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天再次见到房玄龄,也不知道是不是李承乾的错觉。
他只觉得房玄龄似乎比之前苍老了几岁,也更显憔悴了几分。
“房大人,虽是国事危争,但您也要注意身体啊。”
“您与几位老将军本身才是我大唐之壁障,更胜过万马千军,若是累得身体不适,那才是我大唐无法弥补的损失。”
李承乾几句话说得情真意切。
这本也是出自他的真心。
对于李承乾来说,确实对于房玄龄这样自己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就像是面对外表如煞神般的尉迟敬德一样。
其次,李承乾也知道房玄龄虽然没有明确支持自己,打压魏王,但是他也是支持自己嫡长身份的忠直大臣。
房玄龄健健康康地一直执掌兵部,客观上对自己便是有利的。
而且在此次李世民分派的任务中,下面是有房玄龄顶在兵部,他才不会太过担心魏王在粮草供应方面搞手脚,反害了无数大唐将士。
房玄龄老于世故,当然能分辨得出太子殿下这番话到底是真心不审假意。
他感动之余,也只能苦笑以对。
陛下口口声声把太子称为逆子,觉得他不体贴自己。
但是,太子也好,魏王也好,哪怕真心不审为了那个储君之位相争,也在努力地表现自己,尽可能地为陛下分忧。
他们房家那个逆子,是真真差点儿把自己气死啊!
偏偏房遗爱做了糊涂事,说了混帐话,他最后的那句却是点中了自己的命脉。
自己难道真的能把这逆子推到陛下面前,直斥其非,然后交由陛下治罪?
那样不但陛下对于自己的信任将荡然无存,整个房家都未必还能保得住。
莫看那逆子现在自认为是魏王殿下的心腹,但到了那时魏王恐怕不会因他而站出来说话的!
对于陛下而言,房家不但泄露了军国机密,更是直接参与到了太子与魏王的储君之争,定为陛下所恶。
历朝历代,在陛下的态度尚未明了之前,便参与到储君之争的行列,不论像的地位如何炅赫,与皇帝的关系如何亲密,后果如何,熟读史书的房玄龄可太清楚了。
“殿下当是知道,阿史那思摩不遵陛下之叮嘱,不明敌情之下擅自出击,招至大败。”
“阿史那思摩败军辱国,自有陛下惩处,我们却要弥补其军力空缺,万不可给薛延陀部可乘之机啊。”
李承乾点了点头,心中却感觉奇怪。
房玄龄所说当然是正理。
但是,自己跟他的关系本不至于如此生分,自己刚刚表达关怀之情,他的话倒像是硬生生地用“正事”把话题岔开似的。
而且他细察房玄龄的神色,似乎也有些异常。
他对于自己的眼神儿似乎有些躲闪?
李承乾心中不由暗吃一惊,难道说…不,不会,以房玄龄的身份和立场,完全没必要在此时站队李泰才对。
那就只能说明,“房家”有人做出了对自己不利之事,而房玄龄却无可奈何,所以觉得心中对自己有愧疚之意?
李承乾微微一笑。
别人或许被蒙在鼓里,但他却是已经知晓,房遗爱等士族新一辈的人物,很多都聚集到了李泰的身边,而房遗爱更是被李泰引为心腹!
而房遗爱现在正在兵部行走,据说凭着房玄龄的身份地位,很是吃得开啊…
李承乾略有些同情地看了房玄龄一眼,再联想到自己李家各个成员的复杂心态,只能在心里感叹一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呐“。
李承乾当然不会因为房遗爱背后做了什么,便对房玄龄记恨于心。
那正是他所期望的事情。
他反而宽慰地拍了拍房玄龄的肩膀。
“房相,国事要紧,家事也不可轻忽,有些事勉强不得,顺其自然,您自己也看开一点儿吧。”
房玄龄神色一震,惊讶地看向李承乾。
太子为什么会突然提醒自己注意家事,而且还一副安慰自己的样子?
看他神情,听其所言,难道太子已经知道了什么?
若如此,太子正常来说应该是把整个房家都视为仇敌才对,可是他现在的神情与说话,却似乎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完全理解自己一个父亲与臣子的苦楚啊!
房玄龄现在心中的感动远甚于刚刚,以至于忽略了,哪怕李承乾贵为太子,但是他拍着自己的肩膀,倒像是一个长辈在安慰晚辈一般。
“殿下,此言老臣也赠予殿下,有些事情,您自己需要好好在意,您的身份摆在这里,其他人逼之越急,反而会举止失措,为自己埋下失败的种子。”
李承乾听得浑不在意。
李泰已经行动起来,说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不久的将来,他摆脱太子身份,跑到江南享乐一生的计划很快就会成为现实。
房遗爱可是自己的大功臣呐。
两人的心思南辕北辙,但此刻却似是心有戚戚焉地互相安慰了几句,只觉得彼此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贴近过心灵……
晋王府。
李治虽然也像兄长李泰一般封王,但是李世民对他疼爱有余,重视不足,当然不可能把他也接入宫中居住。
所以,他平时也不太受到朝臣们的注意,两位哥哥更加没有把他视为竞争对手。
但在刚刚,他却接到太子哥专程派人来传话。
李治到底年纪还轻,沉不住气,当场被吓得失了分寸。
好不容易把人打发走,他便立即派人把岑文本给请了过来。
“先生虽以妙计助我,但现在是不是事得其反了?”
真不知道兄长何时开始盯上我的,我现在不过只是小露头角,太子竟然便专门派人来传话,其中福焉祸焉?”
李治年纪虽小,表现得却极是成熟。
当着岑文本的面儿,直接表现得极为无助,一切都要靠这位好先生指点迷津的样子。
通过长孙无忌,想办法联络到裴世南,借其名震天下的书画之艺,达到宣传朝廷布告安定长安民心的效果…这本就是岑文本替他想出的主意。
他也没想到,如此短的时间,就引得太子专程派人登门,不过岑文本经历的风浪远胜过李治,直接就稳住了心神。
他笑看着李治,露出一抹微笑。
晋王殿下虽然年幼,但天资过人,对于朝政的认识也有独到之处,绝对不是像他此刻表现得这么无助与慌张!
他只觉得房玄龄似乎比之前苍老了几岁,也更显憔悴了几分。
“房大人,虽是国事危争,但您也要注意身体啊。”
“您与几位老将军本身才是我大唐之壁障,更胜过万马千军,若是累得身体不适,那才是我大唐无法弥补的损失。”
李承乾几句话说得情真意切。
这本也是出自他的真心。
对于李承乾来说,确实对于房玄龄这样自己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就像是面对外表如煞神般的尉迟敬德一样。
其次,李承乾也知道房玄龄虽然没有明确支持自己,打压魏王,但是他也是支持自己嫡长身份的忠直大臣。
房玄龄健健康康地一直执掌兵部,客观上对自己便是有利的。
而且在此次李世民分派的任务中,下面是有房玄龄顶在兵部,他才不会太过担心魏王在粮草供应方面搞手脚,反害了无数大唐将士。
房玄龄老于世故,当然能分辨得出太子殿下这番话到底是真心不审假意。
他感动之余,也只能苦笑以对。
陛下口口声声把太子称为逆子,觉得他不体贴自己。
但是,太子也好,魏王也好,哪怕真心不审为了那个储君之位相争,也在努力地表现自己,尽可能地为陛下分忧。
他们房家那个逆子,是真真差点儿把自己气死啊!
偏偏房遗爱做了糊涂事,说了混帐话,他最后的那句却是点中了自己的命脉。
自己难道真的能把这逆子推到陛下面前,直斥其非,然后交由陛下治罪?
那样不但陛下对于自己的信任将荡然无存,整个房家都未必还能保得住。
莫看那逆子现在自认为是魏王殿下的心腹,但到了那时魏王恐怕不会因他而站出来说话的!
对于陛下而言,房家不但泄露了军国机密,更是直接参与到了太子与魏王的储君之争,定为陛下所恶。
历朝历代,在陛下的态度尚未明了之前,便参与到储君之争的行列,不论像的地位如何炅赫,与皇帝的关系如何亲密,后果如何,熟读史书的房玄龄可太清楚了。
“殿下当是知道,阿史那思摩不遵陛下之叮嘱,不明敌情之下擅自出击,招至大败。”
“阿史那思摩败军辱国,自有陛下惩处,我们却要弥补其军力空缺,万不可给薛延陀部可乘之机啊。”
李承乾点了点头,心中却感觉奇怪。
房玄龄所说当然是正理。
但是,自己跟他的关系本不至于如此生分,自己刚刚表达关怀之情,他的话倒像是硬生生地用“正事”把话题岔开似的。
而且他细察房玄龄的神色,似乎也有些异常。
他对于自己的眼神儿似乎有些躲闪?
李承乾心中不由暗吃一惊,难道说…不,不会,以房玄龄的身份和立场,完全没必要在此时站队李泰才对。
那就只能说明,“房家”有人做出了对自己不利之事,而房玄龄却无可奈何,所以觉得心中对自己有愧疚之意?
李承乾微微一笑。
别人或许被蒙在鼓里,但他却是已经知晓,房遗爱等士族新一辈的人物,很多都聚集到了李泰的身边,而房遗爱更是被李泰引为心腹!
而房遗爱现在正在兵部行走,据说凭着房玄龄的身份地位,很是吃得开啊…
李承乾略有些同情地看了房玄龄一眼,再联想到自己李家各个成员的复杂心态,只能在心里感叹一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呐“。
李承乾当然不会因为房遗爱背后做了什么,便对房玄龄记恨于心。
那正是他所期望的事情。
他反而宽慰地拍了拍房玄龄的肩膀。
“房相,国事要紧,家事也不可轻忽,有些事勉强不得,顺其自然,您自己也看开一点儿吧。”
房玄龄神色一震,惊讶地看向李承乾。
太子为什么会突然提醒自己注意家事,而且还一副安慰自己的样子?
看他神情,听其所言,难道太子已经知道了什么?
若如此,太子正常来说应该是把整个房家都视为仇敌才对,可是他现在的神情与说话,却似乎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完全理解自己一个父亲与臣子的苦楚啊!
房玄龄现在心中的感动远甚于刚刚,以至于忽略了,哪怕李承乾贵为太子,但是他拍着自己的肩膀,倒像是一个长辈在安慰晚辈一般。
“殿下,此言老臣也赠予殿下,有些事情,您自己需要好好在意,您的身份摆在这里,其他人逼之越急,反而会举止失措,为自己埋下失败的种子。”
李承乾听得浑不在意。
李泰已经行动起来,说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不久的将来,他摆脱太子身份,跑到江南享乐一生的计划很快就会成为现实。
房遗爱可是自己的大功臣呐。
两人的心思南辕北辙,但此刻却似是心有戚戚焉地互相安慰了几句,只觉得彼此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贴近过心灵……
晋王府。
李治虽然也像兄长李泰一般封王,但是李世民对他疼爱有余,重视不足,当然不可能把他也接入宫中居住。
所以,他平时也不太受到朝臣们的注意,两位哥哥更加没有把他视为竞争对手。
但在刚刚,他却接到太子哥专程派人来传话。
李治到底年纪还轻,沉不住气,当场被吓得失了分寸。
好不容易把人打发走,他便立即派人把岑文本给请了过来。
“先生虽以妙计助我,但现在是不是事得其反了?”
真不知道兄长何时开始盯上我的,我现在不过只是小露头角,太子竟然便专门派人来传话,其中福焉祸焉?”
李治年纪虽小,表现得却极是成熟。
当着岑文本的面儿,直接表现得极为无助,一切都要靠这位好先生指点迷津的样子。
通过长孙无忌,想办法联络到裴世南,借其名震天下的书画之艺,达到宣传朝廷布告安定长安民心的效果…这本就是岑文本替他想出的主意。
他也没想到,如此短的时间,就引得太子专程派人登门,不过岑文本经历的风浪远胜过李治,直接就稳住了心神。
他笑看着李治,露出一抹微笑。
晋王殿下虽然年幼,但天资过人,对于朝政的认识也有独到之处,绝对不是像他此刻表现得这么无助与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