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基地会议室里。
里面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空气循环系统发出的低沉嗡鸣是唯一的背景音,却更衬出这里的死寂。
此时长条形会议桌两侧坐满了人,肩章上的金星和专业技术徽章在冷光灯下无声地诉说着他们的分量。
基地最高指挥官陈峰少将,国家科技部特派员王文瀚,几位面容严肃的技术军官,还有几位来自战略支援部队的代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会议桌尽头,那个独立于人群之外,身姿笔挺如枪的女人上。
何承远坐在靠近夜莺的位置,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从四面八方投射而来的审视、怀疑,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敌意。安全屋的惨剧和巨大的代价阴影,沉重地笼罩着这个房间。
冰冷的金属墙壁渗着地下特有的寒气,何承远陷在冰冷的金属椅子里,脊背僵直,目光却穿透了昏暗的空气,死死钉在对面空无一物的墙壁上。
墙壁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片惨白。但他看到的不是墙,而是安全屋合金大门在刺目白光中扭曲、撕裂,如纸片般抛飞的慢镜头回放。
震耳欲聋的轰鸣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他颅骨深处每一次心跳的擂击。硝烟的味道浓烈得让他窒息。年轻的警卫在死亡抵达前最后一瞬回头望来的眼神,凝固在惊愕与某种决绝之间。
牺牲不是模糊的数字,他们是一个有名字、有温度、有未来的人。
而现在只剩下冰冷的数字。
鲜红的数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在何承远的视网膜上,更烫在他灵魂深处。
“三十七人牺牲,五十八人重伤,核心设备损毁百分之八三,安全屋基本报废。”
每一份报告都耗尽了何承远胸腔里仅存的氧气。他抬起头,视线艰难地聚焦在面前坐着的人身上,带着一种近乎自虐的审视。
“代价比预估的最高预案还要沉重三倍。是我的判断失误,低估了那群人的决心和渗透能力。”何承远把“我的”两个字咬得极重,仿佛要将那沉甸甸的罪责刻进自己的骨头里。
坐在他对面的男人叫王文瀚,国家科技部特派员,穿着一尘不染的深色制服,与这间充满创伤和机油味的房间格格不入。
王文瀚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冷静,像手术刀精准地避开无谓的情感,只剖析核心价值。他面前的平板电脑显示着“尘星”项目的核心数据摘要。
“何教授,玉龙雪山的牺牲和损失,我们都深感痛心。”王文瀚的声音平稳,带着一种公式化的沉重,“正因为代价巨大,才更需要明确方向和价值。高层以及我本人最大的疑虑在于尘星项目目前的成果,其战略价值究竟如何具象化?”
王文瀚的指尖在平板上滑动,调出复杂的分子结构图和能量流模拟图:“您提交的理论模型,核心算法以及合成配方非常前沿,这点毋庸置疑。”
他顿了一下,目光扫过角落一个不起眼的被高强度合金容器封存的样本,“‘尘星’材料的确可以代表人类材料学的巅峰,这点也毋庸置疑。”
“但是。”王文瀚话锋一转,声音陡然加重,如同重锤落下,“理论,算法,配方,未装配的样品材料。它们加在一起,距离一个可以实际运行,验证其划时代意义的量子通讯装置,还有多远的鸿沟?我们不能为一场豪赌下注。赌的是您的‘未来通讯霸权’。你现在握着的筹码,除了纸面上的数据和几块无法直接使用的砖块,还有什么呢?”
王文瀚身体微微前倾,无形的压力笼罩过来:“我们付出了鲜血的代价,何教授。现在需要一个明确的、可预期的、关于实际产出的时间表。一个能真正证明‘尘星项目’值得那些牺牲。什么时候能从蓝图变成现实?”
“没有这个保证,后续的支持将面临极其严峻的质询。您必须理解上面的顾虑。我们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王文瀚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捕捉着何承远脸上每一丝细微的变化。
“东西……”何承远喃喃重复,这个冰冷的词汇像冰锥刺进他混乱的大脑。
王文瀚说的每一个字都精准地敲打在何承远最脆弱、最自我怀疑的神经上。
牺牲者的面孔,爆炸的强光,名单上的血渍,量子实验室的爆炸,何承远仿佛又看到了那抹刺眼的红晕。
值得吗?
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霸权,填进去这么多条鲜活的生命?包括他的家人。真的值得吗?
他引以为傲的尘星材料,在高级文明的标准里,不过是勉强能用的残次品。
这微弱的火光真的值得用血肉去点燃、去守护吗?
继续下去,磐石基地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玉龙雪山的安全屋?另一个巨大的流血祭坛?
放弃的念头如同毒藤,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缠绕上何承远的心脏。
放弃意味着背叛了那些信任他、为他牺牲的人,意味着辜负了国家倾注的资源与期望,意味着亲手掐灭人类可能在量子通讯领域实现跃迁的火种。
巨大的道德漩涡将他吞噬,几乎令他感到窒息。
房间的阴影深处,夜莺如同一个完美的幽灵,静默地倚靠着冰冷的金属墙壁。她紫色的眼眸像最精密的扫描仪,将何承远的痛苦挣扎,王文瀚的冷静审视,分析的一清二楚。
人类的悲伤,她理解其为生物化学基础。
人类的顾虑,她明晰其基于生存概率的决策逻辑。
但她的信念始终锁定在更宏大的目标上。守护和推动这个低等但具有潜力的碳基文明摇篮,在必要技术上实现最低限度的进化。
在她的视野中,无形的能量读数覆盖了整个磐石基地的结构图。厚重的岩层、多重合金装甲、独立能源循环、最高级别的电磁屏蔽和物理防御。
防御等级评估结果:远超被摧毁的安全屋数个数量级。
逻辑结论:此处是推进“尘星”项目下一阶段合成与初步组装的理想之地。
然而,人类决策层的“短视”变量,正形成显著的阻碍。他们过分聚焦于短期、具象的“产出物”,从而低估基础材料突破在技术树上的意义。
夜莺的思维高速运转,冰冷的逻辑链条清晰延伸:何承远的动摇是项目当前最大风险因素。王文瀚施加的压力正在放大这个风险。必须进行干预,校正决策方向。
潘多拉协议允许“教导”与“信息提供”。她需要一种既能绕过“直接创造”限制,又能有效破除当前僵局的方式。
何承远喉咙发紧,巨大的疲惫和负罪感几乎将他压垮。他张了张嘴,沉重的带着解脱与无尽耻辱的“放弃”音节,几乎要冲破齿关。
就在这时,阴影中的夜莺动了。
她像一道无声的银色流光,从倚靠的墙壁上分离出来,脚步轻得像不存在,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存在感,径直走到了房间中央,站在了何承远和王文瀚之间那无形的压力分界线上。
她的动作打破了房间内凝滞的死寂,瞬间吸引了所有目光。王文瀚的审视中带上一丝被打断的不悦和警惕。何承远则愕然抬头,混乱的思绪被打断,眼中带着迷茫。
夜莺的目光平静地扫过王文瀚,那眼神深邃得如同宇宙本身,带着一种非人的穿透力,仿佛直接看穿了对方精密计算下的所有顾虑。
然后她转向何承远,紫色眼眸里没有人类的安慰,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磐石般的笃定。
“何老。”夜莺的声音依旧清冷平稳,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悲伤是燃料,不是枷锁。怀疑是过程,不是终点。”
她的视线落在何承远紧握的双手上,仿佛看穿了他内心那个几乎脱口而出的决定:放弃尘星项目。
“磐石基地的根基已筑。”夜莺的声音清晰回荡在压抑的房间里,每一个字都敲打在金属墙壁上,发出无形的回响,“动摇它,才是对牺牲的最大辜负。”
她微微侧首,目光再次迎向王文瀚镜片后锐利的审视,那眼神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俯瞰般的重量。
“关于‘产出物’的可见性。”夜莺的嘴角微微上扬,那不能称之为微笑,更像是一种精密程序启动前的确认信号,“你们的‘时间表’焦虑源于认知局限。我将提供一个‘必要信息’进行演示’。”
她特意强调了“必要信息”和“演示”这两个词,如同在严谨的法律条文下划出重点。
“这将纠正。”夜莺的眼眸锁定王文瀚,清晰冷冽地吐出最后两个字。“你们的认知偏差。”
话音落下的瞬间,休息室内压抑的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撕开了一道裂缝。
何承远眼中的绝望迷茫被一种猝不及防的惊愕取代,掌心传来的刺痛感变得无比清晰。
王文瀚镜片后的锐利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波动,他挺直的脊背几不可察地绷紧了一瞬。那冰冷的“偏差”二字,如同两颗精确制导的子弹,不偏不倚地击中了这位特派员赖以建立所有逻辑和权威的基石。
夜莺的身影立在浑浊的光线下,宛如一块来自异星的寒铁,沉默地宣告着规则的重写。
可夜莺的话在王文瀚等人看来,更像是在巨大压力下孤注一掷的表演,一个试图用虚无缥缈的东西掩盖当前困局的***。
“莺女士。”陈峰少将的声音低沉而威严,打破了沉默,他锐利的目光敢于直视着夜莺那双非人的紫色眼眸,郑重的说道:“磐石基地的资源与信任,是建立在实打实的成果和清晰可见的风险评估之上。你能证明‘星尘’项目的核心价值吗?”
王文瀚推了推眼镜,微微颔首,没有说话,但那姿态无疑在说:拿出让我们信服的东西。
夜莺的神情没有丝毫波动,她甚至没有看陈峰或王文瀚,只是微微抬起右手,纤细修长的手指在虚空中轻轻一点。
嗡!
会议桌正前方巨大的主屏幕瞬间亮起,光芒驱散了房间角落的阴影。屏幕上并非预设的PPT或图表,而是如同活水般流淌的数据洪流!
基地内部通讯网络的拓扑图、全球主要通讯卫星的实时轨道参数、大气层不同高度的电磁干扰频谱图。无数复杂、动态的数据流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被调取、整合、分析。
这些数据来源各异,加密等级极高,此刻却如同温顺的溪流,在夜莺无声的指令下汇聚成一张覆盖全球动态的“通讯环境图”。
几位技术军官瞬间坐直了身体,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愕。这种级别的数据调用权限和实时处理能力,远超基地现有系统的极限!
里面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空气循环系统发出的低沉嗡鸣是唯一的背景音,却更衬出这里的死寂。
此时长条形会议桌两侧坐满了人,肩章上的金星和专业技术徽章在冷光灯下无声地诉说着他们的分量。
基地最高指挥官陈峰少将,国家科技部特派员王文瀚,几位面容严肃的技术军官,还有几位来自战略支援部队的代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会议桌尽头,那个独立于人群之外,身姿笔挺如枪的女人上。
何承远坐在靠近夜莺的位置,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从四面八方投射而来的审视、怀疑,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敌意。安全屋的惨剧和巨大的代价阴影,沉重地笼罩着这个房间。
冰冷的金属墙壁渗着地下特有的寒气,何承远陷在冰冷的金属椅子里,脊背僵直,目光却穿透了昏暗的空气,死死钉在对面空无一物的墙壁上。
墙壁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片惨白。但他看到的不是墙,而是安全屋合金大门在刺目白光中扭曲、撕裂,如纸片般抛飞的慢镜头回放。
震耳欲聋的轰鸣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他颅骨深处每一次心跳的擂击。硝烟的味道浓烈得让他窒息。年轻的警卫在死亡抵达前最后一瞬回头望来的眼神,凝固在惊愕与某种决绝之间。
牺牲不是模糊的数字,他们是一个有名字、有温度、有未来的人。
而现在只剩下冰冷的数字。
鲜红的数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在何承远的视网膜上,更烫在他灵魂深处。
“三十七人牺牲,五十八人重伤,核心设备损毁百分之八三,安全屋基本报废。”
每一份报告都耗尽了何承远胸腔里仅存的氧气。他抬起头,视线艰难地聚焦在面前坐着的人身上,带着一种近乎自虐的审视。
“代价比预估的最高预案还要沉重三倍。是我的判断失误,低估了那群人的决心和渗透能力。”何承远把“我的”两个字咬得极重,仿佛要将那沉甸甸的罪责刻进自己的骨头里。
坐在他对面的男人叫王文瀚,国家科技部特派员,穿着一尘不染的深色制服,与这间充满创伤和机油味的房间格格不入。
王文瀚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冷静,像手术刀精准地避开无谓的情感,只剖析核心价值。他面前的平板电脑显示着“尘星”项目的核心数据摘要。
“何教授,玉龙雪山的牺牲和损失,我们都深感痛心。”王文瀚的声音平稳,带着一种公式化的沉重,“正因为代价巨大,才更需要明确方向和价值。高层以及我本人最大的疑虑在于尘星项目目前的成果,其战略价值究竟如何具象化?”
王文瀚的指尖在平板上滑动,调出复杂的分子结构图和能量流模拟图:“您提交的理论模型,核心算法以及合成配方非常前沿,这点毋庸置疑。”
他顿了一下,目光扫过角落一个不起眼的被高强度合金容器封存的样本,“‘尘星’材料的确可以代表人类材料学的巅峰,这点也毋庸置疑。”
“但是。”王文瀚话锋一转,声音陡然加重,如同重锤落下,“理论,算法,配方,未装配的样品材料。它们加在一起,距离一个可以实际运行,验证其划时代意义的量子通讯装置,还有多远的鸿沟?我们不能为一场豪赌下注。赌的是您的‘未来通讯霸权’。你现在握着的筹码,除了纸面上的数据和几块无法直接使用的砖块,还有什么呢?”
王文瀚身体微微前倾,无形的压力笼罩过来:“我们付出了鲜血的代价,何教授。现在需要一个明确的、可预期的、关于实际产出的时间表。一个能真正证明‘尘星项目’值得那些牺牲。什么时候能从蓝图变成现实?”
“没有这个保证,后续的支持将面临极其严峻的质询。您必须理解上面的顾虑。我们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王文瀚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捕捉着何承远脸上每一丝细微的变化。
“东西……”何承远喃喃重复,这个冰冷的词汇像冰锥刺进他混乱的大脑。
王文瀚说的每一个字都精准地敲打在何承远最脆弱、最自我怀疑的神经上。
牺牲者的面孔,爆炸的强光,名单上的血渍,量子实验室的爆炸,何承远仿佛又看到了那抹刺眼的红晕。
值得吗?
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霸权,填进去这么多条鲜活的生命?包括他的家人。真的值得吗?
他引以为傲的尘星材料,在高级文明的标准里,不过是勉强能用的残次品。
这微弱的火光真的值得用血肉去点燃、去守护吗?
继续下去,磐石基地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玉龙雪山的安全屋?另一个巨大的流血祭坛?
放弃的念头如同毒藤,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缠绕上何承远的心脏。
放弃意味着背叛了那些信任他、为他牺牲的人,意味着辜负了国家倾注的资源与期望,意味着亲手掐灭人类可能在量子通讯领域实现跃迁的火种。
巨大的道德漩涡将他吞噬,几乎令他感到窒息。
房间的阴影深处,夜莺如同一个完美的幽灵,静默地倚靠着冰冷的金属墙壁。她紫色的眼眸像最精密的扫描仪,将何承远的痛苦挣扎,王文瀚的冷静审视,分析的一清二楚。
人类的悲伤,她理解其为生物化学基础。
人类的顾虑,她明晰其基于生存概率的决策逻辑。
但她的信念始终锁定在更宏大的目标上。守护和推动这个低等但具有潜力的碳基文明摇篮,在必要技术上实现最低限度的进化。
在她的视野中,无形的能量读数覆盖了整个磐石基地的结构图。厚重的岩层、多重合金装甲、独立能源循环、最高级别的电磁屏蔽和物理防御。
防御等级评估结果:远超被摧毁的安全屋数个数量级。
逻辑结论:此处是推进“尘星”项目下一阶段合成与初步组装的理想之地。
然而,人类决策层的“短视”变量,正形成显著的阻碍。他们过分聚焦于短期、具象的“产出物”,从而低估基础材料突破在技术树上的意义。
夜莺的思维高速运转,冰冷的逻辑链条清晰延伸:何承远的动摇是项目当前最大风险因素。王文瀚施加的压力正在放大这个风险。必须进行干预,校正决策方向。
潘多拉协议允许“教导”与“信息提供”。她需要一种既能绕过“直接创造”限制,又能有效破除当前僵局的方式。
何承远喉咙发紧,巨大的疲惫和负罪感几乎将他压垮。他张了张嘴,沉重的带着解脱与无尽耻辱的“放弃”音节,几乎要冲破齿关。
就在这时,阴影中的夜莺动了。
她像一道无声的银色流光,从倚靠的墙壁上分离出来,脚步轻得像不存在,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存在感,径直走到了房间中央,站在了何承远和王文瀚之间那无形的压力分界线上。
她的动作打破了房间内凝滞的死寂,瞬间吸引了所有目光。王文瀚的审视中带上一丝被打断的不悦和警惕。何承远则愕然抬头,混乱的思绪被打断,眼中带着迷茫。
夜莺的目光平静地扫过王文瀚,那眼神深邃得如同宇宙本身,带着一种非人的穿透力,仿佛直接看穿了对方精密计算下的所有顾虑。
然后她转向何承远,紫色眼眸里没有人类的安慰,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磐石般的笃定。
“何老。”夜莺的声音依旧清冷平稳,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悲伤是燃料,不是枷锁。怀疑是过程,不是终点。”
她的视线落在何承远紧握的双手上,仿佛看穿了他内心那个几乎脱口而出的决定:放弃尘星项目。
“磐石基地的根基已筑。”夜莺的声音清晰回荡在压抑的房间里,每一个字都敲打在金属墙壁上,发出无形的回响,“动摇它,才是对牺牲的最大辜负。”
她微微侧首,目光再次迎向王文瀚镜片后锐利的审视,那眼神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俯瞰般的重量。
“关于‘产出物’的可见性。”夜莺的嘴角微微上扬,那不能称之为微笑,更像是一种精密程序启动前的确认信号,“你们的‘时间表’焦虑源于认知局限。我将提供一个‘必要信息’进行演示’。”
她特意强调了“必要信息”和“演示”这两个词,如同在严谨的法律条文下划出重点。
“这将纠正。”夜莺的眼眸锁定王文瀚,清晰冷冽地吐出最后两个字。“你们的认知偏差。”
话音落下的瞬间,休息室内压抑的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撕开了一道裂缝。
何承远眼中的绝望迷茫被一种猝不及防的惊愕取代,掌心传来的刺痛感变得无比清晰。
王文瀚镜片后的锐利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波动,他挺直的脊背几不可察地绷紧了一瞬。那冰冷的“偏差”二字,如同两颗精确制导的子弹,不偏不倚地击中了这位特派员赖以建立所有逻辑和权威的基石。
夜莺的身影立在浑浊的光线下,宛如一块来自异星的寒铁,沉默地宣告着规则的重写。
可夜莺的话在王文瀚等人看来,更像是在巨大压力下孤注一掷的表演,一个试图用虚无缥缈的东西掩盖当前困局的***。
“莺女士。”陈峰少将的声音低沉而威严,打破了沉默,他锐利的目光敢于直视着夜莺那双非人的紫色眼眸,郑重的说道:“磐石基地的资源与信任,是建立在实打实的成果和清晰可见的风险评估之上。你能证明‘星尘’项目的核心价值吗?”
王文瀚推了推眼镜,微微颔首,没有说话,但那姿态无疑在说:拿出让我们信服的东西。
夜莺的神情没有丝毫波动,她甚至没有看陈峰或王文瀚,只是微微抬起右手,纤细修长的手指在虚空中轻轻一点。
嗡!
会议桌正前方巨大的主屏幕瞬间亮起,光芒驱散了房间角落的阴影。屏幕上并非预设的PPT或图表,而是如同活水般流淌的数据洪流!
基地内部通讯网络的拓扑图、全球主要通讯卫星的实时轨道参数、大气层不同高度的电磁干扰频谱图。无数复杂、动态的数据流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被调取、整合、分析。
这些数据来源各异,加密等级极高,此刻却如同温顺的溪流,在夜莺无声的指令下汇聚成一张覆盖全球动态的“通讯环境图”。
几位技术军官瞬间坐直了身体,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愕。这种级别的数据调用权限和实时处理能力,远超基地现有系统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