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神像-《代宋之锋镝长歌》

  汴京城西,玄天观。

  这座拔地而起、金碧辉煌的道观,香火之盛,冠绝京华。

  而执掌此间牛耳,便是当今道君皇帝的“通真达灵真人”林灵素座下亲传弟子,神霄派法脉的核心传人张如晦。

  张如晦之名,在汴京的上层圈层与市井坊间,早已交织着敬畏与神秘的色彩。

  他并非鹤发童颜的耄耋老道,而是正当盛年的中年男子。

  其声名鹊起,皆因其早年便追随那位被官家尊为“通真达灵先生”、“金门羽客”的传奇人物,林灵素。

  传闻中,张如晦与林灵素的关系,远非寻常师徒可比。“出则同行,坐则同席”,这八个字在汴京流传甚广,道尽了二人形影不离、宛若一体的亲密无间。

  林灵素以“神霄雷法”震动朝野,能呼风唤雨,役使雷霆,更以“长生大帝君”化身之说,深得道君皇帝信赖。

  而张如晦,便是林灵素最信任的臂膀、最得力的干将,是神霄派的核心传人。他深得林师真传,不仅精研《神霄天坛玉格》等秘典,更尽得“五雷正法”、“符箓劾鬼”之精髓,据说其沟通天地、感应神明的道行,已得林师七八分真味。

  更令人侧目的是,张如晦不仅道法高深,更兼心思缜密,处事圆融,深谙如何将虚无缥缈的道法,化作巩固皇权、聚拢人心的手段。他既有道士的超然表象,又有政客的精明手腕。

  玄天观,这座道观便是由张如晦出面,沟通上层与民间的桥梁。

  此刻,刘然未近玄天观,那声浪已如实质的海啸般扑面而来。

  再往前走,空气里满是浓烈的檀香,这香焚烧的焦糊气与无数人体蒸腾出的汗味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令人微感窒息的“虔诚”气息。

  而观前广场已是一片沸腾的人海。崭新的道观殿宇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目的金光,琉璃瓦顶流光溢彩,飞檐上的嘲风兽居高临下,冷漠地俯视着脚下蝼蚁般蠕动的众生。

  香客们摩肩接踵,推搡着向前。小贩在人群边缘见缝插针,吆喝着售卖香烛、符纸、廉价的“开光”小物件,声音嘶哑而急切。几个衣衫破旧的小童穿梭其间,眼巴巴地盯着富户手中的铜钱。空气里弥漫着汗味、劣质香料味和小吃的油腻气息。

  刘然跨过高高的青石门槛,喧嚣声浪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被殿宇高耸的墙壁聚拢、放大,形成一种更沉闷、更令人心烦意乱的压迫感。

  与绝望交织、信仰与狂热共舞的巨大漩涡,无数面孔在其中沉浮、挣扎,最终被那宛如巨兽咽喉般深邃的朱漆大门贪婪地吞噬。

  门口两侧,如同门神般伫立着几位身着崭新青布道袍的年轻道士。

  他们面容光洁,神情肃穆,嘴角统一地向上弯起一个悲悯众生的弧度,如同精心描绘的面具。

  一位身着云锦鹤氅、腰缠玉带、气度雍容的中年显贵,在四名孔武有力、眼神警惕的健仆簇拥下,旁若无人地昂然而入。

  仆从手中捧着覆以绸缎装饰的礼盒,隐约间可见其分量。

  为首的道士见此,笑容瞬间真切了三分,眼角细微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他微微侧身,稽首的幅度远超寻常,姿态恭敬却不失仙家气度,声音清越而清晰地穿透部分喧嚣:“李驸马大驾光临,玄天观蓬荜生辉!张仙师早有吩咐,请驸马爷随贫道至‘听雷阁’奉上清茶,静待仙缘。”

  那被称作驸马的显贵听着此话,满脸带笑地跟着道士向内走去。

  而身后仆从早已将一枚沉甸甸的金锞子,无声地滑入道士宽大的袍袖之中

  在那驸马显贵离去后,一个背着破旧行囊、满面尘土与风霜的老农,怯生生地走在后面。他穿着洗得发白、打着厚厚补丁的粗麻短褐,脚上是沾满泥泞、几乎磨穿的草鞋。

  道士脸上的笑容并未消失,只是瞬间凝固,变得如同庙里供奉的泥塑神像般标准而空洞。他微微点头,声音温和却毫无波澜,如同念诵千篇一律的经文:“善信请进旁侧一道,需知心诚则灵,自有福报。”目光却已越过老农,投向门口下一个身影。

  老农被那目光一触,如同被无形的鞭子抽了一下,更加局促地搓了搓满是老茧和裂口的手,低着头,几乎是小跑着挤入那香烟弥漫、人声鼎沸的深渊,仿佛慢一步,那扇象征着救赎与希望的大门就会对他关闭。

  站在远处的刘然,清清楚楚看到了这一幕,随即踏着步伐往前而去。

  随着上前,刘然同样清晰地感受到那审视的目光在自己身上短暂停留。

  粗布靛蓝直裰,微黑粗糙如砂纸的皮肤,没有仆从,也无任何彰显身份的佩饰。道士脸上那副完美的悲悯面具没有丝毫波动,一个标准的、毫无温度的稽首,如同对待一缕无关紧要的空气。

  对此,刘然也同样被引入旁侧的一条小道上。

  纵使是信徒,也是有三六九等的。

  跨入庭院比门廊开阔数倍,此刻却同样被汹涌的人潮填塞得满满当当,几无立锥之地。

  淡蓝色的香烟氤氲不再是薄纱,巨大的青铜香炉如同燃烧的烽燧,炉口插满了密密麻麻、粗细不一、冒着滚滚浓烟与火星的线香。

  无数烛火在浓烟中明灭跳跃,如同鬼魅的眼睛,将雕梁画栋、彩绘的飞天仙神、狰狞护法映照得影影绰绰,在烟雾中扭曲变形,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而神秘的氛围,仿佛置身于神魔共舞的幻境。

  更多身着或青或质料光鲜道袍的道士如同深海中的游鱼,在拥挤的人潮前方引导。

  他们的动作刻意放慢,带着一种舞台表演般的从容与优雅,宽大的袍袖无风自动,努力营造着御风而行的仙家气象。言语温和,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解答信徒那充满焦虑与渴求的疑问时,却如同雾中观花,水中望月,语焉不详中充满了玄之又玄的暗示与隐喻。

  刘然在熙攘的人群里,很是平静的看着这各种光怪陆离的场景。

  在那庭院中央稍高的石台上,一位身着华丽青色八卦道袍、头戴象征高阶法师身份的芙蓉冠的中年道士,正被一群衣着光鲜、气度不凡的男女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

  他手持一柄玉柄麈尾,轻轻挥动间仿佛能拂去尘世烦恼,可谓是仙风道骨,气度非凡。

  然而说出的话,却令刘然不禁感到滑稽。

  “……诸位福主皆是身具慧根、福缘深厚之人,方能感应天尊召唤,齐聚玄天圣地。此‘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庄严法相,乃道君皇帝陛下感天应人,钦命供奉,受万民香火,灵应通玄,泽被苍生。福主若能在此立下长生禄位,供奉于天尊座前神光普照之地,再辅以一片赤诚之心,捐纳香火,广种福田,非但自身灾厄消弭,百病不侵,福寿绵长,更能上感天心,下荫子孙,门楣光耀,福禄永享,世代簪缨……”

  说出这番话后,这名衣着华贵的道士,眼光精准地落在簇拥者中一位身着蜀锦、大腹便便、气派十足的巨贾身上,仿佛看透其心中所求。

  那巨贾闻言,顿时红光满面,他猛地一挥手,身后两名孔武有力的健仆立刻抬上一个沉甸甸的朱漆描金木箱,当众“哐当”一声打开箱盖,里面竟是码放得整整齐齐的丝绸。

  在周围众人惊叹声中,巨贾亲自弯下腰,用略显肥胖的双手捧起一匹丝绸,步履沉稳地走向旁边那个稍小“无量功德”箱,一枚一枚,郑重的投入其中。

  “咚!咚!咚!”

  丝绸虽轻柔,但在众人心头好似震了好几下。

  青袍道士见此,一副慈祥道:“福生无量天尊!福主功德齐天,必得天尊护佑,神霄赐福!”

  而在此之后,一名又一名富商,好似起了攀比心思,各种令人震撼的钱财,物资纷纷捐出,引得众人惊叹此起彼伏,也将庭院的喧嚣推向更加癫狂。

  在石台那喧嚣的炫富下,靠近回廊的阴影角落里,一个穿着打满补丁、洗得发灰发白、几乎看不出原色的粗布衣服的老妪,正佝偻着背,枯树皮般的手不受控制地颤抖着。

  她从一个同样破旧、贴着心口藏着的一个用粗麻绳紧紧系住的布包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个磨得发亮的羊皮囊。她布满裂口和老茧的手指笨拙地解开系绳,颤抖着将里面仅有的一枚玉倒在掌心。

  望着这块玉,她浑浊的双眼看向远处外,几步外那个巨大的“功德箱”口。

  随后她又低头看了看掌心这枚关乎她卧病在床的小孙子能否换来几副救命的护生符。

  最终,她一步一挪的走向冰冷的箱口前。

  旁边一位值守的青袍道士,面容尚显稚嫩,眼神却已带着一丝与年龄极不相符的麻木和深深的厌倦。

  他看着老妪迟缓而艰难的动作,脸上维持着那副如同烙印上去的温和面具,没有催促,也没有丝毫额外的关注,仿佛眼前只是一段无关紧要的默剧。

  而老妪颤抖着,用尽全身的力气,才勉强将这枚玉艰难地塞了进去。

  玉佩落入箱底,发出一声微弱到几乎被喧嚣淹没的轻响,但这却都像在这老妪心上剜了一刀。

  青袍道士如同早已设定好程序的木偶,机械地伸出手,递过来一张叠成三角的、上面用廉价朱砂画着谁也看不懂的潦草红线的黄符纸,声音平板无波:“心诚则灵,贴身收好,或可保安。”

  听到此话,老妪顿时忘却方才的不舍,如同溺水者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枯瘦如鹰爪的双手死死攥住那轻飘飘的黄纸,仿佛那是她孙儿的命。

  她对着道士那麻木的脸,又朝着远处那金光万丈、威严狰狞的天尊神像方向,卑微地弯下了佝偻脊梁,浑浊的眼中似乎有泪光闪动,随即,她那单薄的身影便被汹涌而至的人潮彻底吞没,消失无踪。

  刘然的视线在她消失的方位停留了一瞬,又深深看了一眼那功德箱。

  随后忍不住道了一句:“狗东西!”

  殿中央,高踞在巨大须弥座上的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的金甲神像。

  此刻,正瞪大如铜铃般的双眼,好似就这么瞧着道观里所发生的每一幕。

  而刘然则同样将目光投向那座高达数丈,通体似乎以金箔贴就的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

  望着他那手持着象征毁灭与裁决的巨型雷鞭,以及他脚下,巨大的香案上,堆积如山的供品形成了一座令人瞠目结舌的“人间富贵山”:时鲜瓜果被精心堆叠成华丽而脆弱的宝塔;各色精致的糕点垒得摇摇欲坠;成匹的绫罗绸缎,苏绣、蜀锦、缂丝光华流转,如同七彩瀑布般从案几垂落……

  “听说你最喜诛灭奸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