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3月10日清晨,北京东城的外交部大楼外,北洋军士兵荷枪实弹站成两列。楼前广场上,风沙打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的红色横幅上,发出簌簌声响。袁世凯的马车在卫队护送下缓缓驶来。
一个月前,南京临时政府的专使蔡元培抵达北京时,曾对袁世凯"愿赴南京就职"的表态抱有期待。他在给孙中山的密信中写道:"袁公接待甚恭,谈及共和,言辞恳切,似有诚意。”
2月29日晚,蔡元培下榻的石大人胡同迎宾馆突然被枪声惊醒。驻扎在朝阳门的北洋军第三镇士兵以"索饷"为名哗变,沿街焚烧商铺,子弹甚至击穿了迎宾馆的窗户。蔡元培与宋教仁等专使蜷缩在地窖中,听着外面"袁宫保不能走"的呼喊,突然明白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剧本。据《蔡元培日记》记载,次日清晨他见到袁世凯时,对方"捶胸顿足,连声致歉",可谈及南下之事,却话锋一转:"北方军心动荡,若我南下,恐生大变,届时不仅皇室难保,共和亦危矣。"
这场兵变的导演正是袁世凯,兵变次日,英、美、日等国驻华公使便联合照会临时政府,称"北京局势危急,若袁公离京,各国将派兵保护侨民";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更是联名通电:"舍袁公无人能镇抚北方,若强令南下,我等愿以死殉国!"
南京方面无奈妥协。3月6日,临时参议院通过决议:"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上午10时,就职典礼在外交部大楼正厅举行。袁世凯站在临时搭起的礼台上,左侧是面色凝重的蔡元培,右侧是各国驻华公使,身后则是徐世昌、赵秉钧等北洋心腹,一幅新旧势力交织的图景,恰是此时中国的缩影。
"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袁世凯宣读就职誓词,声音洪亮,带着河南项城口音。他特意将孙中山就职时的"颠覆"改为"倾覆",又在"谨守宪法"前加上"其宣誓遵守之",细微的改动藏着微妙的心思——为日后解释"宪法"留下了余地。
仪式上最耐人寻味的是他的着装。放弃传统蟒袍,拒绝革命党人的中山装,选择一套合身的西式礼服,胸前别着金质勋章——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敏他在报道中写道:"袁氏的礼服像一层外壳,包裹着一颗依旧属于旧时代的心。"
礼毕后,袁世凯与蔡元培握手。蔡元培按程序致贺词:"望袁公恪守约法,不负国民所托。"袁世凯握住他的手,低声说:"元培先生放心,世凯必当为共和尽力。"可转身面对北洋旧部时,他立刻换上熟悉的袍褂,与徐世昌用满语低声交谈——在亲信面前,他无需伪装。
袁世凯任命唐绍仪为内阁总理,将陆军、内务、财政等实权部门牢牢抓在手中:段祺瑞掌陆军,赵秉钧掌内务,周学熙掌财政,都是北洋嫡系。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没有什么实权。
南京临时政府留下的十余万革命军,被袁世凯以"裁军节饷"为名大幅裁汰。黄兴作为陆军总长,多次要求保留革命军队,得到的答复却是:"国库空虚,仅够支付北洋军饷。"据《黄兴年谱》记载,一次陆军部会议上,段祺瑞直白地说:"南方军队多为乌合之众,不裁恐生祸乱。"黄兴怒而拍案:"这些都是浴血奋战的革命同志!"最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士兵们被遣散,有的甚至被北洋军强征入伍。
官员的任用更是新瓶装旧酒,前清的总督、巡抚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都督、民政长,除了换了头衔,办事的规矩、任用的亲信,与晚清别无二致。江苏都督张勋甚至保留着辫子,公开说:"我归顺民国,只是归顺袁公,不是归顺革命党。"这种半新半旧的状态,让南下的革命党人备感不适。蔡元培在给吴稚晖的信中写道:"北京城内,旧气弥漫,新制如浮光掠影,恐难持久。"
5月,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主张通过议会政治限制总统权力。他在演讲中说:"总统者,国民公仆也,非帝王可比。"这话传到北京,袁世凯在总统府对赵秉钧冷笑:"宋钝初(宋教仁字)书生意气,不知权力深浅。"他表面上支持国民党发展,暗地里却让内务部监视其活动,甚至削减国会经费,试图让这个"麻烦的机构"自行瘫痪。
对待孙中山,袁世凯则用"捧"的策略。他邀请孙中山北上,亲到车站迎接,称"先生是革命元勋,世凯不及万一",还支持其"十年修二十万里铁路"的计划。可当孙中山申请铁路建设经费时,财政部却以"国库空虚"为由拖延——袁世凯知道,这位理想主义者的实业计划,恰好能让他远离权力中心。
到了6月,唐绍仪内阁因"王芝祥督直事件"倒台。袁世凯无视内阁决议,擅自任命亲信王占元为直隶都督,唐绍仪愤而辞职。这一事件彻底暴露了"责任内阁制"的脆弱,也让革命党人看清:袁世凯的"共和",不过是换了包装的专制。孙中山在上海得知消息后,对胡汉民说:"我早知此人不可信,看来,我们还得准备第二次革命。"
1912年深秋,袁世凯祭扫河南项城祖坟。他穿着长袍马褂,对着墓碑三叩九拜,身后跟着西装革履的官员与留着辫子的旧属,新旧交织的画面异常刺眼。
一个月前,南京临时政府的专使蔡元培抵达北京时,曾对袁世凯"愿赴南京就职"的表态抱有期待。他在给孙中山的密信中写道:"袁公接待甚恭,谈及共和,言辞恳切,似有诚意。”
2月29日晚,蔡元培下榻的石大人胡同迎宾馆突然被枪声惊醒。驻扎在朝阳门的北洋军第三镇士兵以"索饷"为名哗变,沿街焚烧商铺,子弹甚至击穿了迎宾馆的窗户。蔡元培与宋教仁等专使蜷缩在地窖中,听着外面"袁宫保不能走"的呼喊,突然明白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剧本。据《蔡元培日记》记载,次日清晨他见到袁世凯时,对方"捶胸顿足,连声致歉",可谈及南下之事,却话锋一转:"北方军心动荡,若我南下,恐生大变,届时不仅皇室难保,共和亦危矣。"
这场兵变的导演正是袁世凯,兵变次日,英、美、日等国驻华公使便联合照会临时政府,称"北京局势危急,若袁公离京,各国将派兵保护侨民";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更是联名通电:"舍袁公无人能镇抚北方,若强令南下,我等愿以死殉国!"
南京方面无奈妥协。3月6日,临时参议院通过决议:"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上午10时,就职典礼在外交部大楼正厅举行。袁世凯站在临时搭起的礼台上,左侧是面色凝重的蔡元培,右侧是各国驻华公使,身后则是徐世昌、赵秉钧等北洋心腹,一幅新旧势力交织的图景,恰是此时中国的缩影。
"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袁世凯宣读就职誓词,声音洪亮,带着河南项城口音。他特意将孙中山就职时的"颠覆"改为"倾覆",又在"谨守宪法"前加上"其宣誓遵守之",细微的改动藏着微妙的心思——为日后解释"宪法"留下了余地。
仪式上最耐人寻味的是他的着装。放弃传统蟒袍,拒绝革命党人的中山装,选择一套合身的西式礼服,胸前别着金质勋章——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敏他在报道中写道:"袁氏的礼服像一层外壳,包裹着一颗依旧属于旧时代的心。"
礼毕后,袁世凯与蔡元培握手。蔡元培按程序致贺词:"望袁公恪守约法,不负国民所托。"袁世凯握住他的手,低声说:"元培先生放心,世凯必当为共和尽力。"可转身面对北洋旧部时,他立刻换上熟悉的袍褂,与徐世昌用满语低声交谈——在亲信面前,他无需伪装。
袁世凯任命唐绍仪为内阁总理,将陆军、内务、财政等实权部门牢牢抓在手中:段祺瑞掌陆军,赵秉钧掌内务,周学熙掌财政,都是北洋嫡系。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没有什么实权。
南京临时政府留下的十余万革命军,被袁世凯以"裁军节饷"为名大幅裁汰。黄兴作为陆军总长,多次要求保留革命军队,得到的答复却是:"国库空虚,仅够支付北洋军饷。"据《黄兴年谱》记载,一次陆军部会议上,段祺瑞直白地说:"南方军队多为乌合之众,不裁恐生祸乱。"黄兴怒而拍案:"这些都是浴血奋战的革命同志!"最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士兵们被遣散,有的甚至被北洋军强征入伍。
官员的任用更是新瓶装旧酒,前清的总督、巡抚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都督、民政长,除了换了头衔,办事的规矩、任用的亲信,与晚清别无二致。江苏都督张勋甚至保留着辫子,公开说:"我归顺民国,只是归顺袁公,不是归顺革命党。"这种半新半旧的状态,让南下的革命党人备感不适。蔡元培在给吴稚晖的信中写道:"北京城内,旧气弥漫,新制如浮光掠影,恐难持久。"
5月,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主张通过议会政治限制总统权力。他在演讲中说:"总统者,国民公仆也,非帝王可比。"这话传到北京,袁世凯在总统府对赵秉钧冷笑:"宋钝初(宋教仁字)书生意气,不知权力深浅。"他表面上支持国民党发展,暗地里却让内务部监视其活动,甚至削减国会经费,试图让这个"麻烦的机构"自行瘫痪。
对待孙中山,袁世凯则用"捧"的策略。他邀请孙中山北上,亲到车站迎接,称"先生是革命元勋,世凯不及万一",还支持其"十年修二十万里铁路"的计划。可当孙中山申请铁路建设经费时,财政部却以"国库空虚"为由拖延——袁世凯知道,这位理想主义者的实业计划,恰好能让他远离权力中心。
到了6月,唐绍仪内阁因"王芝祥督直事件"倒台。袁世凯无视内阁决议,擅自任命亲信王占元为直隶都督,唐绍仪愤而辞职。这一事件彻底暴露了"责任内阁制"的脆弱,也让革命党人看清:袁世凯的"共和",不过是换了包装的专制。孙中山在上海得知消息后,对胡汉民说:"我早知此人不可信,看来,我们还得准备第二次革命。"
1912年深秋,袁世凯祭扫河南项城祖坟。他穿着长袍马褂,对着墓碑三叩九拜,身后跟着西装革履的官员与留着辫子的旧属,新旧交织的画面异常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