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学问之争-《大明辽国公》

  常宁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表哥,话可不能这般讲。四书五经,修齐治平固然重要,然时代变迁,多学些旁的学问,于治国理政亦有补益。

  就说这物理,知晓重物落地之理,可改进建筑工艺,让房屋更坚固;明白水车转动之道,能优化水利设施,灌溉更多农田,此皆关乎民生。

  再说化学,金属冶炼之法精进,兵器农具更为精良,于国之武备、农事皆有大益。火药制作探究透彻,战时能发挥更大威力,保家卫国。

  如今世界广阔,奇技淫巧虽为小道,却能推动大国发展。咱不能因循守旧,抱着老理儿不放。多学一分这些学问,便多一分强国富民的本事,表哥莫要小瞧了它们。”

  朱高炽眉头紧皱,语气坚定地回应道:“表弟,你所言虽有几分道理,然经史子集乃我华夏千年传承之正统,不可轻易置喙。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凭此安邦定国、教化万民。

  经者,载圣人之道,为天下之纲常;史者,记兴衰荣辱,可鉴古知今。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朝亦奉为圭臬。这些所谓物理、化学,不过是些奇巧之术,能解一时之需,却难成治国之基。

  治国理政,重在人心教化,以仁义道德服人,以经史智慧育人。若人人皆去钻研这些新奇之学,恐人心浮躁,忘却根本。咱们身为国之栋梁,当以传承正统为己任,切不可舍本逐末,沉迷于旁门之技。”

  常宁直视朱高炽,问道:“表哥,你且看辽东,凭借物理、化学、数学等学问,如今发展得蒸蒸日上,已然成为大明数一数二的经济要地。再瞧瞧北平,想来仍是依着儒家思想治理地方,可怎地不见北平比辽东强呢?

  辽东因这些学问,工坊里器械精巧,产量大增;港口船只构造改良,航运愈发兴旺。百姓凭此技艺,谋得生路,地方税收亦丰。反观北平,虽有儒家教化,可在这日新月异的世道里,却不见突出的发展。

  若经史子集才是唯一正统,那北平理当远超辽东才是。但事实摆在眼前,一味守着旧规,不接纳新学,怕是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表哥,难道不应重新思量思量么?”

  朱高炽面色一沉,说道:“表弟,辽东发展或许得益于这些新奇之学,可北平乃我大明重要之地,以儒家思想治之,重在教化人心,根基稳固。这发展岂能用一时经济衡量?儒家之道,是为长远,使百姓知礼义、明廉耻,此乃国之根本。”

  常宁拱手反驳:“表哥,根基稳固诚然重要,可若无经济支撑,百姓生活困苦,谈何礼义廉耻?辽东借新学之力,让百姓富足,此为务实之举。若只重教化,不顾民生,恐本末倒置。”

  朱高炽眉头紧皱,提高声调:“你这是本末颠倒!教化民众,方能长治久安。经济之事,不过是细枝末节,怎能凌驾于儒家正统之上?”

  常宁也激动起来:“表哥此言差矣!百姓衣食无着,何来长治久安?新学于民生有益,就应大力推广,不应拘于旧规。”

  二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愈发激烈。

  坐在一旁的常静,实在听不下去,突然高声叫道:“行了,你们别吵啦!表哥,我俩还得做功课呢,你能不能别在这儿搅和?要是做不完,回头父亲知道了,可是要数落我们的。”

  朱高炽这才回过神来,发觉自己一时激动,有些失态,赶忙赔礼道:“表弟表妹,实在对不住,是我一时鲁莽,搅了你们做功课,还望莫要怪罪。”

  言罢,朱高炽便轻步退出了书房,顺手带上了门,只留常宁与常静在屋内。

  到晚膳时分,常宁与常静对朱高炽爱答不理。这情景,正巧被徐妙云瞧在眼里,她心下犯起嘀咕,寻思着:莫不是高炽又闯出什么祸事,惹得表弟表妹不快了?

  回到徐妙锦的庭院,徐妙云便将朱高炽唤至跟前,问道:“高炽,今日你莫不是招惹表弟表妹了?”

  朱高炽赶忙说道:“母妃,今儿个我与表弟不过是在争论,究竟是儒学好,还是辽东那些新学好,纯粹是辩理儿,可没招惹他们。”

  徐妙云好奇道:“哦?且与母妃细细讲讲,你们今儿都辩了些啥?”

  朱高炽不敢隐瞒,遂将在书房里那场辩论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

  徐妙云听完,开口问道:“高炽,你当真觉着,儒学定比那辽东新学好?”

  朱高炽一脸正色,侃侃而谈:“母妃,儒学传承千载,历经无数贤士大儒钻研传承,乃是华夏文明之根本。古往今来,多少盛世皆以儒学为纲,治国理政、教化万民,这悠悠历史便是铁证。

  昔日汉武帝独尊儒术,国家昌盛,四夷宾服;我朝亦尊崇儒学,方有如今太平景象。反观辽东新学,兴起时日尚短,虽在某些技艺方面略有成效,可怎能与传承千年的儒学相提并论?

  儒学教人以礼义廉耻,重在塑造人心,此乃长治久安之道。新学不过着眼于器物之变、技艺之巧,虽能带来一时便利,却难以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根基。儿臣以为,儒学之厚重深远,绝非新学可比拟。”

  徐妙云神色郑重,说道:“那你可曾见,历史上哪曾有过这水泥路?又哪曾有盖州、辽东如今这许多新奇景象?辽东本是苦寒之地,短短数年,便改天换地,过往哪个朝代能做到这般?”

  朱高炽拱手,态度坚决:“母妃,儿臣以为,儒学乃正统,是我等理应研习之根本。数千年来,它维系着家国纲常,塑造士人之德。

  辽东那些新学,虽让其地有所变化,却多为奇技淫巧。普通百姓学之,或可改善生计。但我皇家子弟,身负家国重任,所学当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大道为主。

  旁枝末学,纵有小用,何需我等染指?倘若皇家皆沉迷于此,恐失治国理政之根本,忘却祖宗基业与天下苍生之托。儿臣坚信,唯有儒学,方能保我大明江山永固,万代昌盛。”

  徐妙云听了这话,不禁幽幽叹了口气,心下暗自思忖,自家这儿子,怕是被那些腐儒给深深荼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