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冯国璋任代总统-《中国野史大甩卖》

  1859年1月7日,冯国璋出生于直隶河间西诗经村一个破落士绅家庭 。其祖父冯丕振曾为太学生,父亲冯春棠因科考受挫精神失常,导致家道中落。七岁入私塾的冯国璋,每日需帮母亲纺织补贴家用,却始终手不释卷。12岁进入毛公书院后,他展现出对史学与算学的天赋,常以《史记》《资治通鉴》为枕,苦读至深夜 。

  1884年,25岁的冯国璋因乡试屡试不第,毅然投笔从戎,加入大沽口淮军。次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步兵科,与段祺瑞、王士珍同窗。军校期间,他独创“沙盘推演教学法”,将《孙子兵法》与西方战术结合,编写《步兵操典要义》,成为学堂教材 。1889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后,冯国璋留校任教,奠定了北洋军基层军官的培养体系。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冯国璋随聂士成部援朝作战。在平壤保卫战中,他亲自绘制日军兵力部署图,提出“诱敌深入,分进合击”战术,虽因叶志超临阵脱逃未能实施,但仍因后勤保障有功获五品顶戴 。战后,他随清廷考察团赴日,历时八个月遍访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横须贺军港,整理出《东瀛兵制辑要》十二卷,详细记录日本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与动员体系,归国后呈送李鸿章却未受重视 。

  1896年,冯国璋转投袁世凯麾下,参与小站练兵。他担任督操营务处总办期间,主持制定《训练操法详晰图说》,将德国陆军制度本土化,首创“分段教练法”,使新兵三个月即可掌握近代战术。其训练的步兵营在1899年山东秋操中,以“行进间射击命中率92%”震惊观摩的各国武官,德国教官赞叹:“此军可敌欧洲中等强国之师” 。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冯国璋奉清廷之命率北洋第一军南下。他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先佯攻汉口正面,实则派精锐从蔡甸渡河包抄,仅用七天便攻占汉口。面对革命军敢死队的夜袭,他亲率卫队坚守司令部,衣襟被子弹洞穿仍不退却,最终以伤亡三千人的代价拿下汉阳。正当他准备乘胜渡江时,袁世凯密电:“慢慢走,等等看”。冯国璋虽不解深意,仍遵命停火 。

  在清帝退位谈判中,冯国璋以禁卫军总统身份力排众议,向官兵承诺“俸禄不变,待遇不降”,成功平息哗变危机 。此举既保全了清廷颜面,又为袁世凯掌权铺平道路,被《泰晤士报》称为“中国版克伦威尔”。但他拒绝出任南京临时政府职务,坚持“非袁公不能定大局”,显露出对北洋集团的绝对忠诚。

  1913年出任江苏都督后,冯国璋推行“实业救国”政策。他设立江南实业银行,发行地方公债2000万元,用于疏浚长江航道、扩建南通大生纱厂。在其推动下,江苏缫丝厂从12家增至37家,铁路里程增加400公里,1914年全省财政收入突破3000万元,较前任张勋时期增长120%。

  为培养技术人才,他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前身),聘请张謇为名誉校长,开设农科、工科等实用专业。1915年视察江南制造局时,他提出“五年内实现步枪国产化”,亲自拨款500万元引进德国克虏伯生产线,使该厂年产能从5000支跃升至2万支 。

  1917年出任代理总统后,冯国璋面临段祺瑞“武力统一”与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双重压力。他提出“和平统一”方案:承认西南各省自治,换取其对中央政府的名义效忠,并密遣女婿陈之骥赴湘,策动湘军将领联名通电主和 。此举触怒段祺瑞,皖系军阀联名通电指责冯国璋“卖国求荣”,段祺瑞甚至扬言“宁亡于外寇,不亡于南军”。

  在对德宣战问题上,冯段矛盾达到顶点。冯国璋主张“严守中立”,段祺瑞则坚持参战以获取日本贷款。1917年5月,冯国璋愤然免去段祺瑞职务,引发皖系八省独立。为避免内战,他被迫启用王士珍组阁,却导致张勋借机复辟 。事后他通电全国:“国璋今日之不赞成复辟,亦犹前之不主张革命”,虽挽回部分声誉,却已丧失对北洋军的实际控制权。

  1918年被迫辞职后,冯国璋退居河间故里,仍心系国事。他在致徐世昌的信中写道:“南北相争,如兄弟阋墙,外人必乘虚而入。望公以国家为重,早开和谈” 。临终前,他口授遗言:“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有遗憾”,并将生平积蓄300万元捐作赈灾款,仅留十余万银元供家人度日 。

  冯国璋在军事上堪称近代化先驱,训练出中国第一支现代化陆军;在政治上却始终未能摆脱派系窠臼,最终沦为军阀混战的牺牲品。正如历史学家张立真所言:“冯华甫者,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钝将也。其功在强军,其过在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