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缚站在演武场的高台上,望着台下攒动的人影,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佩剑。风裹着沙粒掠过耳畔,带着北地特有的凛冽,将新兵们略显杂乱的脚步声切割成细碎的声响。
“都给我站好了!”
校场上的吼声陡然炸响,是副将赵昂。他大步流星地穿行在队列之间,目光如刀,扫过那些尚且带着青涩的面孔。这些新兵大多是三个月前从关中、巴蜀征召的农夫与工匠,最大的不过二十五岁,最小的才刚过十六,手里的长矛还握不稳,甲胄穿在身上总显得松垮。
林缚轻轻吐出一口气。三天前,斥候传回急报:燕军残部联合了北境的匈奴部落,正往雁门关方向集结,兵力约莫两万。而他们驻守的云州城,恰好卡在敌军南下的必经之路上。城中原有守军八千,上个月的山谷围歼战折损了三成,如今能战的不足六千。若非朝廷加急调派的这两千新兵赶到,他几乎要考虑收缩防线了。
“将军,”赵昂登上高台,声音里带着些焦虑,“这拨新兵连队列都站不齐,真要遇上匈奴人的骑兵,怕是……”
“怕也得练。”林缚打断他,目光落在队列末尾那个总在偷偷揉手腕的少年身上。那少年叫石娃,是从汉中逃难来的孤儿,报名时连自己的生辰都记不清,只说要杀匈奴人——他家乡的村子去年被匈奴洗劫过。
林缚走下高台,脚步踩在松软的沙土上,发出沙沙的轻响。新兵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过来,有好奇,有紧张,还有几分不易察觉的畏惧。
“知道为什么要练队列吗?”他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队列里有人小声嘀咕:“好看?”引来一阵窃笑,随即被赵昂的怒视压了下去。
林缚却笑了笑:“等你们遇上匈奴人的骑兵就知道了。他们的马快,箭狠,可只要你们能像现在这样,十个人凝成一个疙瘩,长矛对外,他们的马就冲不垮你们。”他拔出佩剑,剑尖斜指地面,“你们手里的矛,不是烧火棍。但要让它变成能杀人的家伙,得先学会听令,学会跟身边的人喘气都能合上拍子。”
石娃偷偷抬了抬头,正好对上林缚的目光,慌忙低下头,手却下意识地攥紧了长矛。矛杆是新削的白蜡木,还带着毛刺,把他的掌心硌出了红痕。
接下来的三天,云州城的演武场就没歇过。天不亮,新兵们就得爬起来扎马步,腿抖得像筛糠也不许动;正午日头最毒的时候,练队列刺杀,一个突刺的动作重复百遍,有人中暑栽倒,被抬下去灌碗草药,醒了接着练;到了夜里,还得围着篝火听老兵讲战场的规矩——如何分辨匈奴人的箭声,如何在混战中保护自己的侧后,如何在尸堆里找水喝。
林缚几乎寸步不离演武场。他不常说话,只是抱着胳膊站在一旁看,偶尔抬手指出某个新兵的动作错了:“你的肩膀再沉下去些,不然刺出去的矛没力气。”“出脚的时候别顺拐,真到了战场上,一步不稳就是死。”
赵昂起初总觉得林缚太温和。换作是他,早拿起鞭子抽了。可渐渐的,他发现这些新兵眼里的畏惧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越来越强的劲。石娃不再揉手腕了,虽然突刺时胳膊还是会抖,但每一次都拼尽全力;那个先前总爱偷懒的铁匠儿子,现在会主动帮身边力气小的同伴扶稳矛杆;连最胆小的那个书生,喊杀声也从蚊子哼哼变得响亮起来。
第五天傍晚,林缚让人在演武场中央堆起了两排草人,穿上缴获的匈奴皮甲,手里捆上木棍当武器。
“今晚练这个。”他指着草人,“十个人一组,冲过去,把它们放倒。记住,要保持队形,不许单打独斗。”
第一组冲上去的时候,还是乱了。有人想抢头功,一头扎进草人堆里,结果被“同伴”的矛杆撞得趔趄;有人慌了神,举着矛原地打转。林缚没说话,只是让赵昂把过程记下来,等他们退回来,再一点点指错。
轮到石娃那组时,天已经擦黑了。火把被风吹得噼啪响,映着草人狰狞的影子。石娃站在最前排,听见身边的同伴在喘气,忽然想起林缚说的“喘气都要合上拍子”,下意识地调整了呼吸。
“冲!”赵昂喊道。
石娃跟着队列往前跑,脚下的沙土溅起来,迷了眼睛。他没敢揉,只是死死盯着正前方的草人,听着身后老兵低声的提醒:“左三步!”“抬矛!”当他的矛尖捅进草人胸口的瞬间,忽然明白了这几天的苦练究竟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好看的队形,是为了让这十个素不相识的人,能像一个人那样去搏命。
演练结束时,月已上中天。新兵们瘫坐在地上,浑身是汗,却没人抱怨。石娃看着自己微微颤抖的手,那上面已经磨出了一层薄茧,不再像刚来时那样娇嫩。
林缚走到场边,拿起一个水囊递给石娃。少年愣了愣,接过来,咕咚咕咚喝了大半。
“明天,匈奴人可能就到了。”林缚的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怕吗?”
石娃把水囊递回去,用力摇头:“不怕!”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跟着将军,跟着弟兄们,不怕。”
林缚看着他眼里跳动的火光,忽然想起十年前的自己。那时他也是个新兵,第一次上战场,腿肚子转筋,是身边的老兵把他拽回了队列。
他拍了拍石娃的肩膀,转身看向演武场。赵昂正在给新兵们分发连夜赶制的箭囊,火把的光在每个人脸上流动,映出一张张年轻却不再怯懦的脸。
“通知下去,”林缚对赵昂说,“明早卯时做饭,辰时整队,我们去东门迎敌。”
赵昂应了声“是”,目光扫过那些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的新兵,忽然觉得,或许这些孩子,真能创造些奇迹。
夜风更凉了,吹动着城头的旌旗,发出猎猎的声响。远处的黑暗里,隐约传来马蹄声,越来越近。演武场的篝火渐渐燃成灰烬,却有更亮的光,在两千个年轻的胸膛里,悄然亮起。
“都给我站好了!”
校场上的吼声陡然炸响,是副将赵昂。他大步流星地穿行在队列之间,目光如刀,扫过那些尚且带着青涩的面孔。这些新兵大多是三个月前从关中、巴蜀征召的农夫与工匠,最大的不过二十五岁,最小的才刚过十六,手里的长矛还握不稳,甲胄穿在身上总显得松垮。
林缚轻轻吐出一口气。三天前,斥候传回急报:燕军残部联合了北境的匈奴部落,正往雁门关方向集结,兵力约莫两万。而他们驻守的云州城,恰好卡在敌军南下的必经之路上。城中原有守军八千,上个月的山谷围歼战折损了三成,如今能战的不足六千。若非朝廷加急调派的这两千新兵赶到,他几乎要考虑收缩防线了。
“将军,”赵昂登上高台,声音里带着些焦虑,“这拨新兵连队列都站不齐,真要遇上匈奴人的骑兵,怕是……”
“怕也得练。”林缚打断他,目光落在队列末尾那个总在偷偷揉手腕的少年身上。那少年叫石娃,是从汉中逃难来的孤儿,报名时连自己的生辰都记不清,只说要杀匈奴人——他家乡的村子去年被匈奴洗劫过。
林缚走下高台,脚步踩在松软的沙土上,发出沙沙的轻响。新兵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过来,有好奇,有紧张,还有几分不易察觉的畏惧。
“知道为什么要练队列吗?”他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队列里有人小声嘀咕:“好看?”引来一阵窃笑,随即被赵昂的怒视压了下去。
林缚却笑了笑:“等你们遇上匈奴人的骑兵就知道了。他们的马快,箭狠,可只要你们能像现在这样,十个人凝成一个疙瘩,长矛对外,他们的马就冲不垮你们。”他拔出佩剑,剑尖斜指地面,“你们手里的矛,不是烧火棍。但要让它变成能杀人的家伙,得先学会听令,学会跟身边的人喘气都能合上拍子。”
石娃偷偷抬了抬头,正好对上林缚的目光,慌忙低下头,手却下意识地攥紧了长矛。矛杆是新削的白蜡木,还带着毛刺,把他的掌心硌出了红痕。
接下来的三天,云州城的演武场就没歇过。天不亮,新兵们就得爬起来扎马步,腿抖得像筛糠也不许动;正午日头最毒的时候,练队列刺杀,一个突刺的动作重复百遍,有人中暑栽倒,被抬下去灌碗草药,醒了接着练;到了夜里,还得围着篝火听老兵讲战场的规矩——如何分辨匈奴人的箭声,如何在混战中保护自己的侧后,如何在尸堆里找水喝。
林缚几乎寸步不离演武场。他不常说话,只是抱着胳膊站在一旁看,偶尔抬手指出某个新兵的动作错了:“你的肩膀再沉下去些,不然刺出去的矛没力气。”“出脚的时候别顺拐,真到了战场上,一步不稳就是死。”
赵昂起初总觉得林缚太温和。换作是他,早拿起鞭子抽了。可渐渐的,他发现这些新兵眼里的畏惧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越来越强的劲。石娃不再揉手腕了,虽然突刺时胳膊还是会抖,但每一次都拼尽全力;那个先前总爱偷懒的铁匠儿子,现在会主动帮身边力气小的同伴扶稳矛杆;连最胆小的那个书生,喊杀声也从蚊子哼哼变得响亮起来。
第五天傍晚,林缚让人在演武场中央堆起了两排草人,穿上缴获的匈奴皮甲,手里捆上木棍当武器。
“今晚练这个。”他指着草人,“十个人一组,冲过去,把它们放倒。记住,要保持队形,不许单打独斗。”
第一组冲上去的时候,还是乱了。有人想抢头功,一头扎进草人堆里,结果被“同伴”的矛杆撞得趔趄;有人慌了神,举着矛原地打转。林缚没说话,只是让赵昂把过程记下来,等他们退回来,再一点点指错。
轮到石娃那组时,天已经擦黑了。火把被风吹得噼啪响,映着草人狰狞的影子。石娃站在最前排,听见身边的同伴在喘气,忽然想起林缚说的“喘气都要合上拍子”,下意识地调整了呼吸。
“冲!”赵昂喊道。
石娃跟着队列往前跑,脚下的沙土溅起来,迷了眼睛。他没敢揉,只是死死盯着正前方的草人,听着身后老兵低声的提醒:“左三步!”“抬矛!”当他的矛尖捅进草人胸口的瞬间,忽然明白了这几天的苦练究竟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好看的队形,是为了让这十个素不相识的人,能像一个人那样去搏命。
演练结束时,月已上中天。新兵们瘫坐在地上,浑身是汗,却没人抱怨。石娃看着自己微微颤抖的手,那上面已经磨出了一层薄茧,不再像刚来时那样娇嫩。
林缚走到场边,拿起一个水囊递给石娃。少年愣了愣,接过来,咕咚咕咚喝了大半。
“明天,匈奴人可能就到了。”林缚的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怕吗?”
石娃把水囊递回去,用力摇头:“不怕!”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跟着将军,跟着弟兄们,不怕。”
林缚看着他眼里跳动的火光,忽然想起十年前的自己。那时他也是个新兵,第一次上战场,腿肚子转筋,是身边的老兵把他拽回了队列。
他拍了拍石娃的肩膀,转身看向演武场。赵昂正在给新兵们分发连夜赶制的箭囊,火把的光在每个人脸上流动,映出一张张年轻却不再怯懦的脸。
“通知下去,”林缚对赵昂说,“明早卯时做饭,辰时整队,我们去东门迎敌。”
赵昂应了声“是”,目光扫过那些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的新兵,忽然觉得,或许这些孩子,真能创造些奇迹。
夜风更凉了,吹动着城头的旌旗,发出猎猎的声响。远处的黑暗里,隐约传来马蹄声,越来越近。演武场的篝火渐渐燃成灰烬,却有更亮的光,在两千个年轻的胸膛里,悄然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