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云看着朱高炽,语重心长道:“高炽,你可知儒学在先秦之时,亦经百家争鸣。彼时,儒学并非显学,不过众多学说之一罢了。如墨、道、法等诸家,皆各有其长,与儒学分庭抗礼。
待后世朝代一统,天下初定,统治者为稳固江山,才将儒学加以利用,以其教化万民、规范纲常。但这并非意味着儒学就比其他学问高尚几分。
那些新学虽兴起未久,却能让辽东这等苦寒之地,短短数年焕发生机。可见学问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于国于民有益,皆值得重视。你身为皇家子弟,眼光当放长远,莫要拘泥于成见,错过让国家更强盛、百姓更富足之契机。”
朱高炽眉头紧蹙,梗着脖子反驳道:“母妃,话虽如此,然儒学历经岁月沉淀,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之道,绝非那些新兴之学可比。
先秦百家争鸣,虽各有所长,但唯有儒学能绵延千载,受历代君王推崇,此中定有深意。即便最初是因统治者稳固江山而用之,可历经数朝,已深入民心,成为立国之根本。
辽东新学不过是些奇巧之术,能兴一时之地,却难成千秋之功。皇家子弟所学,关乎社稷兴衰,自然应以儒学正统为尊,怎能轻易涉足那些旁门左道。”
朱高炽又接着说道:“母妃,今日孩儿瞧见,平民百姓家的子弟竟与表弟表妹像朋友般随意攀谈,这成何体统?纲常礼仪又置于何地?”
徐妙云眉头一皱,直视朱高炽道:“朱高炽,照你这说法,莫不是觉着自己比那些百姓高贵许多?是这个意思?”
朱高炽一脸严肃,振振有词道:“母妃,非是孩儿觉得自己高贵。儒家纲常礼仪,向来强调贵贱有别、长幼有序。此乃圣人教诲,维系家国之根本。
百姓与皇家子弟身份不同,地位有别,自当遵循相应礼数。表弟表妹身为皇家贵胄,与平民子弟如朋友般随意攀谈,实有违纲常。长幼不分,贵贱不明,恐乱了上下秩序。
若无纲常礼仪,人人肆意而为,国家便如一盘散沙。唯有严守礼仪规范,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方能保家国太平,社稷安稳。孩儿以为,皇家子弟理当以身作则,维护纲常,不可因一时随性,坏了祖宗定下的规矩。”
徐妙云摆了摆手,说道:“行了,这事儿便不再聊了,你且下去吧。”
朱高炽听闻,赶忙躬身行礼,而后告退离去。
朱高炽离去后,徐妙云闭上双眼沉思。近些年来,她对辽东亦是格外留意。
辽东能有如今这般发展,新学与新政功不可没。
她熟读经史,记忆中从无哪个朝代,能让百姓如辽东这般,实实在在过上好日子,还能拥有自己的土地。
辽东对世家大族、地主豪绅的打压力度,可谓前所未有。
就说前不久的山东新政,便是仿照辽东模式推行。
由此可见,辽东的新政与新学,丝毫不比儒学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这分明就是富民之术、强国之学啊。
徐妙云素有大明女诸生之称,眼光极为独到。她深知常孤雏的本事,对于朱棣在北平的那些动静也心中有数。她心里明白,只要常孤雏稳坐辽东,朱棣便决然不敢轻举妄动。
只是,徐妙云如今身为燕王妃,与朱棣已然是同舟之人。她心里虽清楚这些事,却只能深藏于心底,断不能向外吐露半分。
徐妙云本还盘算着,带朱高炽来辽东开开眼界,往后安排他在辽东研习新学。但就眼前情形瞧来,自家这儿子,似乎对新学压根提不起兴致。
常孤雏归来之际,朱高炽赶忙上前,恭敬说道:“姑父,高炽心中存了些疑惑,特想向您请教一番。”
常孤雏摆了摆手,爽朗说道:“世子殿下无需这般拘礼,有何事但说无妨。”
朱高炽遂问道:“姑父,依您之见,儒学与新学,究竟哪个更好?”
常孤雏言简意赅,只道:“看人。”
朱高炽面露疑惑,赶忙说道:“姑父,高炽着实不解您这话是何意,还望姑父为高炽解惑。”
常孤雏目光炯炯,反问:“那你自己心中,究竟觉得是儒学更好,还是新学更好?”
朱高炽不假思索,拱手朗声道:“姑父,在高炽看来,自然是儒学更好。”
常孤雏没再追问缘由,只回应道:“既如此,于你而言,儒学为佳;对我来说,新学更妙。”
朱高炽听得一头雾水,不禁埋怨道:“姑父,您这算哪门子回答?咋这般敷衍我呀?”
常孤雏缄口不言,朱高炽见状,也不便再追着询问,只得将满心疑惑暂且按下。
朱高炽回到庭院,一瞧见徐妙锦,赶忙凑上前去问道:“姨母,您说说,究竟是儒学更好,还是新学更好呀?”
徐妙锦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新学。”
朱高炽满心困惑,不晓得姨母缘何也青睐新学,赶忙问道:“姨母,这却是为何呀?”
徐妙锦看了朱高炽一眼,缓缓说道:“高炽啊,你瞧这新学里的数理化,对百姓生活和社会发展大有益处。
算术能让百姓买卖算得清楚,不被蒙骗;几何于建房修路大有帮助,能让诸事更规整便利。
而物理化学,能让工匠造出更好的器物,提升农桑生产之效率。”
“可儒学呢,虽有教人向善之理,却也多有对百姓的束缚。诸多繁文缛节,让百姓行事多有顾忌。
再者,儒学对经济推动着实有限。它多注重道德文章,于民生实际的生产、商贸往来等方面,难有直接助力。
反观新学,能实实在在地让百姓日子富足,让社会向前发展。如此一比较,姨母自然觉得新学更好。”
朱高炽皱着眉头,认真说道:“姨母,儒学的教化之功万不可小觑。自上古以来,儒学便教导世人知礼仪、明廉耻,使人与人之间相处有规可循。于百姓而言,它是道德的指引,能让一家之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若人人皆遵儒学之道,社会便如井然有序之棋局,何来纷争乱象?且不说其对人心的滋养,便是这稳定社会之功,也非比寻常。至于经济,社会稳定方有发展之基,儒学奠定此基,其间接推动作用不可忽视。怎能说儒学多为束缚,于经济无助力呢?”
徐妙锦伸手轻轻点了点朱高炽的额头,抿嘴笑道:“傻孩子,若人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礼义廉耻?肚子空空,哪有力气去讲究那些。你呀,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这话。”
待后世朝代一统,天下初定,统治者为稳固江山,才将儒学加以利用,以其教化万民、规范纲常。但这并非意味着儒学就比其他学问高尚几分。
那些新学虽兴起未久,却能让辽东这等苦寒之地,短短数年焕发生机。可见学问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于国于民有益,皆值得重视。你身为皇家子弟,眼光当放长远,莫要拘泥于成见,错过让国家更强盛、百姓更富足之契机。”
朱高炽眉头紧蹙,梗着脖子反驳道:“母妃,话虽如此,然儒学历经岁月沉淀,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之道,绝非那些新兴之学可比。
先秦百家争鸣,虽各有所长,但唯有儒学能绵延千载,受历代君王推崇,此中定有深意。即便最初是因统治者稳固江山而用之,可历经数朝,已深入民心,成为立国之根本。
辽东新学不过是些奇巧之术,能兴一时之地,却难成千秋之功。皇家子弟所学,关乎社稷兴衰,自然应以儒学正统为尊,怎能轻易涉足那些旁门左道。”
朱高炽又接着说道:“母妃,今日孩儿瞧见,平民百姓家的子弟竟与表弟表妹像朋友般随意攀谈,这成何体统?纲常礼仪又置于何地?”
徐妙云眉头一皱,直视朱高炽道:“朱高炽,照你这说法,莫不是觉着自己比那些百姓高贵许多?是这个意思?”
朱高炽一脸严肃,振振有词道:“母妃,非是孩儿觉得自己高贵。儒家纲常礼仪,向来强调贵贱有别、长幼有序。此乃圣人教诲,维系家国之根本。
百姓与皇家子弟身份不同,地位有别,自当遵循相应礼数。表弟表妹身为皇家贵胄,与平民子弟如朋友般随意攀谈,实有违纲常。长幼不分,贵贱不明,恐乱了上下秩序。
若无纲常礼仪,人人肆意而为,国家便如一盘散沙。唯有严守礼仪规范,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方能保家国太平,社稷安稳。孩儿以为,皇家子弟理当以身作则,维护纲常,不可因一时随性,坏了祖宗定下的规矩。”
徐妙云摆了摆手,说道:“行了,这事儿便不再聊了,你且下去吧。”
朱高炽听闻,赶忙躬身行礼,而后告退离去。
朱高炽离去后,徐妙云闭上双眼沉思。近些年来,她对辽东亦是格外留意。
辽东能有如今这般发展,新学与新政功不可没。
她熟读经史,记忆中从无哪个朝代,能让百姓如辽东这般,实实在在过上好日子,还能拥有自己的土地。
辽东对世家大族、地主豪绅的打压力度,可谓前所未有。
就说前不久的山东新政,便是仿照辽东模式推行。
由此可见,辽东的新政与新学,丝毫不比儒学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这分明就是富民之术、强国之学啊。
徐妙云素有大明女诸生之称,眼光极为独到。她深知常孤雏的本事,对于朱棣在北平的那些动静也心中有数。她心里明白,只要常孤雏稳坐辽东,朱棣便决然不敢轻举妄动。
只是,徐妙云如今身为燕王妃,与朱棣已然是同舟之人。她心里虽清楚这些事,却只能深藏于心底,断不能向外吐露半分。
徐妙云本还盘算着,带朱高炽来辽东开开眼界,往后安排他在辽东研习新学。但就眼前情形瞧来,自家这儿子,似乎对新学压根提不起兴致。
常孤雏归来之际,朱高炽赶忙上前,恭敬说道:“姑父,高炽心中存了些疑惑,特想向您请教一番。”
常孤雏摆了摆手,爽朗说道:“世子殿下无需这般拘礼,有何事但说无妨。”
朱高炽遂问道:“姑父,依您之见,儒学与新学,究竟哪个更好?”
常孤雏言简意赅,只道:“看人。”
朱高炽面露疑惑,赶忙说道:“姑父,高炽着实不解您这话是何意,还望姑父为高炽解惑。”
常孤雏目光炯炯,反问:“那你自己心中,究竟觉得是儒学更好,还是新学更好?”
朱高炽不假思索,拱手朗声道:“姑父,在高炽看来,自然是儒学更好。”
常孤雏没再追问缘由,只回应道:“既如此,于你而言,儒学为佳;对我来说,新学更妙。”
朱高炽听得一头雾水,不禁埋怨道:“姑父,您这算哪门子回答?咋这般敷衍我呀?”
常孤雏缄口不言,朱高炽见状,也不便再追着询问,只得将满心疑惑暂且按下。
朱高炽回到庭院,一瞧见徐妙锦,赶忙凑上前去问道:“姨母,您说说,究竟是儒学更好,还是新学更好呀?”
徐妙锦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新学。”
朱高炽满心困惑,不晓得姨母缘何也青睐新学,赶忙问道:“姨母,这却是为何呀?”
徐妙锦看了朱高炽一眼,缓缓说道:“高炽啊,你瞧这新学里的数理化,对百姓生活和社会发展大有益处。
算术能让百姓买卖算得清楚,不被蒙骗;几何于建房修路大有帮助,能让诸事更规整便利。
而物理化学,能让工匠造出更好的器物,提升农桑生产之效率。”
“可儒学呢,虽有教人向善之理,却也多有对百姓的束缚。诸多繁文缛节,让百姓行事多有顾忌。
再者,儒学对经济推动着实有限。它多注重道德文章,于民生实际的生产、商贸往来等方面,难有直接助力。
反观新学,能实实在在地让百姓日子富足,让社会向前发展。如此一比较,姨母自然觉得新学更好。”
朱高炽皱着眉头,认真说道:“姨母,儒学的教化之功万不可小觑。自上古以来,儒学便教导世人知礼仪、明廉耻,使人与人之间相处有规可循。于百姓而言,它是道德的指引,能让一家之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若人人皆遵儒学之道,社会便如井然有序之棋局,何来纷争乱象?且不说其对人心的滋养,便是这稳定社会之功,也非比寻常。至于经济,社会稳定方有发展之基,儒学奠定此基,其间接推动作用不可忽视。怎能说儒学多为束缚,于经济无助力呢?”
徐妙锦伸手轻轻点了点朱高炽的额头,抿嘴笑道:“傻孩子,若人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礼义廉耻?肚子空空,哪有力气去讲究那些。你呀,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