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一年!就一年!-《我在民国种田的日子》

  枯树林边缘,一处由简陋工棚临时搭建的领航者钢铁基地筹备处内,弥漫着泥土、汗水和新鲜木料的味道。

  苏承业脱下了平日的绸缎长衫,换上了一身耐磨的土布短褂,靴子上沾满泥点,正对着摊开在粗糙木桌上的矿区草图指指点点,和几个老师傅大声讨论着什么。

  这里没有县衙的庄重,也没有晋兴银行的精致,只有扑面而来的实干气息和紧迫感。

  怡和洋行的查尔斯·威尔逊和礼和洋行的汉斯·克虏伯,几乎是前后脚被领到了这个与其身份格格不入的会客厅,一间四面透风、只有几条长凳和一张破旧方桌的棚子。

  两位洋行代表看着这简陋的环境和苏承业一身接地气的打扮,眼神中都掠过一丝错愕,但随即被更深的探究所取代。

  他们明白,这才是真正干实事的地方,也是项目最核心的起点。

  苏承业草草结束了和师傅们的讨论,抹了把额头的汗,转过身,脸上立刻堆起生意人热情又带着点粗粝的笑容:“哎呀呀!威尔逊先生,克虏伯先生!贵客临门,有失远迎!地方简陋,委屈二位了!快请坐!”他指了指那几条长凳,自己则大马金刀地坐在方桌的主位。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苏承业开门见山,如同在铁货铺里谈一笔大单:“二位都是大忙人,时间金贵,咱也甭绕弯子了!枯树林这块地,省府的地契文书刚到手,热乎着呢!领航者做事,讲究个雷厉风行!我家妹子管着钱袋子,我苏老二就负责把这钢铁厂从图纸上给立起来!”

  他身体前倾,目光炯炯地扫过威尔逊和克虏伯,伸出粗糙的巴掌,五指张开:“一期目标,就在这儿!”他用力拍了拍桌面,震得草图都跳了一下,“一年!就一年!我要在这片荒坡上,看到一座能年产五万吨生铁的综合体立起来!采矿、炼焦、高炉、铸锭,一条龙!五万吨,实打实!”

  “五万吨?一年?”汉斯·克虏伯首先失声,蓝眼睛里满是难以置信,“苏先生!这不可能!全新的钢铁联合体,从设计、设备制造、运输、安装到调试投产,没有两年半到三年根本……”

  “克虏伯先生!”苏承业直接打断他,脸上笑容不变,语气却斩钉截铁,带着晋商特有的精明和不容置疑,“我知道难!不难我找你们这些顶尖的洋行干嘛?领航者要的就是这个‘快’字!等不起三年!”

  他手指在桌上敲了敲,抛出了关键条件,“所以,设备,可以不是全新的!图纸,可以不是最新的独家专利!只要能达到这个产能目标,稳定运行,二手的、翻新的、别家同类型能用的成熟图纸,都可以谈!”

  他顿了顿,看着两位洋行代表脸上变幻的神色,加重了语气:“但是!时间!时间是最硬的指标!谁能保证最快交付、最快投产,谁就是领航者的首选合作伙伴!价格?当然也重要,但只要在合理范围内,能抢出时间,都好商量!我家妹子说了,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时间拖不起!晋城的老百姓,等不起!省府看着呢!”

  这番话如同连珠炮,打得威尔逊和克虏伯都有些措手不及。

  他们预想过各种谈判场景,甚至准备好了展示最先进的技术方案和优厚的金融支持,却万万没想到,对方的核心诉求如此简单粗暴——快!为了快,甚至可以牺牲设备的“新”和技术的“独家性”!

  威尔逊迅速反应过来,试图引入怡和的优势:“苏先生,速度固然重要,但大型工业项目的稳定性和长期运行成本同样关键。怡和可以协调最快的海运,并提供配套的融资方案,甚至可以联络英国本土经验丰富的二手设备翻新厂和工程师团队,但一年的时间……”他摇摇头,表示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融资?那是晋兴银行苏行长的事!”苏承业大手一挥,直接把金融这块挡了出去,姿态与苏婉贞如出一辙,“我苏老二只管地上跑的机器、冒烟的炉子!二位,”

  他站起身,走到棚子门口,指着外面已经开始进行初步平整的巨大工地,声音洪亮,“看到没?地已经开整了!人已经招了!材料已经在路上了!万事俱备,只欠你们这些能提供设备的东风!谁的风来得快、吹得劲,这单大生意就是谁的!”

  他转过身,脸上是商人特有的、混合着压力与诱惑的笑容:“图纸、设备清单、初步报价,还有最重要的——你们最快能实现的交付和投产时间表!三天!我给你们三天时间!把方案送到我这儿来!记住,我要的不是天花乱坠的未来,是能落地的、能快起来的‘现在’!”

  说完,苏承业不再看两位洋行代表复杂的脸色,对着外面喊了一嗓子:“老赵!带人去东边矿点再打几个探孔!要快!”他仿佛瞬间就把两位洋行巨头抛在了脑后,重新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工地节奏中。

  威尔逊和克虏伯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巨大的压力和一丝被小瞧的憋屈,但更看到了一个不容错过的、金额庞大的、而且对方似乎真的不差钱的订单!

  一年五万吨?

  二手设备?

  成熟图纸?

  这要求苛刻得近乎疯狂!

  但苏承业那不容置疑的态度和背后领航者(或者说苏婉贞)展现出的雄厚财力与急切决心,让他们明白,这不是玩笑。

  两人几乎同时转身,连基本的客套都省了,脚步匆匆地各自奔向自己的汽车。

  三天!他们必须立刻动用一切资源,去评估翻新设备市场、寻找最快运输路线、核算在极限时间内完成一个五万吨级钢铁厂的可能性!

  这是一场速度的生死竞标!

  苏承业抛出的不是绣球,而是一块滚烫的烙铁,谁有本事最快接住还不被烫伤,谁就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听着汽车引擎远去的声音,苏承业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老狐狸般的笑意。

  他掸了掸短褂上的灰,哼着不成调的梆子腔,又走向了那片尘土飞扬的工地。

  砚哥儿的快字诀,他可是执行得一丝不苟。

  至于洋人怎么去头疼?

  那是他们的事了。

  他只管把火烧旺,把地基打牢,等着看哪家的设备能最快送到这枯树林来!

  时间,不等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