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能够影响华夏千年。
给华夏无数代人造成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很难说它完全是糟粕。
或许,儒家最糟粕的东西,是遵循古意的固步自封、是存天理,灭人欲,将道德规范绝对化。
但不可否认,这种思想却让个人修养刻进了汉人的骨子里。
历代统治者也许能够觉察到这种思想的弊端,但这种思想无疑是符合统治者利益的思想。
所以,嬴昭要动,也只能动那些恶心人的玩意。
至于维持统治者思想的东西,他也不能进行修改,否则那不是给自已添堵吗?
他是皇帝,完了他去让儒家改变教导世人的方式,从而把他这个皇帝拉下马?
皇帝的话语,让郑玄等人愣在当场。
“陛下,如今儒家的经典皆是古时传下来的,若是进行篡改,岂不是有违圣贤之意?”
郑玄皱了皱眉,狐疑的问道。
上一次,儒家教义的大幅度更改,还是数百年前的孝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让儒家在吸纳融合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后,进行了一次本质上的蜕变,彻底成了统治者统御天下万民的一种工具。
“朕要的不是篡改,而是让你们好好想想,先贤所言是否真如你们研究的那般。”
“而且,古理未必适应今时。”
“若是一味遵循古理,思想也只会固步自封。”
嬴昭神色严肃,开口道。
若非儒家是最适合统治者统治的,他都想换一个了。
但是没办法啊,其他的思想学派已经没落,甚至连古籍经典都已不全。
而道家又太特么随心所欲了,动不动就起义造反。
“那不知陛下想要进行更改的经典在何处?”
郑玄没有急着说些什么,而是选择先观望一下。
闻言,嬴昭将一大张丝帛摊开,提笔润墨将几个大字跃然于洁白的丝帛之上。
“咱们就拿三纲来说。”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你们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嬴昭盯着一帮大儒名士,质问道。
丝帛上 “三纲” 二字墨迹未干,却像两块烧红的烙铁烫得郑玄等人面皮发紧。
郑玄捻着胡须的手指猛地一颤,花白的山羊胡簌簌抖动:“陛下,君为臣纲乃天地经纬,父为子纲是人伦根基,夫为妻纲系阴阳定数,此三者犹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啊!”
旁边的蔡邕忍不住拱手接话,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急切:“先师曾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见君臣之间原是互有约束。只是后世学者将其阐发为绝对服从,才失了先贤本意。”
他偷瞄了眼嬴昭紧绷的下颌线,赶紧补充道,“但即便如此,纲常二字乃是国本,动一发而牵全身啊!”
嬴昭忽然笑了,指尖在 “君为臣纲” 四字上重重一点:“蔡卿倒是说了句实话,朕且问你们,若君不君,臣当如何?”
这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在殿中,郑玄顿时语塞。
先贤确实说过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可自孝武独尊儒术后,这话早被儒生们悄悄从讲义里剜去了。
如今被皇帝当众点破,就像扒掉了遮羞布。
而最让他们畏惧的是,这句话嬴昭敢妄加议论,他们却不敢。
“陛下...”
郑玄喉结滚动:“圣贤虽有此言,却也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推及君臣……”
“放屁!”
嬴昭猛地一拍案几,怒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那若是父亲要儿子去弑君叛国,也得从命?”
殿内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变得小心翼翼。
郑玄等人额角渗出冷汗。
他们忽然明白,这位年轻的帝王不是要改几个字,而是要撬动支撑儒家数百年的基石。
“朕不是要废三纲,而是要给这三纲加个秤砣,君为臣纲,得先看看这君配不配;父为子纲,得瞧瞧这父像不像样;夫为妻纲,亦要看看丈夫是否称职。”
嬴昭放缓了语气,目光扫过众人发白的脸颊。
蔡邕嘴唇哆嗦着,忽然想起自已那位悍妻,竟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又慌忙摇头。
“连你们自已都未必信服的道理,凭什么要强加给万民?”
这个细微的动作被嬴昭看在眼里,他冷哼一声。
“陛下之意,是要在纲常之中加入‘义’字?”
郑玄脸色由白转青,终于咬牙道。
“然也。”
嬴昭回到御座,重新拿起那份丝帛。
“君不义,臣可去;父不义,子可谏;夫不义,妻可离;如此才是正道。”
“你们回去好好琢磨,把这些道理写进注疏里,记住,朕要的不是让天下子民跪下,是让他们昂首挺胸的站起来 ,站在今时今日我大秦的土地之上。”
“朕,不要自已独自成龙,而要朕的大秦百姓,人人如龙似虎!”
他将丝帛往前一推,一瞬间豪情万丈。
夕阳透过窗棂照进大殿,将君臣的影子拉得很长。
郑玄望着丝帛上那行添上去的 “义字为先”,忽然想起孝武帝时期,董仲舒是如何将阴阳五行揉进儒学的。
或许,这位嬴昭陛下的格局,远非如孝武皇帝那般只为了维持统治者的利益。
“老夫明白陛下之意,吾等这便回去召集天下儒学大家,探讨教义的更改,待得吾等修改完毕,再呈递给陛下过目。”
郑玄拱手一拜,突然对这位年轻的帝王生出了发自内心的尊重。
能够将君不义,臣可去;父不义,子可谏;夫不义,妻可离这句话说出,可见这人的胸怀之广。
毕竟,哪一个统治者愿意自已的权力被撼动?
众人纷纷离开御书房,朝着朱雀门外走去。
“郑师,这可怎么改啊?”
“这个义字...涵盖面太广了。”
管宁皱着眉头,很是为难的问道。
君不义的义该如何定论?
定论的好了,那自然皆大欢喜,可若是定论的不好,这位刚上位的陛下会不会雷霆震怒?
“回去再研究吧。”
郑玄摇了摇头,这种事的定论肯定需要反复更改。
“你们就别回青州了,来回折腾不怕把身子骨给折腾散了。”
“到老夫府上住下吧。”
蔡邕看向郑玄,邀请道。
“那就叨扰伯喈了。”
郑玄也没有拒绝。
给华夏无数代人造成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很难说它完全是糟粕。
或许,儒家最糟粕的东西,是遵循古意的固步自封、是存天理,灭人欲,将道德规范绝对化。
但不可否认,这种思想却让个人修养刻进了汉人的骨子里。
历代统治者也许能够觉察到这种思想的弊端,但这种思想无疑是符合统治者利益的思想。
所以,嬴昭要动,也只能动那些恶心人的玩意。
至于维持统治者思想的东西,他也不能进行修改,否则那不是给自已添堵吗?
他是皇帝,完了他去让儒家改变教导世人的方式,从而把他这个皇帝拉下马?
皇帝的话语,让郑玄等人愣在当场。
“陛下,如今儒家的经典皆是古时传下来的,若是进行篡改,岂不是有违圣贤之意?”
郑玄皱了皱眉,狐疑的问道。
上一次,儒家教义的大幅度更改,还是数百年前的孝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让儒家在吸纳融合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后,进行了一次本质上的蜕变,彻底成了统治者统御天下万民的一种工具。
“朕要的不是篡改,而是让你们好好想想,先贤所言是否真如你们研究的那般。”
“而且,古理未必适应今时。”
“若是一味遵循古理,思想也只会固步自封。”
嬴昭神色严肃,开口道。
若非儒家是最适合统治者统治的,他都想换一个了。
但是没办法啊,其他的思想学派已经没落,甚至连古籍经典都已不全。
而道家又太特么随心所欲了,动不动就起义造反。
“那不知陛下想要进行更改的经典在何处?”
郑玄没有急着说些什么,而是选择先观望一下。
闻言,嬴昭将一大张丝帛摊开,提笔润墨将几个大字跃然于洁白的丝帛之上。
“咱们就拿三纲来说。”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你们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嬴昭盯着一帮大儒名士,质问道。
丝帛上 “三纲” 二字墨迹未干,却像两块烧红的烙铁烫得郑玄等人面皮发紧。
郑玄捻着胡须的手指猛地一颤,花白的山羊胡簌簌抖动:“陛下,君为臣纲乃天地经纬,父为子纲是人伦根基,夫为妻纲系阴阳定数,此三者犹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啊!”
旁边的蔡邕忍不住拱手接话,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急切:“先师曾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见君臣之间原是互有约束。只是后世学者将其阐发为绝对服从,才失了先贤本意。”
他偷瞄了眼嬴昭紧绷的下颌线,赶紧补充道,“但即便如此,纲常二字乃是国本,动一发而牵全身啊!”
嬴昭忽然笑了,指尖在 “君为臣纲” 四字上重重一点:“蔡卿倒是说了句实话,朕且问你们,若君不君,臣当如何?”
这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在殿中,郑玄顿时语塞。
先贤确实说过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可自孝武独尊儒术后,这话早被儒生们悄悄从讲义里剜去了。
如今被皇帝当众点破,就像扒掉了遮羞布。
而最让他们畏惧的是,这句话嬴昭敢妄加议论,他们却不敢。
“陛下...”
郑玄喉结滚动:“圣贤虽有此言,却也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推及君臣……”
“放屁!”
嬴昭猛地一拍案几,怒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那若是父亲要儿子去弑君叛国,也得从命?”
殿内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变得小心翼翼。
郑玄等人额角渗出冷汗。
他们忽然明白,这位年轻的帝王不是要改几个字,而是要撬动支撑儒家数百年的基石。
“朕不是要废三纲,而是要给这三纲加个秤砣,君为臣纲,得先看看这君配不配;父为子纲,得瞧瞧这父像不像样;夫为妻纲,亦要看看丈夫是否称职。”
嬴昭放缓了语气,目光扫过众人发白的脸颊。
蔡邕嘴唇哆嗦着,忽然想起自已那位悍妻,竟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又慌忙摇头。
“连你们自已都未必信服的道理,凭什么要强加给万民?”
这个细微的动作被嬴昭看在眼里,他冷哼一声。
“陛下之意,是要在纲常之中加入‘义’字?”
郑玄脸色由白转青,终于咬牙道。
“然也。”
嬴昭回到御座,重新拿起那份丝帛。
“君不义,臣可去;父不义,子可谏;夫不义,妻可离;如此才是正道。”
“你们回去好好琢磨,把这些道理写进注疏里,记住,朕要的不是让天下子民跪下,是让他们昂首挺胸的站起来 ,站在今时今日我大秦的土地之上。”
“朕,不要自已独自成龙,而要朕的大秦百姓,人人如龙似虎!”
他将丝帛往前一推,一瞬间豪情万丈。
夕阳透过窗棂照进大殿,将君臣的影子拉得很长。
郑玄望着丝帛上那行添上去的 “义字为先”,忽然想起孝武帝时期,董仲舒是如何将阴阳五行揉进儒学的。
或许,这位嬴昭陛下的格局,远非如孝武皇帝那般只为了维持统治者的利益。
“老夫明白陛下之意,吾等这便回去召集天下儒学大家,探讨教义的更改,待得吾等修改完毕,再呈递给陛下过目。”
郑玄拱手一拜,突然对这位年轻的帝王生出了发自内心的尊重。
能够将君不义,臣可去;父不义,子可谏;夫不义,妻可离这句话说出,可见这人的胸怀之广。
毕竟,哪一个统治者愿意自已的权力被撼动?
众人纷纷离开御书房,朝着朱雀门外走去。
“郑师,这可怎么改啊?”
“这个义字...涵盖面太广了。”
管宁皱着眉头,很是为难的问道。
君不义的义该如何定论?
定论的好了,那自然皆大欢喜,可若是定论的不好,这位刚上位的陛下会不会雷霆震怒?
“回去再研究吧。”
郑玄摇了摇头,这种事的定论肯定需要反复更改。
“你们就别回青州了,来回折腾不怕把身子骨给折腾散了。”
“到老夫府上住下吧。”
蔡邕看向郑玄,邀请道。
“那就叨扰伯喈了。”
郑玄也没有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