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拔仁是从韩陵之战就一起并肩的老战友了,也是同等地位下硕果仅存的几名老臣。当初的孙腾、高隆之、高岳、司马子如等号称什么“四贵”,如今都已经化作飞灰,子孙都被折腾散了,如今新的四贵,怕是要在自己这几人之中诞生,贺拔仁就有着半只脚踩在边界上。
虽然大家内部偶尔有不和,但总的来说,还是希望抱团来提高话语权的。
就像斛律金了解他一样,贺拔仁也了解斛律金:
“你这叫什么话?现在这个小皇帝,不过是仗着暴君的余威在作横,事情要怎么办,还不是我们说了算!”
贺拔仁鼻腔出气:“难道就让那些事情,全部揭过?你服气吗!”
“此一时彼一时嘛。”斛律金瞥了他一眼:“他现在是皇家,我们是臣,难道真就长久气下去?莫非你想扶立的,就不是高氏了?”
贺拔仁一惊,斛律金说话比他还大胆,急忙压低声音:“高王不在,如今我服的是娄氏,娄氏欲立谁,我便扶谁。”
“那你干脆扶起娄氏算了!”斛律金骂了一句,“真这么好扶,怎么不见你当初用命?还不是乖乖认了天保为主?”
“当初那种情况,谁也无法预料,太后也认了不是?”
贺拔仁摇摇头:“若能再选一次,我们都必不会那样抉择。而今又有一次机会,若不把握,只怕天保的光景将再次上演。”
这话贺拔仁说着都有些心虚,新君的名声比先帝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平日礼神敬佛,又搞了许多有意思的书,现在就说他会变成天保那样的人,多少昧了点良心。
谁知道斛律金却点了点头,贺拔仁大喜:“阿六敦,汝亦觉得如此乎?”
斛律金又摇了摇头:“新君性情刚狠,当初意图自戕就能看得出来。要说长广王的事情他没有参与,我肯定不信。这样心思缜密的人,会想不到常山王这道阻碍?不回邺都,反而遣常山王回去,就是最好的明证。”
他叹了口气:“我等以前都看错他了!如今他已登基,若贸然行事,只怕会落得和长广王一样下场。”
“我就不信,咱们随高王征战数十年,连天保都奈何不了我们,还会怕这十四岁的小子?”
想起前些日子,被高殷牵溜摆布,贺拔仁就气闷。就连他自己也说不上来,是对天保的恨屋及乌,还是不愿屈居孺子之下。
“总之,汝若欲成事,一定要联系上太后。”
斛律金低声说着:“那样还能有些许胜算,否则,早早放弃吧。”
……
腊月十二,新君高殷将政务委托给高睿为首的大臣们后,率领皇后与部分官员、将领返回邺都。
刘桃枝、陈山提等人已经提前回邺去整改部门,建立不良人的机构了,不过即使没有他们,也有众多苍头和禁卫护佑新至尊的队伍,有高归彦等人相随,一路平安无事。
这些天高殷常常召见高归彦,时不时赐予、称赞,拍着他的肩膀感慨:“是皇天赐给我的曹仁。”
同时让较为年轻的臣子对他行礼,自己见到高归彦,也口称叔父,这待遇让高归彦颇为自满。
高殷不得不如此做,这人自私、心眼还小,历史上一受到杨愔的猜忌就生出怨恨,暗中倒戈,后来更是因为鼓吹而造反,是很看重面子、容易上头的一个人。
可他毕竟是宗室重臣,他刚登基,不好贸然撤换,所以高殷不敢让杨愔和他接触过多,免得杨愔把他刺激到了。
因为高殷的调和,辅政五人早早去往邺城,高归彦被高殷留在身边,有高殷的礼遇在,就目前而言,高归彦的态度也算是恭顺。
只是驾驭这种人如同老虎,高殷的疑心止不住地冒,他也只能尽量克制自己,尽量喜怒不形于色。
在高归彦看来,新君越发神秘了。作为高洋近臣、宫中禁卫首领,他的态度是跟着至尊转换的。
越到后期,在太子看不见的地方,至尊对他的评价就越高,这些分析都传达到他们禁卫首领的心里,为将来辅佐太子做铺垫。
即便没有至尊这边的认可,对高归彦自己而言,也能看到不少关窍,比如东宫辑事厂的存在,以及那个吞并了京畿府的大都督府,而今已经成为太子的坚实力量,在他成为至尊后,继续输送着有力的支持。
更让他感到诧异的是,禁卫武官们对新君的态度与先帝无二,这让他颇觉得不可思议,原本希望趁着皇位更迭之际,将手伸入百保鲜卑,抓取一定力量的想法也落空了。
现在的高殷,力量比历史上强得许多,因此高归彦也乐得接受新君的拉拢,压抑住那份蠢动,等待着攀爬的时机。
他自以为巧妙,但高殷已经看破了,毕竟他知道高归彦后来干了什么。
宇文护如今在周国主政,还不至于到篡位的地步,但假以时日,谁说得准呢?
高归彦的心态就接近宇文护,其野心还没大到要篡位的地步,但为了滋润这份野望,总是想着尽量揽权、掌权,就如同老鼠一般侵蚀着帝王的权柄,等到足够了,就会开始觉得“彼可取而代之”。
若是有人阻拦他,便会引来大怒,如果是强过他的,他就会收敛怒气,蛰伏起来,而若是弱于他的,哪怕是君主,他也会起贰心。
若是纵容他,那他迟早要排挤乃至坑害其他的辅政大臣,架空自己,最后成为霍光、鳌拜乃至曹操那样的权臣;可若不给他面子,又会引起怨恨,最后还是要倒戈。
世界上多的是这种人,他们只畏服力量,能让他们恐惧到不敢思考,就能得到他的一切,而不能保持力量的时候,他们又会恢复本性,择机噬主。
要找机会同时解决杨愔和高归彦这两个麻烦,这次回邺都,就是最好的时间点,高殷一路上都在想着如何行事。
“叔父,您看看这篇,写得如何?”
高殷停笔,将刚写就的文稿递给高归彦,高归彦伸出双手恭谨捧起,看见《东汉演义》的标题,忍不住赞叹:“此莫非是《三国演义》新续?”
“按照时间算起,当是其前作,算是讲述三国此前的二百年,西汉末年之大乱世。”
三国已经写完,现在正可以推出新篇,讲述刘秀建立东汉的故事,重申河北帝王的天命,以及刘縯刘秀、高澄高洋的兄弟对应——
刘秀早年经常被兄长刘縯取笑,高洋早年也经常被兄弟们取笑;
刘秀在南宫病逝,而高洋在南宫出生;
后来刘秀给刘縯追封的正是齐王,兄无王运而弟有皇命。
两人还产生过梦幻联动:高洋曾经问诸元,汉光武何以中兴。
高殷并不点明,但刘秀的一切都按照高洋最优秀英明的一面进行描写,只要看书就能明白刘秀指代谁。
此后进行大力宣传,将刘秀打造为高洋的前世,天命跟着他轮回至今,再次创下河北霸业。
甚至两人的妃嫔,查重率都居高不下:刘秀的真爱是阴丽华,但为了巩固盟友,娶了郭圣通的外甥女,并立郭后子为太子,不过最后还是以阴丽华之子为太子;高洋的真爱是李祖娥,为了巩固盟友,娶了段韶的妹妹,不过这次更有脾气一些,选定李祖娥就没改过。
那么作为高洋的继承者,高殷对应的自然是汉明帝刘庄,也是一代明君。
而且刘縯的縯字还对照了高演的演字,碍路的兄弟还有一个,暗搓搓地杀人诛心。
高归彦看得咂舌,要不怎么说书生杀人不见血呢!
高洋的疯狂,恰恰让高殷有了收买人心的机会,只要高殷不作,就能让很多人安心。
这一番操作下来,配合高氏一直致力于将皇帝打造成活圣王、现人神的策略,只要高殷施政宽厚些,不学他老子四处发癫,甚至拨正高洋留下的恶业,那不到两年时间,他就能将皇位坐得稳稳的。
三分之功,可受六成之效;若与天保相比,则为十全之业矣!
虽然大家内部偶尔有不和,但总的来说,还是希望抱团来提高话语权的。
就像斛律金了解他一样,贺拔仁也了解斛律金:
“你这叫什么话?现在这个小皇帝,不过是仗着暴君的余威在作横,事情要怎么办,还不是我们说了算!”
贺拔仁鼻腔出气:“难道就让那些事情,全部揭过?你服气吗!”
“此一时彼一时嘛。”斛律金瞥了他一眼:“他现在是皇家,我们是臣,难道真就长久气下去?莫非你想扶立的,就不是高氏了?”
贺拔仁一惊,斛律金说话比他还大胆,急忙压低声音:“高王不在,如今我服的是娄氏,娄氏欲立谁,我便扶谁。”
“那你干脆扶起娄氏算了!”斛律金骂了一句,“真这么好扶,怎么不见你当初用命?还不是乖乖认了天保为主?”
“当初那种情况,谁也无法预料,太后也认了不是?”
贺拔仁摇摇头:“若能再选一次,我们都必不会那样抉择。而今又有一次机会,若不把握,只怕天保的光景将再次上演。”
这话贺拔仁说着都有些心虚,新君的名声比先帝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平日礼神敬佛,又搞了许多有意思的书,现在就说他会变成天保那样的人,多少昧了点良心。
谁知道斛律金却点了点头,贺拔仁大喜:“阿六敦,汝亦觉得如此乎?”
斛律金又摇了摇头:“新君性情刚狠,当初意图自戕就能看得出来。要说长广王的事情他没有参与,我肯定不信。这样心思缜密的人,会想不到常山王这道阻碍?不回邺都,反而遣常山王回去,就是最好的明证。”
他叹了口气:“我等以前都看错他了!如今他已登基,若贸然行事,只怕会落得和长广王一样下场。”
“我就不信,咱们随高王征战数十年,连天保都奈何不了我们,还会怕这十四岁的小子?”
想起前些日子,被高殷牵溜摆布,贺拔仁就气闷。就连他自己也说不上来,是对天保的恨屋及乌,还是不愿屈居孺子之下。
“总之,汝若欲成事,一定要联系上太后。”
斛律金低声说着:“那样还能有些许胜算,否则,早早放弃吧。”
……
腊月十二,新君高殷将政务委托给高睿为首的大臣们后,率领皇后与部分官员、将领返回邺都。
刘桃枝、陈山提等人已经提前回邺去整改部门,建立不良人的机构了,不过即使没有他们,也有众多苍头和禁卫护佑新至尊的队伍,有高归彦等人相随,一路平安无事。
这些天高殷常常召见高归彦,时不时赐予、称赞,拍着他的肩膀感慨:“是皇天赐给我的曹仁。”
同时让较为年轻的臣子对他行礼,自己见到高归彦,也口称叔父,这待遇让高归彦颇为自满。
高殷不得不如此做,这人自私、心眼还小,历史上一受到杨愔的猜忌就生出怨恨,暗中倒戈,后来更是因为鼓吹而造反,是很看重面子、容易上头的一个人。
可他毕竟是宗室重臣,他刚登基,不好贸然撤换,所以高殷不敢让杨愔和他接触过多,免得杨愔把他刺激到了。
因为高殷的调和,辅政五人早早去往邺城,高归彦被高殷留在身边,有高殷的礼遇在,就目前而言,高归彦的态度也算是恭顺。
只是驾驭这种人如同老虎,高殷的疑心止不住地冒,他也只能尽量克制自己,尽量喜怒不形于色。
在高归彦看来,新君越发神秘了。作为高洋近臣、宫中禁卫首领,他的态度是跟着至尊转换的。
越到后期,在太子看不见的地方,至尊对他的评价就越高,这些分析都传达到他们禁卫首领的心里,为将来辅佐太子做铺垫。
即便没有至尊这边的认可,对高归彦自己而言,也能看到不少关窍,比如东宫辑事厂的存在,以及那个吞并了京畿府的大都督府,而今已经成为太子的坚实力量,在他成为至尊后,继续输送着有力的支持。
更让他感到诧异的是,禁卫武官们对新君的态度与先帝无二,这让他颇觉得不可思议,原本希望趁着皇位更迭之际,将手伸入百保鲜卑,抓取一定力量的想法也落空了。
现在的高殷,力量比历史上强得许多,因此高归彦也乐得接受新君的拉拢,压抑住那份蠢动,等待着攀爬的时机。
他自以为巧妙,但高殷已经看破了,毕竟他知道高归彦后来干了什么。
宇文护如今在周国主政,还不至于到篡位的地步,但假以时日,谁说得准呢?
高归彦的心态就接近宇文护,其野心还没大到要篡位的地步,但为了滋润这份野望,总是想着尽量揽权、掌权,就如同老鼠一般侵蚀着帝王的权柄,等到足够了,就会开始觉得“彼可取而代之”。
若是有人阻拦他,便会引来大怒,如果是强过他的,他就会收敛怒气,蛰伏起来,而若是弱于他的,哪怕是君主,他也会起贰心。
若是纵容他,那他迟早要排挤乃至坑害其他的辅政大臣,架空自己,最后成为霍光、鳌拜乃至曹操那样的权臣;可若不给他面子,又会引起怨恨,最后还是要倒戈。
世界上多的是这种人,他们只畏服力量,能让他们恐惧到不敢思考,就能得到他的一切,而不能保持力量的时候,他们又会恢复本性,择机噬主。
要找机会同时解决杨愔和高归彦这两个麻烦,这次回邺都,就是最好的时间点,高殷一路上都在想着如何行事。
“叔父,您看看这篇,写得如何?”
高殷停笔,将刚写就的文稿递给高归彦,高归彦伸出双手恭谨捧起,看见《东汉演义》的标题,忍不住赞叹:“此莫非是《三国演义》新续?”
“按照时间算起,当是其前作,算是讲述三国此前的二百年,西汉末年之大乱世。”
三国已经写完,现在正可以推出新篇,讲述刘秀建立东汉的故事,重申河北帝王的天命,以及刘縯刘秀、高澄高洋的兄弟对应——
刘秀早年经常被兄长刘縯取笑,高洋早年也经常被兄弟们取笑;
刘秀在南宫病逝,而高洋在南宫出生;
后来刘秀给刘縯追封的正是齐王,兄无王运而弟有皇命。
两人还产生过梦幻联动:高洋曾经问诸元,汉光武何以中兴。
高殷并不点明,但刘秀的一切都按照高洋最优秀英明的一面进行描写,只要看书就能明白刘秀指代谁。
此后进行大力宣传,将刘秀打造为高洋的前世,天命跟着他轮回至今,再次创下河北霸业。
甚至两人的妃嫔,查重率都居高不下:刘秀的真爱是阴丽华,但为了巩固盟友,娶了郭圣通的外甥女,并立郭后子为太子,不过最后还是以阴丽华之子为太子;高洋的真爱是李祖娥,为了巩固盟友,娶了段韶的妹妹,不过这次更有脾气一些,选定李祖娥就没改过。
那么作为高洋的继承者,高殷对应的自然是汉明帝刘庄,也是一代明君。
而且刘縯的縯字还对照了高演的演字,碍路的兄弟还有一个,暗搓搓地杀人诛心。
高归彦看得咂舌,要不怎么说书生杀人不见血呢!
高洋的疯狂,恰恰让高殷有了收买人心的机会,只要高殷不作,就能让很多人安心。
这一番操作下来,配合高氏一直致力于将皇帝打造成活圣王、现人神的策略,只要高殷施政宽厚些,不学他老子四处发癫,甚至拨正高洋留下的恶业,那不到两年时间,他就能将皇位坐得稳稳的。
三分之功,可受六成之效;若与天保相比,则为十全之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