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看向两人,语气稍缓却依旧带着不满:
“你们说,朕养着这些新军有何用?连个澄州都拿不下,难道真要让西北军来替他们收拾烂摊子?”
刘闻言躬身道:
“皇上息怒,新军或许只是暂时受阻,再给他们些时日,说不定就能攻克澄州。”
他虽不认同李明睿削弱节镇的做法,却也不想看到新军被斥责得如此不堪,毕竟军改是他第一次说与崇祯的,当然里面借用了不少谭威酒后的名言。
李明睿也劝道:
“皇上,新军是朝廷的根本,不可轻易折损锐气。不如再派些得力将领前去协助,或许能有转机。”
崇祯摆了摆手,显然没听进劝,心里已经认定了若是新军攻不下澄州,就只能调西北军这一条路,这种遥控瞎指挥,不是一次两次了。
他望着窗外,眼神复杂,既希望新军能争口气,又担心调西北军会打乱之前的部署。但一想到新军被澄州阻挡的窝囊样,他就忍不住怒火中烧,脱口而出:
“若攻不下,就调西北军来!”
刘闻言和李明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
他们知道,皇上这话虽是气话,却也可能真的会这么做。毕竟在崇祯心里,重振河山的迫切远超一切,任何阻碍都让他难以容忍。
屋内再次陷入沉默,只有崇祯沉重的呼吸声。
他再次拿起那份关于山陕战事的急报,反复看着,仿佛要从字里行间找出攻克澄州的办法。
而刘闻言和李明睿则各自想着心事,一个担忧西北防线,一个担心新军的锐气受挫,却都不敢再轻易劝说。
崇祯将军报扔在案上,眼神里的恼怒渐渐被一种疲惫取代。
治理天下不易,可眼下的困境却让他觉得格外艰难。无论是西北的制衡,还是山陕的战事,都像一块块巨石压在他心头,让他喘不过气来。
但他骨子里的执拗让他不肯放弃,依旧想着要用最严厉的方式鞭策手下,哪怕是说出调西北军来羞死新军这样的话。
刘闻言对山陕战况十分熟悉,见崇祯情绪稍定,还是本分的分析了一把。
“澄州不过是靠那张丰善苦守安民才撑到现在,实则早已是囊中之物。只要拿下澄州,李贼就会因失去这一据点而众叛亲离,再无依附之人。”
他心里对局势看得透彻,知道澄州的坚守只是暂时的,一旦破城,叛军的防线便会土崩瓦解。
朝廷与李自成、张献忠等逆贼的战事中,明军目前占据着优势。
李自成曾试图向吴三桂献上财物,还表示愿意接受招安,崇祯得知后,态度坚决,严令吴三桂的新军拒绝贼降:
“逆贼就是逆贼,招安只会养虎为患。朕要一次性平定山陕的乱祸,绝不给他们卷土重来的机会。”
崇祯这次到是干脆,明确表示对这些叛贼妥协,就是对大明百姓的辜负。
可澄州的贼将李守香异常顽固,率领部众拼死抵抗,明军久攻不下,澄州成了诸战的关键。
崇祯想起坚守澄州的张丰善,也不禁赞道:
“张丰善此人忠义可嘉,破城之后,一定要活捉他,重重奖赏,让他为大明效力。”
他欣赏这样忠勇的人,觉得若是能将其收为己用,定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李明睿和刘闻言在小屋内待了三个时辰,商议完国事,并未被留下用晚餐,两人躬身行礼后便悄然退下。
崇祯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脸上掠过一丝疲惫,随后起身,带着几分忧伤走向慈灵宫。
周皇后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让他答应娶自己的幼妹周小妹为妃,这样才能保证后位不被朝中势力左右,其实空悬后位也符合崇祯改革的本意,这样可以时不时的拿后位来诱惑部分势力妥协。
崇祯明白周皇后既有私心又有大义,当时是含泪应允的,而今日周小妹已被送到宫内安置。
他漫步在曾与周皇后一同走过的路上,路边的草木依旧,却再也看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想起与周皇后相处的点点滴滴,她的温柔、她的聪慧、她在危难时刻的陪伴,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
他伸出手,仿佛想抓住什么,却只触到一片冰凉的空气,恍觉阴阳相隔,那个曾经与自己并肩同行的人,早已不在人世。
走在寂静的宫道上,崇祯的脚步沉重。他想起周皇后临终时的嘱托,想起自己对她的承诺,心里五味杂陈。
娶周小妹,既是为了遵守对爱妻的诺言,也是为了在复杂的朝堂中保住属于自己的权力,不让后位成为别人牵制自己的工具。
可一想到要让另一个人住进那曾经只属于周皇后的宫殿,他心里就泛起一阵难以言说的酸楚。
宫内的灯火渐渐亮起,映照着他孤单的身影。他走到一处凉亭,这里曾是他和周皇后常来休憩的地方,他缓缓坐下,仿佛还能听到她轻柔的话语。
可周围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提醒着他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他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心中的悲痛,却怎么也无法抑制那份思念。
周皇后的离去,带走了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他在这冰冷的皇宫中,更显孤独。
他如今心死而坚,一门心思完成重振河山的大业,这是他对周皇后的承诺,也是他作为君王的责任。
此刻在这条熟悉的路上,他只想暂时放下君王的身份,做一个思念爱妻的丈夫。
路边的石凳、墙角的花朵,都带着周皇后的气息,让他不愿离去。
时间一点点流逝,夜色越来越浓,他才缓缓站起身,继续向前走去,背影在灯火下拉得很长,满是无尽的忧伤。
他想起周小妹今日入宫时怯生生的模样,那与周皇后相似的眉眼,让他心里一阵刺痛。
自己会善待周小妹,却永远无法将她当作周皇后的替代品。有些位置,有些情感,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崇祯迈步走进慈灵宫,殿内的烛火明明灭灭,映得一切都带着几分朦胧。
嘉定伯周奎正站在殿中,身边还立着一个少女,正是周小妹。
周小妹今年十五岁,眉眼间依稀有周皇后的影子,只是更显青涩。
见崇祯进来,她连忙屈膝行礼,随后便低着头站在一旁,不敢抬头看他。
两年前,她曾被崇祯见过一面,那时还是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如今已是成年女子的装扮,一身素雅的衣裙,脸上带着淡淡的戚容,显然还没从姐姐病逝的哀伤中走出来。
周奎是资深的外戚,在朝中摸爬滚打多年,心思复杂得很。
他既为长女周皇后的病逝真心心痛,想起长女嫁入宫中后的种种不易,眼眶就有些发热;可同时,又因崇祯答应立周小妹为妃而暗自宽心,这样至少周家还能在宫中保持一定的地位,不至于失了依靠。
见崇祯进来,周奎连忙跪地行跪拜礼,声音带着几分恭敬:
“臣参见皇上。”
他抬起头时,看到崇祯脸上的倦容,眼神里闪过一丝关切,劝道。
“皇上日理万机,可要保重龙体啊。国事虽重,也需劳逸结合。”
他思忖了下,又看似不经意地提及。
“听闻皇上欲完善京师护城河,还要亲自指挥疏通河道,臣想着,这些具体事务交由下面的人去办便是,皇上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这话里暗含着对崇祯“事必躬亲”的不认同,觉得他管得太细,反倒容易忽略大局。
崇祯的目光落在周小妹身上,见她始终低着头,一副怯生生的样子,便开口说道:
“小妹年纪还小,先让她入宫熟悉环境。”
他语气平和,带着几分长辈的温和。
“三年后,再正式册封她为贵妃。这期间,她主要负责照顾皇嗣,也算是帮朕分担些担子。”
他心里清楚,周小妹入宫既是承诺,也是责任,这样安排,既不会让她立刻承担过重的压力,也能让她慢慢融入宫中的生活。
周奎闻言,连忙叩首:
“皇上考虑周全,臣代小女谢过皇上。”
崇祯却话锋一转,看向周奎,眼神里带着几分探究。
他刚才听出了周奎话里的隐意,此刻便直接说道:
“李明睿昨日上书,劝朕不必管太多具体事务,把心思放在大局上就好。”
他思忖了下,目光紧紧盯着周奎。
“你刚才那番话,莫非也持此意见?”
周奎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崇祯如此敏锐,一下子就听出了自己的弦外之音。
他连忙低下头,语气恭敬却又带着几分谨慎:
“皇上圣明,臣并非质疑皇上的能力。只是皇上是万金之躯,当以国事为重,那些具体的工程、琐事,自有百官各司其职,何必劳烦皇上亲力亲为?”
他心里确实觉得崇祯太过“事必躬亲”,常常为了一些小事耗费心神,反而影响了对大局的判断,只是这话只能点到为止,不敢说得太直白。
周小妹站在一旁,竖着耳朵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既紧张又茫然。
她不太懂朝堂上的这些弯弯绕绕,只知道自己以后要在这深宫里生活,要照顾皇嗣,还要面对眼前这位威严的皇上。
想起姐姐周皇后,她的眼眶又有些发热,脸上的戚容更浓了些。
崇祯看着周奎,没有立刻说话。
他清楚地明白这些人说的都是正理,可自己总觉得很多事情不亲自盯着,就放心不下。
重振河山的担子压在肩上,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总想着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可最近,劝他放权的人越来越多,连国丈周奎都这么说,这让他心里不禁泛起一丝怀疑,看来京城顽固派对改革很不满呀。
“朕知道你们都是为了朕好。”
崇祯缓缓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虚假。
“只是有些事,朕不亲自过问,总觉得不踏实。”
他看着周奎,想从他眼里找到一丝异色,却只看到满满的谨慎。
周奎不敢再接话,只是一个劲地叩首:
“皇上英明,臣只是随口一说,皇上自有决断。”
他清楚地明白崇祯的性子,太过坚持己见,自己说多了反而不妥。
殿内的气氛又安静下来,只有烛火燃烧的噼啪声。
崇祯看着跪在地上的周奎,又看了看站在一旁低着头的周小妹,心里思绪万千。
他想起周皇后,想起她在世时总能劝自己放宽心,可如今,再也没有人能说这些贴心话了。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波澜,对周奎说:
“起来吧,地上凉。”
又看向周小妹。
“你刚入宫,先去歇息,熟悉一下环境。”
周小妹连忙屈膝应道:
“谢皇上。”
声音细细的,带着几分怯懦。
周奎站起身,看着周小妹跟着宫女退下,心里稍稍安定。
他明白只要周小妹能在宫里站稳脚跟,周家的地位就依旧稳固。
崇祯的目光又落回周奎身上,刚才的问题还没得到明确的答案,他再次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回避的意味:
“你还没回答朕,是不是也觉得朕该像李明睿说的那样,别管具体事务了?”
周奎心里一紧,知道躲不过去,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臣。。。臣觉得李大人所言,并非全无道理。皇上还是以龙体为重,多关注大方向为好。”
崇祯听着,没有说话,只是眼神变得阴霾起来,似乎在认真思考着这个问题。
殿内的烛火依旧跳动着,映照着两人各异的神情,一个满怀期待,一个陷入沉思。
周奎见崇祯语气缓和,索性壮着胆子进一步劝道:
“皇上,全国每日的要事繁多,从朝堂政务到地方民生,桩桩件件都需处理。若是皇上事必躬亲,精力难免分散,时间久了,难免会有疏漏之处啊。”
他语气诚恳,心里确实觉得皇上太过操劳,实际上他也收了勋贵的礼,自然要说点什么。
就在这时,尚未从丧母之痛中走出来的朱慈烺哭着跑进殿内,嘴里不停喊着“要母亲”。
崇祯见状,立刻喝退了想要上前安抚的宫女,起身快步走过去,一把将朱慈烺搂进怀里,柔声宽慰:
“慈烺乖,不哭了,父皇在呢。”
他指了指站在一旁的周奎,对朱慈烺说:
“这是外公啊,快叫外公。”
可朱慈烺只是怯生生地看了周奎一眼,就把头埋进了崇祯怀里。
由于大明对外戚防范严格,朱慈烺自幼接受皇家教育,深知外戚不可亲近,所以对这位外公并不熟悉,也谈不上亲近。
崇祯摸了摸朱慈烺的头,眼里满是心疼:
“我的儿,没了母亲,真是可怜。以后,就交给你小姨照顾了。”
他看向刚刚追着慈烺进来的周小妹,示意她过来。
周小妹迟疑了一下,慢慢伸出手,想要牵朱慈烺。
朱慈烺看了看崇祯,又看了看周小妹,犹豫片刻后,才小心翼翼地伸出了自己的小手,被周小妹轻轻握住。
周奎看着这一幕,心里感慨万千。
他送完周小妹留在宫中,便准备出宫。
“你们说,朕养着这些新军有何用?连个澄州都拿不下,难道真要让西北军来替他们收拾烂摊子?”
刘闻言躬身道:
“皇上息怒,新军或许只是暂时受阻,再给他们些时日,说不定就能攻克澄州。”
他虽不认同李明睿削弱节镇的做法,却也不想看到新军被斥责得如此不堪,毕竟军改是他第一次说与崇祯的,当然里面借用了不少谭威酒后的名言。
李明睿也劝道:
“皇上,新军是朝廷的根本,不可轻易折损锐气。不如再派些得力将领前去协助,或许能有转机。”
崇祯摆了摆手,显然没听进劝,心里已经认定了若是新军攻不下澄州,就只能调西北军这一条路,这种遥控瞎指挥,不是一次两次了。
他望着窗外,眼神复杂,既希望新军能争口气,又担心调西北军会打乱之前的部署。但一想到新军被澄州阻挡的窝囊样,他就忍不住怒火中烧,脱口而出:
“若攻不下,就调西北军来!”
刘闻言和李明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
他们知道,皇上这话虽是气话,却也可能真的会这么做。毕竟在崇祯心里,重振河山的迫切远超一切,任何阻碍都让他难以容忍。
屋内再次陷入沉默,只有崇祯沉重的呼吸声。
他再次拿起那份关于山陕战事的急报,反复看着,仿佛要从字里行间找出攻克澄州的办法。
而刘闻言和李明睿则各自想着心事,一个担忧西北防线,一个担心新军的锐气受挫,却都不敢再轻易劝说。
崇祯将军报扔在案上,眼神里的恼怒渐渐被一种疲惫取代。
治理天下不易,可眼下的困境却让他觉得格外艰难。无论是西北的制衡,还是山陕的战事,都像一块块巨石压在他心头,让他喘不过气来。
但他骨子里的执拗让他不肯放弃,依旧想着要用最严厉的方式鞭策手下,哪怕是说出调西北军来羞死新军这样的话。
刘闻言对山陕战况十分熟悉,见崇祯情绪稍定,还是本分的分析了一把。
“澄州不过是靠那张丰善苦守安民才撑到现在,实则早已是囊中之物。只要拿下澄州,李贼就会因失去这一据点而众叛亲离,再无依附之人。”
他心里对局势看得透彻,知道澄州的坚守只是暂时的,一旦破城,叛军的防线便会土崩瓦解。
朝廷与李自成、张献忠等逆贼的战事中,明军目前占据着优势。
李自成曾试图向吴三桂献上财物,还表示愿意接受招安,崇祯得知后,态度坚决,严令吴三桂的新军拒绝贼降:
“逆贼就是逆贼,招安只会养虎为患。朕要一次性平定山陕的乱祸,绝不给他们卷土重来的机会。”
崇祯这次到是干脆,明确表示对这些叛贼妥协,就是对大明百姓的辜负。
可澄州的贼将李守香异常顽固,率领部众拼死抵抗,明军久攻不下,澄州成了诸战的关键。
崇祯想起坚守澄州的张丰善,也不禁赞道:
“张丰善此人忠义可嘉,破城之后,一定要活捉他,重重奖赏,让他为大明效力。”
他欣赏这样忠勇的人,觉得若是能将其收为己用,定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李明睿和刘闻言在小屋内待了三个时辰,商议完国事,并未被留下用晚餐,两人躬身行礼后便悄然退下。
崇祯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脸上掠过一丝疲惫,随后起身,带着几分忧伤走向慈灵宫。
周皇后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让他答应娶自己的幼妹周小妹为妃,这样才能保证后位不被朝中势力左右,其实空悬后位也符合崇祯改革的本意,这样可以时不时的拿后位来诱惑部分势力妥协。
崇祯明白周皇后既有私心又有大义,当时是含泪应允的,而今日周小妹已被送到宫内安置。
他漫步在曾与周皇后一同走过的路上,路边的草木依旧,却再也看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想起与周皇后相处的点点滴滴,她的温柔、她的聪慧、她在危难时刻的陪伴,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
他伸出手,仿佛想抓住什么,却只触到一片冰凉的空气,恍觉阴阳相隔,那个曾经与自己并肩同行的人,早已不在人世。
走在寂静的宫道上,崇祯的脚步沉重。他想起周皇后临终时的嘱托,想起自己对她的承诺,心里五味杂陈。
娶周小妹,既是为了遵守对爱妻的诺言,也是为了在复杂的朝堂中保住属于自己的权力,不让后位成为别人牵制自己的工具。
可一想到要让另一个人住进那曾经只属于周皇后的宫殿,他心里就泛起一阵难以言说的酸楚。
宫内的灯火渐渐亮起,映照着他孤单的身影。他走到一处凉亭,这里曾是他和周皇后常来休憩的地方,他缓缓坐下,仿佛还能听到她轻柔的话语。
可周围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提醒着他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他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心中的悲痛,却怎么也无法抑制那份思念。
周皇后的离去,带走了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他在这冰冷的皇宫中,更显孤独。
他如今心死而坚,一门心思完成重振河山的大业,这是他对周皇后的承诺,也是他作为君王的责任。
此刻在这条熟悉的路上,他只想暂时放下君王的身份,做一个思念爱妻的丈夫。
路边的石凳、墙角的花朵,都带着周皇后的气息,让他不愿离去。
时间一点点流逝,夜色越来越浓,他才缓缓站起身,继续向前走去,背影在灯火下拉得很长,满是无尽的忧伤。
他想起周小妹今日入宫时怯生生的模样,那与周皇后相似的眉眼,让他心里一阵刺痛。
自己会善待周小妹,却永远无法将她当作周皇后的替代品。有些位置,有些情感,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崇祯迈步走进慈灵宫,殿内的烛火明明灭灭,映得一切都带着几分朦胧。
嘉定伯周奎正站在殿中,身边还立着一个少女,正是周小妹。
周小妹今年十五岁,眉眼间依稀有周皇后的影子,只是更显青涩。
见崇祯进来,她连忙屈膝行礼,随后便低着头站在一旁,不敢抬头看他。
两年前,她曾被崇祯见过一面,那时还是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如今已是成年女子的装扮,一身素雅的衣裙,脸上带着淡淡的戚容,显然还没从姐姐病逝的哀伤中走出来。
周奎是资深的外戚,在朝中摸爬滚打多年,心思复杂得很。
他既为长女周皇后的病逝真心心痛,想起长女嫁入宫中后的种种不易,眼眶就有些发热;可同时,又因崇祯答应立周小妹为妃而暗自宽心,这样至少周家还能在宫中保持一定的地位,不至于失了依靠。
见崇祯进来,周奎连忙跪地行跪拜礼,声音带着几分恭敬:
“臣参见皇上。”
他抬起头时,看到崇祯脸上的倦容,眼神里闪过一丝关切,劝道。
“皇上日理万机,可要保重龙体啊。国事虽重,也需劳逸结合。”
他思忖了下,又看似不经意地提及。
“听闻皇上欲完善京师护城河,还要亲自指挥疏通河道,臣想着,这些具体事务交由下面的人去办便是,皇上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这话里暗含着对崇祯“事必躬亲”的不认同,觉得他管得太细,反倒容易忽略大局。
崇祯的目光落在周小妹身上,见她始终低着头,一副怯生生的样子,便开口说道:
“小妹年纪还小,先让她入宫熟悉环境。”
他语气平和,带着几分长辈的温和。
“三年后,再正式册封她为贵妃。这期间,她主要负责照顾皇嗣,也算是帮朕分担些担子。”
他心里清楚,周小妹入宫既是承诺,也是责任,这样安排,既不会让她立刻承担过重的压力,也能让她慢慢融入宫中的生活。
周奎闻言,连忙叩首:
“皇上考虑周全,臣代小女谢过皇上。”
崇祯却话锋一转,看向周奎,眼神里带着几分探究。
他刚才听出了周奎话里的隐意,此刻便直接说道:
“李明睿昨日上书,劝朕不必管太多具体事务,把心思放在大局上就好。”
他思忖了下,目光紧紧盯着周奎。
“你刚才那番话,莫非也持此意见?”
周奎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崇祯如此敏锐,一下子就听出了自己的弦外之音。
他连忙低下头,语气恭敬却又带着几分谨慎:
“皇上圣明,臣并非质疑皇上的能力。只是皇上是万金之躯,当以国事为重,那些具体的工程、琐事,自有百官各司其职,何必劳烦皇上亲力亲为?”
他心里确实觉得崇祯太过“事必躬亲”,常常为了一些小事耗费心神,反而影响了对大局的判断,只是这话只能点到为止,不敢说得太直白。
周小妹站在一旁,竖着耳朵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既紧张又茫然。
她不太懂朝堂上的这些弯弯绕绕,只知道自己以后要在这深宫里生活,要照顾皇嗣,还要面对眼前这位威严的皇上。
想起姐姐周皇后,她的眼眶又有些发热,脸上的戚容更浓了些。
崇祯看着周奎,没有立刻说话。
他清楚地明白这些人说的都是正理,可自己总觉得很多事情不亲自盯着,就放心不下。
重振河山的担子压在肩上,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总想着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可最近,劝他放权的人越来越多,连国丈周奎都这么说,这让他心里不禁泛起一丝怀疑,看来京城顽固派对改革很不满呀。
“朕知道你们都是为了朕好。”
崇祯缓缓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虚假。
“只是有些事,朕不亲自过问,总觉得不踏实。”
他看着周奎,想从他眼里找到一丝异色,却只看到满满的谨慎。
周奎不敢再接话,只是一个劲地叩首:
“皇上英明,臣只是随口一说,皇上自有决断。”
他清楚地明白崇祯的性子,太过坚持己见,自己说多了反而不妥。
殿内的气氛又安静下来,只有烛火燃烧的噼啪声。
崇祯看着跪在地上的周奎,又看了看站在一旁低着头的周小妹,心里思绪万千。
他想起周皇后,想起她在世时总能劝自己放宽心,可如今,再也没有人能说这些贴心话了。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波澜,对周奎说:
“起来吧,地上凉。”
又看向周小妹。
“你刚入宫,先去歇息,熟悉一下环境。”
周小妹连忙屈膝应道:
“谢皇上。”
声音细细的,带着几分怯懦。
周奎站起身,看着周小妹跟着宫女退下,心里稍稍安定。
他明白只要周小妹能在宫里站稳脚跟,周家的地位就依旧稳固。
崇祯的目光又落回周奎身上,刚才的问题还没得到明确的答案,他再次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回避的意味:
“你还没回答朕,是不是也觉得朕该像李明睿说的那样,别管具体事务了?”
周奎心里一紧,知道躲不过去,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臣。。。臣觉得李大人所言,并非全无道理。皇上还是以龙体为重,多关注大方向为好。”
崇祯听着,没有说话,只是眼神变得阴霾起来,似乎在认真思考着这个问题。
殿内的烛火依旧跳动着,映照着两人各异的神情,一个满怀期待,一个陷入沉思。
周奎见崇祯语气缓和,索性壮着胆子进一步劝道:
“皇上,全国每日的要事繁多,从朝堂政务到地方民生,桩桩件件都需处理。若是皇上事必躬亲,精力难免分散,时间久了,难免会有疏漏之处啊。”
他语气诚恳,心里确实觉得皇上太过操劳,实际上他也收了勋贵的礼,自然要说点什么。
就在这时,尚未从丧母之痛中走出来的朱慈烺哭着跑进殿内,嘴里不停喊着“要母亲”。
崇祯见状,立刻喝退了想要上前安抚的宫女,起身快步走过去,一把将朱慈烺搂进怀里,柔声宽慰:
“慈烺乖,不哭了,父皇在呢。”
他指了指站在一旁的周奎,对朱慈烺说:
“这是外公啊,快叫外公。”
可朱慈烺只是怯生生地看了周奎一眼,就把头埋进了崇祯怀里。
由于大明对外戚防范严格,朱慈烺自幼接受皇家教育,深知外戚不可亲近,所以对这位外公并不熟悉,也谈不上亲近。
崇祯摸了摸朱慈烺的头,眼里满是心疼:
“我的儿,没了母亲,真是可怜。以后,就交给你小姨照顾了。”
他看向刚刚追着慈烺进来的周小妹,示意她过来。
周小妹迟疑了一下,慢慢伸出手,想要牵朱慈烺。
朱慈烺看了看崇祯,又看了看周小妹,犹豫片刻后,才小心翼翼地伸出了自己的小手,被周小妹轻轻握住。
周奎看着这一幕,心里感慨万千。
他送完周小妹留在宫中,便准备出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