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鱼这趟来是为了请小姐回张家。
他摘下闷热的军帽,城郊城内两头跑军装内衬早已湿透,在书房门口停了两息稍作整理才进屋。
屋内弥漫着一股清甜果香,令人心旷神怡。
这间书房更注重实用性,窗外树冠遮阳不遮光,碧色琉璃窗嵌在窄绿边框内,半敞着的框景是窗外几枝微微颤动的白玉兰。
以窗户为中轴线,书房左边是画案右边是防虫防蛀的檀木书架。
小姐就坐在书桌后,眼神微垂,侧身对着他。
长发半挽,素净着一张脸,她低头在写字,碎金点缀在浓密睫毛上,莹润如荔枝的侧脸加上一身书卷气连日光也恬淡清透。
书桌边缘放着切成块的西瓜、哈密瓜和作为点缀的樱桃,还有一小碗酸奶。
夏风将鬓边碎发吹乱,她随手撩过耳后,好像那风裹挟着的是山涧凉意与雾气,整个过程没有一丝浮躁,轻轻润润。
张小鱼脚步放缓,突然窗外飞来一只蓝豆娘停在她的笔杆上,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他适时开口:“小姐。”
越明珠扭头,看见张小鱼她眼睛一亮,“是你啊,我正写备忘录,写完差不多就能回去了。”
上面记录着她准备带走的东西。
张小鱼见画案边缘有本书快掉出来了,空白处上写着密密麻麻的注释,他将书合拢往里放好,又在一旁搁下自己手中的军帽。
“不急,小姐准备好我再叫人来搬。”
外面走廊,张小楼好笑地揉了揉耳朵。
整句话是没什么不对,公事公办,就是这个语调轻轻怎么听怎么别扭。
在越明珠的认知里,张小鱼做人做事松弛有度,既开得起玩笑也担得起责任,金大腿交给他的任务从来就没听说过办砸了的。
他身上有其他小张们好玩儿的一面,也有其他小张没有的稳重、坚毅。
轻轻呼气将笔杆上的豆娘吹走,她起身一一点出安置在角落的黄花梨木箱,“这是我收到的书信,记得先搬这个,其他的都可以往后再放放。”
光是摆出来的就有五箱之多。
这里面大部分是陈皮写给她的信,其中仅有两箱来自笔友,金大腿的不在里面,一是他的家书难得收到一次不是很多,二是她回张家一般会顺手带回去。
陈皮就不一样了,刚入学那会儿时常写厚厚一沓送来。
等他字能写小写好了,越明珠就让他换回好纸,不然纸张太差不耐保存很容易粘连、破损。后来送了他钢笔让他学硬笔字又给他送去许多自己去纸庄特意定制的白皮纸,否则他老捡最贵的买。
“好。”张小鱼点头应声,不经意地说:“楼下钢琴要搬吗?我记得上回吃饭时小姐提过家里的钢琴不如这架弹着流畅?”
越明珠乐不可支:“那是我心情不好胡诌的,不用搬,留在这里吧。”
捧珠和女佣在房间处理衣物,校服她每年都有裁新衣,经常一学期换好几件,鞋子也是,剩下不穿了的全部可以捐出去。
房子虽然不住,但是需要人打理,从书房转到楼下又转到阁楼,絮絮叨叨交代了好多事情,张小鱼一应一答,耐心极佳,凡是她指过的物件通通记在心里,不见半分敷衍。
越明珠放心了,也不再纠结,索性叫上捧珠同他回了张家。
张小楼:“……”
当天夜里她还在睡觉该搬的东西就被尽数搬回张家了,吃早餐的时候管家告诉她信箱放在书房,按照公馆那边的顺序摆放。
负责这一切的张小鱼事了拂衣去,天没亮就出城忙正事去了。
不愧是可靠小鱼,越明珠边重新调整书柜边对他称赞有加,张小楼是边忙帮边叹气,还得在小姐盯来时无奈附和两句。
歇了两天,越明珠开始新一季社交活动。
先是婉莹牵头在长沙最大酒楼置办的谢师宴,这个不能推辞。
没几日诗社又在天心阁采风唱和,同学们马上要各奔东西,留在长沙的人不多,她也去了,诗稿通通抄录,答应所有合适的诗集会整理出来自费出版到时候邮寄给她们。
之前她还出版过一本《星沙诗社选》,发行量不错,大家纷纷祈祷这一本能再接再厉。
接着应了曲冰邀约去看话剧社演出的《茶花女》,受邀主要是因为曲冰表姐之前请她为话剧社重编了他们的配乐。
等最后一场茶话会结束,越明珠都快把暑假折腾完一半了,不由庆幸自己还好准备休学一年。
以前她都会去越园避暑待几个月,直到开学前一周才会搬回张家,今年她敲定主意哪儿也不去,她答应过金大腿不乱跑。
看得出管家很满意,往年一跑就是一个夏天,他得坐镇张家只能隔三差五过来探望她。
现在好了,低头不见抬头见,每天都笑眯眯地。
“不止管家,大家都很高兴。”张小楼打趣。
最明显的就是树上打盹儿的少了,越园和公馆是小姐私产,大家巡逻也得挑地方,不然小姐约三五好友来家里开堂会,他们不能总随意走来走去的碍眼。
这一日,越明珠在书房作画。
“说点儿军队里的事吧,表哥信里从来不提,我还挺好奇的。”
“你想听什么,行军打仗还是日常生活?”
“都行。”
“那就说一件我刚军队报到的趣事。”
张小楼正对着窗口拉弓,这是他走前留给小姐练习射箭所用,一上手就知道用过几回,边检查边说:“我那队有个战友是安徽人,当时不知道他讲话有口音,第一天训练结束他端着脸盆在门口跟人说‘你先死你先死’。”
最后打起来好多人围观,只有几个衣服已经脱光的跑去拉架,张小楼叹气解释:“他在家是老大,习惯照顾别人,心是好的,就是口音太重习惯把你先洗说成你先死。”
当兵的哪能听得了这个,晦气不晦气,这前脚才刚迈进训练营还没上战场就让战友口头牺牲了,满肚子火闹到最后一场乌龙只能咽回去自己消化。
毕竟口音这个问题谁都有,完全是大哥莫说二哥,他有几个字能讲清楚已经比下有余,还有个说潮汕话的每次都是鸡同鸭讲,唯一能跟他沟通的是个讲闽南语的福建人。
这俩人凑在一起简直像在听两个机型不同还加了密的电台,叽里哇啦不知道说什么。
其他人嘴巴讲不清只得再加上手语,经常是一大堆人围一起手舞足蹈。
教官越听越气,骂他们癞蛤蟆垫床角不成体统,命令除开训练其余时间直到晚上熄灯前都要不断练习官话,要不然上了战场连个口令都传不明白,那不是去送死吗!
张小楼就是那个被指派过去给他们开小灶的人。
上边儿说了官话以北方音为基准,他这个东北人是里面口音最标准的了,每天两眼一睁左边耳朵是你死你死,右边耳朵是中了中了,还有一个在那里咩啊咩啊咩咩咩。
好一阵子,吵得连蚊子的嗡嗡叫都带着几种口音。
越明珠也听笑了。
犹豫片刻,她抬头问:“那你有没有听说,军中有谁在给表哥做媒?”
他摘下闷热的军帽,城郊城内两头跑军装内衬早已湿透,在书房门口停了两息稍作整理才进屋。
屋内弥漫着一股清甜果香,令人心旷神怡。
这间书房更注重实用性,窗外树冠遮阳不遮光,碧色琉璃窗嵌在窄绿边框内,半敞着的框景是窗外几枝微微颤动的白玉兰。
以窗户为中轴线,书房左边是画案右边是防虫防蛀的檀木书架。
小姐就坐在书桌后,眼神微垂,侧身对着他。
长发半挽,素净着一张脸,她低头在写字,碎金点缀在浓密睫毛上,莹润如荔枝的侧脸加上一身书卷气连日光也恬淡清透。
书桌边缘放着切成块的西瓜、哈密瓜和作为点缀的樱桃,还有一小碗酸奶。
夏风将鬓边碎发吹乱,她随手撩过耳后,好像那风裹挟着的是山涧凉意与雾气,整个过程没有一丝浮躁,轻轻润润。
张小鱼脚步放缓,突然窗外飞来一只蓝豆娘停在她的笔杆上,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他适时开口:“小姐。”
越明珠扭头,看见张小鱼她眼睛一亮,“是你啊,我正写备忘录,写完差不多就能回去了。”
上面记录着她准备带走的东西。
张小鱼见画案边缘有本书快掉出来了,空白处上写着密密麻麻的注释,他将书合拢往里放好,又在一旁搁下自己手中的军帽。
“不急,小姐准备好我再叫人来搬。”
外面走廊,张小楼好笑地揉了揉耳朵。
整句话是没什么不对,公事公办,就是这个语调轻轻怎么听怎么别扭。
在越明珠的认知里,张小鱼做人做事松弛有度,既开得起玩笑也担得起责任,金大腿交给他的任务从来就没听说过办砸了的。
他身上有其他小张们好玩儿的一面,也有其他小张没有的稳重、坚毅。
轻轻呼气将笔杆上的豆娘吹走,她起身一一点出安置在角落的黄花梨木箱,“这是我收到的书信,记得先搬这个,其他的都可以往后再放放。”
光是摆出来的就有五箱之多。
这里面大部分是陈皮写给她的信,其中仅有两箱来自笔友,金大腿的不在里面,一是他的家书难得收到一次不是很多,二是她回张家一般会顺手带回去。
陈皮就不一样了,刚入学那会儿时常写厚厚一沓送来。
等他字能写小写好了,越明珠就让他换回好纸,不然纸张太差不耐保存很容易粘连、破损。后来送了他钢笔让他学硬笔字又给他送去许多自己去纸庄特意定制的白皮纸,否则他老捡最贵的买。
“好。”张小鱼点头应声,不经意地说:“楼下钢琴要搬吗?我记得上回吃饭时小姐提过家里的钢琴不如这架弹着流畅?”
越明珠乐不可支:“那是我心情不好胡诌的,不用搬,留在这里吧。”
捧珠和女佣在房间处理衣物,校服她每年都有裁新衣,经常一学期换好几件,鞋子也是,剩下不穿了的全部可以捐出去。
房子虽然不住,但是需要人打理,从书房转到楼下又转到阁楼,絮絮叨叨交代了好多事情,张小鱼一应一答,耐心极佳,凡是她指过的物件通通记在心里,不见半分敷衍。
越明珠放心了,也不再纠结,索性叫上捧珠同他回了张家。
张小楼:“……”
当天夜里她还在睡觉该搬的东西就被尽数搬回张家了,吃早餐的时候管家告诉她信箱放在书房,按照公馆那边的顺序摆放。
负责这一切的张小鱼事了拂衣去,天没亮就出城忙正事去了。
不愧是可靠小鱼,越明珠边重新调整书柜边对他称赞有加,张小楼是边忙帮边叹气,还得在小姐盯来时无奈附和两句。
歇了两天,越明珠开始新一季社交活动。
先是婉莹牵头在长沙最大酒楼置办的谢师宴,这个不能推辞。
没几日诗社又在天心阁采风唱和,同学们马上要各奔东西,留在长沙的人不多,她也去了,诗稿通通抄录,答应所有合适的诗集会整理出来自费出版到时候邮寄给她们。
之前她还出版过一本《星沙诗社选》,发行量不错,大家纷纷祈祷这一本能再接再厉。
接着应了曲冰邀约去看话剧社演出的《茶花女》,受邀主要是因为曲冰表姐之前请她为话剧社重编了他们的配乐。
等最后一场茶话会结束,越明珠都快把暑假折腾完一半了,不由庆幸自己还好准备休学一年。
以前她都会去越园避暑待几个月,直到开学前一周才会搬回张家,今年她敲定主意哪儿也不去,她答应过金大腿不乱跑。
看得出管家很满意,往年一跑就是一个夏天,他得坐镇张家只能隔三差五过来探望她。
现在好了,低头不见抬头见,每天都笑眯眯地。
“不止管家,大家都很高兴。”张小楼打趣。
最明显的就是树上打盹儿的少了,越园和公馆是小姐私产,大家巡逻也得挑地方,不然小姐约三五好友来家里开堂会,他们不能总随意走来走去的碍眼。
这一日,越明珠在书房作画。
“说点儿军队里的事吧,表哥信里从来不提,我还挺好奇的。”
“你想听什么,行军打仗还是日常生活?”
“都行。”
“那就说一件我刚军队报到的趣事。”
张小楼正对着窗口拉弓,这是他走前留给小姐练习射箭所用,一上手就知道用过几回,边检查边说:“我那队有个战友是安徽人,当时不知道他讲话有口音,第一天训练结束他端着脸盆在门口跟人说‘你先死你先死’。”
最后打起来好多人围观,只有几个衣服已经脱光的跑去拉架,张小楼叹气解释:“他在家是老大,习惯照顾别人,心是好的,就是口音太重习惯把你先洗说成你先死。”
当兵的哪能听得了这个,晦气不晦气,这前脚才刚迈进训练营还没上战场就让战友口头牺牲了,满肚子火闹到最后一场乌龙只能咽回去自己消化。
毕竟口音这个问题谁都有,完全是大哥莫说二哥,他有几个字能讲清楚已经比下有余,还有个说潮汕话的每次都是鸡同鸭讲,唯一能跟他沟通的是个讲闽南语的福建人。
这俩人凑在一起简直像在听两个机型不同还加了密的电台,叽里哇啦不知道说什么。
其他人嘴巴讲不清只得再加上手语,经常是一大堆人围一起手舞足蹈。
教官越听越气,骂他们癞蛤蟆垫床角不成体统,命令除开训练其余时间直到晚上熄灯前都要不断练习官话,要不然上了战场连个口令都传不明白,那不是去送死吗!
张小楼就是那个被指派过去给他们开小灶的人。
上边儿说了官话以北方音为基准,他这个东北人是里面口音最标准的了,每天两眼一睁左边耳朵是你死你死,右边耳朵是中了中了,还有一个在那里咩啊咩啊咩咩咩。
好一阵子,吵得连蚊子的嗡嗡叫都带着几种口音。
越明珠也听笑了。
犹豫片刻,她抬头问:“那你有没有听说,军中有谁在给表哥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