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门庭若市”-《我的时代1979!》

  “砰!砰!”

  有人用指关节叩门,力道不轻不重,倒像是敲办公室的门。

  许成军叼着刀片开门,见门口站着俩陌生人。

  男人穿件灰中山装,袖口磨得发亮,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镜片上沾着个苍蝇屎似的污点,倒给他那双透着文气的眼睛添了点烟火气。

  旁边的女人更扎眼,穿条浅卡其喇叭裤,裤脚扫着地面,烫成波浪的头发用根银簪别着,手里还转着支派克钢笔,笔帽上的金漆掉得斑驳。

  “许成军同志?”

  男人先开了口,声音绵里带点韧劲。

  “我是《合肥晚报》的陈建国,这是同事翟影。”

  翟影歪头笑了,眼尾的细纹里盛着光:“早听说写《秤星》的是个知青,没想到长这么周正!”

  “比我们报社那几个编辑强多了,他们天天趴在稿子上,背都驼了!”

  这女人说话的调调和长相都混不像这个年代的人。

  在这个年代是说不出的大胆。

  但是...

  还挺好。

  许成军把刀片从嘴里拿出来,指尖在门框上蹭了蹭,忽然笑出了声。

  “翟同志谬赞了。不过陈编辑,我可是早闻您大名。马胜利那小子,每次提起您这表哥,都得给我讲半天呢!”

  他侧身让两人进屋。

  “对了,还得感谢那两张《小花》的电影票,电影真不错,说实话,要不是你们俩帮忙,我那篇《秤星》怕是还在草纸堆里睡大觉呢。”

  他语气里带着点调侃的热乎:“要说,我还欠着你们表兄弟俩一顿饭,等这阵忙完,高低得请你们去江淮面馆,多加辣,管够!”

  “当然,肯定也少不了翟编辑的帮忙,到时候同去!”

  陈建国刚迈过门槛,眼镜就顺着鼻梁滑到鼻尖,他连忙用手背推了推。

  “许同志太客气了!“

  他从帆布包里往外掏东西,是打包成一叠叠的信。

  有一根绳子断了,信封哗啦啦洒在桌上。

  “马胜利那小子天天在报社念叨你,我这不也借着送信的光,来看看你这位未来之星!“

  “得了吧陈大编辑!“

  翟影抢过话头,银簪在卷发里晃出细碎的光。

  “明明是你自己想来看热闹,非把表弟拉来当幌子。“

  她往床上一坐,喇叭裤裤脚扫过床沿,

  “不过说真的,许同志,你这屋里比我们编辑部还乱!“她指尖点了点桌角的草纸堆,“许同志,就是在这写的《称星》?”

  许成军正往搪瓷缸里倒水,闻言笑了:“翟同志要是瞧见大队里的光景,就知道我这算整洁了。“

  翟影也跟着笑了;“那有机会一定去许同志插队的地方看看,不过说来,你这《称星》写的真好,读者来信可是突破了我们所有稿件的历史之最!”

  “可把我们陈大编辑累个够呛!”

  陈建国已经把信件分了类,最上面那封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秤,秤杆上写着“公道“俩字:“这是红星小学的娃娃寄的,说他爹看了报,再也不往秤砣里灌铅了。“

  他突然压低声音,从包里抽出个牛皮信封,“还有这个,地委寄的,说要请你去开座谈会...“

  “哟,这是要招安了?“翟影挑眉。

  “我赌五毛,他们准会让你改'买二两送半两',改成'热爱集体,诚信经营'。“

  “翟编辑!“

  陈建国脸一黑,“人家不能是真心觉得文章写得好?“

  “自家人不说两家话!”

  许成军看着这俩编辑斗嘴,

  到也跟着直乐。

  突然觉得这年代竟也生动了许多。

  ...

  话没说完,走廊里突然爆发出一阵喧闹。

  三个穿蓝布校服的年轻人挤在门口,为首的姑娘扎着高马尾,发梢扫着胸前的“安徽大学“校徽。

  就这么俏生生地站在302的门口!

  “许成军同志!“她脸憋得通红,声音发颤,“我们找了您两回,前天您不在,昨天又听说您去了青年报...“

  “陆晓晓,你小声点!“

  旁边戴眼镜的男生拽了拽她的衣角,自己却忍不住往前凑了凑,“许同志您好,我叫周明远,这是赵磊,她是陆晓晓,我们是安徽大学中文系一年级的,想请教您怎么写出'秤星磨平了又刻'这种句子...“

  许成军看着他们,突然想起自己二十岁时的模样。

  在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在页边空白处写满“作家梦“三个字。

  ...

  “请教谈不上,“许成军给他们搬了板凳,“咱应该都是同龄人,一起交流交流,我也需要你们的意见呀!”

  “你们觉得'南瓜瓤粘招牌'那句,写得咋样?“

  “太妙了!“林晓梅抢着说,马尾辫甩得像小鞭子,“既写出了老周的犟,又透着点过日子的机灵...“

  “我觉得是隐喻,“周明远推了推眼镜,“南瓜瓤粘不牢,就像那时候的政策,看着严,其实...“

  “你们俩又要吵!“赵磊突然开口,声音闷闷的,“许同志肯定觉得,就是写得真呗。“

  翟影突然笑出声,银簪在阳光下闪了闪:“这仨娃,倒比我们报社那几个老油条懂文章。“

  她往名为陆晓晓手里塞了颗水果糖,“小姑娘,别听眼镜的瞎分析,写文章跟做棉袄似的,针脚密不密,穿上才知道。“

  陈建国正从包里掏瓜子,闻言瞪了她一眼:“别教坏年轻人。“

  却还是抓了把瓜子往周明远手里塞。

  接过糖果的陆晓晓脸一红,讷讷地说了句:“谢谢这位女同志!”

  许成军笑了,指着两位编辑道:“这二位都是咱们《合肥晚报》的编辑,这位是陈建国陈编辑,这位是翟影翟编辑,他们经手的好文章能从淮河路排到明教寺,听他们聊聊,比我这半路出家的强多了。”

  这时,一旁的赵磊突然举手,问了一句让许成军很意外的话;“许同志,我想问问你为什么笔名就是真名呢?”

  许成军心里一抽,这是要给我建偶像档案?

  我三月生,双鱼座,

  喜欢唱跳、rap和篮球...

  他面上不改,笑着说:“事无不可对人言,也懒得想叫什么笔名,索性就用了本名。”

  心里却悄悄转了个念头:等将来写些别的,倒能把上辈子的“楚风“捡起来。

  也算让两个时代的自己打个照面。

  ...

  一时间,屋里的六个人围着木桌倒也聊得热络。

  从《秤星》里的老周聊到小岗村的新麦,从报纸副刊的选稿标准谈到课堂上的文学理论。

  当聊到许成军自己怎么评价自己的文章时,他轻描淡写的回答道:“我的文章很简单,不过是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原样记下来罢了。”

  “不过很幸运的踩到了政策的东风罢了。”

  “地里的麦子,赶上好年成,总能多结几粒饱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