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的时候不得不感叹命运之神奇,好像老天爷都要帮王要武打这一战。
就在园部和一郎被大贺茂和樱井省三吵得一个头两个大,感觉此事就此陷入僵局之际,司令部外传来报告声。
这是从沪上方向开来的独立第20混成旅团先头部队,在其旅团长池田直三少将的率领下,此刻已抵达武汉。
一身风尘仆仆的池田直三少将快步走了进来。
他刚敬完礼,抬眼就看到司令官阁下园部和一郎眉头紧锁,旁边站着同样脸色铁青的樱井省三中将和一脸晦气的大贺茂中将,这诡异的一幕让他顿觉疑惑。
“这是肿么了?难道是我打扰了三位阁下的好事?”
就在池田直三少将一脸疑惑之际。
园部和一郎在看到池田直三,尤其是他身后代表的那个齐装满员的第20独立混成旅团之后,原本阴郁的心情刹那间便拨云见日,瞬间亮堂了起来。
他一拍脑门。
“对啊!我滴怎么把这茬给忘了!”
原来,日军大本营的预案是:
在第33师团北调华北之后,由新组建的独立第20混成旅团接替其在赣北的防务工作,用以维持该地区的大致兵力平衡。
可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这第33师团还没动身呢,这个第20混成旅团倒先一步到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细说一下这个独立第20混成旅团的“前世今生”了。
别看它只是顶着一个“混成旅团”的番号,听起来似乎不咋地,像个杂牌守备部队的样子。但人家其来头和底蕴可一点也不小。
还记得前文提到在昆仑关被顾老四和杜聿民联手打得丢盔弃甲、颜面扫地的日军王牌第五师团吗?
这个第20混成旅团,正是第五师团再次被打残之后,日军大本营痛定思痛后,以第五师团下属遭受重创的第九旅团为骨干,融合了其他部队的残兵以及国内补充的新兵,重新精心重组而成的一支新生力量。
这个第20混成旅团的核心军官和士官大多源自第五师团,他们继承了所谓“板垣师团”的凶悍传统和作战经验。
可以说,这支队伍从诞生之日起,骨子里就流淌着“复仇”的血液,从上到下都憋着一股邪火,一股想要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一雪前耻、重新证明第五师团(哪怕只是其血脉延续)价值的强烈欲望。
这样的部队,你能说他菜吗?他们无论从战斗素养、战斗意志、或者是作战意愿,都比一些安逸已久的老牌师团更为强烈。
园部和一郎先看看眼前的池田直三,再看看自己左右的大贺茂和樱井省三,突然觉得,大贺茂之前提出的那个“以攻代守”的提议,似乎……真的可以搞一搞了。
现在他手头上有什么?有原本就在赣北的第34师团(大贺茂部),有即将北调但尚未离开的第33师团(樱井省三部),再加上这个新锐的、嗷嗷直叫的第20混成旅团(池田直三部)。
好家伙!这可是实打实的两个师团加一个精锐混成旅团的兵力啊!这是自他接手第11军以来,第一次这么的“富裕”。
这样一来与第19集团军的兵力对比天平似乎瞬间倾斜了,园部和一郎的野心也开始剧烈的膨胀起来,之前的畏手畏脚是因为兵力不足,可并不意味着他就怕了罗灼英的第19集团军。
此刻,他脑子里开始飞快地盘算了起来。
不如.........就趁着第33师团还没走,又趁着第20混成旅团这支生力军刚到,士气正旺之际,集中优势兵力,真的按照大贺茂的建议,主动出击,狠狠敲打一下对面罗灼英的第19集团军?
若是能一举重创其主力,尤其是那个碍眼的第74军,这不仅能为后续防御减轻压力,更能为自己这个新官上任烧起一把旺火,顺手再挣下一份战功......何乐而不为呢?
“诸君!”
园部和一郎挺直了腰背,脸上更是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神采,刚才的愁眉不展早已被一种名为“野心”的光芒所完全取代。
“大贺君先前的提议,经过本司令官慎重考虑,认为确有可行之处!”
他先是看向面露惊喜之色的大贺茂中将,又瞄了一眼依旧皱着眉头但没敢再次激烈反对的樱井省三中将,最后才看向了有些不明所以的池田直三少将,终于下达了一连串命令:
“我命令,第33师团、第34师团、独立第20混成旅团,即刻进行战前准备,各部队缺额人员、装备,优先予以补充齐整!”
“同时命令各部迅速向樟城方向秘密集结,并做好隐蔽工作。”
“命令第三飞行团,尽快转场至樟城机场,为我部提供空中支援力量。”
“命令军直属战车部队,立刻抽调四十余辆战车,协同作战。”
“命令从后方再增调三个炮兵大队,加强火力强度。”
一时间,整个日军第11军开始迅速动了起来。
各种物资、兵员、装备,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向樟城地区汇聚而来
在短时间内,樟城及其周边地区竟然云集了日军第33、第34两个主力师团,外加一个精锐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总兵力逼近六万人。
再辅以相当数量的航空兵、战车部队和炮兵部队,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园部和一郎看着参谋们在地图上标注出的一个个代表部队集结位置的箭头,志得意满。
他仿佛已经看到,华夏军队在他的这番重拳打击之下溃不成军的景象。
“吆西!这一次.....一定要给支那军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
他兴奋的攥紧了拳头,眼中闪烁起危险的光芒。
一场因阴差阳错而导致的规模远超预期的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而王要武,正是基于园部和一郎的这场规模宏大的军事调动,而提前嗅到了战争将至的气息,从而迅速的做出了应对工作。
至此..........这场被日军称作"锦江作战"最终却以华夏军队大捷告终,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一战"的上高会战即将爆发。
就在园部和一郎被大贺茂和樱井省三吵得一个头两个大,感觉此事就此陷入僵局之际,司令部外传来报告声。
这是从沪上方向开来的独立第20混成旅团先头部队,在其旅团长池田直三少将的率领下,此刻已抵达武汉。
一身风尘仆仆的池田直三少将快步走了进来。
他刚敬完礼,抬眼就看到司令官阁下园部和一郎眉头紧锁,旁边站着同样脸色铁青的樱井省三中将和一脸晦气的大贺茂中将,这诡异的一幕让他顿觉疑惑。
“这是肿么了?难道是我打扰了三位阁下的好事?”
就在池田直三少将一脸疑惑之际。
园部和一郎在看到池田直三,尤其是他身后代表的那个齐装满员的第20独立混成旅团之后,原本阴郁的心情刹那间便拨云见日,瞬间亮堂了起来。
他一拍脑门。
“对啊!我滴怎么把这茬给忘了!”
原来,日军大本营的预案是:
在第33师团北调华北之后,由新组建的独立第20混成旅团接替其在赣北的防务工作,用以维持该地区的大致兵力平衡。
可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这第33师团还没动身呢,这个第20混成旅团倒先一步到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细说一下这个独立第20混成旅团的“前世今生”了。
别看它只是顶着一个“混成旅团”的番号,听起来似乎不咋地,像个杂牌守备部队的样子。但人家其来头和底蕴可一点也不小。
还记得前文提到在昆仑关被顾老四和杜聿民联手打得丢盔弃甲、颜面扫地的日军王牌第五师团吗?
这个第20混成旅团,正是第五师团再次被打残之后,日军大本营痛定思痛后,以第五师团下属遭受重创的第九旅团为骨干,融合了其他部队的残兵以及国内补充的新兵,重新精心重组而成的一支新生力量。
这个第20混成旅团的核心军官和士官大多源自第五师团,他们继承了所谓“板垣师团”的凶悍传统和作战经验。
可以说,这支队伍从诞生之日起,骨子里就流淌着“复仇”的血液,从上到下都憋着一股邪火,一股想要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一雪前耻、重新证明第五师团(哪怕只是其血脉延续)价值的强烈欲望。
这样的部队,你能说他菜吗?他们无论从战斗素养、战斗意志、或者是作战意愿,都比一些安逸已久的老牌师团更为强烈。
园部和一郎先看看眼前的池田直三,再看看自己左右的大贺茂和樱井省三,突然觉得,大贺茂之前提出的那个“以攻代守”的提议,似乎……真的可以搞一搞了。
现在他手头上有什么?有原本就在赣北的第34师团(大贺茂部),有即将北调但尚未离开的第33师团(樱井省三部),再加上这个新锐的、嗷嗷直叫的第20混成旅团(池田直三部)。
好家伙!这可是实打实的两个师团加一个精锐混成旅团的兵力啊!这是自他接手第11军以来,第一次这么的“富裕”。
这样一来与第19集团军的兵力对比天平似乎瞬间倾斜了,园部和一郎的野心也开始剧烈的膨胀起来,之前的畏手畏脚是因为兵力不足,可并不意味着他就怕了罗灼英的第19集团军。
此刻,他脑子里开始飞快地盘算了起来。
不如.........就趁着第33师团还没走,又趁着第20混成旅团这支生力军刚到,士气正旺之际,集中优势兵力,真的按照大贺茂的建议,主动出击,狠狠敲打一下对面罗灼英的第19集团军?
若是能一举重创其主力,尤其是那个碍眼的第74军,这不仅能为后续防御减轻压力,更能为自己这个新官上任烧起一把旺火,顺手再挣下一份战功......何乐而不为呢?
“诸君!”
园部和一郎挺直了腰背,脸上更是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神采,刚才的愁眉不展早已被一种名为“野心”的光芒所完全取代。
“大贺君先前的提议,经过本司令官慎重考虑,认为确有可行之处!”
他先是看向面露惊喜之色的大贺茂中将,又瞄了一眼依旧皱着眉头但没敢再次激烈反对的樱井省三中将,最后才看向了有些不明所以的池田直三少将,终于下达了一连串命令:
“我命令,第33师团、第34师团、独立第20混成旅团,即刻进行战前准备,各部队缺额人员、装备,优先予以补充齐整!”
“同时命令各部迅速向樟城方向秘密集结,并做好隐蔽工作。”
“命令第三飞行团,尽快转场至樟城机场,为我部提供空中支援力量。”
“命令军直属战车部队,立刻抽调四十余辆战车,协同作战。”
“命令从后方再增调三个炮兵大队,加强火力强度。”
一时间,整个日军第11军开始迅速动了起来。
各种物资、兵员、装备,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向樟城地区汇聚而来
在短时间内,樟城及其周边地区竟然云集了日军第33、第34两个主力师团,外加一个精锐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总兵力逼近六万人。
再辅以相当数量的航空兵、战车部队和炮兵部队,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园部和一郎看着参谋们在地图上标注出的一个个代表部队集结位置的箭头,志得意满。
他仿佛已经看到,华夏军队在他的这番重拳打击之下溃不成军的景象。
“吆西!这一次.....一定要给支那军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
他兴奋的攥紧了拳头,眼中闪烁起危险的光芒。
一场因阴差阳错而导致的规模远超预期的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而王要武,正是基于园部和一郎的这场规模宏大的军事调动,而提前嗅到了战争将至的气息,从而迅速的做出了应对工作。
至此..........这场被日军称作"锦江作战"最终却以华夏军队大捷告终,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一战"的上高会战即将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