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也能燃烧?”
正在冲锋中的袁军敢死士们都惊呆了。他们虽然是敢死之士,但毕竟不是塔防游戏里的僵尸。
汽油能在水面上燃烧的事情,袁军中还只有少数将领听说过。虽然在攻打邯郸时,有些汽油曾在水面上燃烧,但邯郸的袁军全都投降了王通。不排除袁军中有人听说过这方面的传言,但却没人亲眼看到过。
而且,这些敢死之士都是新招的。这些新招来的敢死之士,根本就没有人见识过这种情况。因此,在看到雨水中突然出现一堵火墙时,他们都惊呆了。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
水克火,难道是错的?
很多人看着眼前的大火,陷入了沉思……
如图所示:
……
(附录图片:沉思。)
……
冲锋中的袁军敢死士们停了下来。
而就在此时,
营寨的栅墙之上又传来一声大喊:“连弩,射!”
随着这一声大喊,早就在栅墙后待命的弩兵们,扣动了手中弩机上的悬刀(扳机),弩矢一支接着一支从弩匣中射出。
密集的弩矢,带着疾风,一波紧接着一波,呼啸着扑向火墙后的袁军敢死士。将冲在前面的袁军敢死士清空了一大片。
仅是这几波弩矢,就带走了四五百名敢死士的性命,还有无数中箭未死的敢死士们在地上痛苦地哀嚎翻滚。
后面的敢死士们也终于害怕了,就连那些混在敢死士中的督战队员们,也停止了执行战场纪律。因为,如此密集的弩矢,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短暂的发愣之后。
便有人开始不要命的返身往后跑。有了人带头,心里已经崩溃的袁军士卒们,便也都跟着往后跑。
袁军的这一波夜袭,就这样被轻松挫败了。
……
王通这一次用的是连弩。
连弩并非诸葛亮发明。
我国的连弩,在秦朝时就有了,史载韩非子曾制连弩。只是因为连弩有两个缺点,而被淘汰使用。
其一,连弩体积太大。
连弩不是单兵武器,需要几名士卒同时操作。包括诸葛连弩在内,都不是单兵武器。这就是诸葛连弩后来也被淘汰的原因。
其二,箭矢消耗太大。
就如同李鸿章买机枪一样,听说一分钟可射击700发,李鸿章直接说不买。因为后勤负担不起,没那么多子弹可供消耗。
而王通的这个连弩,其实就是在秦连弩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它改成类似于诸葛连弩的模样。
弩匣容量10支,由三人配合操作。
名称就叫:“王氏连弩”。
这是王通在此次出征前鼓捣出来的东西,当时只做出了一架样机,还没来得及量产便出征了。临出征前,王通将样机交给郑浑,叮嘱郑浑尽快打造一批送来军中。
然后,就在五天前,郑浑给王通送来了1000架。刚好在这场战斗中派上了用场。
一千架连弩,共一万支弩。
在不到15秒的时间内全部射完,这样的打击,颠覆了袁军所有人的认知。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袁军很快就崩溃了。
看着亡命奔逃的袁军,王通也没有下令追去。
原因很简单。
因为王通身边并没有多少军队,仅仅只有六千人。其它的军队,全都分配出去,执行别的任务去了。
……
就在王通的城北营寨受到夜袭的同时,袁军也对由高顺驻守的城西营寨和徐晃驻守的城东营寨,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对于城西和城东营寨,袁尚各动用了一万军队。而且,进攻也是非常猛烈,双方在城外的旷野上,展开了一场大战。
与此同时,城南的大门也打开了。无数的世家士族们,骑着战马或乘着马车,从南门出城,向南逃窜。
这些人被告知:
其一,王通占领邺城之后,会对支持袁尚的世家进行清洗。想活命就得逃出邺城。
其二,王通用的是“围三阙一”,城南方向没有王通的军队。
其三,袁尚会派出军队攻打城北、城西、城东的敌军,拖住敌军的主力,为世家士族们的逃离争取时间。
于是,惶恐不安的世家士族们,尽皆拖家带口,趁着王通的军队被拖住,出了南门,向南狂逃。
……
这就是司马懿献给袁尚的计谋。
类似于原本历史上,刘备逃离新野的策略。十几万新野百姓跟着刘备一起逃命,那其实不是逃命,而是在给刘备做“肉盾”。
没有那十几万百姓遮蔽道路,也许刘备根本就躲不过曹军虎豹骑的追杀。
刘备的那个逃命计划,大概率是诸葛亮的主意。
而如今袁尚的这个逃跑计划,则是汉末历史上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所献。
不过袁尚的主力,却没有从南门突围。
而是去了东南角!
当其它四座城门都有所行动时,袁尚的主力军队三万余人,悄悄地在邺城的东南角,拆掉了一小段城墙,趁着夜色的掩护,偷偷摸摸地潜行出城,悄悄地向东南方向而去。
……
先说向南逃窜的那些世家士族们。
那些人并非有组织的军队,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车队。出了城之后,便没了统一的指挥,各自向南狂逃,如同放了羊似的。
往南行了大约五六里时。
突然!
战鼓之声从前面响起,随着这战鼓之声响起,无数的火把出现在前面的夜色中。
一支庞大的军队挡在了前面。当先一人,身材高大,脸色严峻。骑在高大的战马之上,不怒自威。
身后的帅旗迎风飘扬。
那帅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高”字,这是王通帐下的得力大将高顺!
原来,高顺并没有在城西的营寨。
城西的营寨,高顺只留下了五千人马守卫着营寨。而其余的一万五千人,则趁着夜色的掩护,被高顺带到了城南外的官道附近埋伏了起来。
这些逃跑的世家士族们大惊,有的一见前面有敌军挡道,便往官道两侧的旷野逃窜。
不过,很快,官道两侧的旷野中,也亮起了无数的火把。高顺的一万五千人马,可不是全都挡在前面,而是分成三部分,将他们围在中间。
“杀无赦!”
高顺的语气冰冷,手中的战刀向前一指,下达了屠杀的命令。
……
正在冲锋中的袁军敢死士们都惊呆了。他们虽然是敢死之士,但毕竟不是塔防游戏里的僵尸。
汽油能在水面上燃烧的事情,袁军中还只有少数将领听说过。虽然在攻打邯郸时,有些汽油曾在水面上燃烧,但邯郸的袁军全都投降了王通。不排除袁军中有人听说过这方面的传言,但却没人亲眼看到过。
而且,这些敢死之士都是新招的。这些新招来的敢死之士,根本就没有人见识过这种情况。因此,在看到雨水中突然出现一堵火墙时,他们都惊呆了。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
水克火,难道是错的?
很多人看着眼前的大火,陷入了沉思……
如图所示:
……
(附录图片:沉思。)
……
冲锋中的袁军敢死士们停了下来。
而就在此时,
营寨的栅墙之上又传来一声大喊:“连弩,射!”
随着这一声大喊,早就在栅墙后待命的弩兵们,扣动了手中弩机上的悬刀(扳机),弩矢一支接着一支从弩匣中射出。
密集的弩矢,带着疾风,一波紧接着一波,呼啸着扑向火墙后的袁军敢死士。将冲在前面的袁军敢死士清空了一大片。
仅是这几波弩矢,就带走了四五百名敢死士的性命,还有无数中箭未死的敢死士们在地上痛苦地哀嚎翻滚。
后面的敢死士们也终于害怕了,就连那些混在敢死士中的督战队员们,也停止了执行战场纪律。因为,如此密集的弩矢,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短暂的发愣之后。
便有人开始不要命的返身往后跑。有了人带头,心里已经崩溃的袁军士卒们,便也都跟着往后跑。
袁军的这一波夜袭,就这样被轻松挫败了。
……
王通这一次用的是连弩。
连弩并非诸葛亮发明。
我国的连弩,在秦朝时就有了,史载韩非子曾制连弩。只是因为连弩有两个缺点,而被淘汰使用。
其一,连弩体积太大。
连弩不是单兵武器,需要几名士卒同时操作。包括诸葛连弩在内,都不是单兵武器。这就是诸葛连弩后来也被淘汰的原因。
其二,箭矢消耗太大。
就如同李鸿章买机枪一样,听说一分钟可射击700发,李鸿章直接说不买。因为后勤负担不起,没那么多子弹可供消耗。
而王通的这个连弩,其实就是在秦连弩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它改成类似于诸葛连弩的模样。
弩匣容量10支,由三人配合操作。
名称就叫:“王氏连弩”。
这是王通在此次出征前鼓捣出来的东西,当时只做出了一架样机,还没来得及量产便出征了。临出征前,王通将样机交给郑浑,叮嘱郑浑尽快打造一批送来军中。
然后,就在五天前,郑浑给王通送来了1000架。刚好在这场战斗中派上了用场。
一千架连弩,共一万支弩。
在不到15秒的时间内全部射完,这样的打击,颠覆了袁军所有人的认知。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袁军很快就崩溃了。
看着亡命奔逃的袁军,王通也没有下令追去。
原因很简单。
因为王通身边并没有多少军队,仅仅只有六千人。其它的军队,全都分配出去,执行别的任务去了。
……
就在王通的城北营寨受到夜袭的同时,袁军也对由高顺驻守的城西营寨和徐晃驻守的城东营寨,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对于城西和城东营寨,袁尚各动用了一万军队。而且,进攻也是非常猛烈,双方在城外的旷野上,展开了一场大战。
与此同时,城南的大门也打开了。无数的世家士族们,骑着战马或乘着马车,从南门出城,向南逃窜。
这些人被告知:
其一,王通占领邺城之后,会对支持袁尚的世家进行清洗。想活命就得逃出邺城。
其二,王通用的是“围三阙一”,城南方向没有王通的军队。
其三,袁尚会派出军队攻打城北、城西、城东的敌军,拖住敌军的主力,为世家士族们的逃离争取时间。
于是,惶恐不安的世家士族们,尽皆拖家带口,趁着王通的军队被拖住,出了南门,向南狂逃。
……
这就是司马懿献给袁尚的计谋。
类似于原本历史上,刘备逃离新野的策略。十几万新野百姓跟着刘备一起逃命,那其实不是逃命,而是在给刘备做“肉盾”。
没有那十几万百姓遮蔽道路,也许刘备根本就躲不过曹军虎豹骑的追杀。
刘备的那个逃命计划,大概率是诸葛亮的主意。
而如今袁尚的这个逃跑计划,则是汉末历史上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所献。
不过袁尚的主力,却没有从南门突围。
而是去了东南角!
当其它四座城门都有所行动时,袁尚的主力军队三万余人,悄悄地在邺城的东南角,拆掉了一小段城墙,趁着夜色的掩护,偷偷摸摸地潜行出城,悄悄地向东南方向而去。
……
先说向南逃窜的那些世家士族们。
那些人并非有组织的军队,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车队。出了城之后,便没了统一的指挥,各自向南狂逃,如同放了羊似的。
往南行了大约五六里时。
突然!
战鼓之声从前面响起,随着这战鼓之声响起,无数的火把出现在前面的夜色中。
一支庞大的军队挡在了前面。当先一人,身材高大,脸色严峻。骑在高大的战马之上,不怒自威。
身后的帅旗迎风飘扬。
那帅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高”字,这是王通帐下的得力大将高顺!
原来,高顺并没有在城西的营寨。
城西的营寨,高顺只留下了五千人马守卫着营寨。而其余的一万五千人,则趁着夜色的掩护,被高顺带到了城南外的官道附近埋伏了起来。
这些逃跑的世家士族们大惊,有的一见前面有敌军挡道,便往官道两侧的旷野逃窜。
不过,很快,官道两侧的旷野中,也亮起了无数的火把。高顺的一万五千人马,可不是全都挡在前面,而是分成三部分,将他们围在中间。
“杀无赦!”
高顺的语气冰冷,手中的战刀向前一指,下达了屠杀的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