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都曲阜城外,桑林千里,风过叶响如涛。时维春秋,周室衰微,列国争雄。
齐鲁之地的匠人营里,最不起眼的角落,蹲坐着个青衫少年。他名公输般,年方十六,总喜欢与木料为伴。此刻他指尖摩挲着一截桑木,木心已被虫蛀空,只余斑驳纹理,旁人看来早已是烧火的废料,他却视若珍宝,指腹碾过虫蛀的凹痕,眸中似有精光流转。
“般小子!痴看什么?” 监工的皮鞭在木桩上抽得脆响,“太庙横梁的楠木还等着削,再磨蹭,仔细你的骨头!”
公输般抬头,额角汗珠坠在鼻尖,却不急不躁:“李监工,这楠木坚硬,硬砍怕是……”
“怕什么?” 旁边一个络腮胡工匠啐了口唾沫,斧刃在石头上蹭得火星四溅,“咱们匠人凭的是力气,你这细皮嫩肉的,莫不是想偷懒?”
公输般不再言语。他瞧那楠木已有三日了。此木采自泰山深处,合抱之粗,木质坚密如铁,十几个壮汉轮着斧头劈砍三日,不过削去尺许,切口处崩裂如犬牙,哪里有半分宗庙梁柱的规整?他心中暗忖:“天地万物,皆有其性。以蛮力抗之,譬如以卵击石,若顺其势而导之,或有别法。”
这夜,月上中天,营中鼾声如雷。公输般却揣着把柴刀,往南山而去。他记起白日砍柴时,脚边一丛“锯齿草”划破了掌心,那草叶边缘细齿森然,锋利无比。
山风穿林,他寻到那丛茅草,月光下,草叶的尖齿如小刀列阵,轻轻一碰,指腹便泛起血珠。公输般猛地站起,柴刀顿在掌心:“铁能为刃,若仿此草之形,开齿于铁上,劈木岂不如削泥?”
他奔回营地,铁匠铺的炉火尚未全熄。守铺的老铁匠正蜷在草堆里打盹,被他一把拽起:“王伯!快,熔一块熟铁!要薄如蝉翼!”
老铁匠揉着惺忪睡眼:“疯了?这般薄铁,一碰就折,打什么物件?”
“您只管熔!” 公输般眼中火焰灼灼,比炉中炭火更烈。
熟铁在砧上渐成薄片,红得似要滴血。公输般抢过淬火的凿子,左手按铁,右手挥凿,火星溅在他手背上,烫出一个个燎泡,他浑然不觉。凿子起落如飞,铁片边缘渐渐浮现出细密的尖齿,如那茅草叶一般,却更坚更利。
天微亮时,这柄“铁齿”终于成了。公输般提它往太庙工地去,晨光里,那排尖齿闪着寒芒,引得早起的工匠围拢过来。
“这是什么?铁梳子?” 络腮胡工匠嗤笑,“般小子,你是想给木头梳头不成?”
公输般不答,将铁齿按在楠木上,双手紧握两端,猛地一拉!
“刺啦——”
一声锐响划破晨雾,木屑如碎雪纷飞。众人惊得后退半步,只见那坚硬如铁的楠木,竟被这“铁齿”割出一道深痕。公输般再拉再拽,不过半个时辰,原本坑洼的木面竟变得平整如镜,连木纹都清晰可见。
络腮胡工匠张大了嘴,斧头“当啷”落地。监工李头奔过来,伸手抚过木面,又摸了摸那铁齿,忽然对着公输般深揖一礼:“小师傅……不,公输先生,这物件,当真是神了!”
“它叫‘锯’。” 公输般抹去额汗,声音带着少年人的清亮。
消息传入鲁宫时,定公正与大夫论政。闻听有此奇物,定公掷下竹简:“此等巧思,怕是上古‘鲁班’(注:古之巧匠通称)复生,亦不过如此!” 从此,“鲁班”之名渐取代“公输般”,传遍列国。
鲁班的奇巧远不止于此。盖曲阜宫阙时,立柱总难垂直,他取麻绳系墨斗,末端悬一铜锤,绳直如矢,墨线弹出,梁柱便立得端正——此乃“墨斗”,后世木匠开工必先弹线,叫做“定乾坤”。
他见工匠削木后,木面总有毛刺,便取硬木为身,内嵌铁片为刃,推之如行云,木面顿时光润——此为“刨子”。又制“曲尺”,刻“财、病、离、义、官、劫、害、吉”八字,量木时避凶就吉,成了木匠的金科玉律。
最传奇的物件,莫过于“木鸢”。《韩非子》载:“鲁班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传闻此鸢腹有机括,能载人越山渡河。一日,其母好奇,私乘木鸢往会稽,当地人见此物非禽非兽,疑为妖物,竟以石击之,老夫人坠亡。
鲁班抚母尸,泣血三日,将木鸢劈为齑粉。匠人营中自此传下训言:“工巧者,辅人而非役人,过则为祸。”
这训言成了木工行的铁律。他教徒弟“三敬”:敬木、敬器、敬心。见木中有节,必绕行而不硬凿,谓“木亦有灵,当留其气”;用墨斗前必净手,谓“墨线如法,不可污也”;收工时必将工具擦拭整齐,谓“器为手之延伸,当惜之如身”。
鲁班还传下“榫卯”之术,更堪称鬼斧神工。不用一钉,仅以木之凹凸相嵌,便能使梁柱相扣,百年不松。最精妙的“燕尾榫”,似燕尾交合,任凭狂风骤雨,纹丝不动。老木匠言:“此乃鲁班观燕筑巢而悟,万物有灵,皆可为师。”
后世匠人敬他如神,每年六月十六诞辰,必往鲁班庙祭拜。
山西五台山鲁班祠,祭典最是隆重。百余名木匠排成长队,各执浸墨棉线,从祠内牵至山巅工地。一声令下,众人同时弹线,墨痕如黑龙入地,笔直无曲。老匠师领诵:“祖师传线,直如人心;斧凿所及,皆为正道!” 声震山谷。
江南东阳,则以木雕赛会纪念。匠人各携桃木,限时刻牡丹,谁刻得花叶翻卷、栩栩如生,便能得一柄“鲁班刀”。此刀以百年黄杨为鞘,刻“守拙”二字,得主视若性命——盖因“守拙”二字,正是鲁班对匠人的教诲:巧思源于拙行,浮华不如实干。
到了清代,江南重修岳阳楼,主梁总难合缝。掌墨师傅夜梦一白胡子老者,持墨斗在梁上弹线。次日依线锯之,竟从中剖出一窝白蚁,方知木料早被蛀空。师傅叹曰:“祖师虽远,其灵犹在,是在教我们:匠事无小事,察微方得始终。”
如今电锯轰鸣,机器渐代手工,然老木匠工具箱里,总躺着个磨得发亮的墨斗。问其故,答曰:“机器能裁木,不能裁心;能量尺,不能量德。祖师传下的,不止工具,更有规矩。”
齐鲁之地的匠人营里,最不起眼的角落,蹲坐着个青衫少年。他名公输般,年方十六,总喜欢与木料为伴。此刻他指尖摩挲着一截桑木,木心已被虫蛀空,只余斑驳纹理,旁人看来早已是烧火的废料,他却视若珍宝,指腹碾过虫蛀的凹痕,眸中似有精光流转。
“般小子!痴看什么?” 监工的皮鞭在木桩上抽得脆响,“太庙横梁的楠木还等着削,再磨蹭,仔细你的骨头!”
公输般抬头,额角汗珠坠在鼻尖,却不急不躁:“李监工,这楠木坚硬,硬砍怕是……”
“怕什么?” 旁边一个络腮胡工匠啐了口唾沫,斧刃在石头上蹭得火星四溅,“咱们匠人凭的是力气,你这细皮嫩肉的,莫不是想偷懒?”
公输般不再言语。他瞧那楠木已有三日了。此木采自泰山深处,合抱之粗,木质坚密如铁,十几个壮汉轮着斧头劈砍三日,不过削去尺许,切口处崩裂如犬牙,哪里有半分宗庙梁柱的规整?他心中暗忖:“天地万物,皆有其性。以蛮力抗之,譬如以卵击石,若顺其势而导之,或有别法。”
这夜,月上中天,营中鼾声如雷。公输般却揣着把柴刀,往南山而去。他记起白日砍柴时,脚边一丛“锯齿草”划破了掌心,那草叶边缘细齿森然,锋利无比。
山风穿林,他寻到那丛茅草,月光下,草叶的尖齿如小刀列阵,轻轻一碰,指腹便泛起血珠。公输般猛地站起,柴刀顿在掌心:“铁能为刃,若仿此草之形,开齿于铁上,劈木岂不如削泥?”
他奔回营地,铁匠铺的炉火尚未全熄。守铺的老铁匠正蜷在草堆里打盹,被他一把拽起:“王伯!快,熔一块熟铁!要薄如蝉翼!”
老铁匠揉着惺忪睡眼:“疯了?这般薄铁,一碰就折,打什么物件?”
“您只管熔!” 公输般眼中火焰灼灼,比炉中炭火更烈。
熟铁在砧上渐成薄片,红得似要滴血。公输般抢过淬火的凿子,左手按铁,右手挥凿,火星溅在他手背上,烫出一个个燎泡,他浑然不觉。凿子起落如飞,铁片边缘渐渐浮现出细密的尖齿,如那茅草叶一般,却更坚更利。
天微亮时,这柄“铁齿”终于成了。公输般提它往太庙工地去,晨光里,那排尖齿闪着寒芒,引得早起的工匠围拢过来。
“这是什么?铁梳子?” 络腮胡工匠嗤笑,“般小子,你是想给木头梳头不成?”
公输般不答,将铁齿按在楠木上,双手紧握两端,猛地一拉!
“刺啦——”
一声锐响划破晨雾,木屑如碎雪纷飞。众人惊得后退半步,只见那坚硬如铁的楠木,竟被这“铁齿”割出一道深痕。公输般再拉再拽,不过半个时辰,原本坑洼的木面竟变得平整如镜,连木纹都清晰可见。
络腮胡工匠张大了嘴,斧头“当啷”落地。监工李头奔过来,伸手抚过木面,又摸了摸那铁齿,忽然对着公输般深揖一礼:“小师傅……不,公输先生,这物件,当真是神了!”
“它叫‘锯’。” 公输般抹去额汗,声音带着少年人的清亮。
消息传入鲁宫时,定公正与大夫论政。闻听有此奇物,定公掷下竹简:“此等巧思,怕是上古‘鲁班’(注:古之巧匠通称)复生,亦不过如此!” 从此,“鲁班”之名渐取代“公输般”,传遍列国。
鲁班的奇巧远不止于此。盖曲阜宫阙时,立柱总难垂直,他取麻绳系墨斗,末端悬一铜锤,绳直如矢,墨线弹出,梁柱便立得端正——此乃“墨斗”,后世木匠开工必先弹线,叫做“定乾坤”。
他见工匠削木后,木面总有毛刺,便取硬木为身,内嵌铁片为刃,推之如行云,木面顿时光润——此为“刨子”。又制“曲尺”,刻“财、病、离、义、官、劫、害、吉”八字,量木时避凶就吉,成了木匠的金科玉律。
最传奇的物件,莫过于“木鸢”。《韩非子》载:“鲁班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传闻此鸢腹有机括,能载人越山渡河。一日,其母好奇,私乘木鸢往会稽,当地人见此物非禽非兽,疑为妖物,竟以石击之,老夫人坠亡。
鲁班抚母尸,泣血三日,将木鸢劈为齑粉。匠人营中自此传下训言:“工巧者,辅人而非役人,过则为祸。”
这训言成了木工行的铁律。他教徒弟“三敬”:敬木、敬器、敬心。见木中有节,必绕行而不硬凿,谓“木亦有灵,当留其气”;用墨斗前必净手,谓“墨线如法,不可污也”;收工时必将工具擦拭整齐,谓“器为手之延伸,当惜之如身”。
鲁班还传下“榫卯”之术,更堪称鬼斧神工。不用一钉,仅以木之凹凸相嵌,便能使梁柱相扣,百年不松。最精妙的“燕尾榫”,似燕尾交合,任凭狂风骤雨,纹丝不动。老木匠言:“此乃鲁班观燕筑巢而悟,万物有灵,皆可为师。”
后世匠人敬他如神,每年六月十六诞辰,必往鲁班庙祭拜。
山西五台山鲁班祠,祭典最是隆重。百余名木匠排成长队,各执浸墨棉线,从祠内牵至山巅工地。一声令下,众人同时弹线,墨痕如黑龙入地,笔直无曲。老匠师领诵:“祖师传线,直如人心;斧凿所及,皆为正道!” 声震山谷。
江南东阳,则以木雕赛会纪念。匠人各携桃木,限时刻牡丹,谁刻得花叶翻卷、栩栩如生,便能得一柄“鲁班刀”。此刀以百年黄杨为鞘,刻“守拙”二字,得主视若性命——盖因“守拙”二字,正是鲁班对匠人的教诲:巧思源于拙行,浮华不如实干。
到了清代,江南重修岳阳楼,主梁总难合缝。掌墨师傅夜梦一白胡子老者,持墨斗在梁上弹线。次日依线锯之,竟从中剖出一窝白蚁,方知木料早被蛀空。师傅叹曰:“祖师虽远,其灵犹在,是在教我们:匠事无小事,察微方得始终。”
如今电锯轰鸣,机器渐代手工,然老木匠工具箱里,总躺着个磨得发亮的墨斗。问其故,答曰:“机器能裁木,不能裁心;能量尺,不能量德。祖师传下的,不止工具,更有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