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孙中山让位袁世凯-《中国野史大甩卖》

  1912年1月1日,南京城彩旗猎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可新生共和政权如风雨中孤舟,摇晃难稳。清廷虽被辛亥革命撼动根基,袁世凯却手握北洋重兵,在北方虎视眈眈,革命党人缺钱少粮、内部意见纷杂,共和之路刚起步就满是荆棘 。

  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公室里,孙中山望着案头堆积的军费急报,眉头拧成“川”字。士兵们在前线缺衣少食,武器弹药供应不上,可列强却因忌惮袁世凯,对民国的援助百般推诿。“先生,袁世凯那边又有消息了。”秘书匆匆入内,递上密信。孙中山展开一看,袁世凯在信里明里暗里强调北洋军力,暗示若革命党执意对抗,战火难熄。放下信,孙中山长叹,他深知革命党现阶段无力与北洋军硬拼,可让权于袁世凯,又怕共和理想付诸东流,心中纠结如乱麻。

  此时北方,袁世凯正玩“双面把戏”。他一边以清廷“内阁总理大臣”身份,派唐绍仪与革命党谈和,用军事威慑当筹码,逼着让步;一边向列强递“投名状”,承诺保障在华利益,换得英、美等国支持。据《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列强认为袁世凯“更能维护秩序”,纷纷为其站台,给革命党施压,妄图让中国继续做“待宰羔羊” 。

  革命党内部,分歧也越来越大。黄兴等将领看着士兵们挨饿受冻,心疼不已,劝孙中山:“先生,若再僵持,恐革命成果毁于一旦,不如暂让袁世凯,待羽翼丰满再图大业。”孙中山虽不舍共和大权,却也明白现实残酷。恰在这时,袁世凯让段祺瑞等北洋将领联名通电,威胁若不接受和谈条件,就率军南下。这一下,革命党内部求和声浪更高,孙中山无奈,只得在和谈桌上妥协。

  1912年2月,南北和谈有了结果。孙中山承诺,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拥护共和,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与他。很快,袁世凯便发力,逼着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帝逊位诏书》里,“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标志着封建帝制终结,可这背后,是革命党与袁世凯的妥协交易。2月13日,孙中山信守承诺,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

  消息传开,南京街头,有百姓不懂政治博弈,只知大总统要换人,三三两两议论:“孙大总统为共和出力,怎么就让给袁世凯了?”也有革命志士痛心疾首,觉得共和被“卖”了。可孙中山有苦难言,他在辞职咨文中写道:“文(孙中山自称)之志愿,惟在造一大中华民国……若袁公能举总统之实,文亦乐让。”他盼着袁世凯真能守护共和,让革命党有时间发展。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满心忧虑,仍寄望他能践行承诺。可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袁世凯很快露出“真面目”,破坏民主、妄图复辟,让共和之路再度陷入黑暗。但在1912年那个春天,孙中山让位袁世凯,是革命党在弱势下的无奈抉择,是共和理想与现实困境碰撞出的一声叹息,虽满是遗憾,却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无奈之举,为后来的反复辟斗争埋下伏笔,让人们看清袁世凯的野心,更坚定守护共和的决心 。 这一让,是妥协,更是革命党人在绝境中为共和留存希望的挣扎,哪怕这希望,后来被袁世凯狠狠碾碎,却也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共和,需用热血和抗争去扞卫,容不得半点妥协与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