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阿鸾的那天,天空飘着细雨。沈砚抱着骨灰盒走在前面,周婆婆跟在后面,手里捧着那架古琴。东山的向阳坡上长满了野菊,风一吹,黄色的小花就摇摇晃晃的,像是在欢迎这位迟到了一百年的客人。
“老夫人说,阿鸾最喜欢听琴。”周婆婆将古琴放在新坟前,手指轻轻拨动琴弦,“您外公当年就是用这把琴,在桥头为她唱的《游园惊梦》。”
沈砚想起那张泛黄的戏本,想起阿鸾戏服上的笑容。他突然想为她唱首歌,唱那首她在水里编了一百年的《夜鸾引》。他清了清嗓子,刚唱出第一个音符,就听见古琴自己响了起来,四根弦同时振动,发出清越的和声,仿佛有双无形的手在弹奏。
雨突然停了,阳光穿过云层照在墓碑上,上面的“爱妻阿鸾之墓”几个字泛着金光。沈砚看见墓碑前的野菊突然开出白色的花朵,像是无数只展翅的白鹭。他知道,那是阿鸾和外公在另一个世界重逢了,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能把他们分开。
回到听竹苑时,周婆婆在库房的角落里找到了个落满灰尘的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是些旧照片和书信,最上面是张泛黄的合影——年轻的外公穿着长衫,身边站着穿戏服的阿鸾,两人笑得眉眼弯弯,身后的柳树下,站着个穿学生装的年轻女子,正是年轻时的外婆,手里紧紧攥着支银簪,眼神复杂。
“老夫人说,这是她欠阿鸾的。”周婆婆将照片递给沈砚,“也是她欠您外公的。”
沈砚将照片放进紫檀木盒,与玉佩和银簪放在一起。他突然明白,外婆守着这座老宅,守着这个秘密,不是为了赎罪,而是为了纪念——纪念那段被她亲手毁掉的爱情,纪念那个被她永远亏欠的人。
夜深人静时,沈砚坐在西厢房的窗前,看着月光洒满庭院。他仿佛又听见了那支熟悉的调子,不再诡异,不再哀怨,而是带着淡淡的温柔,像是爱人在耳边低语。他知道,那是阿鸾在唱歌,这一次,她终于可以笑着唱完这首《夜鸾引》了。
铜盆里的热水已经凉透,沈砚却迟迟没有起身。他看着镜中的自己,突然觉得眉眼间既像外公,又带着外婆的影子。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让他来完成这场迟到了一百年的和解。
窗外的荷花池里,突然绽放出一朵巨大的白荷,月光落在花瓣上,泛着圣洁的光芒。沈砚知道,那是阿鸾的化身,她终于可以在月光下自由地歌唱,再也不用被困在冰冷的水底了。
沈砚决定留下。
这个决定让周婆婆的眼睛亮了好几天,她开始哼着评弹小调打扫宅子,铜铃般的笑声在回廊里荡来荡去,惊飞了檐下筑巢的燕子。沈砚把西厢房重新布置了一番,撤掉了蒙尘的帐幔,换上干净的蓝印花布,书桌上摆上从城里带来的电脑,现代与古朴在这间屋子里奇妙地交融。
“沈先生,这东西真能听见千里之外的声音?”周婆婆好奇地戳着电脑屏幕,看着视频里的天气预报,眼睛瞪得溜圆。她的手指在光滑的屏幕上留下几个淡淡的指印,像是时间的印记。
沈砚笑着点头,给她演示如何播放评弹。当《珍珠塔》的旋律从小小的扬声器里流淌出来时,周婆婆突然红了眼眶:“老夫人在世时,最爱听这段。”她转身往厨房走,“我去炖点银耳羹,您小时候最爱吃的。”
沈砚的目光落在墙角的古琴上。自从阿鸾下葬后,这琴就再也没自己响过,但他总觉得琴身泛着淡淡的暖意,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安了家。他找出那卷《夜鸾引》的乐谱,试着在琴上弹奏,指尖落下时,琴弦发出的声音清越悠长,仿佛能穿透时光的阻隔。
这天傍晚,沈砚正在院子里修剪月季,突然听见巷口传来喧哗声。他放下剪刀往外走,看见几个穿西装的人正围着周婆婆,为首的是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份文件,嘴里说着什么“拆迁”“补偿”之类的话。
“这宅子是老沈家的,给多少钱都不卖!”周婆婆的拐杖在地上敲得笃笃响,藏青对襟衫的领口因为激动而敞开,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贴身小褂。她的银发在夕阳下泛着倔强的光芒,像一蓬燃烧的白火焰。
沈砚上前一步,将周婆婆护在身后:“我是这宅子的主人,有什么事跟我说。”
金丝眼镜上下打量着他,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笑:“年轻人,别意气用事。这破宅子也就值个情怀价,签字吧,保证让你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他将文件往沈砚面前递,香水味呛得沈砚皱起眉头。
沈砚没接文件,只是淡淡地说:“这宅子不卖。”
“你知道我们老板是谁吗?”金丝眼镜的声音拔高了八度,“市长都得给三分面子!”他挥了挥手,身后的几个壮汉往前逼近了两步,拳头捏得咯咯响。
周婆婆突然往地上一坐,拐杖横在身前:“要拆宅子,先从我身上碾过去!”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老夫人说了,这宅子要留着听月光唱歌!”
就在这时,听竹苑里突然传出古琴声。那声音清越激昂,正是《夜鸾引》的调子,却比沈砚弹的多出几分力量,像是千军万马在奔腾。金丝眼镜身后的壮汉突然惨叫起来,指着自己的脚跳个不停——不知何时,他们的鞋上都沾满了黑色的淤泥,散发着河泥的腥气。
“邪门了!”金丝眼镜往后退了两步,突然看见门楣上的匾额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听竹苑”三个大字仿佛活了过来,在他眼前晃动。古琴声越来越响,檐角的铜铃突然自己摇晃起来,发出清脆的响声,铃舌上的锈迹不知何时已经消失无踪。
“走!快走!”金丝眼镜突然觉得头皮发麻,转身就往巷口跑,壮汉们也慌忙跟了上去,像是身后有什么东西在追赶。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时,古琴声突然停了,院子里恢复了平静,只有空气中还残留着淡淡的茉莉香。
沈砚扶起周婆婆,发现她的手心里全是冷汗。“是阿鸾……”周婆婆的声音带着颤抖,“她在护着这宅子。”
沈砚看向西厢房的方向,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古琴上,琴弦微微颤动着,像是在点头。他突然明白,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比如记忆,比如思念,比如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歌声。
秋分到了,镇上的桂花开始飘香。沈砚在院子里摆了张竹桌,周婆婆端来刚做好的桂花糕,蒸腾的热气里混着甜香,在月光下氤氲成一团温柔的光晕。檐角的铜铃在晚风里轻轻摇晃,发出清脆的响声,像是在为这宁静的夜晚伴奏。
“沈先生,您看那棵桂花树。”周婆婆指着院角的老树,树上开满了金黄色的小花,“老夫人说,这是阿鸾亲手栽的,当年才这么点高。”她用手比划着,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皱纹里都盛满了月光。
沈砚的目光落在桂花树下的青石板上,那里有个模糊的印记,像是有人长期坐在那里。他想起外公的照片,想起他总是沉默地坐在树下喝茶的样子。或许,外公不是在发呆,而是在倾听——倾听风穿过桂花叶的声音,倾听泥土里阿鸾的低语。
夜深了,周婆婆回房休息后,沈砚抱着古琴坐在桂花树下。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琴上,泛着细碎的银光。他试着弹奏《夜鸾引》,指尖落下时,琴弦发出的声音比以往更加清越,仿佛有股无形的力量在相助。
弹到高潮处,沈砚突然听见身后传来轻轻的哼唱。他猛地回头,看见月光里站着个熟悉的身影——月白衫,双环髻,正是阿鸾。她的脸上带着温柔的笑,不再是模糊的光晕,而是清晰的眉眼,嘴角边还有两个浅浅的梨涡。
“沈郎,你弹得真好。”阿鸾的声音不再带着水汽,而是清脆悦耳,像是山涧的清泉。她的身影不再透明,沈砚甚至能看清她裙摆上绣着的茉莉花纹,每一针每一线都精致无比。
沈砚的手指顿在琴弦上:“你……”
“是你的琴声让我得以安息。”阿鸾走到他面前,伸出手轻轻抚过琴身,“也是老夫人的愧疚,你外公的思念,还有你的到来,让我终于能放下一切。”她的指尖落在沈砚的手背上,带着淡淡的暖意,不再是冰冷的触感。
沈砚这才发现,她的脚踝上没有水草,指甲缝里也没有黑泥,整个人都沐浴在柔和的光晕里,像是真正的仙子。“那你……”
“我要走了。”阿鸾的笑容里带着一丝不舍,“去该去的地方。”她指了指天上的月亮,“但我会化作月光,化作风声,永远陪着你们。”
沈砚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那支银簪:“这个……”
“留给你吧。”阿鸾摇摇头,“留着做个纪念。”她的身影开始变得透明,渐渐融入月光里,“记得常弹《夜鸾引》,我会听得见。”
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夜风中时,阿鸾的身影彻底消失了。但沈砚知道,她没有离开,因为他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的茉莉香,听见了风穿过桂花叶的声音里,夹杂着轻轻的哼唱,正是《夜鸾引》的调子。
他低头看向古琴,发现琴底的“阿鸾”和“砚”字旁边,不知何时多了个小小的“沈”字,笔迹与前二字如出一辙,仿佛是时光留下的印记。沈砚微微一笑,继续弹奏起来,琴声在寂静的夜里流淌,穿过庭院,穿过巷口,穿过百年的时光,带着思念和释然,飞向遥远的天际。
月光下,桂花轻轻飘落,落在琴弦上,落在沈砚的发间,像是无数温柔的吻。周婆婆站在回廊的阴影里,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满满的月光。
又是一年七月十四。
沈砚在西厢房的窗台上摆了盏莲花灯,灯芯跳动的火苗映在窗纸上,画出温暖的光晕。周婆婆已经回乡下养老了,临走前她把库房里的旧戏本都整理出来,用红绳捆好放在沈砚的书桌上,说这些都是听竹苑的记忆,得好好收着。
沈砚翻开最上面的《游园惊梦》,发现里面夹着张泛黄的便签,是外婆的字迹:“砚儿,有些债,要用一辈子来还;有些爱,要用一辈子来记。”字迹有些颤抖,像是写的时候手在抖。
窗外传来熟悉的哼唱,正是《夜鸾引》的调子。沈砚放下戏本走到窗边,看见月光里站着两个身影——穿长衫的外公牵着穿戏服的阿鸾,两人相视而笑,眉眼间都是化不开的温柔。他们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化作点点星光,融入夜空。
沈砚知道,他们终于在一起了,再也没有什么能把他们分开。他拿起那架古琴,走到庭院中央,在月光下弹奏起来。琴声清越悠扬,穿过桂花树,穿过荷花池,穿过百年的时光,带着思念和释然,飞向遥远的天际。
弹到高潮处,沈砚突然听见身后传来轻轻的掌声。他回头一看,看见周婆婆站在门内,手里拎着个食盒,脸上带着慈祥的笑:“老夫人说,今夜的月光最适合听琴。”
沈砚笑着招手:“周婆婆,您怎么回来了?”
“回来看看老朋友。”周婆婆打开食盒,里面是几碟精致的点心,“老夫人托梦说,阿鸾姑娘今夜要唱新曲子,让我来送点茶点。”
两人坐在竹桌旁,听着琴声在月光里流淌,看着荷花池里的莲花灯一盏盏漂向远方,像是无数个未完的心愿,终于找到了归宿。沈砚知道,听竹苑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歌声,会永远在这里回荡,陪着每一个懂得思念的人,度过一个又一个宁静的夜晚。
夜深了,琴声渐渐停歇。沈砚抬头看向夜空,月亮格外明亮,像是阿鸾温柔的眼睛。他知道,只要这月光还在,这琴声还在,那些爱过的、恨过的、遗憾过的,就永远不会真正消失,而是化作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每一个寻找归宿的灵魂。
听竹苑的铜铃又响了起来,清脆的声音在寂静的巷子里回荡,像是在说:晚安,每一个被思念的人。
“老夫人说,阿鸾最喜欢听琴。”周婆婆将古琴放在新坟前,手指轻轻拨动琴弦,“您外公当年就是用这把琴,在桥头为她唱的《游园惊梦》。”
沈砚想起那张泛黄的戏本,想起阿鸾戏服上的笑容。他突然想为她唱首歌,唱那首她在水里编了一百年的《夜鸾引》。他清了清嗓子,刚唱出第一个音符,就听见古琴自己响了起来,四根弦同时振动,发出清越的和声,仿佛有双无形的手在弹奏。
雨突然停了,阳光穿过云层照在墓碑上,上面的“爱妻阿鸾之墓”几个字泛着金光。沈砚看见墓碑前的野菊突然开出白色的花朵,像是无数只展翅的白鹭。他知道,那是阿鸾和外公在另一个世界重逢了,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能把他们分开。
回到听竹苑时,周婆婆在库房的角落里找到了个落满灰尘的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是些旧照片和书信,最上面是张泛黄的合影——年轻的外公穿着长衫,身边站着穿戏服的阿鸾,两人笑得眉眼弯弯,身后的柳树下,站着个穿学生装的年轻女子,正是年轻时的外婆,手里紧紧攥着支银簪,眼神复杂。
“老夫人说,这是她欠阿鸾的。”周婆婆将照片递给沈砚,“也是她欠您外公的。”
沈砚将照片放进紫檀木盒,与玉佩和银簪放在一起。他突然明白,外婆守着这座老宅,守着这个秘密,不是为了赎罪,而是为了纪念——纪念那段被她亲手毁掉的爱情,纪念那个被她永远亏欠的人。
夜深人静时,沈砚坐在西厢房的窗前,看着月光洒满庭院。他仿佛又听见了那支熟悉的调子,不再诡异,不再哀怨,而是带着淡淡的温柔,像是爱人在耳边低语。他知道,那是阿鸾在唱歌,这一次,她终于可以笑着唱完这首《夜鸾引》了。
铜盆里的热水已经凉透,沈砚却迟迟没有起身。他看着镜中的自己,突然觉得眉眼间既像外公,又带着外婆的影子。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让他来完成这场迟到了一百年的和解。
窗外的荷花池里,突然绽放出一朵巨大的白荷,月光落在花瓣上,泛着圣洁的光芒。沈砚知道,那是阿鸾的化身,她终于可以在月光下自由地歌唱,再也不用被困在冰冷的水底了。
沈砚决定留下。
这个决定让周婆婆的眼睛亮了好几天,她开始哼着评弹小调打扫宅子,铜铃般的笑声在回廊里荡来荡去,惊飞了檐下筑巢的燕子。沈砚把西厢房重新布置了一番,撤掉了蒙尘的帐幔,换上干净的蓝印花布,书桌上摆上从城里带来的电脑,现代与古朴在这间屋子里奇妙地交融。
“沈先生,这东西真能听见千里之外的声音?”周婆婆好奇地戳着电脑屏幕,看着视频里的天气预报,眼睛瞪得溜圆。她的手指在光滑的屏幕上留下几个淡淡的指印,像是时间的印记。
沈砚笑着点头,给她演示如何播放评弹。当《珍珠塔》的旋律从小小的扬声器里流淌出来时,周婆婆突然红了眼眶:“老夫人在世时,最爱听这段。”她转身往厨房走,“我去炖点银耳羹,您小时候最爱吃的。”
沈砚的目光落在墙角的古琴上。自从阿鸾下葬后,这琴就再也没自己响过,但他总觉得琴身泛着淡淡的暖意,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安了家。他找出那卷《夜鸾引》的乐谱,试着在琴上弹奏,指尖落下时,琴弦发出的声音清越悠长,仿佛能穿透时光的阻隔。
这天傍晚,沈砚正在院子里修剪月季,突然听见巷口传来喧哗声。他放下剪刀往外走,看见几个穿西装的人正围着周婆婆,为首的是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份文件,嘴里说着什么“拆迁”“补偿”之类的话。
“这宅子是老沈家的,给多少钱都不卖!”周婆婆的拐杖在地上敲得笃笃响,藏青对襟衫的领口因为激动而敞开,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贴身小褂。她的银发在夕阳下泛着倔强的光芒,像一蓬燃烧的白火焰。
沈砚上前一步,将周婆婆护在身后:“我是这宅子的主人,有什么事跟我说。”
金丝眼镜上下打量着他,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笑:“年轻人,别意气用事。这破宅子也就值个情怀价,签字吧,保证让你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他将文件往沈砚面前递,香水味呛得沈砚皱起眉头。
沈砚没接文件,只是淡淡地说:“这宅子不卖。”
“你知道我们老板是谁吗?”金丝眼镜的声音拔高了八度,“市长都得给三分面子!”他挥了挥手,身后的几个壮汉往前逼近了两步,拳头捏得咯咯响。
周婆婆突然往地上一坐,拐杖横在身前:“要拆宅子,先从我身上碾过去!”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老夫人说了,这宅子要留着听月光唱歌!”
就在这时,听竹苑里突然传出古琴声。那声音清越激昂,正是《夜鸾引》的调子,却比沈砚弹的多出几分力量,像是千军万马在奔腾。金丝眼镜身后的壮汉突然惨叫起来,指着自己的脚跳个不停——不知何时,他们的鞋上都沾满了黑色的淤泥,散发着河泥的腥气。
“邪门了!”金丝眼镜往后退了两步,突然看见门楣上的匾额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听竹苑”三个大字仿佛活了过来,在他眼前晃动。古琴声越来越响,檐角的铜铃突然自己摇晃起来,发出清脆的响声,铃舌上的锈迹不知何时已经消失无踪。
“走!快走!”金丝眼镜突然觉得头皮发麻,转身就往巷口跑,壮汉们也慌忙跟了上去,像是身后有什么东西在追赶。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时,古琴声突然停了,院子里恢复了平静,只有空气中还残留着淡淡的茉莉香。
沈砚扶起周婆婆,发现她的手心里全是冷汗。“是阿鸾……”周婆婆的声音带着颤抖,“她在护着这宅子。”
沈砚看向西厢房的方向,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古琴上,琴弦微微颤动着,像是在点头。他突然明白,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比如记忆,比如思念,比如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歌声。
秋分到了,镇上的桂花开始飘香。沈砚在院子里摆了张竹桌,周婆婆端来刚做好的桂花糕,蒸腾的热气里混着甜香,在月光下氤氲成一团温柔的光晕。檐角的铜铃在晚风里轻轻摇晃,发出清脆的响声,像是在为这宁静的夜晚伴奏。
“沈先生,您看那棵桂花树。”周婆婆指着院角的老树,树上开满了金黄色的小花,“老夫人说,这是阿鸾亲手栽的,当年才这么点高。”她用手比划着,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皱纹里都盛满了月光。
沈砚的目光落在桂花树下的青石板上,那里有个模糊的印记,像是有人长期坐在那里。他想起外公的照片,想起他总是沉默地坐在树下喝茶的样子。或许,外公不是在发呆,而是在倾听——倾听风穿过桂花叶的声音,倾听泥土里阿鸾的低语。
夜深了,周婆婆回房休息后,沈砚抱着古琴坐在桂花树下。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琴上,泛着细碎的银光。他试着弹奏《夜鸾引》,指尖落下时,琴弦发出的声音比以往更加清越,仿佛有股无形的力量在相助。
弹到高潮处,沈砚突然听见身后传来轻轻的哼唱。他猛地回头,看见月光里站着个熟悉的身影——月白衫,双环髻,正是阿鸾。她的脸上带着温柔的笑,不再是模糊的光晕,而是清晰的眉眼,嘴角边还有两个浅浅的梨涡。
“沈郎,你弹得真好。”阿鸾的声音不再带着水汽,而是清脆悦耳,像是山涧的清泉。她的身影不再透明,沈砚甚至能看清她裙摆上绣着的茉莉花纹,每一针每一线都精致无比。
沈砚的手指顿在琴弦上:“你……”
“是你的琴声让我得以安息。”阿鸾走到他面前,伸出手轻轻抚过琴身,“也是老夫人的愧疚,你外公的思念,还有你的到来,让我终于能放下一切。”她的指尖落在沈砚的手背上,带着淡淡的暖意,不再是冰冷的触感。
沈砚这才发现,她的脚踝上没有水草,指甲缝里也没有黑泥,整个人都沐浴在柔和的光晕里,像是真正的仙子。“那你……”
“我要走了。”阿鸾的笑容里带着一丝不舍,“去该去的地方。”她指了指天上的月亮,“但我会化作月光,化作风声,永远陪着你们。”
沈砚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那支银簪:“这个……”
“留给你吧。”阿鸾摇摇头,“留着做个纪念。”她的身影开始变得透明,渐渐融入月光里,“记得常弹《夜鸾引》,我会听得见。”
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夜风中时,阿鸾的身影彻底消失了。但沈砚知道,她没有离开,因为他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的茉莉香,听见了风穿过桂花叶的声音里,夹杂着轻轻的哼唱,正是《夜鸾引》的调子。
他低头看向古琴,发现琴底的“阿鸾”和“砚”字旁边,不知何时多了个小小的“沈”字,笔迹与前二字如出一辙,仿佛是时光留下的印记。沈砚微微一笑,继续弹奏起来,琴声在寂静的夜里流淌,穿过庭院,穿过巷口,穿过百年的时光,带着思念和释然,飞向遥远的天际。
月光下,桂花轻轻飘落,落在琴弦上,落在沈砚的发间,像是无数温柔的吻。周婆婆站在回廊的阴影里,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满满的月光。
又是一年七月十四。
沈砚在西厢房的窗台上摆了盏莲花灯,灯芯跳动的火苗映在窗纸上,画出温暖的光晕。周婆婆已经回乡下养老了,临走前她把库房里的旧戏本都整理出来,用红绳捆好放在沈砚的书桌上,说这些都是听竹苑的记忆,得好好收着。
沈砚翻开最上面的《游园惊梦》,发现里面夹着张泛黄的便签,是外婆的字迹:“砚儿,有些债,要用一辈子来还;有些爱,要用一辈子来记。”字迹有些颤抖,像是写的时候手在抖。
窗外传来熟悉的哼唱,正是《夜鸾引》的调子。沈砚放下戏本走到窗边,看见月光里站着两个身影——穿长衫的外公牵着穿戏服的阿鸾,两人相视而笑,眉眼间都是化不开的温柔。他们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化作点点星光,融入夜空。
沈砚知道,他们终于在一起了,再也没有什么能把他们分开。他拿起那架古琴,走到庭院中央,在月光下弹奏起来。琴声清越悠扬,穿过桂花树,穿过荷花池,穿过百年的时光,带着思念和释然,飞向遥远的天际。
弹到高潮处,沈砚突然听见身后传来轻轻的掌声。他回头一看,看见周婆婆站在门内,手里拎着个食盒,脸上带着慈祥的笑:“老夫人说,今夜的月光最适合听琴。”
沈砚笑着招手:“周婆婆,您怎么回来了?”
“回来看看老朋友。”周婆婆打开食盒,里面是几碟精致的点心,“老夫人托梦说,阿鸾姑娘今夜要唱新曲子,让我来送点茶点。”
两人坐在竹桌旁,听着琴声在月光里流淌,看着荷花池里的莲花灯一盏盏漂向远方,像是无数个未完的心愿,终于找到了归宿。沈砚知道,听竹苑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歌声,会永远在这里回荡,陪着每一个懂得思念的人,度过一个又一个宁静的夜晚。
夜深了,琴声渐渐停歇。沈砚抬头看向夜空,月亮格外明亮,像是阿鸾温柔的眼睛。他知道,只要这月光还在,这琴声还在,那些爱过的、恨过的、遗憾过的,就永远不会真正消失,而是化作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每一个寻找归宿的灵魂。
听竹苑的铜铃又响了起来,清脆的声音在寂静的巷子里回荡,像是在说:晚安,每一个被思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