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托付-《大魏第一武卒》

  表面上薛云确实不会偏袒苗鑫,但如果真让苗鑫找到对范陶两家不利的证据。

  那么他势必会借苗鑫之手狠狠打压这帮军功家族!

  只不过眼下薛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

  京城叛军!

  尽管他成功挫败了叛军夺取山阳的企图,甚至打败了对方攻打红霞关的偏师。

  奈何叛军主力却及时果断抽身撤离,途中还成功伏击苗鑫导致常捷军损失惨重。

  且不提叛军一路上对山阳的破坏,单单是南平关的失陷便令人无法接受。

  因为南平关是山阳南边的门户,战略意义堪比红霞关。

  如果无法重新夺回南平关,往后京城叛军都能随时随地进攻骚扰门户大开的山阳。

  “叛军都已经撤到南平关,并且驻扎了下来?”

  当薛云从余贵口中得知斥候最新侦查到的消息后,一时间心情都变得沉重起来。

  “是的,这是斥候冒险潜入南平关后发现的,而且根据斥候的观察,叛军似乎准备长期驻扎于南平关,丝毫没有撤往京城的意思。”

  余贵同样神色凝重地回答道。

  “叛军疯了吗?大军孤悬在外,难道不怕京城出事,不怕福王凉王趁机发动进攻吗?”

  薛云闻言不由皱了皱眉。

  要知道京城叛军在弑杀新帝后可谓是四面为敌。

  之前北方有晋王虎视眈眈,东方有楚王,西南西北有福王凉王。

  更何况京城内部还有反对叛军的隐藏势力。

  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只是叛军首脑龙飞却是个有手段的人。

  先是与晋王握手言和,后是出兵帮助楚王态度暧昧。

  估计福王凉王那边同样有应对措施,从而解决了京城四面皆敌的困境。

  随着晋王败亡,薛云攻取山阳。

  京城叛军的敌人都变成了蠢蠢欲动还打着新帝旗号讨逆的薛云。

  这也无怪乎叛军会先下手为强。

  “回大人,兴许在叛军眼里,我们才是最危险的敌人。”

  余贵语气里都带着一丝骄傲。

  中原击败叛军援军,山阳击败叛军偏师。

  连续击败叛军后,心里难免都会产生傲气。

  “南平关现在有多少兵马?”

  薛云不在乎这些,他更在乎如何才能夺回南平关。

  论及易守难攻,南平关也只是仅次于红霞关。

  如果南平关有重兵把守,粮草充裕,正面强攻基本很难拿下。

  “加上南平关原有的守军,如今南平关的兵马约莫在四万五千人左右。”

  余贵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

  “四万五千人,如今山阳的军队加起来都没这么多人,京城叛军未免太过重视我们了。”

  听到这个数字,薛云都忍不住摇了摇头。

  如果是野外作战的话,他还有信心能击败兵力在自己之上的叛军。

  可如果叛军坚守南平关不出,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也可能是叛军对山阳贼心不死,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

  余贵暗暗猜测,不然很难解释叛军会常驻在南平关。

  要知道四万五千兵马人吃马嚼下,每天耗费的粮草都是天文数字。

  虽然京畿平原土地肥沃富庶,但一直供养这支兵马在前线僵持也是很吃力的事情。

  “……准备扩军吧,顺便去把卫校尉给我喊来。”

  薛云揉了揉眉心,目光都看向了房间里张开的一幅地图。

  既然叛军舍不得山阳这块肥肉,那么彼此就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吧。

  反正他是不会被动据守山阳。

  “将军!”

  不多时。

  卫超来到了薛云的面前。

  “未来两个月里我会将山阳兵马扩充到五万人,我打算以你为将进军南条县伺机夺取南平关。”

  薛云没有废话开门见山道。

  “这个,将军,属下恐怕难以担起这个重任。”

  卫超闻言一怔旋即推托起来。

  他也不是谦虚,而是真的觉得自己难堪重任。

  南条县位于南平关以北六十里外,处在通往山阳的必经之路上。

  若想攻取南平关,南条县无疑是最佳的桥头堡。

  问题在于。

  南平关地势险要,城防坚固,一旦有重兵把守便很难强攻下来。

  之前薛云都是派人劝降了守军,这才使得南平关落入他们之手。

  可现在南平关在叛军手里,对方是不可能投降他们。

  再者。

  即便扩军到五万人,兵力上对于叛军依旧不占优势,同时扩军后士卒的战斗力都会大大降低,更别提山阳军头林立,关系错综复杂。

  别说攻取南平关了,单单是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都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卫超没有薛云的威望,如果薛云不在,他都很难镇住军队人心。

  所以他才会推托薛云交予自己的重任。

  “我知道你的顾虑,但你无需担心,未来两个月我会坐镇山阳,一点点消除你顾虑的问题。”

  薛云拍了拍卫超的肩膀道,“何况我也不是非要你强攻下南平关,打不下就一直耗着,耗到最后看谁撑不下去。”

  “……那属下便试试看吧。”

  卫超犹疑片刻后才下定了决心。

  既然薛云能解决自己的顾虑,又不要求自己强攻下南平关。

  那么他还有什么好说的。

  “我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的。”

  薛云微微颌首道。

  卫超是有能力的,而且家在京城的他也比任何人都想打回京城。

  但叛军却是他们入主京城的拦路虎,所以无论如何他们都必须解决掉对方。

  南平关让叛军占据后,基本封堵了他们南下的道路。

  所以无论如何,他们都必须重新夺回南平关。

  这方面卫超肯定比他更为迫切。

  如同他所言的一样。

  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

  薛云都坐镇于山阳没有离开,一方面是筹备扩军事宜,一方面是解决卫超的种种顾虑。

  这段时间里。

  苗鑫并没有找到不利于范陶两家的证据,可薛云还是给了他二次重建常捷军将功赎罪的机会。

  两个月后。

  目送卫超率军前往南条县后,他也离开了山阳准备返回幽都府。

  毕竟相较于山阳这边的局势,显然中原方面更为复杂险恶。

  由于薛云的出手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东海城,双方的关系都变得更加密切友好。

  只是经此一役,东海城元气大伤,反而楚王方面开始占据了争霸中原的主动权。

  楚王不是没有损失,而是家大业大的楚王比东海城更能承压。

  以至于收拢好溃兵后,东海城一直在收缩巩固防线,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东海城的情况就像是收回去的拳头,迟早都有打回去的一天。

  可是这一天谁都不知道要等多久。

  至于楚王方面同样没有步步紧逼,这倒不是怕了东海城,而是出于对薛云的忌惮。

  一次出兵便接连击破他们的反攻之势,破灭了他们想要重创东海城的意图。

  尤其薛云不动则以,动辄雷霆。

  第一次遇到薛云这样凶猛的敌人,楚王方面似乎都有些吓到了。

  在山阳坐镇的时候。

  薛云还曾收到了幽都府方面的来信,说是楚王私下又派来了使者。

  来意倒是简单,楚王希望能联合薛云瓜分东海城,并且还愿意将大半土地都让给他。

  不得不说。

  楚王确实诚意十足,不惜血本都想拉拢薛云到己方的阵营。

  即便不能也要尽可能让他保持中立。

  可惜薛云更清楚,没有东海城抗住楚王的压力,到头来危险的反而是北境。

  哪怕他们得到大半东海城的土地又如何,拿到了不代表他们能守住。

  北境与山阳全部兵力加起来也才十万人。

  而楚王与东海城掀起一场大战便是这个规模数字。

  在没有积蓄足够的力量前,他是断然不会直面两方势力。

  “刘三?”

  幽都府一处偏僻冷清的酒肆。

  当柜台处的尤林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影走进来后,手中擦拭瓶罐的动作都为之一滞,并且满脸惊愕地脱口而出。

  “是我,好久不见了。”

  刘三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旋即走到柜台前道,“你知道吴成去哪了吗?”

  秋后时节。

  他难得获得了一次探亲休假的机会,最后他选择回到了幽都府,打算寻找自己在这个世上为数不多的朋友。

  结果到了幽都府才发现,吴成家都已经换了人,听邻居说他已经搬走了,可谁都知道他搬去了哪里。

  好在得知吴成经常来尤林这边喝酒后,他便直接找上门来,想着尤林可能知道他究竟搬去了何处。

  “确实好久不见了,听说你都升任都尉了?”

  看着饱经风霜煞气十足的刘三,尤林都忍不住心生感慨。

  这才几年的功夫,曾经一起喝酒的无名小卒都成为了自己高攀不起的都尉了。

  “运气好而已。”

  刘三看似谦虚地回了句,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说却是实话。

  恰逢山阳需要大量自己人掌控军队,他才有幸当上了都尉。

  如果在北境的话反倒没这个机会。

  唯一不好的地方在于,成为都尉后他便需要长期扎根于山阳。

  一年到头恐怕都回不来一趟。

  “你是来找吴成的吧?”尤林只当他谦虚,当即转移了话题。

  “没错,你知道他去了哪里吗?”

  刘三直接道。

  “他回老家了,而你和他一个地方出来的,应该知道他回了哪里。”

  事实上吴成搬走的时候只是和尤林打了个招呼,然后彼此都再也没有见过。

  对此尤林心里也没什么其他想法。

  他从军队离开前还有不少关系好的袍泽,以往还时不时来找他喝酒叙旧。

  可到了现在来找他的人却愈来愈少。

  因为有的人已经死了,有的人身在远方,有的人越走越远,不再是一个世界的人。

  来来往往,尤林不可避免地都习惯了这种事情。

  “回老家了?多谢!”

  了解清楚吴成的去向后,刘三便果断告辞离开。

  回到客栈结清账务,采买完干粮饮水,他便骑着战马赶去了家乡。

  “终于回来了,老子都差点以为自己这辈子无法回来了。”

  与此同时,另外一边。

  跟随南宫毅一道返回幽都府探亲的温平看到熟悉又陌生的街市后,终于忍不住大声感叹,引得行人纷纷侧目。

  尽管彼此没有穿戴甲胄戎服,但腰间佩戴的横刀以及身上的气势都能让人轻易看出,他们来自于军队。

  “少废话,先找个地方住下吧。”

  南宫毅如今都变得愈发沉稳,无形中都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威严。

  自从升任为都尉独领上千兵马后,时间一久气质自然会发生了转变。

  “是!”

  温平闻言下意识板着脸说了句,可转念想到现在已经不在军队,人又重新懒散了起来,甚至还朝着南宫毅大吐苦水起来,“我说毅哥,如今都已经回家了,就别把军队那套带过来了,害得好不容易放松下来的我又紧张了起来。”

  “习惯就好。”

  南宫毅言简意赅道。

  “可我真不想习惯啊!”

  温平不由叫屈起来。

  军队里什么都好,就是军纪太严了。

  像他这般性格的人愈是受到管束愈是容易感到压抑。

  反倒是南宫毅却如鱼得水,非常适应习惯。

  南宫毅也没理他,彼此很快找到了一间客栈。

  只是没有待太久南宫毅便赶去了探望许久不见的老娘。

  要不是军队能寄送家书,指不定老娘死了都不知道。

  好在他老娘身体骨依旧硬朗,奈何每回家书上都在述说娶妻生子的事情。

  甚者通过媒婆已经帮他找了好些个,就等他赶回来看看哪个满意直接娶回家。

  一想到此事,战场上天不怕地不怕的南宫毅都忍不住发怵。

  行走在愈发繁华热闹的大街上。

  南宫毅才发现幽都府的人都变得愈来愈多了。

  据说是将军仍旧在接收从中原逃来的难民,只是不少难民来到幽都府后便不走了。

  由于北境暂时没有扩军的计划。

  无法投军的情况下,这些滞留在幽都府的难民要么给人当了帮工,要么依靠携带的钱财干起了小买卖,总之各有各的生存方式。

  但大多数人还是会老老实实接受官府的安排。

  因为北境是真的给他们分配田地。

  对于世代都在土里刨食的人而言,土地才是他们的命根子。

  这次难得回来探亲,南宫毅除了是来看老娘之外,同时还想着招揽一些同乡回去。

  身为都尉,他是有资格招揽亲兵的。

  他会有这个想法,无非是意识到在军队必须要有自己信得过的人。

  如此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掌控麾下兵马。

  毕竟山阳的兵卒与当地军功家族或多或少都有点关系。

  没有自己人,一到关键时刻,恐怕手下的兵卒都难以掌控信任。

  所以他交给了温平一个任务,代替自己物色一些有能力的同乡。

  他有预感。

  不久的未来将军势必会与京城爆发一场大战,而这正是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