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道路是曲折的-《刘天仙的穿越老公》

  纵观走进电影院看《让子弹飞》点映的观众。

  一开始,是抱着看喜剧的心态来的。

  看着看着,发现不对了。

  这是部披着喜剧外衣的政治讽刺片啊!

  当人们以为这就完了的时候。

  电影结尾这段,却再次给了观众天大的惊喜。

  传统政治讽刺片,基本都是光说不练,隔靴搔痒。

  但《让子弹飞》不一样,他是真的把革命的底层逻辑,掰开揉碎了讲给所有观众听。

  就像那位流传下来的屠龙技,街边盗版小贩那十块钱就能买五本。

  看完《让子弹飞》,你就基本清楚了底层革命的原理。

  首先要让大家意识到剥削的真实存在。

  如果不曾拥有,人们永远是处在麻木不仁的状态。

  他们甚至有些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被剥削。

  只有让底层人民真正体会到拥有的滋味,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失去的痛苦。

  这一点,张牧之通过己方发银子,黄四郎收缴银子。

  一收一发之间,成功让民众的怒火开始酝酿。

  不过酝酿归酝酿,还要让民众拥有发泄怒火的能力。

  在这点上,那位存在也早就告诉过我们解法了——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果然,大荧幕里,张牧之再次出招。

  不过这次,鹅城大街上布满的,是枪支弹药。

  当然,除了发枪,宣传方面也不能停。

  这叫师出有名!

  一套流程走下来,懂行的观众已经在心里暗笑了。

  “好家伙,咱们的路线方针,你是学了个九成九啊!”

  “就连伟人的风度,都模仿得惟妙惟肖的,活该你成事!”

  另一边,黄四郎还在蜜汁自信:

  “拿银子,是贪,拿枪,是反!”

  “他们没这个胆!”

  结果一夜之后,黄四郎就惨遭打脸。

  街上的枪支弹药通通被人捡走了。

  至此,局势彻底明朗。

  张牧之用切身利益,引动了人们的怒火。

  又用枪支弹药,武装了大家的胆魄。

  接下来便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黄四郎见状,还想着故技重施。

  派出车队,前去收缴百姓手上的枪支弹药。

  这次张牧之可不惯着他了,直接对着黄家车队啪啪就是一顿射击。

  像极了开场劫火车那段。

  “怎么没动静啊?”

  之前是六子做捧哏,现在六子没了,换成了老七。

  但张麻子还是那句话:

  “让子弹飞一会!”

  下一秒,街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枪声。

  颇有【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的感觉。

  一匹黄四郎的黑马悲鸣的倒地不起。

  气得黄四郎大骂:“他妈的刁民,敢杀我的马!”

  现场观众也是乐得不可开支:

  “好你个黄四郎,你马没了!”

  “笑死,张潇辰是懂怎么玩梗的!”

  “接下来就是张牧之一呼百应,百姓群起而攻之的节奏了吧?”

  “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呢!”

  果然,荧幕里张牧之带着三兄弟,骑着白马排成排,开始大声鼓噪:

  “枪在手!跟我走!”

  “杀四郎,抢碉楼!”

  画面很是热血沸腾,观众都要以为下一秒就要开战了。

  结果一行人从街头跑到街尾,又从街尾跑到街头。

  别说听从响应,和黄四郎开干了。

  百姓一个个闭门不出,连个敢探头的都没有。

  观众直接就傻眼了。

  赵子怡抓住丈夫陈红林的手,嘴里喃喃道:

  “反抗啊!怎么不反抗呢?”

  “让……让子弹再飞一会?”

  硬核小陈脸上充满震撼,回复道:“毕竟出去是真要拼命的,犹豫也很正常吧?”

  真正设身处地想的话,民众会做出如此选择,才显得真实。

  毕竟这一切都关乎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哪能轻易的上头。

  一个来回走完,没激起任何反应。

  张牧之立马调转马头,又跑了一个来回。

  一边跑,一边继续高呼:“枪在手,跟我走!杀四郎,抢碉楼!”

  就这样一遍一遍重复,一遍一遍号召。

  像极了那些在黑暗年代拼命挣扎,以求唤醒民众的先辈。

  这是刻在华国人骨子里的反抗精神。

  这是源自于两千多年前,于中原大地发出的第一声反抗的怒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是独属于华国人的浪漫。

  现场观众无不看得热血沸腾!

  就这样,张牧之带头不知重复了多少个来回。

  终于,一个持枪的脑袋率先探出门外。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身影浮现在街头。

  这下整个影厅都沸腾了!

  象征先辈们的不懈努力,张牧之一行人终于唤醒了人民的革命意志。

  接下来终于到了酣畅淋漓的大战了吧?

  万万没想到,剧情再度来了个神转折。

  等到张牧之一行人,冲到黄四郎碉楼门口,背后早已空无一人。

  “人呢?”

  “刚刚还乌央乌央的,这会人呢?”

  “怎么一个都不见了?”

  别说麻匪兄弟了,观众个个也是一头雾水。

  当然,不少硬核观众还是第一时间明白了编剧张潇辰隐藏在剧情背后的深意。

  革命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他从来都和流血牺牲画上等号。

  在前期热血沸腾过后,意志不够坚定者很快就会后悔,乃至放弃。

  甚至不乏中期腐化掉队,后期49年入国军的。

  热血来得快,去得也快。

  可能一阵凉风吹过,刚刚还满腔怒火,誓要和黄四郎拼命的想法,瞬间就变成明哲保身了。

  也别怪人心如此易变。

  这个年代,真正的有志青年早就投身革命了。

  他们或成了张牧之,或成了黄四郎。

  总之,不管怎么说,留在鹅城的都不会是什么意志坚定之辈。

  黄四郎在鹅城的根基如此之深。

  在他没有显露败相前,这帮民众中途退缩可太真实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