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瑾的目光淡淡扫过杨睿和他手中那面古朴的罗盘,嘴角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讥诮,直接无视了杨睿伸出的手,径直走向陈伯钧,语气斩钉截铁:“陈叔叔,您是被恐惧冲昏头了。阿姨和启明的症状,以及这些环境异常,完全可以用现代环境科学和医学来解释!我已经做了初步环境筛查。”
她示意助手打开仪器箱,拿出几份打印的数据报告,语速飞快,条理清晰:“数据显示,贵宅部分区域,尤其是西侧和新建区域确实存在异常的地磁扰动,强度最高点达到XX微特斯拉。同时,也捕捉到间歇性的16-19赫兹低频噪音。这些数据,完全符合我们的初步判断!”
她目光锐利地看向杨睿,带着强烈的挑战意味:“这些异常,最合理的解释是附近新开通的地铁三号线产生的电磁干扰泄露!或者,更可能是由于这次大规模建筑改建,破坏了老宅原有的结构应力平衡,导致部分承重结构发生微变形或产生内部摩擦,从而诱发了局部强磁场和结构振动噪音!这属于典型的‘建筑病综合症’!解决方法是精准定位干扰源,加装专业的磁屏蔽材料,进行结构加固或隔音减震处理!根本不需要扯什么虚无缥缈的‘煞气’和埋在地下的‘厌胜物’!那完全是封建迷信的糟粕!”
她的话如同冰水,瞬间浇灭了陈伯钧刚刚燃起的希望,让他再次陷入迷茫和两难。他看看杨睿,又看看苏瑾,一个是分析得头头是道、似乎能解决问题的“老师傅”,一个是拿着权威机构数据、言之凿凿的“科学家”,该信谁?
杨睿并未动怒,反而平静地迎上苏瑾审视的目光,指了指她报告上标注的磁场和次声波峰值点:“苏博士,您的数据很专业,我认同存在强磁场和次声波干扰。但您的结论,恕我不能苟同。”
“哦?”苏瑾挑眉,双手抱胸,一副“看你还能编出什么花样”的表情。
“第一,”杨睿逻辑清晰,“地铁三号线规划离此地直线距离超过1.5公里,且隧道深度足够。其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和振动噪音,在传播衰减后,到达贵宅的强度远不足以达到我们仪器检测到的峰值水平,更不可能引起如此严重的生理反应。您可以查阅地铁环评报告和衰减模型验证。”
“第二,‘建筑应力释放产生强磁场和次声波’?”杨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揶揄,“这理论很新颖。但应力释放产生的通常是微震动和可听噪音,能量级别极低,且频率分散。像这种能产生定向性强脉冲磁场和高强度、窄频带次声波的‘应力释放’,苏博士,您在哪个国际期刊的哪个实验模型里见过?还是说,这是您独创的理论?”他这话绵里藏针,直指苏瑾解释中的硬伤。
苏瑾被噎了一下,白皙的脸颊微微涨红。杨睿的质疑确实点在了她推论中不够严谨的地方。地铁干扰强度不足是事实,而建筑应力产生如此特异性的强场和窄频次声,确实缺乏有力文献支持。
“强词夺理!环境因素复杂,存在未知干扰源很正常!需要更深入的排查!”苏瑾强自镇定,转移话题,“但你所谓的‘风水镇煞’、‘地下厌胜物’,有半点科学依据吗?你如何证明它的存在?”
“证明?”杨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再次托起手中那面依旧在异常点附近剧烈震颤的青铜罗盘。“我的罗盘,以及您的高端仪器,都明确指向了异常的核心区域——就在这后园新挖的地基坑附近,以及被拆毁的老墙地基下方!磁场和次声波的源头,不是弥漫的,而是高度集中的!这符合‘能量约束点被破坏后集中爆发’的特征!而非大范围的环境污染!”
他走到地基坑边缘,指着下面潮湿的泥土和隐约可见的几块老地基石:“那位前辈风水师的技术或许有瑕疵,但他的方法核心是利用特定物质和结构去引导能量。他埋下的‘厌胜物’,很可能就是能产生特定反向磁场或吸收/转化低频能量的特殊合金或磁石组合!它就埋在这下面,或者老墙地基的关键节点里!是它原本维持着那个脆弱的平衡!找到它,移除或修复它,是平息这场能量风暴的关键一步!”
“荒谬!”苏瑾嗤之以鼻,“一个破铜盘的反应能当证据?地下埋块铁就能影响整个环境的磁场和次声波?你以为是在拍科幻片?”
“是不是荒谬,挖开看看不就知道了?”杨睿语出惊人,目光炯炯地盯着陈伯钧,“陈老板,您敢不敢赌一把?就在您这新挖的地基坑边缘,靠近西侧老墙根基延伸线的交汇点下,往下挖一米左右!我敢断定,那里埋着东西!而且是金属的!挖出来,看看您的仪器数据会不会变!看看老夫人和二少爷的症状会不会缓解!”
“陈叔叔!您不能听他蛊惑!”苏瑾急了,“这是破坏性勘探!毫无科学依据!万一挖到什么管道或者破坏地基结构……”
“结构我负责!”杨睿寸步不让,“我指的位置远离主承重墙!苏博士,您不是相信科学吗?如果挖下去什么都没有,或者挖出来的东西毫无关联,我杨睿从此金盆洗手,再不碰这行!并且承担一切损失!但如果挖出来了,并且环境数据随之改善……”他意味深长地看向苏瑾,“您又当如何?”
现场气氛瞬间凝固。陈伯钧看着针锋相对的两人,又想起母亲和弟弟痛苦的模样,再看看地基坑和杨睿指的那个点,一咬牙,猛地一拍大腿:“挖!就按杨师傅说的位置,小心点挖!出了事我担着!”
苏瑾气得脸色发白,却也说不出反对的理由,只能冷冷道:“好!我就看看你能挖出什么‘神物’!小张,小李,架设仪器,全程监测磁场、次声波变化!记录好数据!”
两名助手立刻忙碌起来,在杨睿指定的位置附近架设好高精度探头,连接电脑实时监测。一名身强力壮的园丁拿着铁锹,在杨睿精确划定的一个不足半平米的小区域内,小心翼翼地开始挖掘。泥土被一锹锹铲开,露出下面的碎石和老宅原有的三合土地基。
她示意助手打开仪器箱,拿出几份打印的数据报告,语速飞快,条理清晰:“数据显示,贵宅部分区域,尤其是西侧和新建区域确实存在异常的地磁扰动,强度最高点达到XX微特斯拉。同时,也捕捉到间歇性的16-19赫兹低频噪音。这些数据,完全符合我们的初步判断!”
她目光锐利地看向杨睿,带着强烈的挑战意味:“这些异常,最合理的解释是附近新开通的地铁三号线产生的电磁干扰泄露!或者,更可能是由于这次大规模建筑改建,破坏了老宅原有的结构应力平衡,导致部分承重结构发生微变形或产生内部摩擦,从而诱发了局部强磁场和结构振动噪音!这属于典型的‘建筑病综合症’!解决方法是精准定位干扰源,加装专业的磁屏蔽材料,进行结构加固或隔音减震处理!根本不需要扯什么虚无缥缈的‘煞气’和埋在地下的‘厌胜物’!那完全是封建迷信的糟粕!”
她的话如同冰水,瞬间浇灭了陈伯钧刚刚燃起的希望,让他再次陷入迷茫和两难。他看看杨睿,又看看苏瑾,一个是分析得头头是道、似乎能解决问题的“老师傅”,一个是拿着权威机构数据、言之凿凿的“科学家”,该信谁?
杨睿并未动怒,反而平静地迎上苏瑾审视的目光,指了指她报告上标注的磁场和次声波峰值点:“苏博士,您的数据很专业,我认同存在强磁场和次声波干扰。但您的结论,恕我不能苟同。”
“哦?”苏瑾挑眉,双手抱胸,一副“看你还能编出什么花样”的表情。
“第一,”杨睿逻辑清晰,“地铁三号线规划离此地直线距离超过1.5公里,且隧道深度足够。其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和振动噪音,在传播衰减后,到达贵宅的强度远不足以达到我们仪器检测到的峰值水平,更不可能引起如此严重的生理反应。您可以查阅地铁环评报告和衰减模型验证。”
“第二,‘建筑应力释放产生强磁场和次声波’?”杨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揶揄,“这理论很新颖。但应力释放产生的通常是微震动和可听噪音,能量级别极低,且频率分散。像这种能产生定向性强脉冲磁场和高强度、窄频带次声波的‘应力释放’,苏博士,您在哪个国际期刊的哪个实验模型里见过?还是说,这是您独创的理论?”他这话绵里藏针,直指苏瑾解释中的硬伤。
苏瑾被噎了一下,白皙的脸颊微微涨红。杨睿的质疑确实点在了她推论中不够严谨的地方。地铁干扰强度不足是事实,而建筑应力产生如此特异性的强场和窄频次声,确实缺乏有力文献支持。
“强词夺理!环境因素复杂,存在未知干扰源很正常!需要更深入的排查!”苏瑾强自镇定,转移话题,“但你所谓的‘风水镇煞’、‘地下厌胜物’,有半点科学依据吗?你如何证明它的存在?”
“证明?”杨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再次托起手中那面依旧在异常点附近剧烈震颤的青铜罗盘。“我的罗盘,以及您的高端仪器,都明确指向了异常的核心区域——就在这后园新挖的地基坑附近,以及被拆毁的老墙地基下方!磁场和次声波的源头,不是弥漫的,而是高度集中的!这符合‘能量约束点被破坏后集中爆发’的特征!而非大范围的环境污染!”
他走到地基坑边缘,指着下面潮湿的泥土和隐约可见的几块老地基石:“那位前辈风水师的技术或许有瑕疵,但他的方法核心是利用特定物质和结构去引导能量。他埋下的‘厌胜物’,很可能就是能产生特定反向磁场或吸收/转化低频能量的特殊合金或磁石组合!它就埋在这下面,或者老墙地基的关键节点里!是它原本维持着那个脆弱的平衡!找到它,移除或修复它,是平息这场能量风暴的关键一步!”
“荒谬!”苏瑾嗤之以鼻,“一个破铜盘的反应能当证据?地下埋块铁就能影响整个环境的磁场和次声波?你以为是在拍科幻片?”
“是不是荒谬,挖开看看不就知道了?”杨睿语出惊人,目光炯炯地盯着陈伯钧,“陈老板,您敢不敢赌一把?就在您这新挖的地基坑边缘,靠近西侧老墙根基延伸线的交汇点下,往下挖一米左右!我敢断定,那里埋着东西!而且是金属的!挖出来,看看您的仪器数据会不会变!看看老夫人和二少爷的症状会不会缓解!”
“陈叔叔!您不能听他蛊惑!”苏瑾急了,“这是破坏性勘探!毫无科学依据!万一挖到什么管道或者破坏地基结构……”
“结构我负责!”杨睿寸步不让,“我指的位置远离主承重墙!苏博士,您不是相信科学吗?如果挖下去什么都没有,或者挖出来的东西毫无关联,我杨睿从此金盆洗手,再不碰这行!并且承担一切损失!但如果挖出来了,并且环境数据随之改善……”他意味深长地看向苏瑾,“您又当如何?”
现场气氛瞬间凝固。陈伯钧看着针锋相对的两人,又想起母亲和弟弟痛苦的模样,再看看地基坑和杨睿指的那个点,一咬牙,猛地一拍大腿:“挖!就按杨师傅说的位置,小心点挖!出了事我担着!”
苏瑾气得脸色发白,却也说不出反对的理由,只能冷冷道:“好!我就看看你能挖出什么‘神物’!小张,小李,架设仪器,全程监测磁场、次声波变化!记录好数据!”
两名助手立刻忙碌起来,在杨睿指定的位置附近架设好高精度探头,连接电脑实时监测。一名身强力壮的园丁拿着铁锹,在杨睿精确划定的一个不足半平米的小区域内,小心翼翼地开始挖掘。泥土被一锹锹铲开,露出下面的碎石和老宅原有的三合土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