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落在掌心的米粒上,泛着温润的光泽。我一把将米扬起,细小的颗粒在光线下划出短促的弧线,又落回摊开的布巾上。
“这米,是灵泉灌溉,昼夜温差控熟,生长期二十三天。”我抬手,系统界面浮现在身侧木板上,一行行数据自上而下滚动——播种地块编号、每日灌溉量、采摘批次、加工时间,清晰可查。
围观的人群安静了几息。
“光看字有什么用?”一个穿粗布短打的男人挤进来,“镇上赵记粮铺的米也说自家是好水浇的,结果呢?掺粉染色!”
林婶从人群后头走出来,手里端着一口小铁锅。“我来煮。”她声音不大,却稳,“我吃了三年悦农的米,没拉过肚子。”
她蹲下,就着铺子门口的石台生火。张嫂递来一瓢清水,她舀了两把米下锅,盖上盖子。没过多久,米香漫开,清甜中带着一丝谷物特有的暖意。
有人抽了抽鼻子:“这味儿……不像掺了东西。”
“玫瑰茶呢?”另一个妇人问,“听说七彩玫瑰是毒花,泡了要人命。”
陈砚从箱子里取出一包干花,当众拆封,倒入瓷杯,冲入热水。花瓣舒展,汤色由浅粉渐变至淡紫,香气清冽。
“谁敢喝?”那妇人盯着茶汤。
“我。”刘三接过杯子,吹了口气,仰头喝下半杯,“没事儿。前两天我还拿它泡水给娃驱蚊,睡得比往常踏实。”
人群的躁动一点点平息。
我从系统里调出礼盒编号,指向其中一盒:“这盒是从三号加工间出的货,包装员是李三妹,质检是王大牛,扫码可查全程记录。”我顿了顿,“造假的人,逃不过溯源。”
李商人站出来,声音沉稳:“所有‘悦农优选’礼盒,从今日起加贴防伪火漆印,编号登记入库。若发现假冒,一经核实,赔偿十倍。”
他话音落下,几个原本站在外围的村民悄悄退了出去。
我弯腰,把散落的礼盒一一捡起,放回箱中。指尖触到一盒底部,发现火漆印边缘有细微刮痕。我捏着盒子没松手。
“这盒不对。”我把盒子递给李商人,“火漆印是后贴的,原印被揭过。”
他脸色一变,立刻翻查登记簿。顾柏舟也凑过来,对照系统出货记录。
“这盒编号对应的买家是书院周先生,但出货时间是昨日午时,而这盒包装线磨损程度,至少放了三天。”顾柏舟低声说。
“有人调包。”我说,“用假货砸铺子,再散播谣言,想毁牌子。”
人群又起骚动。
李商人咬牙:“我马上追查物流环节。”
“不急。”我盯着那盒被揭过的火漆印,“他们敢动手,就一定留了痕迹。查谁碰过这批货,谁在镇上四处传话。”
我合上系统界面,转身对众人道:“‘悦农优选’不会倒。只要我们种的真,做的真,就不怕有人泼脏水。”
林婶把煮好的米饭分给几位老人。他们吃完,点头说:“还是那个味儿。”
张嫂抱着藤编篮走过来:“三个篮子都试了,二十斤菜稳稳当当。”
“好。”我点头,“从今天起,藤编组扩招,工分翻倍,优先派去包装线。”
李商人忽然压低声音:“八百盒订单,五日内要。”
我皱眉:“加工组现在三班倒,也撑不了这么多。”
“镇上绣坊、茶楼都在催,有人想囤货。”他苦笑,“我压着没接更多单,可再拖,客户就转去别家了。”
顾柏舟翻开记事本:“卸肥车试跑成功,省了三成人力,但肥料供应跟不上。新开的两亩玫瑰田,缺肥,长势慢。”
“光靠我们村,撑不住。”我说。
陈砚皱眉:“要不,停一批?先稳住品质。”
“停了,别人就占了市场。”我摇头,“得找帮手。”
“你是说……外村?”刘三问。
“不是施舍,是合作。”我打开系统,调出“群体智慧孵化”页面,“最近七天,邻村提交了三条有效建议——李家屯的防虫草药配比,孙家洼的竹架晾晒法,还有赵庄的雨水集流渠设计。他们有想法,缺资源。”
“可技术外泄怎么办?”陈砚盯着屏幕,“万一他们学会,回头自己干呢?”
“那就让他们干。”我说,“但得按规矩来。谁想加入供应链,先交点子。两条原创,审核通过,才能拿种子、工具,分红利。”
“那不是还得教他们?”刘三挠头。
“教,但不包办。”顾柏舟接话,“我们派技术员指导,他们自己试种、自己改。干得好,一起赚;干不好,自己担。”
议事厅里一时安静。
林婶忽然开口:“李家屯的老吴,去年用艾草灰拌土,治了蚜虫。我一直记着这法子,没当回事。要是早知道能换工分,他肯定早提了。”
“那就从试点开始。”我拿起炭笔,在木板上写下:“跨村创新协作试点规则草案”。
第一,每村限派五人组成创新小组。
第二,每月提交两条原创方案,经审核通过,方可接入资源网。
第三,优先供应种子、工具、工分奖励,收益按贡献分配。
“我们派人驻点,但不做主。”顾柏舟补充,“种什么,怎么种,他们自己定。”
陈砚盯着那三条外村提案,慢慢点头:“要是他们真有想法,确实能分担压力。”
“关键是信得过。”刘三仍有些犹豫,“万一他们拿了东西,不交点子呢?”
“系统记着呢。”我点开协作档案,“每一份提交都有时间戳,每一份资源发放都关联编号。谁违约,直接踢出网络。”
李商人松了口气:“只要产能跟上,订单我就能接。”
我环视众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咱们一起,把路走宽。”
林婶站起来:“我去李家屯走一趟,跟老吴聊聊。”
张嫂也说:“我表妹在孙家洼,她编竹器是一把好手,可以拉进来。”
顾柏舟已经在本子上列人名:“第一批技术员,我来选。得找稳重、会教人的。”
陈砚看着我写下的草案,忽然笑了:“你还真把‘点子角’变成生意了。”
“不是生意。”我握紧炭笔,“是路。一条能让更多人走出来的路。”
议事厅的灯被点亮,映着木板上的新规则。炭笔的笔尖停在最后一行字上。
“第一期协作名单,明日公示。”
“这米,是灵泉灌溉,昼夜温差控熟,生长期二十三天。”我抬手,系统界面浮现在身侧木板上,一行行数据自上而下滚动——播种地块编号、每日灌溉量、采摘批次、加工时间,清晰可查。
围观的人群安静了几息。
“光看字有什么用?”一个穿粗布短打的男人挤进来,“镇上赵记粮铺的米也说自家是好水浇的,结果呢?掺粉染色!”
林婶从人群后头走出来,手里端着一口小铁锅。“我来煮。”她声音不大,却稳,“我吃了三年悦农的米,没拉过肚子。”
她蹲下,就着铺子门口的石台生火。张嫂递来一瓢清水,她舀了两把米下锅,盖上盖子。没过多久,米香漫开,清甜中带着一丝谷物特有的暖意。
有人抽了抽鼻子:“这味儿……不像掺了东西。”
“玫瑰茶呢?”另一个妇人问,“听说七彩玫瑰是毒花,泡了要人命。”
陈砚从箱子里取出一包干花,当众拆封,倒入瓷杯,冲入热水。花瓣舒展,汤色由浅粉渐变至淡紫,香气清冽。
“谁敢喝?”那妇人盯着茶汤。
“我。”刘三接过杯子,吹了口气,仰头喝下半杯,“没事儿。前两天我还拿它泡水给娃驱蚊,睡得比往常踏实。”
人群的躁动一点点平息。
我从系统里调出礼盒编号,指向其中一盒:“这盒是从三号加工间出的货,包装员是李三妹,质检是王大牛,扫码可查全程记录。”我顿了顿,“造假的人,逃不过溯源。”
李商人站出来,声音沉稳:“所有‘悦农优选’礼盒,从今日起加贴防伪火漆印,编号登记入库。若发现假冒,一经核实,赔偿十倍。”
他话音落下,几个原本站在外围的村民悄悄退了出去。
我弯腰,把散落的礼盒一一捡起,放回箱中。指尖触到一盒底部,发现火漆印边缘有细微刮痕。我捏着盒子没松手。
“这盒不对。”我把盒子递给李商人,“火漆印是后贴的,原印被揭过。”
他脸色一变,立刻翻查登记簿。顾柏舟也凑过来,对照系统出货记录。
“这盒编号对应的买家是书院周先生,但出货时间是昨日午时,而这盒包装线磨损程度,至少放了三天。”顾柏舟低声说。
“有人调包。”我说,“用假货砸铺子,再散播谣言,想毁牌子。”
人群又起骚动。
李商人咬牙:“我马上追查物流环节。”
“不急。”我盯着那盒被揭过的火漆印,“他们敢动手,就一定留了痕迹。查谁碰过这批货,谁在镇上四处传话。”
我合上系统界面,转身对众人道:“‘悦农优选’不会倒。只要我们种的真,做的真,就不怕有人泼脏水。”
林婶把煮好的米饭分给几位老人。他们吃完,点头说:“还是那个味儿。”
张嫂抱着藤编篮走过来:“三个篮子都试了,二十斤菜稳稳当当。”
“好。”我点头,“从今天起,藤编组扩招,工分翻倍,优先派去包装线。”
李商人忽然压低声音:“八百盒订单,五日内要。”
我皱眉:“加工组现在三班倒,也撑不了这么多。”
“镇上绣坊、茶楼都在催,有人想囤货。”他苦笑,“我压着没接更多单,可再拖,客户就转去别家了。”
顾柏舟翻开记事本:“卸肥车试跑成功,省了三成人力,但肥料供应跟不上。新开的两亩玫瑰田,缺肥,长势慢。”
“光靠我们村,撑不住。”我说。
陈砚皱眉:“要不,停一批?先稳住品质。”
“停了,别人就占了市场。”我摇头,“得找帮手。”
“你是说……外村?”刘三问。
“不是施舍,是合作。”我打开系统,调出“群体智慧孵化”页面,“最近七天,邻村提交了三条有效建议——李家屯的防虫草药配比,孙家洼的竹架晾晒法,还有赵庄的雨水集流渠设计。他们有想法,缺资源。”
“可技术外泄怎么办?”陈砚盯着屏幕,“万一他们学会,回头自己干呢?”
“那就让他们干。”我说,“但得按规矩来。谁想加入供应链,先交点子。两条原创,审核通过,才能拿种子、工具,分红利。”
“那不是还得教他们?”刘三挠头。
“教,但不包办。”顾柏舟接话,“我们派技术员指导,他们自己试种、自己改。干得好,一起赚;干不好,自己担。”
议事厅里一时安静。
林婶忽然开口:“李家屯的老吴,去年用艾草灰拌土,治了蚜虫。我一直记着这法子,没当回事。要是早知道能换工分,他肯定早提了。”
“那就从试点开始。”我拿起炭笔,在木板上写下:“跨村创新协作试点规则草案”。
第一,每村限派五人组成创新小组。
第二,每月提交两条原创方案,经审核通过,方可接入资源网。
第三,优先供应种子、工具、工分奖励,收益按贡献分配。
“我们派人驻点,但不做主。”顾柏舟补充,“种什么,怎么种,他们自己定。”
陈砚盯着那三条外村提案,慢慢点头:“要是他们真有想法,确实能分担压力。”
“关键是信得过。”刘三仍有些犹豫,“万一他们拿了东西,不交点子呢?”
“系统记着呢。”我点开协作档案,“每一份提交都有时间戳,每一份资源发放都关联编号。谁违约,直接踢出网络。”
李商人松了口气:“只要产能跟上,订单我就能接。”
我环视众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咱们一起,把路走宽。”
林婶站起来:“我去李家屯走一趟,跟老吴聊聊。”
张嫂也说:“我表妹在孙家洼,她编竹器是一把好手,可以拉进来。”
顾柏舟已经在本子上列人名:“第一批技术员,我来选。得找稳重、会教人的。”
陈砚看着我写下的草案,忽然笑了:“你还真把‘点子角’变成生意了。”
“不是生意。”我握紧炭笔,“是路。一条能让更多人走出来的路。”
议事厅的灯被点亮,映着木板上的新规则。炭笔的笔尖停在最后一行字上。
“第一期协作名单,明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