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厅的灯还亮着,炭笔在木板上留下的最后一道痕迹尚未干透。我盯着那行“第一期协作名单明日公示”,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顾柏舟坐在我对面,正低头翻看刚整理好的报名表,眉头微皱。
“李家屯来了三个人,孙家洼只派了一个。”他抬头,“赵庄那边,没人来。”
“不意外。”我合上系统界面,调出提交记录,“但他们提交了雨水集流渠的设计图,虽然粗糙,方向是对的。先记进档案,等他们想通了,自然会回来。”
林婶端着一碗热茶进来,放在桌上。“老吴今早托人带话,说他改了艾草灰配比,加了点皂角粉,治蚜虫更灵验。让我问问,能不能算一条新点子?”
我立刻打开系统,录入关键词。数据模型快速比对过往案例,确认该配方未被收录,且具备增产潜力。“可以。让他正式提交,走审核流程。”
张嫂凑过来:“要是真有用,咱们玫瑰田的虫害也能少一半。”
“不止玫瑰。”我转向众人,“过去三个月,我们有三次减产,都是因为没及时发现虫情。一次是豆角叶斑病,一次是稻飞虱,还有一次红薯烂根。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信息滞后。”
刘三挠头:“可咱们哪懂这些?”
“不是要你们懂。”我说,“是要把经验变成办法。老吴能想到加皂角粉,别人也一定有藏着的法子。现在缺的,不是智慧,是渠道。”
陈砚点头:“光靠一张木板不够,得有个规矩,不然谁都说自己有妙招,怎么判真假?”
顾柏舟抽出一张纸:“我和陈师傅昨晚商量了个初审评分细则——三条标准:原创性、可操作性、有没有增产可能。每条满分五分,总分过十二才能进试点。”
我把细则投在系统屏幕上,逐条讲解。有人记笔记,有人小声讨论。林婶默默掏出一块布,把评分表仔细包好。
“现在开始审第一批。”我点开提交栏,“李家屯老吴,防虫配方;孙家洼李大柱,竹架晾晒法;我们村刘三,旧陶罐滴灌改良。”
刘三咧嘴一笑:“我那个真简单,就是多打两个孔,水漏得匀。”
陈砚看完记录,提笔打分:“原创性四分,可操作性强,但增产数据不足,给三分。总分十,不达标。”
刘三也不恼:“那我再试,加个阀门控制。”
轮到老吴的配方时,问题来了。他说用了艾草灰、皂角粉、石灰和一点陈醋,但比例全凭手感。
“这没法推广。”张嫂摇头,“手一抖,作物烧死了怎么办?”
我启动系统“模拟种植模块”,输入四种成分,设定不同浓度组合,运行虚拟测试。半个时辰后,结果出来:艾草灰四成、皂角粉二成、石灰一成半,陈醋微量,效果最佳且无药害风险。
“把这个配比写进方案,让老吴确认。”我说,“然后安排试种。”
张嫂主动请缨:“我去李家屯,带两斤配好的料,当场拌土,种半亩菜苗,五天后看长势。”
“你去最合适。”我点头,“记住,全程记录,每天拍照上传。”
正说着,门外脚步声急促。李商人派来的伙计送来一封信。
“镇上八家茶楼联合订货,主推花茶系列。”他念道,“特别点名要七彩玫瑰茶,要求包装精致,保质期至少两个月,五十日内交三千盒。”
屋里顿时安静。
“三千盒?”刘三瞪眼,“咱们现在一个月才出八百!”
“而且普通包装最多撑二十天。”陈砚皱眉,“梅雨季快到了,花茶容易返潮。”
我立刻调出系统“市场动态热力图”。屏幕显示,近七日芳香类作物交易量上涨四十七,其中玫瑰、茉莉、金银花需求激增,价格波动剧烈。
“节气到了。”我说,“清明前后,养颜养生最旺。茶楼抢的是头波客源。”
顾柏舟迅速算账:“按现有产能,原料够,加工跟不上。包装更成问题,现用的油纸加陶罐,成本高,还不便运输。”
“那就换包装。”我点开系统功能列表,“申请解锁‘保鲜包装技术’,用植物纤维膜加密封工艺,延长保质期,轻便防潮。”
系统提示音响起:“能量值不足,需消耗五百点,当前余额三百二十。”
“差一百八十。”我皱眉。
“卖一批灵泉米。”顾柏舟说,“上批存着没动,够补缺口。”
我摇头:“米价稳,涨得慢。最快来钱的是七彩玫瑰干花,现在市场上缺货,价高。”
“可我们自己也要用。”张嫂提醒。
“先供内需。”我决断,“暂停对外散销,所有鲜花优先制茶。加工组三班倒,新增两台烘干机,从系统兑换。”
陈砚问:“运输呢?这么大批量,靠脚夫走不了。”
“找镇上车马行谈合作。”我说,“用‘悦农优选’品牌名义签协议,我们出货,他们承运,运费按单结算。”
林婶忽然插话:“我家远房侄子就在车马行赶车,常跑府城线。”
“正好。”我拿出纸笔,“你明天就带他来议事厅,当面谈。”
顾柏舟已在本子上列清单:“技术员人选定了四个,明早出发驻点。张嫂去李家屯,刘三跟进滴灌改良,陈师傅带人调试烘干机。加工线排班今晚重新排。”
我将首批试点任务打印出来,按村别分类装袋。烛光下,纸页微微发黄,字迹清晰。
“老吴的配方通过初审。”我对林婶说,“他是第一个外村合格方案提交者。试种成功,名字要挂在‘点子角’榜首。”
她笑了:“回去我就告诉老吴,让他把剩下的三个方子都写出来。”
李商人伙计临走前问:“主推款定下了吗?”
我合上系统界面,声音沉稳:“七彩玫瑰茶。礼盒 redesign,正面印花影,侧面标溯源码。三日后发布新品预告。”
他点头离去。
屋内只剩我们几人。顾柏舟站起身,伸展了一下肩膀。“第一批货,必须赶在花市前出村。”
我望向窗外。天边已有微光,晨风穿过门缝,吹动桌上的任务清单。纸页一角轻轻翘起,像一只即将展开的翅膀。
“李家屯来了三个人,孙家洼只派了一个。”他抬头,“赵庄那边,没人来。”
“不意外。”我合上系统界面,调出提交记录,“但他们提交了雨水集流渠的设计图,虽然粗糙,方向是对的。先记进档案,等他们想通了,自然会回来。”
林婶端着一碗热茶进来,放在桌上。“老吴今早托人带话,说他改了艾草灰配比,加了点皂角粉,治蚜虫更灵验。让我问问,能不能算一条新点子?”
我立刻打开系统,录入关键词。数据模型快速比对过往案例,确认该配方未被收录,且具备增产潜力。“可以。让他正式提交,走审核流程。”
张嫂凑过来:“要是真有用,咱们玫瑰田的虫害也能少一半。”
“不止玫瑰。”我转向众人,“过去三个月,我们有三次减产,都是因为没及时发现虫情。一次是豆角叶斑病,一次是稻飞虱,还有一次红薯烂根。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信息滞后。”
刘三挠头:“可咱们哪懂这些?”
“不是要你们懂。”我说,“是要把经验变成办法。老吴能想到加皂角粉,别人也一定有藏着的法子。现在缺的,不是智慧,是渠道。”
陈砚点头:“光靠一张木板不够,得有个规矩,不然谁都说自己有妙招,怎么判真假?”
顾柏舟抽出一张纸:“我和陈师傅昨晚商量了个初审评分细则——三条标准:原创性、可操作性、有没有增产可能。每条满分五分,总分过十二才能进试点。”
我把细则投在系统屏幕上,逐条讲解。有人记笔记,有人小声讨论。林婶默默掏出一块布,把评分表仔细包好。
“现在开始审第一批。”我点开提交栏,“李家屯老吴,防虫配方;孙家洼李大柱,竹架晾晒法;我们村刘三,旧陶罐滴灌改良。”
刘三咧嘴一笑:“我那个真简单,就是多打两个孔,水漏得匀。”
陈砚看完记录,提笔打分:“原创性四分,可操作性强,但增产数据不足,给三分。总分十,不达标。”
刘三也不恼:“那我再试,加个阀门控制。”
轮到老吴的配方时,问题来了。他说用了艾草灰、皂角粉、石灰和一点陈醋,但比例全凭手感。
“这没法推广。”张嫂摇头,“手一抖,作物烧死了怎么办?”
我启动系统“模拟种植模块”,输入四种成分,设定不同浓度组合,运行虚拟测试。半个时辰后,结果出来:艾草灰四成、皂角粉二成、石灰一成半,陈醋微量,效果最佳且无药害风险。
“把这个配比写进方案,让老吴确认。”我说,“然后安排试种。”
张嫂主动请缨:“我去李家屯,带两斤配好的料,当场拌土,种半亩菜苗,五天后看长势。”
“你去最合适。”我点头,“记住,全程记录,每天拍照上传。”
正说着,门外脚步声急促。李商人派来的伙计送来一封信。
“镇上八家茶楼联合订货,主推花茶系列。”他念道,“特别点名要七彩玫瑰茶,要求包装精致,保质期至少两个月,五十日内交三千盒。”
屋里顿时安静。
“三千盒?”刘三瞪眼,“咱们现在一个月才出八百!”
“而且普通包装最多撑二十天。”陈砚皱眉,“梅雨季快到了,花茶容易返潮。”
我立刻调出系统“市场动态热力图”。屏幕显示,近七日芳香类作物交易量上涨四十七,其中玫瑰、茉莉、金银花需求激增,价格波动剧烈。
“节气到了。”我说,“清明前后,养颜养生最旺。茶楼抢的是头波客源。”
顾柏舟迅速算账:“按现有产能,原料够,加工跟不上。包装更成问题,现用的油纸加陶罐,成本高,还不便运输。”
“那就换包装。”我点开系统功能列表,“申请解锁‘保鲜包装技术’,用植物纤维膜加密封工艺,延长保质期,轻便防潮。”
系统提示音响起:“能量值不足,需消耗五百点,当前余额三百二十。”
“差一百八十。”我皱眉。
“卖一批灵泉米。”顾柏舟说,“上批存着没动,够补缺口。”
我摇头:“米价稳,涨得慢。最快来钱的是七彩玫瑰干花,现在市场上缺货,价高。”
“可我们自己也要用。”张嫂提醒。
“先供内需。”我决断,“暂停对外散销,所有鲜花优先制茶。加工组三班倒,新增两台烘干机,从系统兑换。”
陈砚问:“运输呢?这么大批量,靠脚夫走不了。”
“找镇上车马行谈合作。”我说,“用‘悦农优选’品牌名义签协议,我们出货,他们承运,运费按单结算。”
林婶忽然插话:“我家远房侄子就在车马行赶车,常跑府城线。”
“正好。”我拿出纸笔,“你明天就带他来议事厅,当面谈。”
顾柏舟已在本子上列清单:“技术员人选定了四个,明早出发驻点。张嫂去李家屯,刘三跟进滴灌改良,陈师傅带人调试烘干机。加工线排班今晚重新排。”
我将首批试点任务打印出来,按村别分类装袋。烛光下,纸页微微发黄,字迹清晰。
“老吴的配方通过初审。”我对林婶说,“他是第一个外村合格方案提交者。试种成功,名字要挂在‘点子角’榜首。”
她笑了:“回去我就告诉老吴,让他把剩下的三个方子都写出来。”
李商人伙计临走前问:“主推款定下了吗?”
我合上系统界面,声音沉稳:“七彩玫瑰茶。礼盒 redesign,正面印花影,侧面标溯源码。三日后发布新品预告。”
他点头离去。
屋内只剩我们几人。顾柏舟站起身,伸展了一下肩膀。“第一批货,必须赶在花市前出村。”
我望向窗外。天边已有微光,晨风穿过门缝,吹动桌上的任务清单。纸页一角轻轻翘起,像一只即将展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