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刘然刚入京时,他却不知整个汴京的权力中枢,一场围绕西南叛乱和有关于他的博弈,已在各派系的密室里悄然展开。
汴京,蔡府。
月光洒落太师府书房的琉璃窗,带起些许朦胧。
室内,数盏兽头铜灯燃着上好的龙涎香,弥漫在整座书房,甚是清香好闻。
摇曳的烛火将紫檀木桌椅映得油亮,也照亮了书房内四道人影。
倘若有人能够进入这书房,看清这四人的相貌,定会大吃一惊。
只因这四人放眼整个汴京,都是手握大权之人。
其中一人端坐于主座,赫然是当朝太师,蔡京。
近四十年的宦海沉浮,早已染白了他的须发,刻深了脸上的皱纹。也让他从神宗朝王安石口中的青年“国之栋梁”,再到哲宗朝的起落,近四十年的宦海沉浮。
这一路,他踏过了无数政敌的尸骸,才成为世人眼中,当今道宗皇帝脚下的那名权倾天下的蔡相!
这名须发皆白的蔡相,虽年有六十八,皮肤也松弛了,但那双深陷于眼窝中的眼睛,却依旧闪烁着如年轻人般的野心与欲望,仿佛如同暗夜中窥伺猎物的枭鸟,锐利且冰冷,带着洞悉一切的姿态。
此刻的蔡京,手掌正摩挲着案上一份摊开的奏报。
那是来自西南疆域的文书,字里行间透着有关夷人造反的事。
而在他下方的三人,也非寻常人。
这三人若是走出这蔡府,足以令汴京感到震动。
为首者,名为余深。是国朝门下侍郎,也是当朝堂六名宰辅里的一员,更是元丰五年的进士。
他长的面容清癯,眼神却带着一种长期浸淫权术的阴鸷。
这名元丰五年的进士,能够从朝堂中脱颖而出,成为宰辅之一,乃是崇宁末,审理妖道张怀素谋反案时,当机立断销毁了蔡京与张怀素的往来书信。
也就是这份恩情,使他深得蔡京信任,才得以跻身宰辅之列。
宋史有云,京奸谋诡计得助多者,深为首,正是此人。
同时,他也是蔡京最倚重的谋士。
此刻余深坐在椅子上,垂着眼睑,仿佛在养神,实则脑中飞速盘算。
而另一位则也同样是国朝宰辅之一,门下侍郎薛昂。同样是元丰八年的进士。
他早年不过太学博士、校书郎,却在崇宁年间精准地投靠了蔡京推崇的“王安石新学”旗帜,才能够青云直上。
而今朝廷的“新法”也好,“以道替儒”国策也好,都是由他和余深在大力推动。
薛昂坐在余深一侧,坐姿端正,手指在膝上轻轻敲击,显然同样在思索着什么。
至于最后一位,正是朝堂新设的应奉局提举朱勔。
与前两位科甲出身的文臣不同,朱勔出身市井商贾,其父朱冲更是戴罪之身。
能够出入朝堂,全赖崇宁年间蔡京途经苏州欲建佛寺,其父朱冲抓住机会,独揽工程,拼命巴结,才将儿子朱勔送入这汴京权力场。
后又经童贯运作列入军籍,摇身一变成了朝廷命官。
如今,他执掌着新设的“应奉局”,专司为皇帝搜刮江南奇花异石也就是花石纲,每一笔开支动辄百万缗。
今日的朱勔穿着一身华贵的锦袍,虽是朝廷大臣,世人称为朱相公,却难掩一身商贾的油滑气,此刻正略显不耐地扭动了下肥胖的身躯。
今夜,他们聚集于此,正是为了商讨西南夷事。
端坐于主座上的蔡京,先是放下手中的公文,再徐徐看了在座的三人一眼:“西南夷人自去岁叛乱,至今已有九月有余,官家近来多有愠怒啊。“
蔡京的声音略有低沉,他虽是福建路兴化军人,但并无浓厚的口音,反而一口汴京官话口音。
话音落在三人耳中,余深缓缓开口:“太师所言,官家愠怒,乃是臣子失责,不过官家愠怒的缘由,岂止于平叛。”
余深话语点到即止。
但在座之人,皆知他言下之意。
能够在此的,都是攀附当今道宗皇帝才能上位。
正因为如此,他们如何不知道当今天子,自家这位道宗皇帝,虽表面醉心书画道术,荒诞不经。但骨子里却是个权欲熏心的“独夫”,其掌控欲远胜乃父神宗。
他所图之大,不仅仅只是重现其父神宗之事。
更是要颠覆千年儒学正统,推行以道代儒,将道家思想融入国家法典、科举取士乃至日常礼仪,成为不受儒家伦理桎梏,集神权与皇权于一身道君皇帝!
而实现这亘古未有的野望,需要一场足以彪炳史册、慑服四夷的赫赫武功!
那就是收复太祖、太宗皇帝都未能夺回的燕云十六州!
如今谁都知道,那个童太尉正在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与那北边一个金人小国所联合。
但也正在关键时刻,西南叛乱了。
如同横亘在官家通往“永恒”神坛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拖延了他北顾燕云的步伐,自然令天子感到暴怒。
因此速平西南,腾出手来北图烟云十六州,也是他们必须要解决的事,否则圣眷失去,天子一言,足以令他们失去现在的一切。
“官家有图谋,为臣子自尽其本分。”蔡京捻动胡须,眼中精光闪动,“故此,老夫力荐赵遹主持平叛,便是好早日为官家达成目的。”
听到此话,三人微微颔首,那赵遹本是龙图阁直学士,能够领军平叛西南夷人,正是他们共同出力举荐的缘故。
除此之外,更是因为赵遹与当朝童太尉有间隙。
童贯本为宦官,以枢密使之职执掌军权,与内侍省都知梁师成勾结,形成“宦官,军方,内廷”三角联盟,权势熏天,这对于蔡京也好,还是余深,薛昂都是极为不利的,因为随着童贯权势进一步,势必会伸入朝堂,夺取他们手中的权柄。
如今众人共推推赵遹,就是将西南战场的指挥权牢牢攥在自己认可的“地方派”手中,堵死童贯介入的通道。
此外,还能借助平叛,扩张权网这才是他们最想要的。
西南平叛,对于百姓而言,是层层剥削的重税。
但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扩大权柄和影响的绝佳的契机!
尤其是余深、薛昂二人,作为当朝门下侍郎,宰辅之一,可借“新法”名目,在西南增设机构,如转运、税赋、人事,将那里的财政、人事大权逐步收归中枢,落入他们的掌控。
而朱勔的应奉局,虽在江南搜刮,但平叛所需巨额钱粮,必然涉及全国调配,这又是一个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的良机。
这场平叛,将成他们巩固权位、延伸触角的饕餮盛宴!
也正是他们几人聚集在此的缘由。
端坐的薛昂手指忽然停止了敲击,抬头看向蔡京,沉声道:“然则,郑居中、刘正夫、邓洵武,此三人之流,恐不会坐视!此些人令我等如鲠在喉,屡屡掣肘。郑居中倡恩威并施,严惩贪腐、分封部族首领以求长治久安,其言触及西南吏治,直指我等!刘正夫虽因太学生陈东自尽一事威严受损,但其调和之论,暗阻以道代儒,根基仍在!邓洵武身为知枢密院事,虽属新党,却力主先固西北,再图燕云,反对强抽西军精锐入西南,忧心西北空虚!此三人,立场虽异,然于西南之事,皆成吾等绊脚石!”
见薛昂提及朝堂几人,书房内的空气似乎更凝重了几分。
众人不由皱起眉眉头,自御史台成他们的口舌后,百官大多已见势而掉转,唯有这几人却一直屡屡与他们作对。
其中过五旬的同知枢密院事,毫无疑问是是那块最臭最硬的石头。
只因此人,不仅仅是朝堂大臣,更是显肃皇后同族,天家外戚。
其主张更是以恤民、守成为旗号,试图恢复元祐时期的温和政策,这无异于是新法最大的政敌之一。
郑居中反对童贯的军事冒险包括联金灭辽,主张衅不可轻启也就罢了,还与他们开边的主张意见相左,而今在这西南问题上,上奏恩威并施,严惩贪腐、分封部族首领以求长治久安。
这无疑与当今天子速平,和他们借机敛权的计划相左。
更棘手的是,此人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的腐儒,其人能耐也不低,曾成功弹劾蔡京援引私党,迫使皇帝暂时罢免了他的次子蔡攸。
此外还有尚书右丞刘正夫,此人以调和党争的面目出现,实则与郑居中同气连枝。
他推动折中元祐、绍圣两派历史记载,意图削弱新法。
更是也是在间抵制官家,和他们想要以道替儒的理论根基。
不过,还好此人因前些时日,太学魁首陈东血溅自尽而威严尽失。
陈东怕是到死也想不到,他的自尽非但没有阻碍以道代儒,反而还将刘正夫这名抵制之人给连累的威严散尽。
还有知枢密院事邓洵武,此人虽属新党,但更与他们道路也不同。
此人主张先固西北,再图燕云,反对强抽西北精锐入西南,担心削弱对西夏、辽国的防御。
这人立场虽不完全与郑、刘相同,但在这西南平叛之事,也对他们形成了制约。
“此数人,言论每每与圣意相左。”想起朝堂上这三人,给自己带来的阻碍,蔡京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其言波及西南平叛方略,便是波及老夫,波及新法,波及官家宏图,因此今夜我等便是商谈,该如何压制这三人,还有其身后的话语!”
闻言,三人皆皱眉绞尽脑汁,思索如何压制这三人还有其背后的派系,确保赵遹顺利平叛、他们好摘桃子时,管家吴储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书房门口,垂手恭立。
蔡京抬眼:“讲。”
吴储低声道:“禀太师,兰湟路弓箭手提举司何灌的弟子,青山寨指挥使刘然,已奉枢密院调令入京,已于今日到达朱雀门何府入住。”
“刘然…”蔡京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目光扫过在座三人。
朱勔闻言,胖脸上先是掠过一丝茫然,随即毫不掩饰地撇了撇嘴,眼中满是不屑:“刘然?便是湟州那个侥幸斩了党项都统军的指挥使?区区一介武夫,年方二十,也值得太师挂念?依我看,不过是边军惯常的夸大其词,搏个功名罢了。这等人,汴京城里扔块砖头都能砸中几个。”
在朱勔的眼中,什么军功,什么勇武,都不及他手中掌握的花石纲能讨官家欢心,能为他换来真金白银和滔天权势。
一个年轻的边将,实在不值一提。
然而,余深和薛昂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余深那阴鸷的眼眸猛地一缩,仿佛想到了什么。
薛昂敲击膝盖的手指也骤然停住,身体微微前倾,显出格外的专注。
他们二人能攀至宰辅高位,绝非仅靠攀附,其政治嗅觉之敏锐远超朱勔这等暴发户。
作为当朝宰辅,揣摩上意,是他二人刻入骨子的。尤其是在这当口,任何反常的举动,都可能蕴含着圣意。
“朱提举此言,未免轻率!”余深的声音低沉而带着一种洞穿表象的寒意,“刘然此人,以千余未经阵仗的弓箭手乡兵,于湟州青山寨,硬撼党项悍将耶和小狗盛所率数万铁骑,血战十数日,竟能阵斩敌酋,迫退强敌,此事,枢密院曾派员亲赴前线核验,人头、缴获、俘虏口供俱全,战功属实,绝非边军虚报!”
他顿了顿,语锋一转,直指核心:“不过此人本身,仅一介武弁,位卑职小,不足挂齿。然其身后…是何灌!兰湟路弓箭手提举司,手握兰湟两路数万精锐弓箭手之实权,绝非虚职!此人又何灌亲传弟子,其入京,绝非他一人,而是代表其身后的何灌,这是西北边军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薛昂紧接着接口:“更关键者,枢密院调令,不合常例!区区一寨指挥使,即便有军功在身,按制升迁赏赐即可,何须千里迢迢调入京师?且甫一入京,未入驿馆,未至兵部报备,直入其师何灌府邸…此中关节,深不可测!”
他目光灼灼看向蔡京,“值此西南战起、朝议纷争、国库吃紧、民心思定之际…官家破格简拔一出身微寒、却立下千人破万骑奇功的少年边将入京…用意何在?太师,莫非…官家欲以此子为活旗帜,聚拢民心,彰显圣德,堵郑居中等厌战恤民之悠悠众口,激励前线将士士气?一个昭示圣天子慧眼识英,国运昌隆的…祥瑞?”
“祥瑞!”余深眼中精光大盛,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瞬间贯通了所有关节,“妙!太师,若官家真以此子承载圣意,此人便不再是区区武弁,而是一个象征!一件工具!一件…我等正可借势而为的利器!我等…正可顺势而为,将他捧得更高,让这面旗帜更鲜艳夺目!为我们所用!”
朱勔懵懂道:“捧?那得花多少金银财帛?给他修宅子?置田地?赏美人?”
他本能地开始盘算成本。
薛昂冷哼一声,毫不掩饰对朱勔市侩思维的鄙夷:“朱提举!此捧非彼捧,非是耗费巨资为其个人享乐!而是借其名,行吾等之实!”他转向蔡京,语速加快,思路清晰,“太师,此乃天赐良机!吾等可借此‘祥瑞’大做文章,一石数鸟!”
蔡京微微颔首,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老谋深算的赞许,示意他继续说下去。朱勔的不屑与茫然,已被他彻底忽略。
对于二人的说法蔡京颇有兴趣,自掌权以来,他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二次被罢相了,第一次是在崇宁五年,第二次则就是在大观三年。
先后两次罢相,还能够复相,可仅仅是因为他势力错综复杂,更是因为当今这位天子需要他,需要他敛财。
尤其是大观三年罢相后,张商英上位,他比谁都知道,那位道宗陛下是真的想要找人替代他,幸好张商英能力不足,无法为这位道宗陛下敛财。
但一直掌握朝中财政,蔡京也比任何人都清楚国库的空虚,各地赋税一再加征下,民怨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
朱勔在江南刮地三尺,余深、薛昂在朝中编织罗网,搜刮来的财富,大半填了皇帝修道观艮岳还有开边的无底洞,以及维持这“丰亨豫大”的虚假门面。
余深身体微微前倾,烛光在他脸上投下深邃的阴影:“如此一来,可谓一石数鸟。其一,为西南平叛正名、造势。赵遹在西南用兵,耗费必然巨大。郑居中、刘正夫之辈,定会以劳民伤财,激化民变为由攻讦。”
“然,若有刘然此等少年英杰的在前,便昭示官家慧眼识人,国朝英杰辈出!西南夷乱,不过疥癣之疾,有官家圣明烛照,有赵遹这等能臣,有刘然般忠勇年轻将士为榜样,必能速平!此乃天命所向,民心所归!郑居中若再言恤民厌战,便是逆天命,悖民意!”
听到此话,其余两人还不待说什么,蔡京眼中满意神色已一闪而过,他随即开口道:“原仲,继续。”
余深点了点头,继续道:“其二,刘然越是被捧为朝廷楷模,郑居中等人不合时宜的恤民言论就越显得刺耳,越不得人心。吾等可借朝议、邸报、甚至市井流言,将刘然塑造成忠君报国,不畏牺牲的典范,反衬郑居中之流为畏战怯懦,不识大体!彼辈立足之基,在于清议,吾等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待其声名受损,再行弹劾罢黜,易如反掌。”
“其三!”余深的语气更加幽深:“西南平叛之后,无论是整饬地方,增设新机构,还是官家为北伐燕云筹措钱粮,都需一个上应天心、下顺民意的名头。刘然这面旗帜,便是最好的祥瑞招牌。”
“这样一来,可大肆宣扬,正因有官家圣明,才有刘然这等英杰;正因有刘然榜样在前,国朝将士才愿效死力收复燕云;正因有收复燕云之伟业,官家以道代儒,神权帝业方为天命所归!此等一环扣一环,以此子为起始,将一切举措都纳入天命与祥瑞,谁敢妄言反对?”
说罢,越想越可行的余深,面色因激动而潮红。
朱勔此刻终于听明白了,胖脸上挤出恍然大悟又谄媚的笑容:“高!余侍郎实在是高!捧起这刘然,花不了几个钱,却能堵住悠悠众口,让咱们的事办得更顺当!妙!妙啊!”
他想到自己的应奉局可以借着祥瑞、天”的名头在江南更肆无忌惮地搜刮,不由激动的大腹都在颤抖。
薛昂补充道:“捧,亦需有度,需在掌控之中。其一,捧其忠勇,简朴,而非其权势、智谋。其二,将其牢牢与圣意捆绑,使其一举一动皆代表官家恩泽与朝廷威严。其三,隔绝其与郑居中,刘夫正等的深入接触。其四,也是最重要一点!”
说到这,他看向蔡京,眼中闪烁着一抹寒光:“我等待其利用价值将尽,或一旦有失,吾等亦可随时…弃之如敝履,甚至反手将其打为虚报战功,恃宠而骄之徒,亦无损大局。”
“善。”蔡京对余深和薛昂的补充深以为然,脸上露出一丝赞许。
正所谓捧得越高,摔得越惨,刘然区区一介边疆武人,倘若承受不住这锦绣世界繁重名声,那也无事,自始至终此人都只是他们权谋棋盘上一枚可随时牺牲的棋子。
蔡京道:“薛昂。”
“下官在。”薛昂立刻躬身。
“你执掌文书诏令,联络亲近御史、翰林学士。”蔡京清晰下令:“即日起,在邸报、奏章乃至官家御前,适时提及刘然湟州之功,赞其忠勇无双、国之楷模,乃官家知人善任之明证。言辞需恳切,务求不着痕迹,使其祥瑞之名,渐入人心。”
随后蔡京又看向余深:“余深。”
“下官明白。”余深点头道:“下官同联络门下、中书亲近官员,在朝议时,凡涉及西南用兵、军心士气、乃至民生议论,皆可引刘然为例,言军中有此等英杰,何愁叛逆不平?圣天子在上,英杰辈出,足见国运昌隆,些许耗费,为国为民,在所不惜!”
蔡京的目光最后落在肥肥胖胖、一脸期待的朱勔身上。
“朱勔。”
“太师请吩咐!下官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朱勔立刻挺直了肥硕的腰板,拍得胸脯砰砰响。
“你之应奉局,耳目遍布江南,掌控市井舆情。”蔡京意味深长地看着他,“除却为官家尽心搜罗奇珍异宝,亦需留意江南民间动向。若有称颂刘然忠勇事迹、感念官家恩德提拔英杰之民谣、话本、俚曲、故事…可着人精心编撰,广为散布,推波助澜!所需花费…自有平叛军、彰显祥瑞、宣慰圣德等名目,从内帑或户部支应。”
朱勔胖脸上瞬间堆满谄媚而贪婪的笑容,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太师放心!包在我身上,保管让那刘然的名字,比江南的菱歌还要传得远。让官家的圣德,比西湖的水还要深。”
他知道,太师这是用他控制江南市井舆论、操纵民意的看家本领,为刘然造势,为朝廷背书,而其中运作的空间和油水,足以让他做梦都笑醒。
“至于童贯与郑居中处…”蔡京端起手边微凉的茶盏,轻轻呷了一口,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老谋深算,“自会有人将风放出去。童贯性急,必欲得此利刃以壮军威,染指西南;郑居中忧惧,必视此子为主战象征,如鲠在喉。让他们去争,去斗。吾等只需…静观其变,适时添柴,确保这把‘捧’起刘然的火,烧向该烧的方向。”
余深、薛昂立刻领会。
让童贯知道,是引这头贪婪的猛虎去试探、去争夺。
让郑居中知道,是给这位政敌添堵,让他忧心皇帝借刘然压制厌战言论。
只有各方都动起来,他们才能看清这枚棋子真正的分量和皇帝落子的意图,也才能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或将其纳入己用,或使其无害,或…成为攻击对手的武器。
“至于西南,”蔡京的目光重新落回那份告急文书,语气转冷,“赵遹那边,所需钱粮、人事,尔等务必全力配合,确保平叛速胜!此乃当前第一要务,不容有失!”
唯有速胜,才能向官家证明他们的能力和忠心,才能堵住郑居中之口,才能顺利推行后续的新法扩张!
刘然之事固然重要,但根基,还是这西南的战场。
“是!”余深、薛昂、朱勔齐声应道,各自眼中闪烁着不同的念头。
......
与此同时,同样的情形也在处上演。
郑府。
同知枢密院事郑居中与尚书右丞刘正夫在书房对坐。
二人几案上两盏清茶早已凉透,但他们却心思去在意。
郑居中,这位显肃皇后的同族,年过五旬,鬓角已染上霜色。他面容清瘦,颧骨高耸,此刻眉头紧锁,眉宇间凝聚着化不开的忧虑。
他猛地一掌拍在几案上,震得茶盏轻响,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官家…一意孤行!穷兵黩武!西南若再兴大兵,强抽民力,课以重税,江南民怨尚未平息,西南腹地恐又将燃起滔天巨浪!届时,遍地流民,烽烟四起,国将不国啊!”
他仿佛已看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的惨状,眼中痛心疾首,“刘然此子入京…官家之意,昭然若揭!此子必将被蔡京、童贯等辈奉为圭臬,鼓吹其忠勇,为其穷兵黩武张目,成为压垮民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郑公所虑,正是社稷危亡之机。”刘正夫面色灰败,透着深深的疲惫与无力感。
不久前,太学生陈东在他面前以死谏言,血溅朝堂的惨烈景象,如同梦魇般缠绕着他。
官家虽未因此事直接贬斥他,但朝堂之上那无形的冷落与孤立,经历数次政治风波的他,岂能不知?这绝非“简在帝心”的征兆,而是暴雨将临的前骤罢了!
念及于此,仕途昏暗的,充满悲凉道:“刘然若成蔡京之流的工具,官家本喜兵,怕是日后则恤民、厌战、守成之言,皆成畏缩悖逆,朝堂之上,再无吾等立锥之地!国本动摇,危如累卵!”想到那个热血青年的死,虽累及他一身,但刘正夫心中涌起巨大的无力。
“绝不可坐视蔡京奸谋得逞,坐视江山倾覆!”郑居中霍然起身,瘦削的身躯挺得笔直,“刘公!值此危难之际,你我更需同心戮力!即刻联络御史台张克公、陈师锡等清流直臣,邓洵武处亦需遣心腹密告通气。在朝议之上,吾等需以大义相争,以社稷为重!否则,他日蔡京谗言,你我将再无法劝谏官家,这岂能对的起先帝的栽培,对得起太祖,太宗!”
说到此处,郑居中上前一步,紧紧握住刘正夫冰凉的手。
感受着手上传来的力度,刘正夫看着郑居中眼中的悲壮,再想起陈东溅在自己袍袖上那滚烫的、刺目的鲜血。
他深吸一口气,重重拱手道:“正夫…虽才疏德薄,蒙郑公看重…今愿随郑公以残躯报国,以死谏之!”
“好!”郑居中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旋即转为更深的凝重,“吾等需以三策抗之:“其一,明捧暗抑,釜底抽薪!刘然之功,实乃湟州万千将士浴血奋战、边地百姓毁家纾难所铸就!岂可归功于一人?吾等当在朝议之上,奏请厚恤湟州阵亡将士家属,大赏有功边军!赞边军之群体忠勇,而非独捧刘然一人,将此功分摊给其余者。同时,可言其功或有夸大,或赖时运,或仗何灌之势,不可使其独享尊荣!”
“其二,直指祸源,以正视听,西南之乱,根源在吏治崩坏,贪腐横行!蔡京党羽借新法之名,在西南横征暴敛,鱼肉百姓,苛待夷酋,方是祸乱之源。卜漏、卜列虽为夷酋,其叛亦有其因。不惩贪墨酷吏,不施仁政抚民,纵使有百万雄兵,隋炀帝前车之鉴岂在远乎?吾等当搜集铁证,在朝堂之上直指蔡京、余深、朱勔党羽在西南的累累罪行,让天下人看清,是谁在祸国殃民!”
“其三,力保西北,固我根基!邓枢密所虑西北安危,乃金玉良言!西军乃国之柱石,拱卫京畿,威慑夏辽。强抽西军精锐入西南,无异于自毁长城!西北防线一旦空虚,党项李乾顺、契丹耶律延禧,岂是善与之辈?三万雄兵之缺,仓促之间,以何填补?此乃蔡京等人为争权夺利,罔顾社稷安危之祸国行径!吾等当联络邓枢密,以详实军情,恳切陈词,力谏官家!务必保住西北元气!”
刘正夫听着郑居中条理分明的策略,心中稍定,但想到蔡京一党的权势熏天和官家的刚愎,那沉重的阴霾依旧挥之不去。
他只能再次深深一揖:“正夫…必竭尽所能!”
......
通真宫。
此地乃是金门羽客、神霄府仙卿,林灵素的清修之所。
宫内弥漫着一种空灵而神秘的氛围,雕梁画栋,帷幔低垂,巨大的三清神像在长明灯幽暗的光线下俯视众生。
林灵素,这位温州永嘉走出的真人,此刻正盘坐于云床之上,双目微阖,气息悠长,仿佛已神游太虚。
他本名灵噩,出身寒微,曾在佛寺为僧,因不堪师父笞骂转而入道。
于政和五年,由左道录徐知常引荐给当今天子赵佶,以一手“五雷法”和精妙绝伦的道教学说,深深打动了醉心道术的皇帝,被尊为“通真达灵先生”,赐号“金门羽客”,敕建通真宫,恩宠无两。
同时也是赵佶“以道代儒”试图伸入神权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奠基者和仪式主持人。
此时,他的首席弟子张如晦,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云床前,执道家礼,声音轻若蚊蚋:“师尊…门下弟子探得,刘然刘勉之,已于今日,入住朱雀门何灌府邸。”
云床之上,林灵素缓缓睁开双眼。那双眸子,深邃如同古井,无悲无喜,无波无澜,倒映着通真宫摇曳的烛光。
他沉默着,目光似乎穿透了重重宫墙,望向那座象征人间至高权力的延福宫。没
有人知道这位以道术邀宠帝王的“仙师”此刻心中真正的想法。
是洞悉天机的了然?是借势而起的算计?抑或是一丝对卷入权力漩涡的无奈?
许久,他空渺的声音才在寂静的宫室内响起:“传吾法旨:着得力弟子,于汴京市井、茶坊酒肆、勾栏瓦舍…散播。言,刘勉之湟州血战,九死一生,非独其勇,实乃感念‘道君皇帝’天恩浩荡,虔诚祷祝,蒙‘三清祖师’显圣庇佑,赐其神力,方建此不世奇功!此乃‘道君皇帝’圣德感天,神霄玉清仙法护佑大宋之吉兆!务使汴京童叟皆知,深入人心。”
张如晦垂首恭立,不问缘由,不问目的,仿佛师尊所言便是天道真理。
他只是深深一揖,声音平静无波:“谨遵法旨。”
便悄然后退,融入通真宫幽深的阴影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林灵素的目光重新投向那庄严的三清神像,再次缓缓阖上双眼。
通真宫内,只余下香烟缭绕,烛影摇红,以及一片更加深沉的寂静。
他深知,在皇帝“以道代儒”的宏图伟业中,任何能强化“道君皇帝”神性、证明其受命于天的“祥瑞”都是必要的。
刘然的出现,恰逢其时。将此人的成功归因于皇帝的恩泽和道法的庇佑,不仅能进一步巩固皇帝的信念,也能提升他林灵素作为“神霄代言人”的地位。
至于刘然本人是忠是奸,是死是活,于他而言,不过是为大业添砖加瓦的一粒尘埃。
他需要这面祥瑞的旗帜,插在道法神权的最高峰,来此对抗那群儒生。
......
邓洵武府邸。
知枢密院事邓洵武,这位同样属新党却与蔡京道路不同的老臣,正对着一幅巨大的西北边防舆图,眉头紧锁。
他刚刚收到郑居中派人送来的密信,信中提及刘然入京及蔡京意图强抽西军入西南之事。
“糊涂!”他望着熙河路、秦凤路的位置,邓洵武重重一叹:“党项人狼子野心,辽国虽衰,余威犹在!西军精锐,乃拱卫京畿、震慑西北之根本!抽走三万?此乃剜肉补疮,自毁长城之举!蔡元长为争权,竟至如此短视!”
他忧心忡忡,决定下次朝议,无论如何也要据理力争,哪怕触怒蔡京甚至官家,也要力保西北防线不失。
.....
朱雀门,何府。
奔波月余、风尘仆仆的刘然,早已在师父两位儿子的安排的干净厢房中沉沉睡去。
这位年轻的青山寨指挥使,脸庞犹带边塞风霜的粗粝,即使在睡梦中,眉宇间也凝结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战场杀伐之气。
他全然不知,自己踏入汴京的那一刻,名字已然成为搅动整个帝国权力中枢的漩涡中心。他更不知道,自己从边塞带来的血勇功勋,已被汴京城里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人物们,涂抹上了各种光怪陆离的色彩,编织进了各自宏大而冷酷的棋局之中。
......
深夜
蔡府书房内的密议已近尾声。余深、薛昂、朱勔三人领命告退,各自带着蔡京赋予的重任和心中盘算的细节离开了蔡府。
蔡京独自一人留在书房。
摇曳的烛光将他苍老的身影拉长,投射在墙壁上勾勒出一条长长的弧线。
他走到窗前,负手而立,望着窗外那轮即将隐没的冷月。
手指间,一份誊抄关于刘然在湟州战事中更详尽记录的密报,正被无意识地捻动。
“刘然…刘勉之…”他低声咀嚼着这个名字,浑浊的眼中不见喜怒,只有深不见底的算计,“是璞玉?是顽石?还是…一把双刃剑?”
他不在乎刘然本身是什么,他只在乎如何将其价值利用到极致,如何让其成为撬动政敌、巩固权位、推进“宏图”的完美支点。
他想起皇帝赵佶在延福宫丹房召见他时,那看似随意却意味深长的一句:“朕闻西北有少年英杰,以寡击众,勇冠三军。蔡卿以为如何?”当时他只当是皇帝对边将的寻常关注,如今看来…圣心难测,但再难测,也逃不过他那四十余载在权力场中淬炼出的毒辣眼光。
“捧你上天…”他对着虚空,仿佛对着那个素未谋面的年轻武弁低语,“…或是…送你下地狱,皆在老夫一念之间。当好你的祥瑞,莫要…自误。”声音轻微,却带着令人骨髓发寒的掌控力。
他转身,从书案暗格中取出一枚温润的白玉棋
与此同时,同样的情形也在别处陆续上演。
没人在乎一个从边地来的武人,究竟是什么想法。
这些大人物们只知道,这对自己有什么用处,就足够了。
汴京,蔡府。
月光洒落太师府书房的琉璃窗,带起些许朦胧。
室内,数盏兽头铜灯燃着上好的龙涎香,弥漫在整座书房,甚是清香好闻。
摇曳的烛火将紫檀木桌椅映得油亮,也照亮了书房内四道人影。
倘若有人能够进入这书房,看清这四人的相貌,定会大吃一惊。
只因这四人放眼整个汴京,都是手握大权之人。
其中一人端坐于主座,赫然是当朝太师,蔡京。
近四十年的宦海沉浮,早已染白了他的须发,刻深了脸上的皱纹。也让他从神宗朝王安石口中的青年“国之栋梁”,再到哲宗朝的起落,近四十年的宦海沉浮。
这一路,他踏过了无数政敌的尸骸,才成为世人眼中,当今道宗皇帝脚下的那名权倾天下的蔡相!
这名须发皆白的蔡相,虽年有六十八,皮肤也松弛了,但那双深陷于眼窝中的眼睛,却依旧闪烁着如年轻人般的野心与欲望,仿佛如同暗夜中窥伺猎物的枭鸟,锐利且冰冷,带着洞悉一切的姿态。
此刻的蔡京,手掌正摩挲着案上一份摊开的奏报。
那是来自西南疆域的文书,字里行间透着有关夷人造反的事。
而在他下方的三人,也非寻常人。
这三人若是走出这蔡府,足以令汴京感到震动。
为首者,名为余深。是国朝门下侍郎,也是当朝堂六名宰辅里的一员,更是元丰五年的进士。
他长的面容清癯,眼神却带着一种长期浸淫权术的阴鸷。
这名元丰五年的进士,能够从朝堂中脱颖而出,成为宰辅之一,乃是崇宁末,审理妖道张怀素谋反案时,当机立断销毁了蔡京与张怀素的往来书信。
也就是这份恩情,使他深得蔡京信任,才得以跻身宰辅之列。
宋史有云,京奸谋诡计得助多者,深为首,正是此人。
同时,他也是蔡京最倚重的谋士。
此刻余深坐在椅子上,垂着眼睑,仿佛在养神,实则脑中飞速盘算。
而另一位则也同样是国朝宰辅之一,门下侍郎薛昂。同样是元丰八年的进士。
他早年不过太学博士、校书郎,却在崇宁年间精准地投靠了蔡京推崇的“王安石新学”旗帜,才能够青云直上。
而今朝廷的“新法”也好,“以道替儒”国策也好,都是由他和余深在大力推动。
薛昂坐在余深一侧,坐姿端正,手指在膝上轻轻敲击,显然同样在思索着什么。
至于最后一位,正是朝堂新设的应奉局提举朱勔。
与前两位科甲出身的文臣不同,朱勔出身市井商贾,其父朱冲更是戴罪之身。
能够出入朝堂,全赖崇宁年间蔡京途经苏州欲建佛寺,其父朱冲抓住机会,独揽工程,拼命巴结,才将儿子朱勔送入这汴京权力场。
后又经童贯运作列入军籍,摇身一变成了朝廷命官。
如今,他执掌着新设的“应奉局”,专司为皇帝搜刮江南奇花异石也就是花石纲,每一笔开支动辄百万缗。
今日的朱勔穿着一身华贵的锦袍,虽是朝廷大臣,世人称为朱相公,却难掩一身商贾的油滑气,此刻正略显不耐地扭动了下肥胖的身躯。
今夜,他们聚集于此,正是为了商讨西南夷事。
端坐于主座上的蔡京,先是放下手中的公文,再徐徐看了在座的三人一眼:“西南夷人自去岁叛乱,至今已有九月有余,官家近来多有愠怒啊。“
蔡京的声音略有低沉,他虽是福建路兴化军人,但并无浓厚的口音,反而一口汴京官话口音。
话音落在三人耳中,余深缓缓开口:“太师所言,官家愠怒,乃是臣子失责,不过官家愠怒的缘由,岂止于平叛。”
余深话语点到即止。
但在座之人,皆知他言下之意。
能够在此的,都是攀附当今道宗皇帝才能上位。
正因为如此,他们如何不知道当今天子,自家这位道宗皇帝,虽表面醉心书画道术,荒诞不经。但骨子里却是个权欲熏心的“独夫”,其掌控欲远胜乃父神宗。
他所图之大,不仅仅只是重现其父神宗之事。
更是要颠覆千年儒学正统,推行以道代儒,将道家思想融入国家法典、科举取士乃至日常礼仪,成为不受儒家伦理桎梏,集神权与皇权于一身道君皇帝!
而实现这亘古未有的野望,需要一场足以彪炳史册、慑服四夷的赫赫武功!
那就是收复太祖、太宗皇帝都未能夺回的燕云十六州!
如今谁都知道,那个童太尉正在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与那北边一个金人小国所联合。
但也正在关键时刻,西南叛乱了。
如同横亘在官家通往“永恒”神坛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拖延了他北顾燕云的步伐,自然令天子感到暴怒。
因此速平西南,腾出手来北图烟云十六州,也是他们必须要解决的事,否则圣眷失去,天子一言,足以令他们失去现在的一切。
“官家有图谋,为臣子自尽其本分。”蔡京捻动胡须,眼中精光闪动,“故此,老夫力荐赵遹主持平叛,便是好早日为官家达成目的。”
听到此话,三人微微颔首,那赵遹本是龙图阁直学士,能够领军平叛西南夷人,正是他们共同出力举荐的缘故。
除此之外,更是因为赵遹与当朝童太尉有间隙。
童贯本为宦官,以枢密使之职执掌军权,与内侍省都知梁师成勾结,形成“宦官,军方,内廷”三角联盟,权势熏天,这对于蔡京也好,还是余深,薛昂都是极为不利的,因为随着童贯权势进一步,势必会伸入朝堂,夺取他们手中的权柄。
如今众人共推推赵遹,就是将西南战场的指挥权牢牢攥在自己认可的“地方派”手中,堵死童贯介入的通道。
此外,还能借助平叛,扩张权网这才是他们最想要的。
西南平叛,对于百姓而言,是层层剥削的重税。
但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扩大权柄和影响的绝佳的契机!
尤其是余深、薛昂二人,作为当朝门下侍郎,宰辅之一,可借“新法”名目,在西南增设机构,如转运、税赋、人事,将那里的财政、人事大权逐步收归中枢,落入他们的掌控。
而朱勔的应奉局,虽在江南搜刮,但平叛所需巨额钱粮,必然涉及全国调配,这又是一个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的良机。
这场平叛,将成他们巩固权位、延伸触角的饕餮盛宴!
也正是他们几人聚集在此的缘由。
端坐的薛昂手指忽然停止了敲击,抬头看向蔡京,沉声道:“然则,郑居中、刘正夫、邓洵武,此三人之流,恐不会坐视!此些人令我等如鲠在喉,屡屡掣肘。郑居中倡恩威并施,严惩贪腐、分封部族首领以求长治久安,其言触及西南吏治,直指我等!刘正夫虽因太学生陈东自尽一事威严受损,但其调和之论,暗阻以道代儒,根基仍在!邓洵武身为知枢密院事,虽属新党,却力主先固西北,再图燕云,反对强抽西军精锐入西南,忧心西北空虚!此三人,立场虽异,然于西南之事,皆成吾等绊脚石!”
见薛昂提及朝堂几人,书房内的空气似乎更凝重了几分。
众人不由皱起眉眉头,自御史台成他们的口舌后,百官大多已见势而掉转,唯有这几人却一直屡屡与他们作对。
其中过五旬的同知枢密院事,毫无疑问是是那块最臭最硬的石头。
只因此人,不仅仅是朝堂大臣,更是显肃皇后同族,天家外戚。
其主张更是以恤民、守成为旗号,试图恢复元祐时期的温和政策,这无异于是新法最大的政敌之一。
郑居中反对童贯的军事冒险包括联金灭辽,主张衅不可轻启也就罢了,还与他们开边的主张意见相左,而今在这西南问题上,上奏恩威并施,严惩贪腐、分封部族首领以求长治久安。
这无疑与当今天子速平,和他们借机敛权的计划相左。
更棘手的是,此人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的腐儒,其人能耐也不低,曾成功弹劾蔡京援引私党,迫使皇帝暂时罢免了他的次子蔡攸。
此外还有尚书右丞刘正夫,此人以调和党争的面目出现,实则与郑居中同气连枝。
他推动折中元祐、绍圣两派历史记载,意图削弱新法。
更是也是在间抵制官家,和他们想要以道替儒的理论根基。
不过,还好此人因前些时日,太学魁首陈东血溅自尽而威严尽失。
陈东怕是到死也想不到,他的自尽非但没有阻碍以道代儒,反而还将刘正夫这名抵制之人给连累的威严散尽。
还有知枢密院事邓洵武,此人虽属新党,但更与他们道路也不同。
此人主张先固西北,再图燕云,反对强抽西北精锐入西南,担心削弱对西夏、辽国的防御。
这人立场虽不完全与郑、刘相同,但在这西南平叛之事,也对他们形成了制约。
“此数人,言论每每与圣意相左。”想起朝堂上这三人,给自己带来的阻碍,蔡京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其言波及西南平叛方略,便是波及老夫,波及新法,波及官家宏图,因此今夜我等便是商谈,该如何压制这三人,还有其身后的话语!”
闻言,三人皆皱眉绞尽脑汁,思索如何压制这三人还有其背后的派系,确保赵遹顺利平叛、他们好摘桃子时,管家吴储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书房门口,垂手恭立。
蔡京抬眼:“讲。”
吴储低声道:“禀太师,兰湟路弓箭手提举司何灌的弟子,青山寨指挥使刘然,已奉枢密院调令入京,已于今日到达朱雀门何府入住。”
“刘然…”蔡京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目光扫过在座三人。
朱勔闻言,胖脸上先是掠过一丝茫然,随即毫不掩饰地撇了撇嘴,眼中满是不屑:“刘然?便是湟州那个侥幸斩了党项都统军的指挥使?区区一介武夫,年方二十,也值得太师挂念?依我看,不过是边军惯常的夸大其词,搏个功名罢了。这等人,汴京城里扔块砖头都能砸中几个。”
在朱勔的眼中,什么军功,什么勇武,都不及他手中掌握的花石纲能讨官家欢心,能为他换来真金白银和滔天权势。
一个年轻的边将,实在不值一提。
然而,余深和薛昂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余深那阴鸷的眼眸猛地一缩,仿佛想到了什么。
薛昂敲击膝盖的手指也骤然停住,身体微微前倾,显出格外的专注。
他们二人能攀至宰辅高位,绝非仅靠攀附,其政治嗅觉之敏锐远超朱勔这等暴发户。
作为当朝宰辅,揣摩上意,是他二人刻入骨子的。尤其是在这当口,任何反常的举动,都可能蕴含着圣意。
“朱提举此言,未免轻率!”余深的声音低沉而带着一种洞穿表象的寒意,“刘然此人,以千余未经阵仗的弓箭手乡兵,于湟州青山寨,硬撼党项悍将耶和小狗盛所率数万铁骑,血战十数日,竟能阵斩敌酋,迫退强敌,此事,枢密院曾派员亲赴前线核验,人头、缴获、俘虏口供俱全,战功属实,绝非边军虚报!”
他顿了顿,语锋一转,直指核心:“不过此人本身,仅一介武弁,位卑职小,不足挂齿。然其身后…是何灌!兰湟路弓箭手提举司,手握兰湟两路数万精锐弓箭手之实权,绝非虚职!此人又何灌亲传弟子,其入京,绝非他一人,而是代表其身后的何灌,这是西北边军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薛昂紧接着接口:“更关键者,枢密院调令,不合常例!区区一寨指挥使,即便有军功在身,按制升迁赏赐即可,何须千里迢迢调入京师?且甫一入京,未入驿馆,未至兵部报备,直入其师何灌府邸…此中关节,深不可测!”
他目光灼灼看向蔡京,“值此西南战起、朝议纷争、国库吃紧、民心思定之际…官家破格简拔一出身微寒、却立下千人破万骑奇功的少年边将入京…用意何在?太师,莫非…官家欲以此子为活旗帜,聚拢民心,彰显圣德,堵郑居中等厌战恤民之悠悠众口,激励前线将士士气?一个昭示圣天子慧眼识英,国运昌隆的…祥瑞?”
“祥瑞!”余深眼中精光大盛,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瞬间贯通了所有关节,“妙!太师,若官家真以此子承载圣意,此人便不再是区区武弁,而是一个象征!一件工具!一件…我等正可借势而为的利器!我等…正可顺势而为,将他捧得更高,让这面旗帜更鲜艳夺目!为我们所用!”
朱勔懵懂道:“捧?那得花多少金银财帛?给他修宅子?置田地?赏美人?”
他本能地开始盘算成本。
薛昂冷哼一声,毫不掩饰对朱勔市侩思维的鄙夷:“朱提举!此捧非彼捧,非是耗费巨资为其个人享乐!而是借其名,行吾等之实!”他转向蔡京,语速加快,思路清晰,“太师,此乃天赐良机!吾等可借此‘祥瑞’大做文章,一石数鸟!”
蔡京微微颔首,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老谋深算的赞许,示意他继续说下去。朱勔的不屑与茫然,已被他彻底忽略。
对于二人的说法蔡京颇有兴趣,自掌权以来,他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二次被罢相了,第一次是在崇宁五年,第二次则就是在大观三年。
先后两次罢相,还能够复相,可仅仅是因为他势力错综复杂,更是因为当今这位天子需要他,需要他敛财。
尤其是大观三年罢相后,张商英上位,他比谁都知道,那位道宗陛下是真的想要找人替代他,幸好张商英能力不足,无法为这位道宗陛下敛财。
但一直掌握朝中财政,蔡京也比任何人都清楚国库的空虚,各地赋税一再加征下,民怨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
朱勔在江南刮地三尺,余深、薛昂在朝中编织罗网,搜刮来的财富,大半填了皇帝修道观艮岳还有开边的无底洞,以及维持这“丰亨豫大”的虚假门面。
余深身体微微前倾,烛光在他脸上投下深邃的阴影:“如此一来,可谓一石数鸟。其一,为西南平叛正名、造势。赵遹在西南用兵,耗费必然巨大。郑居中、刘正夫之辈,定会以劳民伤财,激化民变为由攻讦。”
“然,若有刘然此等少年英杰的在前,便昭示官家慧眼识人,国朝英杰辈出!西南夷乱,不过疥癣之疾,有官家圣明烛照,有赵遹这等能臣,有刘然般忠勇年轻将士为榜样,必能速平!此乃天命所向,民心所归!郑居中若再言恤民厌战,便是逆天命,悖民意!”
听到此话,其余两人还不待说什么,蔡京眼中满意神色已一闪而过,他随即开口道:“原仲,继续。”
余深点了点头,继续道:“其二,刘然越是被捧为朝廷楷模,郑居中等人不合时宜的恤民言论就越显得刺耳,越不得人心。吾等可借朝议、邸报、甚至市井流言,将刘然塑造成忠君报国,不畏牺牲的典范,反衬郑居中之流为畏战怯懦,不识大体!彼辈立足之基,在于清议,吾等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待其声名受损,再行弹劾罢黜,易如反掌。”
“其三!”余深的语气更加幽深:“西南平叛之后,无论是整饬地方,增设新机构,还是官家为北伐燕云筹措钱粮,都需一个上应天心、下顺民意的名头。刘然这面旗帜,便是最好的祥瑞招牌。”
“这样一来,可大肆宣扬,正因有官家圣明,才有刘然这等英杰;正因有刘然榜样在前,国朝将士才愿效死力收复燕云;正因有收复燕云之伟业,官家以道代儒,神权帝业方为天命所归!此等一环扣一环,以此子为起始,将一切举措都纳入天命与祥瑞,谁敢妄言反对?”
说罢,越想越可行的余深,面色因激动而潮红。
朱勔此刻终于听明白了,胖脸上挤出恍然大悟又谄媚的笑容:“高!余侍郎实在是高!捧起这刘然,花不了几个钱,却能堵住悠悠众口,让咱们的事办得更顺当!妙!妙啊!”
他想到自己的应奉局可以借着祥瑞、天”的名头在江南更肆无忌惮地搜刮,不由激动的大腹都在颤抖。
薛昂补充道:“捧,亦需有度,需在掌控之中。其一,捧其忠勇,简朴,而非其权势、智谋。其二,将其牢牢与圣意捆绑,使其一举一动皆代表官家恩泽与朝廷威严。其三,隔绝其与郑居中,刘夫正等的深入接触。其四,也是最重要一点!”
说到这,他看向蔡京,眼中闪烁着一抹寒光:“我等待其利用价值将尽,或一旦有失,吾等亦可随时…弃之如敝履,甚至反手将其打为虚报战功,恃宠而骄之徒,亦无损大局。”
“善。”蔡京对余深和薛昂的补充深以为然,脸上露出一丝赞许。
正所谓捧得越高,摔得越惨,刘然区区一介边疆武人,倘若承受不住这锦绣世界繁重名声,那也无事,自始至终此人都只是他们权谋棋盘上一枚可随时牺牲的棋子。
蔡京道:“薛昂。”
“下官在。”薛昂立刻躬身。
“你执掌文书诏令,联络亲近御史、翰林学士。”蔡京清晰下令:“即日起,在邸报、奏章乃至官家御前,适时提及刘然湟州之功,赞其忠勇无双、国之楷模,乃官家知人善任之明证。言辞需恳切,务求不着痕迹,使其祥瑞之名,渐入人心。”
随后蔡京又看向余深:“余深。”
“下官明白。”余深点头道:“下官同联络门下、中书亲近官员,在朝议时,凡涉及西南用兵、军心士气、乃至民生议论,皆可引刘然为例,言军中有此等英杰,何愁叛逆不平?圣天子在上,英杰辈出,足见国运昌隆,些许耗费,为国为民,在所不惜!”
蔡京的目光最后落在肥肥胖胖、一脸期待的朱勔身上。
“朱勔。”
“太师请吩咐!下官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朱勔立刻挺直了肥硕的腰板,拍得胸脯砰砰响。
“你之应奉局,耳目遍布江南,掌控市井舆情。”蔡京意味深长地看着他,“除却为官家尽心搜罗奇珍异宝,亦需留意江南民间动向。若有称颂刘然忠勇事迹、感念官家恩德提拔英杰之民谣、话本、俚曲、故事…可着人精心编撰,广为散布,推波助澜!所需花费…自有平叛军、彰显祥瑞、宣慰圣德等名目,从内帑或户部支应。”
朱勔胖脸上瞬间堆满谄媚而贪婪的笑容,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太师放心!包在我身上,保管让那刘然的名字,比江南的菱歌还要传得远。让官家的圣德,比西湖的水还要深。”
他知道,太师这是用他控制江南市井舆论、操纵民意的看家本领,为刘然造势,为朝廷背书,而其中运作的空间和油水,足以让他做梦都笑醒。
“至于童贯与郑居中处…”蔡京端起手边微凉的茶盏,轻轻呷了一口,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老谋深算,“自会有人将风放出去。童贯性急,必欲得此利刃以壮军威,染指西南;郑居中忧惧,必视此子为主战象征,如鲠在喉。让他们去争,去斗。吾等只需…静观其变,适时添柴,确保这把‘捧’起刘然的火,烧向该烧的方向。”
余深、薛昂立刻领会。
让童贯知道,是引这头贪婪的猛虎去试探、去争夺。
让郑居中知道,是给这位政敌添堵,让他忧心皇帝借刘然压制厌战言论。
只有各方都动起来,他们才能看清这枚棋子真正的分量和皇帝落子的意图,也才能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或将其纳入己用,或使其无害,或…成为攻击对手的武器。
“至于西南,”蔡京的目光重新落回那份告急文书,语气转冷,“赵遹那边,所需钱粮、人事,尔等务必全力配合,确保平叛速胜!此乃当前第一要务,不容有失!”
唯有速胜,才能向官家证明他们的能力和忠心,才能堵住郑居中之口,才能顺利推行后续的新法扩张!
刘然之事固然重要,但根基,还是这西南的战场。
“是!”余深、薛昂、朱勔齐声应道,各自眼中闪烁着不同的念头。
......
与此同时,同样的情形也在处上演。
郑府。
同知枢密院事郑居中与尚书右丞刘正夫在书房对坐。
二人几案上两盏清茶早已凉透,但他们却心思去在意。
郑居中,这位显肃皇后的同族,年过五旬,鬓角已染上霜色。他面容清瘦,颧骨高耸,此刻眉头紧锁,眉宇间凝聚着化不开的忧虑。
他猛地一掌拍在几案上,震得茶盏轻响,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官家…一意孤行!穷兵黩武!西南若再兴大兵,强抽民力,课以重税,江南民怨尚未平息,西南腹地恐又将燃起滔天巨浪!届时,遍地流民,烽烟四起,国将不国啊!”
他仿佛已看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的惨状,眼中痛心疾首,“刘然此子入京…官家之意,昭然若揭!此子必将被蔡京、童贯等辈奉为圭臬,鼓吹其忠勇,为其穷兵黩武张目,成为压垮民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郑公所虑,正是社稷危亡之机。”刘正夫面色灰败,透着深深的疲惫与无力感。
不久前,太学生陈东在他面前以死谏言,血溅朝堂的惨烈景象,如同梦魇般缠绕着他。
官家虽未因此事直接贬斥他,但朝堂之上那无形的冷落与孤立,经历数次政治风波的他,岂能不知?这绝非“简在帝心”的征兆,而是暴雨将临的前骤罢了!
念及于此,仕途昏暗的,充满悲凉道:“刘然若成蔡京之流的工具,官家本喜兵,怕是日后则恤民、厌战、守成之言,皆成畏缩悖逆,朝堂之上,再无吾等立锥之地!国本动摇,危如累卵!”想到那个热血青年的死,虽累及他一身,但刘正夫心中涌起巨大的无力。
“绝不可坐视蔡京奸谋得逞,坐视江山倾覆!”郑居中霍然起身,瘦削的身躯挺得笔直,“刘公!值此危难之际,你我更需同心戮力!即刻联络御史台张克公、陈师锡等清流直臣,邓洵武处亦需遣心腹密告通气。在朝议之上,吾等需以大义相争,以社稷为重!否则,他日蔡京谗言,你我将再无法劝谏官家,这岂能对的起先帝的栽培,对得起太祖,太宗!”
说到此处,郑居中上前一步,紧紧握住刘正夫冰凉的手。
感受着手上传来的力度,刘正夫看着郑居中眼中的悲壮,再想起陈东溅在自己袍袖上那滚烫的、刺目的鲜血。
他深吸一口气,重重拱手道:“正夫…虽才疏德薄,蒙郑公看重…今愿随郑公以残躯报国,以死谏之!”
“好!”郑居中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旋即转为更深的凝重,“吾等需以三策抗之:“其一,明捧暗抑,釜底抽薪!刘然之功,实乃湟州万千将士浴血奋战、边地百姓毁家纾难所铸就!岂可归功于一人?吾等当在朝议之上,奏请厚恤湟州阵亡将士家属,大赏有功边军!赞边军之群体忠勇,而非独捧刘然一人,将此功分摊给其余者。同时,可言其功或有夸大,或赖时运,或仗何灌之势,不可使其独享尊荣!”
“其二,直指祸源,以正视听,西南之乱,根源在吏治崩坏,贪腐横行!蔡京党羽借新法之名,在西南横征暴敛,鱼肉百姓,苛待夷酋,方是祸乱之源。卜漏、卜列虽为夷酋,其叛亦有其因。不惩贪墨酷吏,不施仁政抚民,纵使有百万雄兵,隋炀帝前车之鉴岂在远乎?吾等当搜集铁证,在朝堂之上直指蔡京、余深、朱勔党羽在西南的累累罪行,让天下人看清,是谁在祸国殃民!”
“其三,力保西北,固我根基!邓枢密所虑西北安危,乃金玉良言!西军乃国之柱石,拱卫京畿,威慑夏辽。强抽西军精锐入西南,无异于自毁长城!西北防线一旦空虚,党项李乾顺、契丹耶律延禧,岂是善与之辈?三万雄兵之缺,仓促之间,以何填补?此乃蔡京等人为争权夺利,罔顾社稷安危之祸国行径!吾等当联络邓枢密,以详实军情,恳切陈词,力谏官家!务必保住西北元气!”
刘正夫听着郑居中条理分明的策略,心中稍定,但想到蔡京一党的权势熏天和官家的刚愎,那沉重的阴霾依旧挥之不去。
他只能再次深深一揖:“正夫…必竭尽所能!”
......
通真宫。
此地乃是金门羽客、神霄府仙卿,林灵素的清修之所。
宫内弥漫着一种空灵而神秘的氛围,雕梁画栋,帷幔低垂,巨大的三清神像在长明灯幽暗的光线下俯视众生。
林灵素,这位温州永嘉走出的真人,此刻正盘坐于云床之上,双目微阖,气息悠长,仿佛已神游太虚。
他本名灵噩,出身寒微,曾在佛寺为僧,因不堪师父笞骂转而入道。
于政和五年,由左道录徐知常引荐给当今天子赵佶,以一手“五雷法”和精妙绝伦的道教学说,深深打动了醉心道术的皇帝,被尊为“通真达灵先生”,赐号“金门羽客”,敕建通真宫,恩宠无两。
同时也是赵佶“以道代儒”试图伸入神权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奠基者和仪式主持人。
此时,他的首席弟子张如晦,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云床前,执道家礼,声音轻若蚊蚋:“师尊…门下弟子探得,刘然刘勉之,已于今日,入住朱雀门何灌府邸。”
云床之上,林灵素缓缓睁开双眼。那双眸子,深邃如同古井,无悲无喜,无波无澜,倒映着通真宫摇曳的烛光。
他沉默着,目光似乎穿透了重重宫墙,望向那座象征人间至高权力的延福宫。没
有人知道这位以道术邀宠帝王的“仙师”此刻心中真正的想法。
是洞悉天机的了然?是借势而起的算计?抑或是一丝对卷入权力漩涡的无奈?
许久,他空渺的声音才在寂静的宫室内响起:“传吾法旨:着得力弟子,于汴京市井、茶坊酒肆、勾栏瓦舍…散播。言,刘勉之湟州血战,九死一生,非独其勇,实乃感念‘道君皇帝’天恩浩荡,虔诚祷祝,蒙‘三清祖师’显圣庇佑,赐其神力,方建此不世奇功!此乃‘道君皇帝’圣德感天,神霄玉清仙法护佑大宋之吉兆!务使汴京童叟皆知,深入人心。”
张如晦垂首恭立,不问缘由,不问目的,仿佛师尊所言便是天道真理。
他只是深深一揖,声音平静无波:“谨遵法旨。”
便悄然后退,融入通真宫幽深的阴影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林灵素的目光重新投向那庄严的三清神像,再次缓缓阖上双眼。
通真宫内,只余下香烟缭绕,烛影摇红,以及一片更加深沉的寂静。
他深知,在皇帝“以道代儒”的宏图伟业中,任何能强化“道君皇帝”神性、证明其受命于天的“祥瑞”都是必要的。
刘然的出现,恰逢其时。将此人的成功归因于皇帝的恩泽和道法的庇佑,不仅能进一步巩固皇帝的信念,也能提升他林灵素作为“神霄代言人”的地位。
至于刘然本人是忠是奸,是死是活,于他而言,不过是为大业添砖加瓦的一粒尘埃。
他需要这面祥瑞的旗帜,插在道法神权的最高峰,来此对抗那群儒生。
......
邓洵武府邸。
知枢密院事邓洵武,这位同样属新党却与蔡京道路不同的老臣,正对着一幅巨大的西北边防舆图,眉头紧锁。
他刚刚收到郑居中派人送来的密信,信中提及刘然入京及蔡京意图强抽西军入西南之事。
“糊涂!”他望着熙河路、秦凤路的位置,邓洵武重重一叹:“党项人狼子野心,辽国虽衰,余威犹在!西军精锐,乃拱卫京畿、震慑西北之根本!抽走三万?此乃剜肉补疮,自毁长城之举!蔡元长为争权,竟至如此短视!”
他忧心忡忡,决定下次朝议,无论如何也要据理力争,哪怕触怒蔡京甚至官家,也要力保西北防线不失。
.....
朱雀门,何府。
奔波月余、风尘仆仆的刘然,早已在师父两位儿子的安排的干净厢房中沉沉睡去。
这位年轻的青山寨指挥使,脸庞犹带边塞风霜的粗粝,即使在睡梦中,眉宇间也凝结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战场杀伐之气。
他全然不知,自己踏入汴京的那一刻,名字已然成为搅动整个帝国权力中枢的漩涡中心。他更不知道,自己从边塞带来的血勇功勋,已被汴京城里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人物们,涂抹上了各种光怪陆离的色彩,编织进了各自宏大而冷酷的棋局之中。
......
深夜
蔡府书房内的密议已近尾声。余深、薛昂、朱勔三人领命告退,各自带着蔡京赋予的重任和心中盘算的细节离开了蔡府。
蔡京独自一人留在书房。
摇曳的烛光将他苍老的身影拉长,投射在墙壁上勾勒出一条长长的弧线。
他走到窗前,负手而立,望着窗外那轮即将隐没的冷月。
手指间,一份誊抄关于刘然在湟州战事中更详尽记录的密报,正被无意识地捻动。
“刘然…刘勉之…”他低声咀嚼着这个名字,浑浊的眼中不见喜怒,只有深不见底的算计,“是璞玉?是顽石?还是…一把双刃剑?”
他不在乎刘然本身是什么,他只在乎如何将其价值利用到极致,如何让其成为撬动政敌、巩固权位、推进“宏图”的完美支点。
他想起皇帝赵佶在延福宫丹房召见他时,那看似随意却意味深长的一句:“朕闻西北有少年英杰,以寡击众,勇冠三军。蔡卿以为如何?”当时他只当是皇帝对边将的寻常关注,如今看来…圣心难测,但再难测,也逃不过他那四十余载在权力场中淬炼出的毒辣眼光。
“捧你上天…”他对着虚空,仿佛对着那个素未谋面的年轻武弁低语,“…或是…送你下地狱,皆在老夫一念之间。当好你的祥瑞,莫要…自误。”声音轻微,却带着令人骨髓发寒的掌控力。
他转身,从书案暗格中取出一枚温润的白玉棋
与此同时,同样的情形也在别处陆续上演。
没人在乎一个从边地来的武人,究竟是什么想法。
这些大人物们只知道,这对自己有什么用处,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