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旨太监展开明黄的圣旨,用他那特有的尖细嗓音,高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曰:国子监生孔长瑞,于西山教化有方,经世致用,堪为表率,朕心甚慰。特召其即刻入宫觐见,另有重用,钦此!”
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孔长瑞缓缓直起身,接过那份承载着天子意志的圣旨。
他抬起头,看向京城的方向,又回头看了看身后那一张张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脸庞。
他知道。
这一去,风云将起。
这一去,或许是青云直上的通天大道,或许,是万劫不复的刀山火海。
而这所有人的命运,从这一刻起,都将与他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
文华殿。
金碧辉煌,香炉里燃着顶级的龙涎香,烟气袅袅,将殿内的一切都熏得矜贵而疏离。
当孔长瑞踏入这座代表着大夏权力中枢的殿堂时,整个大殿的空气都仿佛凝滞了一瞬。
他穿着一身粗布短打,洗得已经发白,却依旧掩不住那股子风尘仆仆。裤脚卷着,脚上一双半旧的布鞋,还沾着几点尚未干透的黄泥。他就这样,带着一身西山旷野的泥土气息,和一股子烈日晒过的味道,闯进了这个由锦衣玉带和金玉珠光构筑的世界。
满朝文武,皆是衣冠楚楚,他们站在光滑如镜的金砖上,如同庙堂里供奉的精致泥塑。
孔长瑞深吸一口气,龙涎香的味道钻入鼻腔,奇异地让他想起了西山雨后泥土的芬芳。他知道,从踏入这扇门开始,他便不是一个人,身后站着西山数千百姓的殷切期盼。所以,他必须摒除一切杂念,将所有的心神,都化作最锋利的武器。
此刻,那些泥塑活了过来。
他们的目光,像无数根看不见的线,齐刷刷地缠绕在孔长瑞身上。
鄙夷、好奇、嫉妒……以及一丝藏在眼底深处,不易察觉的恐惧。
户部尚书暗自冷哼,心想这就是那个让自己损失了几十个钱袋子的泥腿子?工部侍郎则轻蔑地瞥了一眼他脚上的黄泥,彷佛那是什么秽物。
这个泥腿子,就是那个搅动了京城风云的孔长瑞?就是那个让户部、工部、顺天府几十颗脑袋搬家,还让陛下派去御医,赐下金牌的幸运儿?
凭什么?就凭他会种地?会修路?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少自诩清流的文官,嘴角已经挂上了毫不掩饰的冷笑,鼻子里发出的轻哼,在这死寂的大殿里,格外清晰。他们已经准备好了最刻薄的言辞,准备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如何在天子面前出丑。
孔长瑞对这些目光恍若未闻。
他目不斜视,一步一步,走得沉稳而坚定。那双沾着泥点的布鞋,踩在光可鉴人的金砖上,竟没有发出半点声响,却又好像每一步都重重地踏在了所有人的心口上。
他走到殿中,停下。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诚惶诚恐,也没有左顾右盼。他只是安静地站着,像一棵在山野里长了百年的松树,挺拔,沉默,自有一股风骨。
龙椅之上,李睿看着他,看着他那身与这座大殿格格不入的装束,看着他那双在西山烈日下晒得黝黑,却依旧清澈明亮的眼睛。
“免礼吧。”年轻的帝王随意地挥了挥手,声音平静,听不出喜怒。
殿内的气氛,瞬间绷紧到了极点。
来了!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竖起了耳朵。他们知道,正戏要开场了。陛下召他来,必定是为了那被鲸吞的四十五万两白银!一场牵连甚广、足以让京城官场血流成河的惊天大案,就要拉开序幕了!
户部尚书的后背已经湿透,工部侍郎的双腿开始微微发抖。他们都在等待,等待那雷霆之怒的降临。
然而,李睿开口问的第一个问题,却让所有人脑子都宕机了。
“西山矿村,如今有多少孩童入学?”
什么?入学?
满朝文武,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懵了。他们怀疑自己听错了。陛下把这个泥腿子从西山叫回来,不问贪腐,不问钱粮,居然问村里的娃娃上学这种屁事?这……这是什么路数?
孔长瑞却象是早就料到会有此一问。他微微躬身,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
“回陛下,西山矿村,六岁至十二岁适龄孩童,共计一百三十七人。”
“已入学一百三十七人。”
“入学率,十成。”
“其中,男童八十二人,女童五十五人,无一人辍学。”
他的声音在安静的大殿中回荡,每一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都像一记无形的耳光,狠狠抽在某些人的脸上。
特别是那位专管户籍的户部侍郎,他的脸颊火辣辣的,脑子里飞速运转,试图回忆京城官学的学生数,却只得到一团浆糊。他敢用项上人头担保,他连京城里有多少官学都记不全,更别提一个穷乡僻壤的流民营里有多少野娃娃了!
李睿点了点头,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又问了第二个问题。
“新修的沟渠,能防几分雨?”
满朝文武彻底傻了。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出人意料,那这第二个问题,简直就是离谱!天子!九五之尊的天子!竟然在金銮殿上,跟一个臣子讨论乡下挖沟渠的事情?这传出去,岂不是要被天下人笑掉大牙!这已经不是不务正业了,这简直是……鄙俗!
然而,孔长瑞的回答,再次让所有人闭上了嘴。
“回陛下,西山矿村共新修主干沟渠三条,总长七里三百二十一步。支渠二十七条,总长三十五里一百零八步。”
“沟渠皆以碎石铺底,黄土三七灰土夯实两侧,最深处一丈,最宽处两丈。”
“依学生测算,若遇三日暴雨,可保田地无虞。”
“若遇五日连绵大雨,可保村中八成屋舍不淹。”
“若遇十年一遇之洪水,学生不敢妄言,但至少能为全村百姓,争取到半日撤离之机!”
详尽!太他妈详尽了!连步数都算得清清楚楚!
“奉天承运皇帝,曰:国子监生孔长瑞,于西山教化有方,经世致用,堪为表率,朕心甚慰。特召其即刻入宫觐见,另有重用,钦此!”
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孔长瑞缓缓直起身,接过那份承载着天子意志的圣旨。
他抬起头,看向京城的方向,又回头看了看身后那一张张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脸庞。
他知道。
这一去,风云将起。
这一去,或许是青云直上的通天大道,或许,是万劫不复的刀山火海。
而这所有人的命运,从这一刻起,都将与他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
文华殿。
金碧辉煌,香炉里燃着顶级的龙涎香,烟气袅袅,将殿内的一切都熏得矜贵而疏离。
当孔长瑞踏入这座代表着大夏权力中枢的殿堂时,整个大殿的空气都仿佛凝滞了一瞬。
他穿着一身粗布短打,洗得已经发白,却依旧掩不住那股子风尘仆仆。裤脚卷着,脚上一双半旧的布鞋,还沾着几点尚未干透的黄泥。他就这样,带着一身西山旷野的泥土气息,和一股子烈日晒过的味道,闯进了这个由锦衣玉带和金玉珠光构筑的世界。
满朝文武,皆是衣冠楚楚,他们站在光滑如镜的金砖上,如同庙堂里供奉的精致泥塑。
孔长瑞深吸一口气,龙涎香的味道钻入鼻腔,奇异地让他想起了西山雨后泥土的芬芳。他知道,从踏入这扇门开始,他便不是一个人,身后站着西山数千百姓的殷切期盼。所以,他必须摒除一切杂念,将所有的心神,都化作最锋利的武器。
此刻,那些泥塑活了过来。
他们的目光,像无数根看不见的线,齐刷刷地缠绕在孔长瑞身上。
鄙夷、好奇、嫉妒……以及一丝藏在眼底深处,不易察觉的恐惧。
户部尚书暗自冷哼,心想这就是那个让自己损失了几十个钱袋子的泥腿子?工部侍郎则轻蔑地瞥了一眼他脚上的黄泥,彷佛那是什么秽物。
这个泥腿子,就是那个搅动了京城风云的孔长瑞?就是那个让户部、工部、顺天府几十颗脑袋搬家,还让陛下派去御医,赐下金牌的幸运儿?
凭什么?就凭他会种地?会修路?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少自诩清流的文官,嘴角已经挂上了毫不掩饰的冷笑,鼻子里发出的轻哼,在这死寂的大殿里,格外清晰。他们已经准备好了最刻薄的言辞,准备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如何在天子面前出丑。
孔长瑞对这些目光恍若未闻。
他目不斜视,一步一步,走得沉稳而坚定。那双沾着泥点的布鞋,踩在光可鉴人的金砖上,竟没有发出半点声响,却又好像每一步都重重地踏在了所有人的心口上。
他走到殿中,停下。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诚惶诚恐,也没有左顾右盼。他只是安静地站着,像一棵在山野里长了百年的松树,挺拔,沉默,自有一股风骨。
龙椅之上,李睿看着他,看着他那身与这座大殿格格不入的装束,看着他那双在西山烈日下晒得黝黑,却依旧清澈明亮的眼睛。
“免礼吧。”年轻的帝王随意地挥了挥手,声音平静,听不出喜怒。
殿内的气氛,瞬间绷紧到了极点。
来了!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竖起了耳朵。他们知道,正戏要开场了。陛下召他来,必定是为了那被鲸吞的四十五万两白银!一场牵连甚广、足以让京城官场血流成河的惊天大案,就要拉开序幕了!
户部尚书的后背已经湿透,工部侍郎的双腿开始微微发抖。他们都在等待,等待那雷霆之怒的降临。
然而,李睿开口问的第一个问题,却让所有人脑子都宕机了。
“西山矿村,如今有多少孩童入学?”
什么?入学?
满朝文武,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懵了。他们怀疑自己听错了。陛下把这个泥腿子从西山叫回来,不问贪腐,不问钱粮,居然问村里的娃娃上学这种屁事?这……这是什么路数?
孔长瑞却象是早就料到会有此一问。他微微躬身,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
“回陛下,西山矿村,六岁至十二岁适龄孩童,共计一百三十七人。”
“已入学一百三十七人。”
“入学率,十成。”
“其中,男童八十二人,女童五十五人,无一人辍学。”
他的声音在安静的大殿中回荡,每一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都像一记无形的耳光,狠狠抽在某些人的脸上。
特别是那位专管户籍的户部侍郎,他的脸颊火辣辣的,脑子里飞速运转,试图回忆京城官学的学生数,却只得到一团浆糊。他敢用项上人头担保,他连京城里有多少官学都记不全,更别提一个穷乡僻壤的流民营里有多少野娃娃了!
李睿点了点头,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又问了第二个问题。
“新修的沟渠,能防几分雨?”
满朝文武彻底傻了。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出人意料,那这第二个问题,简直就是离谱!天子!九五之尊的天子!竟然在金銮殿上,跟一个臣子讨论乡下挖沟渠的事情?这传出去,岂不是要被天下人笑掉大牙!这已经不是不务正业了,这简直是……鄙俗!
然而,孔长瑞的回答,再次让所有人闭上了嘴。
“回陛下,西山矿村共新修主干沟渠三条,总长七里三百二十一步。支渠二十七条,总长三十五里一百零八步。”
“沟渠皆以碎石铺底,黄土三七灰土夯实两侧,最深处一丈,最宽处两丈。”
“依学生测算,若遇三日暴雨,可保田地无虞。”
“若遇五日连绵大雨,可保村中八成屋舍不淹。”
“若遇十年一遇之洪水,学生不敢妄言,但至少能为全村百姓,争取到半日撤离之机!”
详尽!太他妈详尽了!连步数都算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