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厘正楚藩刑狱疏》-《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就这样,刑部主事狄许,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塞进了勘楚使团中,在皇帝的严令下迅速离开京师,前往武昌查案。

  因为皇帝下了严令,所以使团没有走更舒服的水运,而是走了最快的路线,也就是通政邮递司的急递路线。

  一行人从京师,经过涿鹿驿、保定金台驿、真定恒山驿、顺德龙岗驿、卫辉卫源驿,一直到郑州管城驿这才暂时停歇了一下。

  这一路上勘楚使团遇到平坦的大道就乘坐马车,遇到狭窄的小道则直接骑马,只用了五天就完成了这千里的路程。

  这个速度就连使团正使殷士儋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殷士儋作为典型的清流大臣,走的是翰林院的清贵路线,没有在地方上任职过。

  但是他在先帝朝做翰林的时候,也曾经被点为河南乡试考官,曾经走过官驿前往河南。

  可那个时候沿途的官驿都管理混乱,挤满了不知道从哪里拿到勘合的人,驿卒虽然不敢在官员面前发泄怨气,但是故意磨洋工还是可以的。

  而在驿站的待遇,完全和官位挂钩,遇到大官出行甚至会堵塞驿站,连传递军情的骑手都换不到马。

  可这一次沿途遇到的所有驿站全都井然有序。

  驿长会查验人员的勘合,根据紧急程度提供相应的服务。

  通政司将勘合分为了三种颜色,分别是红色、黄色和白色。

  勘楚使团是皇帝钦点要着急办理的,所以殷士儋等人手持的都是等级最高的红色勘合。

  红色勘合可以在驿站直接换马,还能直接得到干粮和清水的补给,提供最好的食宿服务。

  黄色勘合则次一点,不能换马,但是马可以得到驿站的精饲料照顾,人员也能得到正常的食宿服务。

  白色勘合就只能得到最简单的食宿服务了,马也只能得到牧草喂养。

  看来杨思忠这个通政使还真的有能力,他是用了心梳理整个大明的驿站体系的。

  殷士儋有些忧虑起来。

  杨思忠和他一样,也踏在入阁的门槛上。

  上次内阁递补阁臣,雷礼入阁专门负责水务,实际上没有分担多少内阁事务。

  朝廷很有可能再次递补阁臣。

  那杨思忠和自己就是竞争对手了。

  想到这里,殷士儋更是下定决心要将这次的差事办好。

  想到这里,殷士儋也有些头疼起来。

  其实殷士儋这个礼部侍郎并不是拥藩派。

  嘉靖年间,殷士儋主持重新修订《宗藩条例》,加了这么一条:

  “亲王无后,以兄弟及兄弟之子嗣,不得以旁继。”

  这其实是一条削藩条款。

  亲王如果没有后代,也没有亲兄弟和亲兄弟的后代,那就不能继续继承亲王的王爵,也就是要除藩了。

  这个条款其实相当的厉害。

  各地宗藩人数众多,但是几乎所有嫡脉都面临血脉稀薄的问题。

  比如楚宗就是这样,老楚王在位几十年都没生出儿子。

  如果真的能严格执行这个条例,嘉靖年间就有不少宗藩因为血脉断绝而废藩了。

  只可惜殷士儋的废藩努力还是失败了。

  嘉靖末年,坐镇兰州的肃怀王薨,无子。

  肃怀王就是完美的符合殷士儋修订的宗藩条例情况,他无子也无弟,按理说应该废除肃藩。

  肃怀王的母妃上奏请以辅国将军朱缙贵嗣,礼部议朱缙贵是肃怀王从叔,不可承祧。

  但是朱缙贵重贿中官,于是嘉靖皇帝以肃籓越在远塞,不王无以镇之,允许朱缙贵嗣王位。

  殷士儋据理力争说:“肃王府在兰州,根本不是边疆而是内地。”

  但是皇帝还是不许,殷士儋又请降一级封朱缙贵郡王,皇帝还是不许。

  在遭遇了这件事后,殷士儋意识到废藩的关键还是在皇帝身上,于是逐步开始收敛自己的立场,专心教导当时的裕王,也就是现在的隆庆皇帝。

  隆庆登基后,殷士儋又在詹事府教导皇太子。

  礼部官员逐步忘了这位礼部侍郎,其实也是个隐藏的“废藩派”头子。

  在郑州管城驿休息了一个晚上,殷士儋又催促使团重新启程。

  接下来从郑州去信阳,再从信阳就能入湖广了。

  殷士儋嫌弃的看了一眼队伍中的狄许,如果不是他这个体弱的刑部主事拖累,全程快马就只剩下两天路程了。

  ——

  八月底。

  一只胖鸽子落在了苏泽的书桌上。

  胖鸽子自然是从武昌飞来的。

  苏泽也没想到,殷士儋竟然这么拼命,用军情快报的速度抵达了武昌。

  而这位礼部侍郎,几乎一到武昌就开始查案。

  胖鸽子盯着苏泽,又将挂着信笼的腿向后藏了藏,苏泽苦笑一声,从书桌里掏出一袋精米。

  这鸽子是越来越叼了。

  自从上次吃了湖州的贡米以后,普通的米都已经入不了它的眼。

  陈米不吃,劣米不吃,好在苏泽家里有皇帝和太子赏赐的贡米,这才满足了它的需求。

  苏泽为了胖鸽子,不得不在【家庭种植毯】上种植了一排太湖精稻。

  见了米胖鸽子这才伸出腿,苏泽解开信笼,看到了沈藻的来信。

  苏泽看完了信,楚宗案竟然破了?

  勘楚使团抵达武昌两天,楚宗案就破了!

  从沈藻来信中,苏泽知道果然是狄许的功劳。

  狄许到了武昌之后,没有参与审案,而是将楚王府的档案和各方供词全部都过了一遍。

  很快狄许就发现了几条疑点。

  首先是在朱华奎兄弟出生之前,楚王府有聘请乳母的记录。

  提前为孩子聘请乳母没什么奇怪的,但是这个乳母被两次聘请,而且第一次聘请的记录还被故意隐藏就有些奇怪了。

  狄许迅速让武昌的官差找到了乳母,最后得到了一个消息。

  原来这个乳母第一次聘请,是给楚恭王的女儿哺乳的。

  也就是说,在朱华奎兄弟出生之前,老楚王其实生了一个女儿!

  狄许顺藤摸瓜,原来是老楚王与楚王府宫人所生,这个女儿出生不久夭折了。

  这个夭折的女儿自然是个重要的证据,说明老楚王是有生育能力的!

  而这个老楚王夭折女儿的记录,包括第一次聘请乳母的记录,都是楚王府记室吴训藏起来的。

  于是狄许将这个发现告诉了殷士儋,殷士儋立刻下令逮捕王府记室吴训。

  吴训被捕之后很快就招供,老楚王女儿的事情,是镇国将军朱华趆贿赂他,要求他删去的。

  因为楚王府宫人生的是女儿,而且这个宫人身份低微,是被安排在别院生产的。

  所以记室吴训才胆敢篡改了记录。

  而镇国将军朱华趆,正是检举朱华奎兄弟身世的人。

  案子到了这一步,其实大概情节已经清楚了。

  使团顺藤摸瓜,查明了事情缘由。

  镇国将军朱华趆,伙同武冈王朱显槐,侵吞楚宗的禄米,并将这些禄米倒卖到京师牟利。

  武冈王朱显槐,是楚宗中辈分高的宗室,是老楚王的叔父,朱华奎兄弟的叔公。

  在老楚王生病的时候,都是由他来暂摄楚宗事务的。

  本来这件事其实在宗藩内部也很常见。

  宗藩上层吃饱喝足,下层却忍饥挨饿,山西宗室就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但是朱华趆在几次倒卖中赚了不少,于是来了一次大的,联合京师粮商搞了一次囤积居奇。

  是的,也正好就是被太子用海运压下粮价的那次。

  这一次产生了巨大的亏空,朱华趆和武冈王朱显槐都差点破产,两人为了填补亏空,就偷窃楚王府的财物来变卖。

  而这件事被老楚王发现后,刚刚准备法办他们的时候,就病重去世了。

  于是武冈王朱显槐和镇国将军朱华趆,也是为了报复死去的老楚王,就炮制了这个谣言,试图浑水摸鱼,搅乱楚王继承的问题,将他们偷窃王府弥补亏空的事情搪塞过去。

  殷士儋已经整理完证词,命令快马送往京师。

  果然楚宗案并不是什么千古疑案,排除了政治影响后,就是一场简单的豪门争产案。

  从这件事上看,楚宗真是烂透了。

  其实废除楚宗,大明早就有议论了。

  嘉靖二十四年,当时的楚王世子朱英燿,谋杀其父楚愍王朱显榕。

  这场轰动大明的案件,起因还是因为楚王世子经常和其父的宫人**私通而起的。

  也就是这件事后,楚王的王位来落到了楚恭王这一脉头上。

  这一次楚宗内乱,又闹出这样丢脸的事情。

  苏泽明白再一次上疏的时机已经成熟。

  楚宗已经是武昌乃至于整个湖广的祸患,如果再不处理,说不定日后还会爆发原时空那样的劫杠大案。

  正因为每次都能逃脱罪责,所以楚宗才如此肆无忌惮。

  而现在,楚王朱华奎年幼,原本暂摄王府事务的武冈王朱显槐涉入案件中,楚宗群龙无首。

  这一次上疏需要的威望点肯定大大降低。

  ——【模拟开始】——

  《厘正楚藩刑狱疏》送到内阁,高拱和张居正赞同你的奏疏。

  赵贞吉因为礼部立场,票拟意见提出反对。

  奏疏送入宫中,皇帝恼怒于楚宗的问题,但却没有改变宗藩司法权的想法。

  各地宗室也害怕政策会推广到所有宗藩,极力上书反对,引发了朝野巨大议论,皇帝驳回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227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需要支付5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果然,这样只需要500点威望,就能通过奏疏了。

  苏泽果断选择了“是”。

  【威望点已扣除,剩余威望点:1770点,请在现实中完成上书。】

  接下来就看系统如何让皇帝下决心了。

  ——

  果不其然,苏泽的奏疏送到宫中的时候,不久后从湖广送来的八百里加急也送到了内阁。

  楚宗案真相大白,楚藩宗室的种种丑态让皇帝愤怒。

  隆庆皇帝立刻下旨,诬陷楚王身份的主犯镇国将军朱华趆处死,武冈王朱显槐关入凤阳高墙。

  协助朱华趆一同上书的楚藩宗室也要按照涉案情节严查议罪。

  就在京师都认为楚宗案件结束的时候,突然通政司又送来一个消息。

  京师留守后卫百户王有德,通过登闻鼓向皇帝诉冤。

  御书房。

  隆庆皇帝说道:

  “杨爱卿已经查证,这王有德是定远侯王弼之后?”

  杨思忠点头说道:

  “臣已经查验过王有德族谱,又有京师几位勋贵作证,王有德确实是定远侯王弼之后。”

  定远侯王弼,大明开国功勋,因为卷入蓝玉而被太祖朱元璋处死。

  杨思忠说道:

  “臣也查过宗人档案了,王有德所奏,当年定远侯王弼的女儿,确实嫁给了楚藩始祖楚昭王。”

  隆庆皇帝有些激动的问道:“那王有德所奏都是真的?”

  原来这个锦衣卫百户敲响登闻鼓,是向皇帝讨要他的祖产。

  按照王有德所说,他祖上是定远侯王弼。

  按照他所说,远祖王弼死时,儿子幼小,为姐姐也就是楚王妃抚养。

  而王弼留下的黄金六万八千余两,银二百五十万两,珠宝“不可胜记”,也都寄存于楚王府库中。

  此外王弼还有明太祖皇帝钦赐的庄田八十六处,永乐以来庄田田租也由楚府代收,累计应有八百余万两。

  两项累计,当折银一千三百余万两。

  这些钱如今都被楚王府吞没。

  王有德也十分的上道,他表示自己只要其中十分之一,剩下的都愿意进献给皇帝。

  这么一大笔银子,就是皇帝也动心了。

  杨思忠说道:

  “王有德所说都是他一家之言,而且田租累有八百万两也是虚数,不能当真。”

  杨思忠也有些无语,这田税还能从国初累计算到今天?

  也只有皇帝能相信王有德这么算账。

  前者还算是靠谱,后者完全就是王有德故意多算,报出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来引起皇帝关注。

  皇帝说道:“那就让勘楚使团好好算算。”

  杨思忠又说道:

  “殷大人已经返程,而且楚宗案已经结案,如果让使团继续滞留武昌,会引起天下宗室的不满。”

  隆庆皇帝皱眉问道:“爱卿以为如何?”

  杨思忠说道:“如此案件,必然旷日持久,陛下可以准苏翰林奏疏,授法权于武昌有司,命其详勘。”

  又回到苏泽奏疏上了。

  隆庆皇帝想了想,楚藩名声这么臭,反正苏泽也只是针对楚藩。

  于是皇帝说道:“那就准苏泽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