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军令部的质问-《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

  三天后,军令部次长亲自登门。这位戴着金丝眼镜的黄埔系将领,进门时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于将军,徐州方面报告,你部第五十一军擅自撤离防区,致使共军控制陇海线重要据点。\"次长将一纸公文拍在茶几上,\"委座震怒!\"

  于学忠慢条斯理地沏着茶:\"次长可曾去过台儿庄?\"

  \"现在不是怀旧的时候!\"

  \"当年在那里,\"于学忠仿佛没听见对方的怒吼,\"有个小兵叫赵大柱,辽阳人。鬼子坦克冲上来时,他抱着集束手榴弹钻到了车底下。\"他将茶杯轻轻推到对方面前,\"他有个遗愿,希望骨灰能回老家。可到现在,东北还在苏联人手里。\"

  次长的表情微微松动,但很快又强硬起来:\"于将军,请立即飞往前线整顿部队!否则...\"他意有所指地看了看墙上张学良的照片,\"历史教训,不可不察。\"

  当夜,于学忠召集了五名最信任的旧部。客厅窗帘紧闭,收音机调至最大音量播放着京剧《空城计》。

  \"诸位,\"他展开军事地图,\"这是明天要下达的作战命令。\"他手指划过一条从徐州向北的进攻路线,\"但我要你们这样做——\"

  李振唐突然咳嗽一声,指了指天花板。于学忠会意,转而说道:\"王军长,你部负责保护铁路沿线物资仓库,务必严防共军破坏。\"

  他在纸上写下真正的指令,然后传给每个人看:各部保持防御态势,避免主动交火,秘密收容不愿内战的散兵。

  当最后一位军官离开时,东方已现鱼肚白。于学忠站在庭院里,看着启明星渐渐隐没在晨光中。石榴树下,几只蚂蚁正齐心协力搬运着一片比它们身体大数倍的落叶。

  次日中午,白市驿机场戒备森严。于学忠的专机旁,一队宪兵正在做最后检查。突然,三辆黑色轿车疾驰而来,为首的车上跳下军统局那位以铁腕着称的戴处长。

  \"于将军,抱歉打扰。\"戴处长笑容可掬,眼中却寒光闪烁,\"刚接到举报,说有通共分子混入了你的随行人员。\"

  李振唐握紧了腰间手枪,被于学忠一个眼神制止。他平静地张开双臂:\"请便。\"

  搜查持续了四十分钟。宪兵们翻遍了每个行李箱,甚至拆开了那包山东烟丝——里面的微型胶卷早已不见踪影。最终,戴处长不得不挥手放行。

  当飞机冲破云层时,于学忠从舷窗望下去,重庆笼罩在一片雾气中,就像这个国家的未来一样模糊不清。他摸了摸胸口暗袋里的胶卷,那里有山东老部下传来的最新布防图,以及一份特殊的请求。

  徐州司令部里,军官们神色各异。于学忠环视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面孔,有些人眼中是期待,有些是恐惧,更多的是困惑。

  \"诸位,\"他展开正式作战命令,\"即日起,各部按计划向北推进,务于月底前打通津浦线。\"

  会议结束后,他单独留下了三位师长。当门关上后,他撕碎了那份命令,取出一张手绘地图:\"真实任务是:一团控制机场,二团保护军火库,三团在运河沿线设防。\"他顿了顿,\"没有我的亲笔手令,一兵一卒不得越过分界线。\"

  最年轻的陈师长涨红了脸:\"总座,这...这是抗命啊!\"

  \"不,\"于学忠平静地说,\"这是救命。救弟兄们的命,救这个国家的命。\"

  一周后,紧急召见令送到了徐州。于学忠知道,他精心布置的拖延战术已经引起了最高层的怀疑。

  在飞往南京的专机上,他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家人,嘱咐长子若有不测,立即携全家避居香港;另一封给那位山东商人,只有八个字:\"所托之事,必当尽力。\"

  明故宫机场上,迎接他的不是往日的参谋军官,而是全副武装的宪兵队。为首的军官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夕阳将中山陵的台阶染成血色。身影被拉得很长。

  \"孝侯,你还记得二十年前在广州,我对你说过什么?\"

  于学忠注视着陵墓上\"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眼中寒光乍现:\"那你在徐州搞什么名堂?!\"一份电报摔在于学忠脚下,上面记录着他部下与八路军秘密接触的情报。

  秋风吹过松林,发出呜咽般的声响。于学忠缓缓弯腰拾起电报,动作因腰伤而略显迟缓:打鬼子死了六万。现在活着的,不能再死在自己人手里了。\"

  地上,\"你也要学张学良吗?\"

  \"汉卿错在方法,不在初衷。\"于学忠抬起头,直视对方眼睛,\"如今举国渴望和平,若强行用兵...\"

  \"从今天起,你不再是军人!\"

  三天后,于学忠独自登上了开往重庆的客轮。甲板上,他将军装上的将星一颗颗摘下,抛入滚滚长江。最后一颗星徽在掌心停留片刻,最终被他收入怀中——那是1928年东北易帜时,少帅亲手为他戴上的。

  李振唐在码头迎接他时,发现老长官的背似乎更驼了,但眼神却比数月前更加清明。

  \"总座...\"

  \"叫先生吧。\"于学忠笑了笑,\"从今天起,我就是个种田的老头了。\"

  当夜,重庆郊外一处僻静的院落里,于学忠在灯下写下了第三封信。这封信没有署名,没有地址,只有寥寥数语:\"东北军血脉,当为苍生惜。鲁苏旧部,皆听君调遣。\"

  信使趁着夜色离去时,带走的还有那份山东布防图的复件。于学忠站在门前,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影,仿佛又看到了沂蒙山的轮廓。在那里,无数英魂仍在守望这片他们用鲜血浇灌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