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屋的油灯还亮着一小簇火苗,秦父盘腿坐在炕头,吧嗒吧嗒抽着旱烟。
烟杆是枣木的,被摩挲得油光水滑,铜锅边缘积着层黑垢,是几十年烟火气熏出来的印记,在昏暗中明灭不定。
炕席边角磨出了毛边,露出底下泛黄的苇子秆,墙角立着的旧木箱上,贴着张褪色的“劳动最光荣”年画,被老鼠啃了个小豁口。
秦母躺在外侧,借着微弱的光看着身边熟睡的狗娃,小家伙嘴角沾着点酥渣,小呼噜打得匀匀的。
她捏着被角的手紧了紧,指腹蹭过粗布被面,磨出点毛絮:“他爹,你说……柱子那事,靠得住不?
咱湘茹虽说不是金枝玉叶,可也是咱宠着疼着养大的,真要跟了他,受了气可咋办?”
秦父磕了磕烟锅,烟灰落在炕席上,他用手捻了捻:“事到如今,还能咋办?老话说‘儿女自有儿女福’,爹说了算、娘说了劝也没用,孩子们自己愿意,咱做老的,只能盼着她好。”
他眼皮耷拉着,看着烟锅里的火星一点点暗下去,喉结动了动,像是有话堵着,最终还是化作一声轻咳。
“谁说不是呢。”秦母叹了口气,伸手替狗娃掖了掖被角,指尖触到孩子温热的小胳膊,心里头一阵发酸。
“你说咱这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春种秋收,一年到头挣那点工分,紧巴着过,遇着年景不好,还得欠生产队的,拉着饥荒过年。
前年老王家男人就是为了抢收麦子挣满工分,淋了场大雨,落下咳嗽的病根,冬天整夜咳得直不起腰。
我可不想狗娃将来也这样,跟着犁耙打交道,累断了腰也填不饱肚子。”
秦父没接话,重新往烟锅里填了烟丝,火柴划亮的瞬间,照亮了他满脸的皱纹。
那年月,农民的日子太难了,工分是命根子,可就算拼死拼活挣满工分,队里分的粮食也只够勉强糊口,遇上灾年,野菜树皮都得当宝贝。
他这辈子一直窝在这村子里,最大的念想就是后代能脱离这土地,不用再受这份罪。
“柱子要是真能帮衬,让狗娃将来进城当个学徒,哪怕是扫大街、看仓库,也比在村里强。”
秦母的声音带着点颤,“好歹是吃商品粮的,按月领粮票,不用看天吃饭。
去年去镇上赶集,我瞧见供销社里穿制服的干部掏出粮票,买了老大一堆白面馒头,还能多要块免费的咸菜,当时眼都看直了——
咱这辈子,啥时候见过这么多白花花的馒头堆在一块儿?”
她看着狗娃睡梦中微微翘起的嘴角,像是梦见了什么好事,心里头更不是滋味——这孩子长这么大,除了逢年过节,哪尝过桃酥的味儿?
秦父吸了口烟,缓缓吐出烟圈:“别抱太大指望,城里人的心思深。咱先把湘茹的事办稳妥了,往后的路,慢慢走。”
他知道老伴的心思,秦家就这一根独苗,老两口把所有盼头都搁在狗娃身上,可这世道,哪有那么多顺顺当当的事。
“我知道,我知道。”
秦母擦了擦眼角,指腹把眼角的湿痕蹭在粗布袖口上。
“就是看着孩子遭罪心疼。你看狗娃,吃块桃酥都跟过年似的,小嘴巴吧唧得不停,将来要是能天天吃上白面馒头,我就是闭了眼也甘心。”
秦父刚要躺下,闻言忽然顿住,烟杆往炕沿上磕了磕,像是猛然想起桩要紧事。
他转过脸对着秦母,声音压低了些:“对了,还有桩事忘说了。白天淮茹跟我提过,说柱子要拎二十斤白面来当彩礼。你回头跟淮茹说一声,让她回城里给柱子传个话——这礼得改改。”
秦母愣了愣,眼里刚下去的光又亮了亮:“二十斤白面?那可是稀罕物……改啥?”
“改十斤棒子面。”
秦父的语气不容置疑,手指在炕席上轻轻敲着,“这年头谁家能拿出二十斤白面?这礼太扎眼了,传出去保准有人嚼舌根,说咱秦家攀高枝不知好歹。
村里老赵家上回嫁闺女,男方才送了五斤小米,咱十斤棒子面,体面又不惹眼,正好。”
秦母的脸垮了下来,嘴角抿了抿,声音里带着点委屈的嘟囔:“我不是嫌棒子面不好……大人吃啥都成,糙点也能咽,可狗娃……你瞅瞅他,长这么大就没正经吃过几顿白面,好不容易有这机会……”
她话说到一半,瞥见秦父沉下来的脸,又把后半句咽了回去,只拿手轻轻拍着狗娃的后背,像是在安慰自己。
秦父看她这模样,缓了缓语气,却依旧带着当家的决断:“你个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
湘茹结了婚还跟咱住一院,柱子要是真疼她,能少了她一口吃的?
往后日子长着呢,还能缺了这口白面?让他往后悄悄送过来,掺在棒子面里蒸窝头,谁能看出来?”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眼下最重要的是把事办得稳妥,别让人抓住话柄。真要是因为这点白面惹出是非,让湘茹在村里抬不起头,那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秦母没吭声,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被角,心里头那点不甘像被水浸过的棉花,慢慢沉了下去。
她知道男人说得在理,这年头过日子,安稳比啥都重要。
半晌,她才轻轻“嗯”了一声,声音低低的:“你说得是,就按你说的办吧。我明儿一早就跟淮茹说。”
秦父这才满意地点点头,重新躺下,背对着她:“这就对了。睡吧,别瞎琢磨了,天不早了。”
秦母“哎”了一声,最后看了眼怀里的狗娃,小家伙不知梦见了啥,小嘴巴又咂了咂,她心里头叹了口气,悄悄把被角往孩子脖子里掖了掖。
油灯的火苗又跳了跳,把两人的影子在墙上晃得轻轻摇曳,像藏着说不尽的盘算与期盼。
窗外的月光透进来,照在孩子脸上,安静又柔和。
秦母在心里默默念叨着,盼着何雨柱真是个靠谱的,盼着湘茹能嫁得好,更盼着这苦日子能早点到头,让孙儿能走出这村子,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屋里渐渐没了声响,只有狗娃偶尔的呓语,混着窗外的虫鸣,在这寂静的夜里,轻轻荡开。
烟杆是枣木的,被摩挲得油光水滑,铜锅边缘积着层黑垢,是几十年烟火气熏出来的印记,在昏暗中明灭不定。
炕席边角磨出了毛边,露出底下泛黄的苇子秆,墙角立着的旧木箱上,贴着张褪色的“劳动最光荣”年画,被老鼠啃了个小豁口。
秦母躺在外侧,借着微弱的光看着身边熟睡的狗娃,小家伙嘴角沾着点酥渣,小呼噜打得匀匀的。
她捏着被角的手紧了紧,指腹蹭过粗布被面,磨出点毛絮:“他爹,你说……柱子那事,靠得住不?
咱湘茹虽说不是金枝玉叶,可也是咱宠着疼着养大的,真要跟了他,受了气可咋办?”
秦父磕了磕烟锅,烟灰落在炕席上,他用手捻了捻:“事到如今,还能咋办?老话说‘儿女自有儿女福’,爹说了算、娘说了劝也没用,孩子们自己愿意,咱做老的,只能盼着她好。”
他眼皮耷拉着,看着烟锅里的火星一点点暗下去,喉结动了动,像是有话堵着,最终还是化作一声轻咳。
“谁说不是呢。”秦母叹了口气,伸手替狗娃掖了掖被角,指尖触到孩子温热的小胳膊,心里头一阵发酸。
“你说咱这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春种秋收,一年到头挣那点工分,紧巴着过,遇着年景不好,还得欠生产队的,拉着饥荒过年。
前年老王家男人就是为了抢收麦子挣满工分,淋了场大雨,落下咳嗽的病根,冬天整夜咳得直不起腰。
我可不想狗娃将来也这样,跟着犁耙打交道,累断了腰也填不饱肚子。”
秦父没接话,重新往烟锅里填了烟丝,火柴划亮的瞬间,照亮了他满脸的皱纹。
那年月,农民的日子太难了,工分是命根子,可就算拼死拼活挣满工分,队里分的粮食也只够勉强糊口,遇上灾年,野菜树皮都得当宝贝。
他这辈子一直窝在这村子里,最大的念想就是后代能脱离这土地,不用再受这份罪。
“柱子要是真能帮衬,让狗娃将来进城当个学徒,哪怕是扫大街、看仓库,也比在村里强。”
秦母的声音带着点颤,“好歹是吃商品粮的,按月领粮票,不用看天吃饭。
去年去镇上赶集,我瞧见供销社里穿制服的干部掏出粮票,买了老大一堆白面馒头,还能多要块免费的咸菜,当时眼都看直了——
咱这辈子,啥时候见过这么多白花花的馒头堆在一块儿?”
她看着狗娃睡梦中微微翘起的嘴角,像是梦见了什么好事,心里头更不是滋味——这孩子长这么大,除了逢年过节,哪尝过桃酥的味儿?
秦父吸了口烟,缓缓吐出烟圈:“别抱太大指望,城里人的心思深。咱先把湘茹的事办稳妥了,往后的路,慢慢走。”
他知道老伴的心思,秦家就这一根独苗,老两口把所有盼头都搁在狗娃身上,可这世道,哪有那么多顺顺当当的事。
“我知道,我知道。”
秦母擦了擦眼角,指腹把眼角的湿痕蹭在粗布袖口上。
“就是看着孩子遭罪心疼。你看狗娃,吃块桃酥都跟过年似的,小嘴巴吧唧得不停,将来要是能天天吃上白面馒头,我就是闭了眼也甘心。”
秦父刚要躺下,闻言忽然顿住,烟杆往炕沿上磕了磕,像是猛然想起桩要紧事。
他转过脸对着秦母,声音压低了些:“对了,还有桩事忘说了。白天淮茹跟我提过,说柱子要拎二十斤白面来当彩礼。你回头跟淮茹说一声,让她回城里给柱子传个话——这礼得改改。”
秦母愣了愣,眼里刚下去的光又亮了亮:“二十斤白面?那可是稀罕物……改啥?”
“改十斤棒子面。”
秦父的语气不容置疑,手指在炕席上轻轻敲着,“这年头谁家能拿出二十斤白面?这礼太扎眼了,传出去保准有人嚼舌根,说咱秦家攀高枝不知好歹。
村里老赵家上回嫁闺女,男方才送了五斤小米,咱十斤棒子面,体面又不惹眼,正好。”
秦母的脸垮了下来,嘴角抿了抿,声音里带着点委屈的嘟囔:“我不是嫌棒子面不好……大人吃啥都成,糙点也能咽,可狗娃……你瞅瞅他,长这么大就没正经吃过几顿白面,好不容易有这机会……”
她话说到一半,瞥见秦父沉下来的脸,又把后半句咽了回去,只拿手轻轻拍着狗娃的后背,像是在安慰自己。
秦父看她这模样,缓了缓语气,却依旧带着当家的决断:“你个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
湘茹结了婚还跟咱住一院,柱子要是真疼她,能少了她一口吃的?
往后日子长着呢,还能缺了这口白面?让他往后悄悄送过来,掺在棒子面里蒸窝头,谁能看出来?”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眼下最重要的是把事办得稳妥,别让人抓住话柄。真要是因为这点白面惹出是非,让湘茹在村里抬不起头,那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秦母没吭声,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被角,心里头那点不甘像被水浸过的棉花,慢慢沉了下去。
她知道男人说得在理,这年头过日子,安稳比啥都重要。
半晌,她才轻轻“嗯”了一声,声音低低的:“你说得是,就按你说的办吧。我明儿一早就跟淮茹说。”
秦父这才满意地点点头,重新躺下,背对着她:“这就对了。睡吧,别瞎琢磨了,天不早了。”
秦母“哎”了一声,最后看了眼怀里的狗娃,小家伙不知梦见了啥,小嘴巴又咂了咂,她心里头叹了口气,悄悄把被角往孩子脖子里掖了掖。
油灯的火苗又跳了跳,把两人的影子在墙上晃得轻轻摇曳,像藏着说不尽的盘算与期盼。
窗外的月光透进来,照在孩子脸上,安静又柔和。
秦母在心里默默念叨着,盼着何雨柱真是个靠谱的,盼着湘茹能嫁得好,更盼着这苦日子能早点到头,让孙儿能走出这村子,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屋里渐渐没了声响,只有狗娃偶尔的呓语,混着窗外的虫鸣,在这寂静的夜里,轻轻荡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