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小拿着军用医疗箱,走到乔政委家院外,看见门口停着一辆自行车。
她在大门处停下,清脆地喊道:“木阿姨,我是小小,来找您玩啦!”
木青很快来开门,神色有些慌张,递给她一网袋苹果:“小小,你来得不巧,建设他大姐从县里来了,正在屋里说话呢。要不你明天再来?"
王小小敏锐地注意到木青眼角还没褪去的红晕,立即扬起乖巧的笑容:“乔大姑来啦?那我更该进去问个好!”说着就轻快地走进院子。
屋里,一个四十多岁、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年妇女正坐在炕沿上。
她面容与乔政委有几分相似,齐耳短发梳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是个利落人。
见王小小进来,她停下正在翻看的相册,目光直接落在王小小脸上。
“这是谁家的孩子?”她的声音干脆利落,带着几分审视。
王小小站得笔直:“大姑好,我是王小小,王德胜家的闺女。”
乔大姑脸色稍缓,但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语气变得激动起来,“王副师长的女儿啊!你看看,王副师长家孩子都这么大了!再看看我们建设!”
她转向木青,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小小同志,你给评评理。建设在部队的那些战友,哪个不是儿女双全?就上次来的张团长,大儿子都上初中了!周参谋长家也是两个小子满地跑。可我们建设呢?”
她的眼圈突然红了:“每次看到战友家的孩子,建设那眼神,我这个当姐姐的看着心里难受啊!”
木青低着头,手指紧紧绞着衣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王小小安静地坐在一旁,等乔大姑情绪稍平复,才轻声开口:“大姑,我爹常说,乔叔叔是他最佩服的指挥官之一。在部队里,大家都敬重乔叔叔的能力和人品。再说了。乔叔和我爹搭档了十三年了,小瑾也是乔叔的儿子!”
她顿了顿,继续说:“木阿姨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乔叔叔没有后顾之忧,这也是对部队的贡献啊。”
乔大姑擦了擦眼角,叹了口气:“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小小同志,你说建设都这个年纪了,再过几年,我们老乔家总不能……再说了,老了谁给养老呀!”
她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再明白不过。
王小小面瘫着脸,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接上了乔大姑的话:“国家呀!部队呀!它们会给养老送终一条龙服务。”
这话说得直接又硬核,让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的乔大姑和木青都愣了一下,齐齐看向她。
王小小继续用她那特有的语调分析道:“大姑,您放心。只要乔叔叔工作不犯错误,干到离休,那就是堂堂正正的离休干部。生活上组织会安排人照顾,生病了免费治疗,身后事也会办得妥妥帖帖。组织,就是最大的依靠和保障。”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乔大姑,又落在木青身上,意有所指地加重了语气:“再说了,抛弃妻子、破坏军婚,那肯定是严重错误,要受处分的,前途就完了。乔叔叔那么聪明的人,肯定不会犯这种原则性错误,对不对?他和木阿姨是革命伴侣,是要互相扶持走一辈子的。”
她这番话,像是一块冰冷的钢板,哐当一声插进了感性的情绪漩涡里,把那些关于老了怎么办、香火怎么办的焦虑,硬生生地顶了回去。
乔大姑张了张嘴,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驳。
她潜意识里那些传统养儿防老与传宗接代的观念,在王小小这套冰冷的‘组织纪律 制度保障’的逻辑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甚至有点不合时宜。
王小小看着乔大姑有些懵的表情,面瘫脸继续捅刀子:“所以,木阿姨把乔叔叔照顾好,把家打理好,让乔叔叔能安心为部队工作,就是在为乔家的未来做最大的贡献。这比什么都强。总不能为了要孩子犯错误吧!?”
屋里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安静。
乔大姑看看一脸我在陈述客观事实的王小小,又看看旁边因为这番话而稍稍挺直了腰板的木青。
她心里的那团火,好像被一盆冷静的、带着制度条款的冰水,给浇得只剩下一点青烟了。
她忽然觉得,跟这个小面瘫讲老乔家不能绝后之类的话,有点说不出口了。
王小小心里呵呵~
像她从来不担心她爹和亲爹的老了之后的事,过了三十年,国家缓过来,这群少将、大校们的养老,国家一手办了。
国家搞不好还会让他们这群上过战场的人,全部去军校给新兵蛋子上课去。
她在后世的舍友,她的爷爷就是参加1979年的战争,当时是团长,她爷爷70岁大寿,还在军校讲课呢!按照她舍友的话,见她爷爷,还得提前三天打电话咨询有空吗?
乔大姑长长叹了口气,脸上的神色复杂难言。
她看着始终低着头的木青,又看看一脸平静的王小小,终于站起身:“你们待着,我出去转转。”
望着大姑姐离开的背影,木青终于松了口气,感激地看向王小小。
“木姨,你干脆躺下,我把脉。”
木青依言在炕上躺好。王小小净了手,手指轻轻搭上她的腕脉。
片刻后,王小小收回手,一边打开医疗箱取出银针,一边用她那平静无波的语调陈述诊断结果:“木姨,从脉象和您的气色来看,您的身体底子没有问题,肝肾气血都算充盈。”
“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长期忧思伤心,肝气郁结,影响了气血流通和胞宫滋养。二是有些宫寒,这与您早年可能受过凉,以及长期心情压抑有关。”
她抬眼看向木青,目光清澈见底:“简单说,您身体没大毛病,但心情一直不好,自己把自己憋出毛病了。而且,您平时是不是太节省了?冬天舍不得烧暖和点,饮食上也克扣自己?这宫寒,一多半是这么来的。”
木青被说中心事,眼圈又红了,讷讷道:“我就是想着,建设他也不容易……”
王小小打断她,手下动作精准地将一根细长的银针捻入木青手腕内侧的内关穴。
王小小:“你看我,亲爹在边防,我后方自己照顾自己,如果省吃俭用,生病了,我亲爹要请假,那多不划算。”
她又取一针,寻到腿部的足三里穴刺入:“组织给我亲爹的待遇,是让他和家属能没有后顾之忧地为国效力,不是让我用来苛待自己的。我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在给我亲爹节省最大的成本精力和心神成本,我二伯妈说了,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如果为了男人把自己折腾死了,男人不会为你守着的,就会有别的女人用你省下的钱和睡你的男人。”
“东东,不希望你这样子,孩子是最心疼娘的,东东在,他会哭的。”
木青听后,整个人如遭雷击,怔怔地看着王小小,嘴唇微微张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她活了三十多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话。
从小娘就教导她,女人要节俭,要把好的留给男人。
饿肚子要先紧着爹和兄弟,有新布要先给丈夫做衣裳。
她娘是这么做的,她奶奶是这么做的,村里的女人都是这么做的。
这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女人天生就该亏待自己,成全男人。
可今天,这个半大的孩子,却用最平静的语气,说出了最颠覆她认知的话。
每一个字都像锤子敲在她心上。她想起自己寒冬腊月里舍不得烧炕,手脚冻得冰凉;想起自己总是吃丈夫的剩饭,把肉都留给他;想起她连块像样的头巾都舍不得买,却给丈夫添了一件又一件新衬衫……
最后那句话更是让她心惊肉跳:
“我二伯妈说了,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如果为了男人把自己折腾死了,男人不会为你守着的,就会有别的女人用你省下的钱和睡你的男人。”
她突然想起村里那个早早累死的远房堂姐,去世不到一年,丈夫就续了弦,新媳妇住着堂姐辛苦盖起的房子,花着堂姐省下的积蓄……
木青猛地打了个寒颤,一股凉意从脚底窜上头顶。
木青的声音颤抖得厉害,眼泪大颗大颗地滚落:“东东会心疼我的吗?我从来没这么想过,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可以不用这样做?”
王小小看着她崩溃的样子,手上的动作依然稳定:“木姨,对自己好一点,东东才可以安息,您不可以再让东东死不瞑目。还有您健健康康的,乔叔叔才能安心保家卫国,这才是最大的贡献。”
木青用力点头,紧紧握住王小小的手,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屋外的乔大姑站在院子里,听见里面的对话,内心的震撼不已,亏待自己,就是让别的女人花自己省下来的钱和睡自己的男人吗?
她不得不承认,这个面瘫脸的小丫头,这话粗俗,却真实得可怕。
她在大门处停下,清脆地喊道:“木阿姨,我是小小,来找您玩啦!”
木青很快来开门,神色有些慌张,递给她一网袋苹果:“小小,你来得不巧,建设他大姐从县里来了,正在屋里说话呢。要不你明天再来?"
王小小敏锐地注意到木青眼角还没褪去的红晕,立即扬起乖巧的笑容:“乔大姑来啦?那我更该进去问个好!”说着就轻快地走进院子。
屋里,一个四十多岁、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年妇女正坐在炕沿上。
她面容与乔政委有几分相似,齐耳短发梳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是个利落人。
见王小小进来,她停下正在翻看的相册,目光直接落在王小小脸上。
“这是谁家的孩子?”她的声音干脆利落,带着几分审视。
王小小站得笔直:“大姑好,我是王小小,王德胜家的闺女。”
乔大姑脸色稍缓,但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语气变得激动起来,“王副师长的女儿啊!你看看,王副师长家孩子都这么大了!再看看我们建设!”
她转向木青,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小小同志,你给评评理。建设在部队的那些战友,哪个不是儿女双全?就上次来的张团长,大儿子都上初中了!周参谋长家也是两个小子满地跑。可我们建设呢?”
她的眼圈突然红了:“每次看到战友家的孩子,建设那眼神,我这个当姐姐的看着心里难受啊!”
木青低着头,手指紧紧绞着衣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王小小安静地坐在一旁,等乔大姑情绪稍平复,才轻声开口:“大姑,我爹常说,乔叔叔是他最佩服的指挥官之一。在部队里,大家都敬重乔叔叔的能力和人品。再说了。乔叔和我爹搭档了十三年了,小瑾也是乔叔的儿子!”
她顿了顿,继续说:“木阿姨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乔叔叔没有后顾之忧,这也是对部队的贡献啊。”
乔大姑擦了擦眼角,叹了口气:“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小小同志,你说建设都这个年纪了,再过几年,我们老乔家总不能……再说了,老了谁给养老呀!”
她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再明白不过。
王小小面瘫着脸,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接上了乔大姑的话:“国家呀!部队呀!它们会给养老送终一条龙服务。”
这话说得直接又硬核,让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的乔大姑和木青都愣了一下,齐齐看向她。
王小小继续用她那特有的语调分析道:“大姑,您放心。只要乔叔叔工作不犯错误,干到离休,那就是堂堂正正的离休干部。生活上组织会安排人照顾,生病了免费治疗,身后事也会办得妥妥帖帖。组织,就是最大的依靠和保障。”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乔大姑,又落在木青身上,意有所指地加重了语气:“再说了,抛弃妻子、破坏军婚,那肯定是严重错误,要受处分的,前途就完了。乔叔叔那么聪明的人,肯定不会犯这种原则性错误,对不对?他和木阿姨是革命伴侣,是要互相扶持走一辈子的。”
她这番话,像是一块冰冷的钢板,哐当一声插进了感性的情绪漩涡里,把那些关于老了怎么办、香火怎么办的焦虑,硬生生地顶了回去。
乔大姑张了张嘴,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驳。
她潜意识里那些传统养儿防老与传宗接代的观念,在王小小这套冰冷的‘组织纪律 制度保障’的逻辑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甚至有点不合时宜。
王小小看着乔大姑有些懵的表情,面瘫脸继续捅刀子:“所以,木阿姨把乔叔叔照顾好,把家打理好,让乔叔叔能安心为部队工作,就是在为乔家的未来做最大的贡献。这比什么都强。总不能为了要孩子犯错误吧!?”
屋里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安静。
乔大姑看看一脸我在陈述客观事实的王小小,又看看旁边因为这番话而稍稍挺直了腰板的木青。
她心里的那团火,好像被一盆冷静的、带着制度条款的冰水,给浇得只剩下一点青烟了。
她忽然觉得,跟这个小面瘫讲老乔家不能绝后之类的话,有点说不出口了。
王小小心里呵呵~
像她从来不担心她爹和亲爹的老了之后的事,过了三十年,国家缓过来,这群少将、大校们的养老,国家一手办了。
国家搞不好还会让他们这群上过战场的人,全部去军校给新兵蛋子上课去。
她在后世的舍友,她的爷爷就是参加1979年的战争,当时是团长,她爷爷70岁大寿,还在军校讲课呢!按照她舍友的话,见她爷爷,还得提前三天打电话咨询有空吗?
乔大姑长长叹了口气,脸上的神色复杂难言。
她看着始终低着头的木青,又看看一脸平静的王小小,终于站起身:“你们待着,我出去转转。”
望着大姑姐离开的背影,木青终于松了口气,感激地看向王小小。
“木姨,你干脆躺下,我把脉。”
木青依言在炕上躺好。王小小净了手,手指轻轻搭上她的腕脉。
片刻后,王小小收回手,一边打开医疗箱取出银针,一边用她那平静无波的语调陈述诊断结果:“木姨,从脉象和您的气色来看,您的身体底子没有问题,肝肾气血都算充盈。”
“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长期忧思伤心,肝气郁结,影响了气血流通和胞宫滋养。二是有些宫寒,这与您早年可能受过凉,以及长期心情压抑有关。”
她抬眼看向木青,目光清澈见底:“简单说,您身体没大毛病,但心情一直不好,自己把自己憋出毛病了。而且,您平时是不是太节省了?冬天舍不得烧暖和点,饮食上也克扣自己?这宫寒,一多半是这么来的。”
木青被说中心事,眼圈又红了,讷讷道:“我就是想着,建设他也不容易……”
王小小打断她,手下动作精准地将一根细长的银针捻入木青手腕内侧的内关穴。
王小小:“你看我,亲爹在边防,我后方自己照顾自己,如果省吃俭用,生病了,我亲爹要请假,那多不划算。”
她又取一针,寻到腿部的足三里穴刺入:“组织给我亲爹的待遇,是让他和家属能没有后顾之忧地为国效力,不是让我用来苛待自己的。我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在给我亲爹节省最大的成本精力和心神成本,我二伯妈说了,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如果为了男人把自己折腾死了,男人不会为你守着的,就会有别的女人用你省下的钱和睡你的男人。”
“东东,不希望你这样子,孩子是最心疼娘的,东东在,他会哭的。”
木青听后,整个人如遭雷击,怔怔地看着王小小,嘴唇微微张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她活了三十多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话。
从小娘就教导她,女人要节俭,要把好的留给男人。
饿肚子要先紧着爹和兄弟,有新布要先给丈夫做衣裳。
她娘是这么做的,她奶奶是这么做的,村里的女人都是这么做的。
这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女人天生就该亏待自己,成全男人。
可今天,这个半大的孩子,却用最平静的语气,说出了最颠覆她认知的话。
每一个字都像锤子敲在她心上。她想起自己寒冬腊月里舍不得烧炕,手脚冻得冰凉;想起自己总是吃丈夫的剩饭,把肉都留给他;想起她连块像样的头巾都舍不得买,却给丈夫添了一件又一件新衬衫……
最后那句话更是让她心惊肉跳:
“我二伯妈说了,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如果为了男人把自己折腾死了,男人不会为你守着的,就会有别的女人用你省下的钱和睡你的男人。”
她突然想起村里那个早早累死的远房堂姐,去世不到一年,丈夫就续了弦,新媳妇住着堂姐辛苦盖起的房子,花着堂姐省下的积蓄……
木青猛地打了个寒颤,一股凉意从脚底窜上头顶。
木青的声音颤抖得厉害,眼泪大颗大颗地滚落:“东东会心疼我的吗?我从来没这么想过,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可以不用这样做?”
王小小看着她崩溃的样子,手上的动作依然稳定:“木姨,对自己好一点,东东才可以安息,您不可以再让东东死不瞑目。还有您健健康康的,乔叔叔才能安心保家卫国,这才是最大的贡献。”
木青用力点头,紧紧握住王小小的手,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屋外的乔大姑站在院子里,听见里面的对话,内心的震撼不已,亏待自己,就是让别的女人花自己省下来的钱和睡自己的男人吗?
她不得不承认,这个面瘫脸的小丫头,这话粗俗,却真实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