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口的老槐树又开花了,米白色的花瓣落得满地都是,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踩在晒过的棉花上。老王蹲在杂货铺门口,手里捏着块抹布,慢悠悠地擦着积了灰的玻璃柜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他花白的头发上跳着碎金似的光点。他这铺子开了快三十年,从年轻时推着板车走街串巷,到后来租下这半间门面,墙上的油漆刷了又掉,掉了又刷,现在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倒像是浸了岁月的茶渍,透着股说不出的安稳。
“王伯,给我拿袋盐。”门口传来脆生生的声音,是对门楼里的小姑娘,扎着两个羊角辫,手里攥着块皱巴巴的五角钱。老王直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灰,笑着应了声好,转身从货架上取了袋精盐,又从玻璃罐里抓了把水果糖塞进小姑娘兜里,“拿着,甜的。”小姑娘咧开嘴笑,露出刚换的豁牙,说了声谢谢就蹦蹦跳跳地跑了,羊角辫在身后甩得像两只快乐的小尾巴。老王看着她的背影,嘴角的皱纹堆得更深了,他总说,孩子是这巷子里最好的光景,比墙上的年画还热闹。
铺子不大,货架挤得满满当当,从油盐酱醋到针头线脑,再到孩子们喜欢的气球和摔炮,应有尽有。靠里的角落摆着张掉了漆的木桌,上面放着个搪瓷缸,印着褪色的“劳动最光荣”,旁边堆着几本翻得起了毛边的杂志。每天上午,总会有几个老街坊聚到这儿,搬个小马扎围坐着,天南海北地聊,从菜价涨到谁家的孙子考上了大学,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末了总会被老王沏的一壶粗茶浇熄火气,临走时还不忘顺手买走瓶酱油或者一袋洗衣粉。
“我说老王,你这性子也太好了点。”斜对门开修鞋铺的老李叼着烟,手里拿着块砂纸打磨着鞋底,“昨天那娘们儿,明明是自己算错了账,非说你多收了她五毛钱,在这儿吵了半天,换了我早把她轰出去了。”老王正在给一个玻璃瓶盖拧紧,闻言只是笑了笑,“多大点事儿,她家里那口子刚住院,心里正烦呢,让她出出气,总比憋出病来强。”老李撇撇嘴,吐出个烟圈,“你呀,就是太能忍,早晚得被人欺负。”老王没接话,只是把拧好的瓶子放回货架,阳光照在他手上,能看到清晰的青筋和老茧,那是几十年操持生计磨出来的印记。
傍晚的时候,铺子门口总会多一个身影。老王的老伴儿张婶,拎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刚从菜市场买回来的菜。她总是先站在门口看一会儿,看老王忙着给顾客称东西,或者听老街坊聊天,等没什么人了,才走进来,把袋子往柜台上一放,“收摊吧,饭都快凉了。”老王就嘿嘿笑着点头,开始慢悠悠地收拾东西,给货架上的空瓶子归位,把散落的零钱塞进那个掉了锁的铁皮盒里。张婶也不催,就坐在那张木桌旁,翻看着老王放在那儿的旧杂志,偶尔抬头说一句“那个酱油瓶歪了”,或者“明天记得进点醋,刘大妈说她家的快没了”。
他们俩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年轻时的老王还是个毛头小子,推着板车走街串巷,嗓门大得能惊动半条街。张婶那时在纺织厂上班,扎着两条麻花辫,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酒窝。第一次见面是在公园的长椅上,老王紧张得手心冒汗,说了半天都是自己今天卖了多少酱油多少醋,张婶就安安静静地听着,末了说:“我看你这人挺实在的。”就这么一句话,定了一辈子的缘分。后来纺织厂效益不好,张婶下了岗,也没抱怨过一句,只是每天跟着老王一起出摊,帮着算账,给顾客递东西,日子过得紧巴巴,却总能在晚饭的桌上,变出一碟老王爱吃的腌萝卜。
“还记得老张家的小子不?”吃饭的时候,张婶突然问。老王扒拉着碗里的米饭,想了想说:“是不是那个总偷摸来买烟的?那时候才上初中,个头还没柜台高呢。”张婶点点头,“昨天在菜市场碰见他了,都当爹了,说当年多亏你总劝他别抽烟,还偷偷告诉了他爸妈,不然现在身体不定什么样呢。”老王放下筷子,摸了摸下巴,“小孩子家家的,哪能学这些,现在好了就成。”他总是这样,记不住自己帮过谁,却总能在别人提起时,露出点不好意思的笑。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雪下得没到了膝盖。老王的铺子半夜进了贼,把那个铁皮盒里的钱全偷走了。第二天早上发现的时候,张婶急得直掉眼泪,那是准备给儿子交学费的钱。老王没骂街,也没报警,只是默默地扫干净地上的碎玻璃,然后从床底下翻出个旧布包,里面是他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几块银元,“拿去换了吧,够交学费了。”张婶看着那些被磨得发亮的银元,知道那是老王他爹留给他的念想,说什么也不肯要。最后还是老王硬塞给她,“物件儿再金贵,也没孩子的前程重要。”那天下午,巷子里的老街坊们听说了这事,都揣着钱跑过来,你五块我十块地往老王手里塞,说什么也要帮他把损失补回来。老王推辞不过,就挨家挨户地记在本子上,后来但凡谁家来买东西,他总是多给点,要么就少收点钱,一点点地把人情都还了回去。
铺子后面隔了个小间,是老王的“仓库”,其实就是堆着些杂物,还有一张小床,他有时候守铺子晚了,就在这儿对付一晚。墙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老王和儿子的合影,照片上的儿子还是个高中生,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笑得一脸灿烂。儿子现在在外地工作,每年也就过年回来一次,每次打电话都让他们俩别再守着那间小铺子了,说他能养活得起。老王总是嘴上答应着,挂了电话依旧每天准时开门,他总说:“这铺子哪是说关就能关的,刘大妈每天早上都要来买袋豆浆,李大爷习惯了在这儿听广播,我要是关了门,他们该不习惯了。”
有一次儿子回来,正好赶上老王给一个流浪汉拿吃的。那流浪汉蓬头垢面,站在铺子门口畏畏缩缩的,老王却像对待普通顾客一样,给他拿了两个馒头和一瓶水,还递过去一条干净的毛巾。儿子在旁边看着,等流浪汉走了,忍不住说:“爸,你就不怕他是骗子?”老王蹲在门口,慢慢悠悠地削着一个苹果,“是不是骗子有什么关系,他饿了是真的。”儿子没再说什么,只是那天下午,默默帮着老王把货架整理了一遍,把积灰的角落都打扫干净了。
秋天的时候,巷子口的老槐树开始落叶,铺了一地的金黄。老王在铺子门口摆了个小摊,卖些自己种的南瓜和红薯。有个年轻姑娘路过,蹲在摊前挑了半天,最后说:“大爷,能不能便宜点?我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呢。”老王看了看姑娘手里攥着的简历,上面写着几行清秀的字,笑了笑说:“拿着吧,不要钱,就当是给你讨个好彩头,祝你早日找到好工作。”姑娘愣了一下,眼圈一下子红了,说了好几声谢谢,临走时非要把自己包里的一个苹果留下,“大爷,这个你一定要收下,可甜了。”老王把苹果放在柜台上,看了好一会儿,像看个宝贝似的。
张婶的身体不太好,冬天的时候总爱咳嗽。老王每天早上都会早早起来,给她熬一锅梨汤,用保温杯装着,让她带到公园和老姐妹们聊天的时候喝。有一次张婶住院,老王把铺子托付给老李照看,自己在医院里守了半个月。白天给张婶擦身喂饭,晚上就趴在床边眯一会儿,头发熬得更白了,眼睛里也布满了血丝,却还是每天都笑着跟张婶说:“你看,老李昨天又把酱油给卖错价了,等你回去了可得好好说说他。”张婶笑着骂他没正经,眼角却湿了。
出院那天,老王推着轮椅,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张婶抓着他的手,那双手虽然布满了老茧,却总是暖暖的。“其实我知道,”张婶突然说,“当年你把银元换了给儿子交学费,我心里一直过意不去。”老王停下脚步,蹲在她面前,抬头看着她,像年轻时那样认真,“傻老婆子,跟我还说这些干啥,一家人,不就是你帮我我帮你吗?”张婶看着他鬓角的白发,伸手摸了摸,眼眶又热了。
铺子依旧每天准时开门,依旧有老街坊来聊天,依旧有孩子来买糖吃。老王还是那个慢悠悠的性子,有人多给了钱,他追出去好几条街也要还回去;有人忘了带钱,他大手一挥说下次再说;有人遇到难处,他总能默默地帮一把,不求什么回报。老李有时候还会说他傻,说他这样做生意根本赚不到什么钱。老王只是笑笑,给老李的茶缸里续上热水,“钱哪有赚够的时候,可人心要是暖了,比啥都强。”
冬天来得悄无声息,第一场雪落下的时候,老王的铺子门口堆了个小雪人,是巷子里的孩子们堆的,还给它戴了顶老王淘汰下来的旧帽子。老王站在门口,看着那个歪歪扭扭的雪人,笑得像个孩子。张婶从屋里出来,给他披上件厚棉袄,“看你冻的,快进来吧。”老王拉着她的手,一起走进铺子里,暖黄的灯光洒下来,照亮了货架上的瓶瓶罐罐,也照亮了他们脸上的皱纹和笑容。
柜台后面的铁皮盒依旧锁着,虽然里面的钱不多,但每一分都带着烟火气。墙上的旧杂志换了新的,却依旧有人愿意坐在木桌旁翻看。巷子口的老槐树落光了叶子,却像个沉默的老友,静静地守护着这条巷子,守护着这家小小的杂货铺,守护着那些平凡日子里的温暖和善意。
老王知道,自己这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守着这家铺子,守着身边的人,守着心里那点简单的念想。爱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信任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辜负每一份遇见,不亏欠每一份善意。就像巷子里的阳光,不耀眼,却足够温暖;就像他泡的粗茶,不金贵,却足够解腻。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平淡,却踏实,就像他手里那块擦了又擦的抹布,磨掉了灰尘,也磨出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王伯,给我拿袋盐。”门口传来脆生生的声音,是对门楼里的小姑娘,扎着两个羊角辫,手里攥着块皱巴巴的五角钱。老王直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灰,笑着应了声好,转身从货架上取了袋精盐,又从玻璃罐里抓了把水果糖塞进小姑娘兜里,“拿着,甜的。”小姑娘咧开嘴笑,露出刚换的豁牙,说了声谢谢就蹦蹦跳跳地跑了,羊角辫在身后甩得像两只快乐的小尾巴。老王看着她的背影,嘴角的皱纹堆得更深了,他总说,孩子是这巷子里最好的光景,比墙上的年画还热闹。
铺子不大,货架挤得满满当当,从油盐酱醋到针头线脑,再到孩子们喜欢的气球和摔炮,应有尽有。靠里的角落摆着张掉了漆的木桌,上面放着个搪瓷缸,印着褪色的“劳动最光荣”,旁边堆着几本翻得起了毛边的杂志。每天上午,总会有几个老街坊聚到这儿,搬个小马扎围坐着,天南海北地聊,从菜价涨到谁家的孙子考上了大学,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末了总会被老王沏的一壶粗茶浇熄火气,临走时还不忘顺手买走瓶酱油或者一袋洗衣粉。
“我说老王,你这性子也太好了点。”斜对门开修鞋铺的老李叼着烟,手里拿着块砂纸打磨着鞋底,“昨天那娘们儿,明明是自己算错了账,非说你多收了她五毛钱,在这儿吵了半天,换了我早把她轰出去了。”老王正在给一个玻璃瓶盖拧紧,闻言只是笑了笑,“多大点事儿,她家里那口子刚住院,心里正烦呢,让她出出气,总比憋出病来强。”老李撇撇嘴,吐出个烟圈,“你呀,就是太能忍,早晚得被人欺负。”老王没接话,只是把拧好的瓶子放回货架,阳光照在他手上,能看到清晰的青筋和老茧,那是几十年操持生计磨出来的印记。
傍晚的时候,铺子门口总会多一个身影。老王的老伴儿张婶,拎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刚从菜市场买回来的菜。她总是先站在门口看一会儿,看老王忙着给顾客称东西,或者听老街坊聊天,等没什么人了,才走进来,把袋子往柜台上一放,“收摊吧,饭都快凉了。”老王就嘿嘿笑着点头,开始慢悠悠地收拾东西,给货架上的空瓶子归位,把散落的零钱塞进那个掉了锁的铁皮盒里。张婶也不催,就坐在那张木桌旁,翻看着老王放在那儿的旧杂志,偶尔抬头说一句“那个酱油瓶歪了”,或者“明天记得进点醋,刘大妈说她家的快没了”。
他们俩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年轻时的老王还是个毛头小子,推着板车走街串巷,嗓门大得能惊动半条街。张婶那时在纺织厂上班,扎着两条麻花辫,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酒窝。第一次见面是在公园的长椅上,老王紧张得手心冒汗,说了半天都是自己今天卖了多少酱油多少醋,张婶就安安静静地听着,末了说:“我看你这人挺实在的。”就这么一句话,定了一辈子的缘分。后来纺织厂效益不好,张婶下了岗,也没抱怨过一句,只是每天跟着老王一起出摊,帮着算账,给顾客递东西,日子过得紧巴巴,却总能在晚饭的桌上,变出一碟老王爱吃的腌萝卜。
“还记得老张家的小子不?”吃饭的时候,张婶突然问。老王扒拉着碗里的米饭,想了想说:“是不是那个总偷摸来买烟的?那时候才上初中,个头还没柜台高呢。”张婶点点头,“昨天在菜市场碰见他了,都当爹了,说当年多亏你总劝他别抽烟,还偷偷告诉了他爸妈,不然现在身体不定什么样呢。”老王放下筷子,摸了摸下巴,“小孩子家家的,哪能学这些,现在好了就成。”他总是这样,记不住自己帮过谁,却总能在别人提起时,露出点不好意思的笑。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雪下得没到了膝盖。老王的铺子半夜进了贼,把那个铁皮盒里的钱全偷走了。第二天早上发现的时候,张婶急得直掉眼泪,那是准备给儿子交学费的钱。老王没骂街,也没报警,只是默默地扫干净地上的碎玻璃,然后从床底下翻出个旧布包,里面是他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几块银元,“拿去换了吧,够交学费了。”张婶看着那些被磨得发亮的银元,知道那是老王他爹留给他的念想,说什么也不肯要。最后还是老王硬塞给她,“物件儿再金贵,也没孩子的前程重要。”那天下午,巷子里的老街坊们听说了这事,都揣着钱跑过来,你五块我十块地往老王手里塞,说什么也要帮他把损失补回来。老王推辞不过,就挨家挨户地记在本子上,后来但凡谁家来买东西,他总是多给点,要么就少收点钱,一点点地把人情都还了回去。
铺子后面隔了个小间,是老王的“仓库”,其实就是堆着些杂物,还有一张小床,他有时候守铺子晚了,就在这儿对付一晚。墙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老王和儿子的合影,照片上的儿子还是个高中生,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笑得一脸灿烂。儿子现在在外地工作,每年也就过年回来一次,每次打电话都让他们俩别再守着那间小铺子了,说他能养活得起。老王总是嘴上答应着,挂了电话依旧每天准时开门,他总说:“这铺子哪是说关就能关的,刘大妈每天早上都要来买袋豆浆,李大爷习惯了在这儿听广播,我要是关了门,他们该不习惯了。”
有一次儿子回来,正好赶上老王给一个流浪汉拿吃的。那流浪汉蓬头垢面,站在铺子门口畏畏缩缩的,老王却像对待普通顾客一样,给他拿了两个馒头和一瓶水,还递过去一条干净的毛巾。儿子在旁边看着,等流浪汉走了,忍不住说:“爸,你就不怕他是骗子?”老王蹲在门口,慢慢悠悠地削着一个苹果,“是不是骗子有什么关系,他饿了是真的。”儿子没再说什么,只是那天下午,默默帮着老王把货架整理了一遍,把积灰的角落都打扫干净了。
秋天的时候,巷子口的老槐树开始落叶,铺了一地的金黄。老王在铺子门口摆了个小摊,卖些自己种的南瓜和红薯。有个年轻姑娘路过,蹲在摊前挑了半天,最后说:“大爷,能不能便宜点?我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呢。”老王看了看姑娘手里攥着的简历,上面写着几行清秀的字,笑了笑说:“拿着吧,不要钱,就当是给你讨个好彩头,祝你早日找到好工作。”姑娘愣了一下,眼圈一下子红了,说了好几声谢谢,临走时非要把自己包里的一个苹果留下,“大爷,这个你一定要收下,可甜了。”老王把苹果放在柜台上,看了好一会儿,像看个宝贝似的。
张婶的身体不太好,冬天的时候总爱咳嗽。老王每天早上都会早早起来,给她熬一锅梨汤,用保温杯装着,让她带到公园和老姐妹们聊天的时候喝。有一次张婶住院,老王把铺子托付给老李照看,自己在医院里守了半个月。白天给张婶擦身喂饭,晚上就趴在床边眯一会儿,头发熬得更白了,眼睛里也布满了血丝,却还是每天都笑着跟张婶说:“你看,老李昨天又把酱油给卖错价了,等你回去了可得好好说说他。”张婶笑着骂他没正经,眼角却湿了。
出院那天,老王推着轮椅,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张婶抓着他的手,那双手虽然布满了老茧,却总是暖暖的。“其实我知道,”张婶突然说,“当年你把银元换了给儿子交学费,我心里一直过意不去。”老王停下脚步,蹲在她面前,抬头看着她,像年轻时那样认真,“傻老婆子,跟我还说这些干啥,一家人,不就是你帮我我帮你吗?”张婶看着他鬓角的白发,伸手摸了摸,眼眶又热了。
铺子依旧每天准时开门,依旧有老街坊来聊天,依旧有孩子来买糖吃。老王还是那个慢悠悠的性子,有人多给了钱,他追出去好几条街也要还回去;有人忘了带钱,他大手一挥说下次再说;有人遇到难处,他总能默默地帮一把,不求什么回报。老李有时候还会说他傻,说他这样做生意根本赚不到什么钱。老王只是笑笑,给老李的茶缸里续上热水,“钱哪有赚够的时候,可人心要是暖了,比啥都强。”
冬天来得悄无声息,第一场雪落下的时候,老王的铺子门口堆了个小雪人,是巷子里的孩子们堆的,还给它戴了顶老王淘汰下来的旧帽子。老王站在门口,看着那个歪歪扭扭的雪人,笑得像个孩子。张婶从屋里出来,给他披上件厚棉袄,“看你冻的,快进来吧。”老王拉着她的手,一起走进铺子里,暖黄的灯光洒下来,照亮了货架上的瓶瓶罐罐,也照亮了他们脸上的皱纹和笑容。
柜台后面的铁皮盒依旧锁着,虽然里面的钱不多,但每一分都带着烟火气。墙上的旧杂志换了新的,却依旧有人愿意坐在木桌旁翻看。巷子口的老槐树落光了叶子,却像个沉默的老友,静静地守护着这条巷子,守护着这家小小的杂货铺,守护着那些平凡日子里的温暖和善意。
老王知道,自己这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守着这家铺子,守着身边的人,守着心里那点简单的念想。爱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信任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辜负每一份遇见,不亏欠每一份善意。就像巷子里的阳光,不耀眼,却足够温暖;就像他泡的粗茶,不金贵,却足够解腻。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平淡,却踏实,就像他手里那块擦了又擦的抹布,磨掉了灰尘,也磨出了生活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