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镇南-《北齐:家父文宣帝》

  众臣议论纷纷,高殷也有些意外,因为历史上高浚这时候已经死了,他下意识地忽略掉了他,没想到背景板这时候跳了出来。

  平心而论,高殷这时候也不是很想用高浚高涣,他的皇位还没坐稳,先磨上一二年,到时就能任用了。

  而且其实现在要用也不是不行,但高殷不太想给他们兵权,主要还是怕他们被洋子整得狠了,一有机会率兵逃亡到周国或者陈国,那样损失的兵马还是小事,对高殷在政治威望上的打击可不算小。

  不过高浚已经陈奏,他也得听听:“司州牧请明言。”

  “慕容将军诚然勋绩彪炳,然年事已高,更兼郢城一役神思耗损尤巨,臣恐其精力难济,恐难当此重任。”

  “反观上党王,乃宗室肱骨,昔日高祖嘉赞之,又六年奉旨护送梁王南归,一路屡破梁军,其勇武韬略兼备,实为统御此军之不二人选。”

  高浚的说法倒是很有道理,高涣确实有着对南朝的军事经验,其实以他镇守淮南也不错。

  只是高殷的疑心病颇重,总是担忧他们会有异心,毕竟被洋子如此虐待,最后还险些杀害,换做高殷自己,也同样会起反意。

  难道他们两人准备借此机会掌兵权,逃离齐国?

  不,也许比这还要恐怖……高湛已死,高演大可以将责任都甩在高湛身上,莫非他拉拢了这两人,为其所用?

  高殷一时有些凌乱。

  高浚也很紧张,他虽然追随了太子,而且此刻太子已经成为了新君,但说到底地位还没有稳固,同时他们这些宗王在某些程度上,也成为了新君的绊脚石。

  杀高湛固然让他们高兴,但如果换到自己身上,就有些可怕了,而且新君还是先帝的继承人,若年岁大了,不知道那时候……

  高浚不敢继续不尊敬的想法,他也有着足够的愤恨,但这种愤恨是必然不能报仇的。

  所以他可以放下仇恨,前提是它不再会被旧事重提,这次出列替七弟揽活,一方面是提高自己二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想试探新君的想法。

  朝堂之上,众臣都在等待至尊的答复,高殷必须迅速思考,若表现出迟疑,那就是猜忌。

  他深呼吸几口,借着刚才的旖旎,重新整理思绪。

  渐渐地,他理顺了,脑海里出现了新的想法:其实不用如此担忧,这两人无法投周,先不说一路上的关卡,他们参与了稷山之战,这一点就让他们绝对不敢投奔周国。

  其次也不会是投陈,任谁都看得出来,南朝经过侯景之乱,国势已然大减,舍弃大国而投奔小国,这是取死之道,何况当初高涣是送萧渊明回去的,萧渊明被陈霸先所废黜,从法理上说陈国与高涣天然不和,更不会接纳他。

  最后,就是自己一直对他们都很好,这次也许就是两人对自己的讨好,如果自己能拿出比高洋更尊敬的态度,就能收服他们,得到两员大将。

  毕竟他们真正的根子还是在齐国,这是高家人的宿命。

  而且自己只要控制住兵马和后勤,高涣就难以造反,他要是能靠三四万的人马就干烂陈国、裹挟王琳,在扬州扎根自立,那才是真正的宇宙大将军。

  甚至还可以趁此机会……

  将自己的猜忌心压下,高殷嗅到了分权的气息。

  “司州牧所言甚妙。”

  既然要用人,用的时候就不要怀疑,高殷果断点头,认可了高浚的推荐:“那就麻烦七叔了——此次出征,当以上党王为主帅,封镇南大将军,慕容俨为副将佐之。”

  “至尊明鉴!”

  高浚退回班列,徐徐吐出一口气,至尊果然还是信赖我们的。

  高浚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只要娄太后活着,自己就没保障,也不可能越过她的嫡子夺权。

  只有彻底的倒向新君,才能换来一线生机,而且……

  高浚捏着笏板,从地牢出来开始,他就对二兄的一切感到恐惧,那种恐惧刻在了骨髓里,让他对相关的人和事都不能抵抗,比如高殷。

  因此高殷愿意给七弟这个机会,说明他是准备要重用自己,这让高浚颇为喜悦。

  终于熬出头了!

  “我们齐国的首要任务是消灭西贼,混一东西,恢复旧魏的荣光。”

  高殷起身,侍官们惊愕相扶,只听他继续说着:“但是之后呢?讨伐南陈,一统天下,也是我们齐国作为天下之主的责任。当年汉太祖三年克拔西楚,光武帝一十二年平定天下,用的时间都不算长。”

  “但晋武帝花了前两者加起来的时间,才消灭掉了孙吴,其中大部分的精力在于训练水军,建造战船,当初曹操就输在了这里,赤壁一役错失统一天下的良机。”

  鲜卑人不太懂这些典故,但高殷登基后,《三国演义》本就居高不下的热度,硬是推上了一个新风尚,百姓且不论,基本上权贵之家必备的读物了,而且确实好听好看,因此这些经典故事,勋贵们也耳熟能详了。

  如今听高殷锐评列位开国皇帝,那种指点江山的感觉更让他们觉得刺激与新奇——毕竟他们真的身处国家统治阶级。

  “为长远计,当扶持南人,使其自相残杀,故先君扶立萧庄、王琳对抗陈国;而为了将来的大一统,我们齐国也要熟悉水战。别的不说,攻克玉壁后,我们还要夺回河东,借渭、洛进攻关中,这是当初沙苑时,高祖所选取的道路。”

  提到高王,晋阳诸将面色肃穆。

  “所以我要在你们之中典选将领,一同去淮南帮助王琳,学习水战的经验,让王师变得更强。”

  高殷在殿中游走,时不时念出些许名字,晋阳将领们心中有了底,这些人多半和常山王交好,又或者是广受太后的恩德,如今被单抓出来,也是合理。

  “诏令尔等在上党王麾下效力,在南方砥砺锋锷,精进智勇,将来能担当柱石之任,不负朕望!”

  这些臣子从队列中行出,其中大多数人对高演的野心没有一个概念,也还没有被拉拢,只是单纯地抱有对汉君的歧视。

  然而名分已定,他们不想担上谋逆的罪名,因此只得跪地,恭谨行礼:“必不负至尊所盼,必不辱国家威名!”

  高殷连连点头,这样,高演的势力又弱了一些。

  接下来就该准备回邺城了。

  邺与晋阳两边来回跑是天保时期的常态,高殷从登基之后更是一直坐镇到现在,这两个月的时间内,晋阳被他牢牢把控,还为此驱走高演。如今晋阳稍微安定,就必须回去邺城。

  回邺一事,诸臣都有预感,毕竟邺城还是名义上的皇都,有许多事情必须要在那边处理,比如在太庙的祭祀——紧要关头高殷可以从权,但他不能一直不办,催促他回去的书信已经有很多了。

  还有关于田地、赋税制度的改革,他也有许多模板可以抄,现在高洋死亡的阴影逐渐消散,拘束和挑战一齐涌来,让高殷压力倍增,同时也是考验他作为新皇帝,能够管理好齐国的器量。

  邺都是他的老巢,能很好地帮他分担部分压力。

  简单交代了些许,高殷给予高睿更多的权限,同时命段韶、斛律光等勋将随自己一起回归邺城。

  禁卫军一同撤走,他们是彻夜不离开高殷的,但八旗与突厥人就留在这里,中和晋阳的军队比例。

  让突厥人和晋阳军对耗戾气,八旗的军队就做那个中间的调和人,三方相互制衡。

  等收拾了太后一党,就着手改革齐国军制,加强皇权,在那之前要稍微忍耐。

  众臣退朝,对今日的朝会议论纷纷。

  斛律金拉扯贺拔仁进入自己的车驾,小声说着:“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太后那边,就不要太上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