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要江西道饶州府的水涝折子?还是二十年的?”
翰林院内,宋大学士皱眉,老脸有些难看。
第三天了,宏丰帝还在行宫,竟然没有一点摆驾回宫的打算。
关键是,宏丰帝直接在行宫内处理政务,需要资料、折子、往年的记录等等,甚至是随侍翰林,都必须起早贪黑,从京城赶往行宫,路上消耗的时间不少,比之之前每日早朝还累人。
“不行,御史台怎么还没折子上去,请陛下摆驾回宫啊!”
虽然有左右两位丞相坐镇门下省,可宏丰帝可是亲政了二十多年的实权皇帝啊,许多事情是需要皇帝亲自批复处理的。
“宋公,陛下急着要呢。”
来传旨的太监也是气喘吁吁,但是,皇帝陛下的命令,谁敢怠慢啊?
翰林院大学士,两朝元老的宋夷远,他也不敢得罪啊,只能是再次提醒。
“哎!”
宋夷远叹了口气,翰林院一众翰林立马开始埋首故纸堆中,把皇帝要的折子找出来。
未免意外,宋夷远还要派遣翰林跟着过去。
毕竟,折子多,里面的内容多,总不能让皇帝亲自去查看总结。
必须有翰林跟着,皇帝一开口,就必须应答如流,真当皇帝派人来要资料,是真的要资料,然后自己吭哧吭哧自己查阅总结啊?
好在,从皇宫出发直奔行宫,便是新的马车,也需要半个时辰,派个年轻翰林,眼力好、身体棒,在马车上也能查阅奏章,将数据先记在心中。
左右扫视一眼,宋夷远有些头疼,翰林院内的年轻人不多啊。
清水翰林,大部分都是老家伙啊。
太年轻的,近两年补充进来的,还真不好往陛下面前送,他怯场啊。
不仅是翰林院,宏丰帝每日办公,需要的资料可是千奇百怪的。
有之前存档的数据,有钦天监对外来的天象推演,有御史台的上奏折子对答,也有门下省政事议论------
君前议政还要不要了?
左右两位丞相,难道还能在皇宫内,等着陛下过来暖身殿跟他们来一场君前议政,让皇帝来迁就他们,怎么可能?
当然是左右丞相,望眼欲穿,希望皇帝能回来,事实上,却是他们一大早,急匆匆带着公务直奔行宫而去。
除了左右丞相,有资格参与君前议政的重臣,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暖身殿,反正是不能用了,皇帝不在,连地龙都没烧,能把他们一堆老骨头冻成骨头渣子。
再看行宫内,皇帝办公的地方,不仅宽敞明亮,而且温暖如春,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舒畅无比。
如今,连名字都有了。
天渊宫,天地玄黄,皇帝独占其首!
群臣对此,虽然有意见,可没人敢说啊。
毕竟是行宫,不是皇宫,宏丰帝想要发挥一下自己的特长,弄一个独一份的名字,谁能说什么?
毕竟,以如今史官对皇帝的记载,大渊皇朝整体版图的拓展,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读书人的增加数量,用盛世来形容,都有些乏力,太宗文皇帝,这个被唐太宗推到了巅峰的称号,都有些配不上咱们的皇帝陛下了。
拥有如此功绩的帝王,稍稍任性一回,谁也不会说什么。
只是,三日、五日,一直到第七日,群臣终于受不了了。
这些天,他们来回在两处跑,办公在京城,却每天需要跑商贸中心。
虽然有水泥路,有减震马车,可他们都是文人啊,身子骨原本就不太好,短时间内多次颠簸,谁受得了?
胳膊腿,毛病全都出来了。
早在第二日,就搬到了行宫办公的左右丞相,面对山呼海啸一般扑面而来的折子,也是无奈,只能上奏宏丰帝,开启一次大朝会。
皇帝在行宫休息,才短短七日,便要举行大朝会,在大渊皇朝立国以来是罕见的。
毕竟,皇家的避暑行宫,距离京城有点远,以前没有这个条件啊。
为了把宏丰帝请回皇宫,群臣也是豁出去了,在接到通知后,一个个养精蓄锐,静等时间来到。
时间来到,尚未天明,京城文臣武将便开始准备。
一辆辆马车无声出了京城,早起谋生的百姓们,看到如此场景,着实是吓了一跳。
自从朝廷开始改革之后,京城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就没有停止过,京城已经处于半取消宵禁状态。
有需求,宵禁自然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是,如今早一般,高高在上的大人们,集体出京,还是很少见的。
毕竟,这些华丽马车跟寻常百姓用来谋生的,迥异非常,一眼就能辨别。
赵清虎窝在马车上打了一个哈欠,左右丞相特意给他发函,请他今早上朝参加朝会,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天渊宫内,群臣按照品阶,各自站位。
很快,不少大臣就意识到了,事情不对劲啊。
这座大殿,竟然比勤政殿的上朝大殿还要宽敞,群臣列位排布,文武两班立定后,大家彼此对视一眼,不少人都心中一咯噔。
沿河县侯,当真是大手笔啊。给皇帝修建了一座行宫?姥姥!这明明是修建了一座新的皇宫啊。
后宫他们没进去过,可这些天消息也没断过。
皇帝的三宫六院,甚至是小皇子、小公主们,可都是离开了皇宫,来行宫居住的,都没回去。
好家伙,这是要迁都?
虽说,京城就是数十里外,眼前这座商贸中心,还没有新城的规模。
可皇帝所在,哪怕是移动十几公里,也是大事情啊,何况是两座城池?
在场站着的,武勋是开国一代、二代,文臣则大部分是科举走上来的,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大渊皇朝最为顶级的,脑袋也绝对不笨,是整个皇朝的弄潮儿,是玩弄风云的存在,简单一句话,都是聪明人啊。
扫一眼,不少大臣都看到了彼此的眼神,也都懂了。
不行啊,绝对不行,迁都?哪怕是数十里的迁徙也是大事情,劳民伤财,绝对不可以。
最重要的是,他们这些老骨头,扛不住啊!
“今日一定要让陛下纳谏!”
这种时候,自然而然,第一个站出来的,靠嘴吃饭的御史台的御史。
“皇上驾到!”
但见宏丰帝龙行虎步而来,龙威赫赫坐上了那金光灿灿,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
“恭请圣安!”
群臣躬身行礼!
不等宏丰帝抬手,说出经典台词,众爱卿平身,大殿内,一个御史直接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行跪拜大礼,疾呼一声,“陛下啊!”
翰林院内,宋大学士皱眉,老脸有些难看。
第三天了,宏丰帝还在行宫,竟然没有一点摆驾回宫的打算。
关键是,宏丰帝直接在行宫内处理政务,需要资料、折子、往年的记录等等,甚至是随侍翰林,都必须起早贪黑,从京城赶往行宫,路上消耗的时间不少,比之之前每日早朝还累人。
“不行,御史台怎么还没折子上去,请陛下摆驾回宫啊!”
虽然有左右两位丞相坐镇门下省,可宏丰帝可是亲政了二十多年的实权皇帝啊,许多事情是需要皇帝亲自批复处理的。
“宋公,陛下急着要呢。”
来传旨的太监也是气喘吁吁,但是,皇帝陛下的命令,谁敢怠慢啊?
翰林院大学士,两朝元老的宋夷远,他也不敢得罪啊,只能是再次提醒。
“哎!”
宋夷远叹了口气,翰林院一众翰林立马开始埋首故纸堆中,把皇帝要的折子找出来。
未免意外,宋夷远还要派遣翰林跟着过去。
毕竟,折子多,里面的内容多,总不能让皇帝亲自去查看总结。
必须有翰林跟着,皇帝一开口,就必须应答如流,真当皇帝派人来要资料,是真的要资料,然后自己吭哧吭哧自己查阅总结啊?
好在,从皇宫出发直奔行宫,便是新的马车,也需要半个时辰,派个年轻翰林,眼力好、身体棒,在马车上也能查阅奏章,将数据先记在心中。
左右扫视一眼,宋夷远有些头疼,翰林院内的年轻人不多啊。
清水翰林,大部分都是老家伙啊。
太年轻的,近两年补充进来的,还真不好往陛下面前送,他怯场啊。
不仅是翰林院,宏丰帝每日办公,需要的资料可是千奇百怪的。
有之前存档的数据,有钦天监对外来的天象推演,有御史台的上奏折子对答,也有门下省政事议论------
君前议政还要不要了?
左右两位丞相,难道还能在皇宫内,等着陛下过来暖身殿跟他们来一场君前议政,让皇帝来迁就他们,怎么可能?
当然是左右丞相,望眼欲穿,希望皇帝能回来,事实上,却是他们一大早,急匆匆带着公务直奔行宫而去。
除了左右丞相,有资格参与君前议政的重臣,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暖身殿,反正是不能用了,皇帝不在,连地龙都没烧,能把他们一堆老骨头冻成骨头渣子。
再看行宫内,皇帝办公的地方,不仅宽敞明亮,而且温暖如春,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舒畅无比。
如今,连名字都有了。
天渊宫,天地玄黄,皇帝独占其首!
群臣对此,虽然有意见,可没人敢说啊。
毕竟是行宫,不是皇宫,宏丰帝想要发挥一下自己的特长,弄一个独一份的名字,谁能说什么?
毕竟,以如今史官对皇帝的记载,大渊皇朝整体版图的拓展,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读书人的增加数量,用盛世来形容,都有些乏力,太宗文皇帝,这个被唐太宗推到了巅峰的称号,都有些配不上咱们的皇帝陛下了。
拥有如此功绩的帝王,稍稍任性一回,谁也不会说什么。
只是,三日、五日,一直到第七日,群臣终于受不了了。
这些天,他们来回在两处跑,办公在京城,却每天需要跑商贸中心。
虽然有水泥路,有减震马车,可他们都是文人啊,身子骨原本就不太好,短时间内多次颠簸,谁受得了?
胳膊腿,毛病全都出来了。
早在第二日,就搬到了行宫办公的左右丞相,面对山呼海啸一般扑面而来的折子,也是无奈,只能上奏宏丰帝,开启一次大朝会。
皇帝在行宫休息,才短短七日,便要举行大朝会,在大渊皇朝立国以来是罕见的。
毕竟,皇家的避暑行宫,距离京城有点远,以前没有这个条件啊。
为了把宏丰帝请回皇宫,群臣也是豁出去了,在接到通知后,一个个养精蓄锐,静等时间来到。
时间来到,尚未天明,京城文臣武将便开始准备。
一辆辆马车无声出了京城,早起谋生的百姓们,看到如此场景,着实是吓了一跳。
自从朝廷开始改革之后,京城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就没有停止过,京城已经处于半取消宵禁状态。
有需求,宵禁自然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是,如今早一般,高高在上的大人们,集体出京,还是很少见的。
毕竟,这些华丽马车跟寻常百姓用来谋生的,迥异非常,一眼就能辨别。
赵清虎窝在马车上打了一个哈欠,左右丞相特意给他发函,请他今早上朝参加朝会,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天渊宫内,群臣按照品阶,各自站位。
很快,不少大臣就意识到了,事情不对劲啊。
这座大殿,竟然比勤政殿的上朝大殿还要宽敞,群臣列位排布,文武两班立定后,大家彼此对视一眼,不少人都心中一咯噔。
沿河县侯,当真是大手笔啊。给皇帝修建了一座行宫?姥姥!这明明是修建了一座新的皇宫啊。
后宫他们没进去过,可这些天消息也没断过。
皇帝的三宫六院,甚至是小皇子、小公主们,可都是离开了皇宫,来行宫居住的,都没回去。
好家伙,这是要迁都?
虽说,京城就是数十里外,眼前这座商贸中心,还没有新城的规模。
可皇帝所在,哪怕是移动十几公里,也是大事情啊,何况是两座城池?
在场站着的,武勋是开国一代、二代,文臣则大部分是科举走上来的,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大渊皇朝最为顶级的,脑袋也绝对不笨,是整个皇朝的弄潮儿,是玩弄风云的存在,简单一句话,都是聪明人啊。
扫一眼,不少大臣都看到了彼此的眼神,也都懂了。
不行啊,绝对不行,迁都?哪怕是数十里的迁徙也是大事情,劳民伤财,绝对不可以。
最重要的是,他们这些老骨头,扛不住啊!
“今日一定要让陛下纳谏!”
这种时候,自然而然,第一个站出来的,靠嘴吃饭的御史台的御史。
“皇上驾到!”
但见宏丰帝龙行虎步而来,龙威赫赫坐上了那金光灿灿,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
“恭请圣安!”
群臣躬身行礼!
不等宏丰帝抬手,说出经典台词,众爱卿平身,大殿内,一个御史直接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行跪拜大礼,疾呼一声,“陛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