恤。”
百姓们见太子做出这种承诺,这才离去。
随后,太子火速上书朝廷,再次请求暂缓修建长城,有希望朝廷可以拨付一笔资金安抚百姓。
然而田秀看到太子的上书,却是怒不可遏。
“这些刁民,居然敢去围攻太子的行辕,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民众了,必须出重拳!!”
“禁卫军呢?让蒙恬出动!给朕抓,把这些刁民统统抓起来!”
郭瑗之听了以后就劝说皇帝:“陛下,您这样会激起民怨的。”
田秀听了以后,这才稍稍冷静了一些,说:“太宗皇帝说的太对了,这些刁民就是不能给他们好脸色。”
“人,朕可以不抓,不过长城该修还是得修。”
长城是事关朝廷稳定的一个重要工程,不能停下。
而且田秀深知,现在长城一旦停止修建,以后再想恢复可就难了。
太子实行仁政,继位后如果恢复长城的修建,这和他的仁政背道而驰,那时太子的人设将彻底崩溃。
但要是没有长城,北方游牧民族迟早还会入侵中原,太子这个皇位依旧坐不稳。
田秀为了自家的傻大儿算是操碎了心。
可惜太子并不能理解皇帝的苦心。
太子看到皇帝居然不听自己的劝告,执意继续修建长城,甚至连一分抚恤款都不愿意发给百姓,不禁勃然大怒。
“父皇独断专行,桀纣恐怕也不过如此了!”
“孤曾经当面向燕国百姓承诺要暂缓修建长城,这让孤如何向百姓交代?”
叔孙通被太子这番话吓坏了,急忙劝说太子:“慎言!”
太子却说:“不能制止父皇的暴政,就是孤这个太子无能!”
代国的失败已经严重打击了太子,这次太子,无论如何不愿再次妥协。
既然皇帝不愿意听从他的劝告。
太子决定回到洛阳,当面向皇帝直谏!
……
皇太子和皇帝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两人都认为只有自己的路线才是最适合帝国的,这也就注定了父子两人不可能走到一起。
或许悲剧已经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