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的鎏金铜炉正燃着西域进贡的安息香。
明黄色帐幔被穿堂风掀起一角,露出龙椅上脸色铁青的陛下。
冠勇侯赵猛单膝跪在冰凉的金砖上,玄色朝服上还沾着未干的泥点。
方才在大街上拦下刘大人时,两人扭打间滚了半尺远。
此刻他右臂的官袍袖子空荡荡垂着,显然是被人按住时挣裂了线。
“放肆!”
御案上的玉圭被陛下扫落在地,裂成两半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赵猛你眼里还有没有王法?大庭广众下,你竟当街把四品少詹士打断腿。
你这是想让天下人都骂朕纵容外戚行凶吗?”
赵猛梗着脖子抬首,铜盔下额角渗着血珠,声如洪钟带着悍气:
“陛下息怒!那刘老匹夫身为詹士府少詹士,却怀二心,与瑞王过从甚密。
臣最恨为臣不忠之辈,似这等奸猾之徒,臣见一次便要打一次!”
“你还敢说!”
昌泰帝猛地拍响御案,朱笔滚落在奏折堆里,
“詹士府的人都看见了,他不过是跟瑞王说了几句话。
你便当街拦下他,不管不顾打断他的腿!
你这是仗着朕偏向你,所以从事越发猖狂嚣张!”
赵猛重重磕了个头,地砖被撞得闷响:
“陛下明鉴,刘老儿他身为詹士府少詹士本该对太子忠心耿耿。
可他不仅跟瑞王不清不楚,之前还跟瑞王合谋克扣边关军粮。
臣不打他,实在难出心头这口恶气!”
他说着猛地扯开衣襟,露出胸前纵横交错的疤痕,
“陛下若要治罪,就把臣这颗脑袋摘了去。
正好让那些只会嚼舌根的文官看看,边关将士的血是不是白流的!”
“你——”
昌泰帝气得手指发颤,转身时却瞥见赵猛身上疤痕纵横交错的模样是泄了气。
赵猛这些年镇守边关,无数次替朝廷打退北狄的突袭。
他身上的大大小小的伤痕数都数不清。
昌泰帝喉间动了动,终究是把那句“拖出去杖责,把他的腿也打断”咽了回去。
只对着侍立一旁的总管太监低吼:
“去!把卫辞给朕叫来!”
卫辞在东宫刚听完宫人传的话,还没搞明白赵猛是在何时何地,因为何时把刘大人打了
就又接到总管太监来传话,命他速去御书房见皇上。
卫辞赶到御书房时,正听见里面传来陛下压抑的怒骂:
“你当朕不敢办你?当年朕初登基,你把礼部尚书的牙打掉了。
朕罚你闭门思过三个月,对礼部尚书千般安抚,这才平息此事。
没过多久,你又揍了外放回来的锦州知府,朕又替你赔了三百两黄金!
赵猛你算算,这些年来朕为你擦了多少次屁股?!
你却越来越猖狂,如今大庭广众下你都敢打人,让朕想替你遮掩都遮不住。
你也一把年纪了,居然蠢到打人都不知背着点!
你有能耐打人怎么没能耐让人别抓住你的把柄?回回让朕给你收拾残局!”
卫辞听完这些话心里就有谱了,看来陛下还是护着冠勇侯的。
只是气冠勇侯这次太嚣张,大街上打人,把此事闹的沸沸扬扬。
外面文官更是炸了天,脾气好点的都在家写奏本参冠勇侯。
脾气不好的已经在宫外求见,要当面给陛下告状了。
卫辞到后总管太监先进去禀告陛下,昌泰帝这才让卫辞进殿。
冠勇侯仍跪在原地,脊梁挺得像边关的界碑。
只是耳根悄悄泛红,方才那番话,明着是斥责,实则句句都在替他摆功劳。
卫辞垂眸盯着地面,金砖上那道细微的裂缝还是陛下登基那年地震时留下的。
陛下当时说“留着警醒自己”,此刻倒像在映照着殿内这微妙的僵局。
“卫爱卿来了。”
昌泰帝的声音陡然缓和下来,指了指旁边的紫檀木椅,
“你来说说,这事该怎么了?”
卫辞刚落座,就见赵猛狠狠瞪了他一眼。
眼神里满是“敢说严惩老子试试”的凶光。
他无视赵猛的眼神,低头呷了口内侍奉上的雨前龙井,慢悠悠开口:
“臣方才在廊下听闻,刘大人今日递了辞呈?”
“哼,他倒是会装可怜。”
陛下冷笑一声,将刘大人的奏折扔过来,
“说什么‘身残难任要职,恳请陛下恩准归乡’,字里行间全是暗示朕纵容外戚。”
对于刘少詹士,陛下心中也是不喜的。
谁会喜欢一个在自己两个儿子中间左右逢源的人呢。
卫辞展开奏折,目光扫过那笔锋怯懦的小楷,斟酌着道:
“刘大人向来谨小慎微,此次肯闹到御前,怕是……”
卫辞话锋一转,看向仍梗着脖子的赵猛,
“侯爷这次动手确有不妥。”
赵猛刚要反驳,却被陛下一个眼神制止。
御座上的人叹了口气:
“朕也知他委屈,且刘家在江南经营多年。
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不给个说法,怕是要寒了文官的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家要不是江南的世家大族,刘大人也不可能在詹士府做少詹士。
他的女儿当初更不可能给如日中天的大皇子瑞王做侧妃。
“陛下圣明。”
卫辞将奏折轻轻放在案上,指尖叩了叩“归乡”二字,
“刘大人既说身残,那詹士府府的繁杂事务自然是担不起了。
不如……升他的官?”
“你说什么?”
赵猛猛地抬头,空荡荡的袖子扫过地面,带起一阵风,
“那老匹夫还想升官?!”
卫辞没理会他的怒喝,只对陛下躬身道:
“詹士府少詹士乃从四品,若升他为太仆寺少卿。
正四品的官阶,既全了陛下体恤老臣的名声,也堵了悠悠众口。”
昌泰帝眼中精光一闪:
“太仆寺?”
“正是。”
卫辞笑意温润,一副君子如玉的模样:
“太仆寺掌全国马政,如今北境战马短缺,正需一位细心的官员打理。
刘大人素来谨慎,想来能把马厩管得井井有条。”
他顿了顿,补充道,
“况且太仆寺在京郊马场有官署,刘大人可时常去那边养伤。
远离朝堂纷扰,正好静养。”
赵猛这才反应过来,粗声笑起来:
“这主意好!让那酸儒天天跟马粪打交道!”
陛下瞪了他一眼,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卫爱卿这是……明升暗贬?”
“臣不敢。”
卫辞垂眸道,
“只是各尽其才罢了,詹士府需辅佐太子,讲究机敏果决。
太仆寺管马,更重细致耐心。
刘大人性子沉稳,去太仆寺未必不是美事。”
他抬眼时,恰好撞见陛下投来的赞许目光。
两人都清楚,太仆寺看似是正四品,实权却远不及从四品詹士府少詹士。
从品级上来说刘大人这绝对是升官了,可惜论含金量。
太仆寺一个养马的地方,如何能跟东宫核心职位詹士府少詹士相比。
若是刘大人没有投靠瑞王,将来秦珩登基。
凭着詹士府少詹士的底子,刘大人就是入阁都有可能。
此事要怪就怪刘大人沉不住气,早早跑去投靠瑞王,结果拜错了门,上错了车。
“就这么办。”
陛下拍板定论,又指着赵猛厉声道,
“你也别得意!罚俸一年,去给太仆寺捐三百匹战马,算是赔给刘大人的汤药费!
另外择日你亲自上门,好好的到刘家道歉赔罪。
不把此事的非议平息下去,朕饶不了你!”
赵烈虽满脸不情不愿,却还是叩首领旨。
卫辞看着他起身时踉跄的脚步,忽然想起他以前也去过京郊马场。
他记得马场有一匹西域良马,性子极烈,连驯马官都近不得身。
或许,该让太仆寺的新少卿好好调教调教。
卫辞出御书房赵猛就追上来,用没受伤的左手拍了拍卫辞的肩:
“小子,算你识相。”
卫辞不喜欢跟邋遢的冠勇侯靠的太近,不动声色的跟冠勇侯拉远了距离。
并拱手道:
“侯爷还是赶紧去准备战马吧,别让陛下又改了主意。”
赵猛这才骂骂咧咧地走了,卫辞拢了拢袖口。
这朝堂就像个偌大的马厩,有人是日行千里的良驹,有人是拉磨的驽马。
而他这位太子太傅,不过是在替未来的主人。
悄悄把那些不驯服的劣马,牵去该去的地方罢了。
三日后,刘大人的任命诏书传遍京城。
官员们见他从詹士府少詹士升为太仆寺少卿,都道陛下公正。
唯有吏部几位老臣私下摇头,谁不知太仆寺少卿是个听起来体面、实则无权的闲职。
只有卫辞在东宫给太子讲课时,看见小太子握着狼毫的手停在“知人善任”四字上,忽然抬头问:
“先生,让马官去养马,算不算知人善任?”
卫辞望着窗外掠过的白鸽,轻声笑道:
“算,也不算,要看那马原本是想拉车,还是想驰骋。”
…
转眼又是三载寒暑在晨钟暮鼓声里悄悄溜走。
卯时三刻的梆子声刚过,卫辞已踏着露水穿过东宫角门。
廊下宫灯尚未熄灭,昏黄光晕里浮着细小的尘埃。
他拢了拢月白常服的袖口,将带着墨香的《资治通鉴》册页按在掌心焐着,今天要讲玄武门之变。
“太傅早。”
太子秦珩的书案已摆得齐整,十岁的少年脊背挺得笔直,稚嫩的脸上已经初见英气。
卫辞目光扫过桌上摊开的《论语》,昨夜批注的墨迹已干透。
字旁圈点的“为政以德”四字,笔锋比上月沉稳了许多。
他将书卷轻放在案上,指尖叩了叩其中一页:
“殿下觉得,建成与元吉之败,是因兄弟相残,还是法度不修?”
窗外的天色渐渐泛出鱼肚白,殿外传来洒扫太监轻缓的扫地声。
卫辞听着太子辨析时条理分明,有理有据的声音。
想起三年前初见时,这孩子还会在讲至冗长典章时偷偷打哈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今他已能顺着史事脉络,说出“嫡庶无别则国乱,长幼无序则家倾”的道理。
只是说到激动处,握着书卷的指节仍会微微发白。
巳时三刻,东宫晨课方歇。
卫辞走出东宫时,檐角铜铃被风拂得轻响。
恰好与吏部衙署方向传来的卯时敲梆声遥相呼应。
他换乘了停在宫门外的青布马车,到了吏部衙门。
吏部衙署的皂隶早已将他的公案擦得锃亮,案头堆叠着各地选送的官员考绩册。
卫辞取过陕西道的卷宗,朱砂笔在“贪墨”二字上重重一点。
这已是本月第三起县丞虚报灾情的案子。
他忽然想起前几天母亲说平平安安学业初成,已经到了可以参加县试的时候。
父母两人打算带着平平安安回徽州府章阳县老家参加县试。
卫辞本不想让父母跟着两个孩子来回奔波,怕他们身体受不住。
只说让王安跟着两个孩子走一趟即可。
但母亲却说此行既是送两个孩子回乡考试,顺道也回老家探亲。
外祖父外祖母年纪已经很大了,此生能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
如今既有机会见一面,又哪里舍得错过。
母亲这么说,卫辞倒是不敢再多说什么。
他又着实不放心,便盘算着能不能请到探亲假和父母一起归乡。
毕竟他也多年未见外祖父外祖母和舅舅了。
眼下已是深秋,但午时的太阳还是有些许威力的。
他在衙署后园匆匆用了些吃食,然后处理完堆积的文书,时间已到申时。
卫辞翻了翻案头的日历,红笔圈住的初一字样旁,写着“早朝”二字。
他将明日需呈给陛下的官员任免折页折好,塞进袖中。
每月逢十的早朝,总是比寻常日子更显肃穆。
卫辞站在文官班列的第三排,是比较靠前的,导致他都不敢轻易走神。
尤其是这几年因为太子的关系,皇上越发倚重他。
朝堂上,经常时不时就跟他来个抽查。
今天也没例外,陛下突然又点名向他问及江南漕运。
好在卫辞早有准备,从容奏上“疏淤需三年,固堤当并行”的条陈。
退朝后有同僚约他去醉仙楼小聚,他婉言谢绝了。
青布马车驶离皇城时,街边小贩的吆喝声渐渐热闹起来。
一路上卫辞习惯性的给平平安安捎了点零嘴。
又打了壶父亲爱喝的桂花酒,买了两包母亲喜欢吃的点心。
喜欢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
明黄色帐幔被穿堂风掀起一角,露出龙椅上脸色铁青的陛下。
冠勇侯赵猛单膝跪在冰凉的金砖上,玄色朝服上还沾着未干的泥点。
方才在大街上拦下刘大人时,两人扭打间滚了半尺远。
此刻他右臂的官袍袖子空荡荡垂着,显然是被人按住时挣裂了线。
“放肆!”
御案上的玉圭被陛下扫落在地,裂成两半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赵猛你眼里还有没有王法?大庭广众下,你竟当街把四品少詹士打断腿。
你这是想让天下人都骂朕纵容外戚行凶吗?”
赵猛梗着脖子抬首,铜盔下额角渗着血珠,声如洪钟带着悍气:
“陛下息怒!那刘老匹夫身为詹士府少詹士,却怀二心,与瑞王过从甚密。
臣最恨为臣不忠之辈,似这等奸猾之徒,臣见一次便要打一次!”
“你还敢说!”
昌泰帝猛地拍响御案,朱笔滚落在奏折堆里,
“詹士府的人都看见了,他不过是跟瑞王说了几句话。
你便当街拦下他,不管不顾打断他的腿!
你这是仗着朕偏向你,所以从事越发猖狂嚣张!”
赵猛重重磕了个头,地砖被撞得闷响:
“陛下明鉴,刘老儿他身为詹士府少詹士本该对太子忠心耿耿。
可他不仅跟瑞王不清不楚,之前还跟瑞王合谋克扣边关军粮。
臣不打他,实在难出心头这口恶气!”
他说着猛地扯开衣襟,露出胸前纵横交错的疤痕,
“陛下若要治罪,就把臣这颗脑袋摘了去。
正好让那些只会嚼舌根的文官看看,边关将士的血是不是白流的!”
“你——”
昌泰帝气得手指发颤,转身时却瞥见赵猛身上疤痕纵横交错的模样是泄了气。
赵猛这些年镇守边关,无数次替朝廷打退北狄的突袭。
他身上的大大小小的伤痕数都数不清。
昌泰帝喉间动了动,终究是把那句“拖出去杖责,把他的腿也打断”咽了回去。
只对着侍立一旁的总管太监低吼:
“去!把卫辞给朕叫来!”
卫辞在东宫刚听完宫人传的话,还没搞明白赵猛是在何时何地,因为何时把刘大人打了
就又接到总管太监来传话,命他速去御书房见皇上。
卫辞赶到御书房时,正听见里面传来陛下压抑的怒骂:
“你当朕不敢办你?当年朕初登基,你把礼部尚书的牙打掉了。
朕罚你闭门思过三个月,对礼部尚书千般安抚,这才平息此事。
没过多久,你又揍了外放回来的锦州知府,朕又替你赔了三百两黄金!
赵猛你算算,这些年来朕为你擦了多少次屁股?!
你却越来越猖狂,如今大庭广众下你都敢打人,让朕想替你遮掩都遮不住。
你也一把年纪了,居然蠢到打人都不知背着点!
你有能耐打人怎么没能耐让人别抓住你的把柄?回回让朕给你收拾残局!”
卫辞听完这些话心里就有谱了,看来陛下还是护着冠勇侯的。
只是气冠勇侯这次太嚣张,大街上打人,把此事闹的沸沸扬扬。
外面文官更是炸了天,脾气好点的都在家写奏本参冠勇侯。
脾气不好的已经在宫外求见,要当面给陛下告状了。
卫辞到后总管太监先进去禀告陛下,昌泰帝这才让卫辞进殿。
冠勇侯仍跪在原地,脊梁挺得像边关的界碑。
只是耳根悄悄泛红,方才那番话,明着是斥责,实则句句都在替他摆功劳。
卫辞垂眸盯着地面,金砖上那道细微的裂缝还是陛下登基那年地震时留下的。
陛下当时说“留着警醒自己”,此刻倒像在映照着殿内这微妙的僵局。
“卫爱卿来了。”
昌泰帝的声音陡然缓和下来,指了指旁边的紫檀木椅,
“你来说说,这事该怎么了?”
卫辞刚落座,就见赵猛狠狠瞪了他一眼。
眼神里满是“敢说严惩老子试试”的凶光。
他无视赵猛的眼神,低头呷了口内侍奉上的雨前龙井,慢悠悠开口:
“臣方才在廊下听闻,刘大人今日递了辞呈?”
“哼,他倒是会装可怜。”
陛下冷笑一声,将刘大人的奏折扔过来,
“说什么‘身残难任要职,恳请陛下恩准归乡’,字里行间全是暗示朕纵容外戚。”
对于刘少詹士,陛下心中也是不喜的。
谁会喜欢一个在自己两个儿子中间左右逢源的人呢。
卫辞展开奏折,目光扫过那笔锋怯懦的小楷,斟酌着道:
“刘大人向来谨小慎微,此次肯闹到御前,怕是……”
卫辞话锋一转,看向仍梗着脖子的赵猛,
“侯爷这次动手确有不妥。”
赵猛刚要反驳,却被陛下一个眼神制止。
御座上的人叹了口气:
“朕也知他委屈,且刘家在江南经营多年。
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不给个说法,怕是要寒了文官的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家要不是江南的世家大族,刘大人也不可能在詹士府做少詹士。
他的女儿当初更不可能给如日中天的大皇子瑞王做侧妃。
“陛下圣明。”
卫辞将奏折轻轻放在案上,指尖叩了叩“归乡”二字,
“刘大人既说身残,那詹士府府的繁杂事务自然是担不起了。
不如……升他的官?”
“你说什么?”
赵猛猛地抬头,空荡荡的袖子扫过地面,带起一阵风,
“那老匹夫还想升官?!”
卫辞没理会他的怒喝,只对陛下躬身道:
“詹士府少詹士乃从四品,若升他为太仆寺少卿。
正四品的官阶,既全了陛下体恤老臣的名声,也堵了悠悠众口。”
昌泰帝眼中精光一闪:
“太仆寺?”
“正是。”
卫辞笑意温润,一副君子如玉的模样:
“太仆寺掌全国马政,如今北境战马短缺,正需一位细心的官员打理。
刘大人素来谨慎,想来能把马厩管得井井有条。”
他顿了顿,补充道,
“况且太仆寺在京郊马场有官署,刘大人可时常去那边养伤。
远离朝堂纷扰,正好静养。”
赵猛这才反应过来,粗声笑起来:
“这主意好!让那酸儒天天跟马粪打交道!”
陛下瞪了他一眼,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卫爱卿这是……明升暗贬?”
“臣不敢。”
卫辞垂眸道,
“只是各尽其才罢了,詹士府需辅佐太子,讲究机敏果决。
太仆寺管马,更重细致耐心。
刘大人性子沉稳,去太仆寺未必不是美事。”
他抬眼时,恰好撞见陛下投来的赞许目光。
两人都清楚,太仆寺看似是正四品,实权却远不及从四品詹士府少詹士。
从品级上来说刘大人这绝对是升官了,可惜论含金量。
太仆寺一个养马的地方,如何能跟东宫核心职位詹士府少詹士相比。
若是刘大人没有投靠瑞王,将来秦珩登基。
凭着詹士府少詹士的底子,刘大人就是入阁都有可能。
此事要怪就怪刘大人沉不住气,早早跑去投靠瑞王,结果拜错了门,上错了车。
“就这么办。”
陛下拍板定论,又指着赵猛厉声道,
“你也别得意!罚俸一年,去给太仆寺捐三百匹战马,算是赔给刘大人的汤药费!
另外择日你亲自上门,好好的到刘家道歉赔罪。
不把此事的非议平息下去,朕饶不了你!”
赵烈虽满脸不情不愿,却还是叩首领旨。
卫辞看着他起身时踉跄的脚步,忽然想起他以前也去过京郊马场。
他记得马场有一匹西域良马,性子极烈,连驯马官都近不得身。
或许,该让太仆寺的新少卿好好调教调教。
卫辞出御书房赵猛就追上来,用没受伤的左手拍了拍卫辞的肩:
“小子,算你识相。”
卫辞不喜欢跟邋遢的冠勇侯靠的太近,不动声色的跟冠勇侯拉远了距离。
并拱手道:
“侯爷还是赶紧去准备战马吧,别让陛下又改了主意。”
赵猛这才骂骂咧咧地走了,卫辞拢了拢袖口。
这朝堂就像个偌大的马厩,有人是日行千里的良驹,有人是拉磨的驽马。
而他这位太子太傅,不过是在替未来的主人。
悄悄把那些不驯服的劣马,牵去该去的地方罢了。
三日后,刘大人的任命诏书传遍京城。
官员们见他从詹士府少詹士升为太仆寺少卿,都道陛下公正。
唯有吏部几位老臣私下摇头,谁不知太仆寺少卿是个听起来体面、实则无权的闲职。
只有卫辞在东宫给太子讲课时,看见小太子握着狼毫的手停在“知人善任”四字上,忽然抬头问:
“先生,让马官去养马,算不算知人善任?”
卫辞望着窗外掠过的白鸽,轻声笑道:
“算,也不算,要看那马原本是想拉车,还是想驰骋。”
…
转眼又是三载寒暑在晨钟暮鼓声里悄悄溜走。
卯时三刻的梆子声刚过,卫辞已踏着露水穿过东宫角门。
廊下宫灯尚未熄灭,昏黄光晕里浮着细小的尘埃。
他拢了拢月白常服的袖口,将带着墨香的《资治通鉴》册页按在掌心焐着,今天要讲玄武门之变。
“太傅早。”
太子秦珩的书案已摆得齐整,十岁的少年脊背挺得笔直,稚嫩的脸上已经初见英气。
卫辞目光扫过桌上摊开的《论语》,昨夜批注的墨迹已干透。
字旁圈点的“为政以德”四字,笔锋比上月沉稳了许多。
他将书卷轻放在案上,指尖叩了叩其中一页:
“殿下觉得,建成与元吉之败,是因兄弟相残,还是法度不修?”
窗外的天色渐渐泛出鱼肚白,殿外传来洒扫太监轻缓的扫地声。
卫辞听着太子辨析时条理分明,有理有据的声音。
想起三年前初见时,这孩子还会在讲至冗长典章时偷偷打哈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今他已能顺着史事脉络,说出“嫡庶无别则国乱,长幼无序则家倾”的道理。
只是说到激动处,握着书卷的指节仍会微微发白。
巳时三刻,东宫晨课方歇。
卫辞走出东宫时,檐角铜铃被风拂得轻响。
恰好与吏部衙署方向传来的卯时敲梆声遥相呼应。
他换乘了停在宫门外的青布马车,到了吏部衙门。
吏部衙署的皂隶早已将他的公案擦得锃亮,案头堆叠着各地选送的官员考绩册。
卫辞取过陕西道的卷宗,朱砂笔在“贪墨”二字上重重一点。
这已是本月第三起县丞虚报灾情的案子。
他忽然想起前几天母亲说平平安安学业初成,已经到了可以参加县试的时候。
父母两人打算带着平平安安回徽州府章阳县老家参加县试。
卫辞本不想让父母跟着两个孩子来回奔波,怕他们身体受不住。
只说让王安跟着两个孩子走一趟即可。
但母亲却说此行既是送两个孩子回乡考试,顺道也回老家探亲。
外祖父外祖母年纪已经很大了,此生能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
如今既有机会见一面,又哪里舍得错过。
母亲这么说,卫辞倒是不敢再多说什么。
他又着实不放心,便盘算着能不能请到探亲假和父母一起归乡。
毕竟他也多年未见外祖父外祖母和舅舅了。
眼下已是深秋,但午时的太阳还是有些许威力的。
他在衙署后园匆匆用了些吃食,然后处理完堆积的文书,时间已到申时。
卫辞翻了翻案头的日历,红笔圈住的初一字样旁,写着“早朝”二字。
他将明日需呈给陛下的官员任免折页折好,塞进袖中。
每月逢十的早朝,总是比寻常日子更显肃穆。
卫辞站在文官班列的第三排,是比较靠前的,导致他都不敢轻易走神。
尤其是这几年因为太子的关系,皇上越发倚重他。
朝堂上,经常时不时就跟他来个抽查。
今天也没例外,陛下突然又点名向他问及江南漕运。
好在卫辞早有准备,从容奏上“疏淤需三年,固堤当并行”的条陈。
退朝后有同僚约他去醉仙楼小聚,他婉言谢绝了。
青布马车驶离皇城时,街边小贩的吆喝声渐渐热闹起来。
一路上卫辞习惯性的给平平安安捎了点零嘴。
又打了壶父亲爱喝的桂花酒,买了两包母亲喜欢吃的点心。
喜欢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