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秋夜总裹着漠北吹来的凉意,连檐角铜铃都似被冻住,唯有更夫的梆子声在街巷间踉跄,敲碎这暴风雨前的死寂。
长孙观蜷缩在一处黑暗的阴影里,夜行衣的粗麻布蹭过墙根的青苔,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环首刀 —— 那是太武帝拓跋焘很久以前亲赐的旧刃,刀鞘上的金鹰纹早已被岁月磨得模糊,却仍能映出他眼底的血丝。
“三更天过了两刻,为何还没信号?” 宗爱的声音从斜后方传来,尖细得像被砂纸磨过的芦管。
这位中常侍裹着件蜀锦内衬的夜行衣,与周围兵卒的粗布袄格格不入,宽袖里藏着的袖箭筒硌得他胳膊发疼,“莫不是被那辛弃疾识破了?”
长孙观没有回头,目光死死盯着皇宫方向的黑影 —— 那里藏着他们最后的希望:三百名被说服的羽林卫,正等着举火为号,冲入禁宫控制辛弃疾。
他摸出怀中的青铜符节,上面刻着 “代王旧物” 四字,是当年道武帝拓跋珪传下的信物,此刻冰凉的触感顺着指缝渗入骨髓,勾起他深埋的记忆。
始光四年,他随太武帝破赫连夏于统万城,那时的北魏铁骑踏过黄河,连太阳都似被染成血色,哪像如今这般,要靠宵小之辈的阴谋苟延残喘?
“再等等。” 长孙观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或许是羽林卫那边出了耽搁 —— 他们多是拓跋晃旧部,久未征战,难免慌乱。”
话虽如此,他却下意识地攥紧了符节,手指不由自主的抖动。
不远处的巷口,几个潜伏的兵卒正悄悄调整弓弦,之前用的箭簇上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狼毒已消失不见,飞虎军弩箭全换成了普通箭簇。
宗爱焦躁地踱步,蜀锦衣料与粗布夜行衣摩擦的窸窣声,在寂静中格外刺耳。
他想起这几次与长孙观密谋时,老臣拍着胸脯保证 “平城守军多是我大魏旧部,见旗必反”,可此刻连信号都迟迟不到,他袖中的手已按在了袖箭的机括上 —— 若是事败,他得先找个垫背的,就不知道是哪个不长眼的要挨这一下了。
“大人快看!” 一个兵卒突然低呼,指向皇宫方向。
众人望去,只见漆黑的夜空里,突然窜起三簇青绿色的火焰,却不是约定好的 “三星连珠” 信号,反而像极了飞虎军常用的硫磺火折子。
长孙观的心猛地沉下去,刚要喊 “不好”,就听见四周传来整齐的甲叶碰撞声。
街对面的屋顶突然站满黑影,亮银甲胄在月光下更显华丽,为首者的斩马刀斜指地面,刀背 “济南” 二字赫然入目 —— 正是辛弃疾!
“杀!” 辛弃疾的吼声穿透夜空,飞虎军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出,手中的斩马刀、神臂弓组成密不透风的阵型,恰如《吴子?应变》中 “为此之术,若我众彼寡,各分而乘之,彼众我寡,以方从之。从之无息,虽众可服” 的古法,却比典籍记载的更显凌厉。
宗爱吓得魂飞魄散,抬手就想放袖箭偷袭,却被斜刺里冲来的薛安都一脚踹中手腕。
黑脸将军的环首刀架在他脖子上,刀身还沾着刚才斩杀兵卒的血,热得烫人:“阉贼!之前你密谋诬陷崔浩等北魏大臣之时,怎没想过今日?”
长孙观拔出环首刀,刀刃劈开迎面而来的箭雨,对着身后的兵卒嘶吼:“随我杀出去!昔年慕容垂病重之时仍破参合陂,靠的就是死战!今日我等何惧南蛮!”
他挥刀冲向最近的飞虎军,却见对方突然变阵,左翼弩手齐射,右翼刀盾手推进,把他们死死困在巷中。
一个年轻兵卒刚举起长矛,就被宗悫的神臂箭射穿咽喉。
青年将领站在屋顶,弓弦震颤声里带着冷意:“长孙太尉,你忘了《尉缭子》有云‘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你等为复国,竟要烧我大同粮库,让百姓挨饿,这也配叫‘为大魏’?”
长孙观的刀劈在一名飞虎军的盾牌上,震得虎口发麻。
他看见周围的兵卒一个个倒下,有的甚至扔下武器跪地求饶,嘴里喊着 “我降!我降!”—— 这些人多是被他说服的汉人,本就对为北魏卖命意志不坚。
他突然想起太武帝当年的训诫:“汉人可驱不可迫,迫则反矣”,如今竟一语成谶。
“擒贼先擒王!” 长孙观突然转向辛弃疾,环首刀直取对方心口。
他知道自己必死,却想拉着这南朝将领一同赴死,也好在地下见太武帝时,能有个交代。
辛弃疾早有防备,斩马刀横挡,两刀相交的刹那,火星四溅。
他借力翻身,一脚踹中长孙观的膝盖,老臣踉跄着跪倒在地,刀也脱手飞出。
飞虎军士兵立刻上前,用铁链绕着他锁了几圈,铁镣拖地的声响,像在为北魏的覆灭敲丧钟。
宗爱见势不妙,想钻进旁边的民宅逃跑,却被沈攸之的重剑挡住去路。
青年将领的剑脊上还沾着血,眼神却亮得惊人:“中常侍,你不是喜欢构陷忠良吗?今日我倒要看看,你在大同的铁牢里,还能不能搬弄是非!”
巷中的战斗渐渐平息,被俘的北魏旧臣和兵卒被捆成一串,像待宰的羔羊。
长孙观被押着起身,看见拓跋晃蜷缩在角落,昔日的太子冠歪在一边,脸上满是泪痕 —— 这位曾想夺回权力的宗室,此刻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
长孙观突然大笑,笑声震得巷顶的瓦片簌簌落下:“辛弃疾!你以为擒了我们,就能平定北方?我大魏还有云中铁骑,还有陛下的主力尚在,总有一日会卷土重来!”
辛弃疾走到他面前,斩马刀上的血珠滴在地上,瞬间被尘土吸干。
他看着老臣鬓角的白发,忽然想起《史记?伯夷列传》里 “不食周粟” 的典故,却只是淡淡道:“太尉可知,去年我在芍陂,见百姓用魏骑甲胄熔铸犁头,刻上‘大宋’二字?民心所向,非你等阴谋所能逆转。昔年商纣失民心,武王伐纣;今日北魏失民心,我大宋兴师,皆是天道。”
长孙观的笑声戛然而止,他望着夜空里残留的青烟,忽然老泪纵横。怀中的青铜符节掉在地上,滚到辛弃疾脚边,上面 “代王旧物” 四字,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讽刺。
长孙观蜷缩在一处黑暗的阴影里,夜行衣的粗麻布蹭过墙根的青苔,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环首刀 —— 那是太武帝拓跋焘很久以前亲赐的旧刃,刀鞘上的金鹰纹早已被岁月磨得模糊,却仍能映出他眼底的血丝。
“三更天过了两刻,为何还没信号?” 宗爱的声音从斜后方传来,尖细得像被砂纸磨过的芦管。
这位中常侍裹着件蜀锦内衬的夜行衣,与周围兵卒的粗布袄格格不入,宽袖里藏着的袖箭筒硌得他胳膊发疼,“莫不是被那辛弃疾识破了?”
长孙观没有回头,目光死死盯着皇宫方向的黑影 —— 那里藏着他们最后的希望:三百名被说服的羽林卫,正等着举火为号,冲入禁宫控制辛弃疾。
他摸出怀中的青铜符节,上面刻着 “代王旧物” 四字,是当年道武帝拓跋珪传下的信物,此刻冰凉的触感顺着指缝渗入骨髓,勾起他深埋的记忆。
始光四年,他随太武帝破赫连夏于统万城,那时的北魏铁骑踏过黄河,连太阳都似被染成血色,哪像如今这般,要靠宵小之辈的阴谋苟延残喘?
“再等等。” 长孙观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或许是羽林卫那边出了耽搁 —— 他们多是拓跋晃旧部,久未征战,难免慌乱。”
话虽如此,他却下意识地攥紧了符节,手指不由自主的抖动。
不远处的巷口,几个潜伏的兵卒正悄悄调整弓弦,之前用的箭簇上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狼毒已消失不见,飞虎军弩箭全换成了普通箭簇。
宗爱焦躁地踱步,蜀锦衣料与粗布夜行衣摩擦的窸窣声,在寂静中格外刺耳。
他想起这几次与长孙观密谋时,老臣拍着胸脯保证 “平城守军多是我大魏旧部,见旗必反”,可此刻连信号都迟迟不到,他袖中的手已按在了袖箭的机括上 —— 若是事败,他得先找个垫背的,就不知道是哪个不长眼的要挨这一下了。
“大人快看!” 一个兵卒突然低呼,指向皇宫方向。
众人望去,只见漆黑的夜空里,突然窜起三簇青绿色的火焰,却不是约定好的 “三星连珠” 信号,反而像极了飞虎军常用的硫磺火折子。
长孙观的心猛地沉下去,刚要喊 “不好”,就听见四周传来整齐的甲叶碰撞声。
街对面的屋顶突然站满黑影,亮银甲胄在月光下更显华丽,为首者的斩马刀斜指地面,刀背 “济南” 二字赫然入目 —— 正是辛弃疾!
“杀!” 辛弃疾的吼声穿透夜空,飞虎军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出,手中的斩马刀、神臂弓组成密不透风的阵型,恰如《吴子?应变》中 “为此之术,若我众彼寡,各分而乘之,彼众我寡,以方从之。从之无息,虽众可服” 的古法,却比典籍记载的更显凌厉。
宗爱吓得魂飞魄散,抬手就想放袖箭偷袭,却被斜刺里冲来的薛安都一脚踹中手腕。
黑脸将军的环首刀架在他脖子上,刀身还沾着刚才斩杀兵卒的血,热得烫人:“阉贼!之前你密谋诬陷崔浩等北魏大臣之时,怎没想过今日?”
长孙观拔出环首刀,刀刃劈开迎面而来的箭雨,对着身后的兵卒嘶吼:“随我杀出去!昔年慕容垂病重之时仍破参合陂,靠的就是死战!今日我等何惧南蛮!”
他挥刀冲向最近的飞虎军,却见对方突然变阵,左翼弩手齐射,右翼刀盾手推进,把他们死死困在巷中。
一个年轻兵卒刚举起长矛,就被宗悫的神臂箭射穿咽喉。
青年将领站在屋顶,弓弦震颤声里带着冷意:“长孙太尉,你忘了《尉缭子》有云‘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你等为复国,竟要烧我大同粮库,让百姓挨饿,这也配叫‘为大魏’?”
长孙观的刀劈在一名飞虎军的盾牌上,震得虎口发麻。
他看见周围的兵卒一个个倒下,有的甚至扔下武器跪地求饶,嘴里喊着 “我降!我降!”—— 这些人多是被他说服的汉人,本就对为北魏卖命意志不坚。
他突然想起太武帝当年的训诫:“汉人可驱不可迫,迫则反矣”,如今竟一语成谶。
“擒贼先擒王!” 长孙观突然转向辛弃疾,环首刀直取对方心口。
他知道自己必死,却想拉着这南朝将领一同赴死,也好在地下见太武帝时,能有个交代。
辛弃疾早有防备,斩马刀横挡,两刀相交的刹那,火星四溅。
他借力翻身,一脚踹中长孙观的膝盖,老臣踉跄着跪倒在地,刀也脱手飞出。
飞虎军士兵立刻上前,用铁链绕着他锁了几圈,铁镣拖地的声响,像在为北魏的覆灭敲丧钟。
宗爱见势不妙,想钻进旁边的民宅逃跑,却被沈攸之的重剑挡住去路。
青年将领的剑脊上还沾着血,眼神却亮得惊人:“中常侍,你不是喜欢构陷忠良吗?今日我倒要看看,你在大同的铁牢里,还能不能搬弄是非!”
巷中的战斗渐渐平息,被俘的北魏旧臣和兵卒被捆成一串,像待宰的羔羊。
长孙观被押着起身,看见拓跋晃蜷缩在角落,昔日的太子冠歪在一边,脸上满是泪痕 —— 这位曾想夺回权力的宗室,此刻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
长孙观突然大笑,笑声震得巷顶的瓦片簌簌落下:“辛弃疾!你以为擒了我们,就能平定北方?我大魏还有云中铁骑,还有陛下的主力尚在,总有一日会卷土重来!”
辛弃疾走到他面前,斩马刀上的血珠滴在地上,瞬间被尘土吸干。
他看着老臣鬓角的白发,忽然想起《史记?伯夷列传》里 “不食周粟” 的典故,却只是淡淡道:“太尉可知,去年我在芍陂,见百姓用魏骑甲胄熔铸犁头,刻上‘大宋’二字?民心所向,非你等阴谋所能逆转。昔年商纣失民心,武王伐纣;今日北魏失民心,我大宋兴师,皆是天道。”
长孙观的笑声戛然而止,他望着夜空里残留的青烟,忽然老泪纵横。怀中的青铜符节掉在地上,滚到辛弃疾脚边,上面 “代王旧物” 四字,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