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的秋雨总是来得突然。于学忠站在军事参议院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外面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路。1945年10月的重庆,空气中还弥漫着抗战胜利的喜悦,但在他眼中,这座陪都的天空却比战时更加阴郁。
\"报告!南京急电!\"
副官李振唐的声音将他从思绪中拉回。这位跟随他二十年的老部下,鬓角也已泛白,但军姿依旧挺拔如松。于学忠接过电报,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摩挲,仿佛能透过这薄薄的纸张感受到千里之外金陵城里的暗流涌动。
\"备车,去曾家岩。\"他简短地命令道,将电报折好放入军装内袋。那里还装着另一份文件——三天前收到的山东老部下密信,报告着津浦铁路沿线国共两军摩擦加剧的消息。
雨水敲打在轿车顶篷上,如同远方战鼓的闷响。透过模糊的车窗,于学忠看到街道两旁庆祝胜利的横幅已被雨水浸透,红纸黑字晕染开来,像极了干涸的血迹。
会议室里的空气凝固得几乎能拧出水来。长桌尽头,那位身着五星上将制服的领袖背对着众人,正凝视墙上巨大的作战地图。于学忠注意到,代表日军投降区域的蓝色标记正在被一个个红色小旗取代。
\"孝侯来了。\"领袖转过身,脸上挂着公式化的微笑,\"山东情况你最熟悉,说说看。\"
于学忠缓步走向地图,手杖在地板上发出规律的叩响。他的目光扫过沂蒙山区、微山湖畔那些熟悉的地名,眼前浮现出当年与日寇周旋的日日夜夜。
\"鲁南地形复杂,民众经年抗战,心向统一。\"他声音沉稳,\"若贸然用兵,恐生变故。\"
角落里传来一声冷笑。那位以\"小委员长\"着称的陈姓将领把玩着手中的红蓝铅笔:\"于将军莫不是被共党吓破了胆?如今美式装备源源不断,正是犁庭扫穴之时!\"
于学忠没有立即反驳。他慢慢从内袋取出那份电报,平铺在桌面上:\"今晨接报,八路军已控制津浦线济南至泰安段。我军若强行推进,必遭沿途袭扰。\"他指向地图上几处关隘,\"这些地方,当年我们与日寇血战之处,如今...\"
\"够了!\"领袖突然拍案而起,\"我要听的是作战方案,不是长他人志气!孝侯,你明日就飞徐州,亲自督战!\"
深夜的寓所书房,台灯在墙面上投下巨大的阴影。于学忠摘下眼镜,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桌上摊开着两份文件:一份是刚送达的作战命令,要求他率部北上\"收复失地\";另一份是泛黄的旧照片,上面是1936年西安事变前与少帅张学良的合影。
\"总座,王军长求见。\"李振唐轻声通报。
于学忠眉头微皱。这位王姓军长是他旧部,如今驻防徐州,按理说不该擅离职守。当风尘仆仆的军官被引入书房时,于学忠立刻察觉到了异常——对方眼中布满血丝,制服第三颗纽扣位置别着一枚不起眼的铜质徽章,那是东北军老兵的暗记。
\"徐州情况如何?\"于学忠示意副官守在门外。
王军长从贴身处取出一封密信:\"各部弟兄都不愿打内战。昨天...昨天三团两个连集体投共了。\"他声音嘶哑,\"总座,我们打鬼子死了那么多兄弟,现在却要对自己人开枪...\"
于学忠沉默地走到窗前。雨已经停了,月光照在庭院里那株从山东移栽来的石榴树上,果实累累欲坠。他突然想起1938年在台儿庄,那个用身体堵住机枪眼的东北籍士兵临终前的眼神。
次日上午,于学忠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迟了飞往徐州的行程。他换上便装,在两名亲信护送下,乘车来到嘉陵江边一处僻静的茶楼。
二楼雅间里,早有一位商人打扮的中年人等候。见他们进来,那人立即起身,右手拇指与食指微微分开——这是当年鲁苏战区与八路军联络的暗号。
\"于总司令别来无恙。\"来人递上一包山东产的烟丝,\"这是罗政委托我带给您的。\"
于学忠接过烟丝,指尖感受到里面藏着的东西。他没有立即拆开,而是问道:\"沂蒙山的乡亲们可好?\"
\"多亏总司令当年留下的种子,如今漫山遍野都是高粱。\"对方意味深长地回答,\"只是最近常有飞机来撒药,庄稼死了不少。\"
谈话持续了不到二十分钟。临走时,商人留下一个藤箱,说是\"山东土产\"。于学忠回到寓所后打开,最上层是几包煎饼和大枣,被俘东北军军官的下落。
\"报告!南京急电!\"
副官李振唐的声音将他从思绪中拉回。这位跟随他二十年的老部下,鬓角也已泛白,但军姿依旧挺拔如松。于学忠接过电报,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摩挲,仿佛能透过这薄薄的纸张感受到千里之外金陵城里的暗流涌动。
\"备车,去曾家岩。\"他简短地命令道,将电报折好放入军装内袋。那里还装着另一份文件——三天前收到的山东老部下密信,报告着津浦铁路沿线国共两军摩擦加剧的消息。
雨水敲打在轿车顶篷上,如同远方战鼓的闷响。透过模糊的车窗,于学忠看到街道两旁庆祝胜利的横幅已被雨水浸透,红纸黑字晕染开来,像极了干涸的血迹。
会议室里的空气凝固得几乎能拧出水来。长桌尽头,那位身着五星上将制服的领袖背对着众人,正凝视墙上巨大的作战地图。于学忠注意到,代表日军投降区域的蓝色标记正在被一个个红色小旗取代。
\"孝侯来了。\"领袖转过身,脸上挂着公式化的微笑,\"山东情况你最熟悉,说说看。\"
于学忠缓步走向地图,手杖在地板上发出规律的叩响。他的目光扫过沂蒙山区、微山湖畔那些熟悉的地名,眼前浮现出当年与日寇周旋的日日夜夜。
\"鲁南地形复杂,民众经年抗战,心向统一。\"他声音沉稳,\"若贸然用兵,恐生变故。\"
角落里传来一声冷笑。那位以\"小委员长\"着称的陈姓将领把玩着手中的红蓝铅笔:\"于将军莫不是被共党吓破了胆?如今美式装备源源不断,正是犁庭扫穴之时!\"
于学忠没有立即反驳。他慢慢从内袋取出那份电报,平铺在桌面上:\"今晨接报,八路军已控制津浦线济南至泰安段。我军若强行推进,必遭沿途袭扰。\"他指向地图上几处关隘,\"这些地方,当年我们与日寇血战之处,如今...\"
\"够了!\"领袖突然拍案而起,\"我要听的是作战方案,不是长他人志气!孝侯,你明日就飞徐州,亲自督战!\"
深夜的寓所书房,台灯在墙面上投下巨大的阴影。于学忠摘下眼镜,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桌上摊开着两份文件:一份是刚送达的作战命令,要求他率部北上\"收复失地\";另一份是泛黄的旧照片,上面是1936年西安事变前与少帅张学良的合影。
\"总座,王军长求见。\"李振唐轻声通报。
于学忠眉头微皱。这位王姓军长是他旧部,如今驻防徐州,按理说不该擅离职守。当风尘仆仆的军官被引入书房时,于学忠立刻察觉到了异常——对方眼中布满血丝,制服第三颗纽扣位置别着一枚不起眼的铜质徽章,那是东北军老兵的暗记。
\"徐州情况如何?\"于学忠示意副官守在门外。
王军长从贴身处取出一封密信:\"各部弟兄都不愿打内战。昨天...昨天三团两个连集体投共了。\"他声音嘶哑,\"总座,我们打鬼子死了那么多兄弟,现在却要对自己人开枪...\"
于学忠沉默地走到窗前。雨已经停了,月光照在庭院里那株从山东移栽来的石榴树上,果实累累欲坠。他突然想起1938年在台儿庄,那个用身体堵住机枪眼的东北籍士兵临终前的眼神。
次日上午,于学忠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迟了飞往徐州的行程。他换上便装,在两名亲信护送下,乘车来到嘉陵江边一处僻静的茶楼。
二楼雅间里,早有一位商人打扮的中年人等候。见他们进来,那人立即起身,右手拇指与食指微微分开——这是当年鲁苏战区与八路军联络的暗号。
\"于总司令别来无恙。\"来人递上一包山东产的烟丝,\"这是罗政委托我带给您的。\"
于学忠接过烟丝,指尖感受到里面藏着的东西。他没有立即拆开,而是问道:\"沂蒙山的乡亲们可好?\"
\"多亏总司令当年留下的种子,如今漫山遍野都是高粱。\"对方意味深长地回答,\"只是最近常有飞机来撒药,庄稼死了不少。\"
谈话持续了不到二十分钟。临走时,商人留下一个藤箱,说是\"山东土产\"。于学忠回到寓所后打开,最上层是几包煎饼和大枣,被俘东北军军官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