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日,毛草灵仿佛置身于一场无声的风暴中心。
表面上,凤仪宫一切如常。她依旧按时起身,接受妃嫔请安,处理宫务,过问皇子公主的学业,甚至在耶律洪基与重臣商议国事时,如往常般列席,偶尔提出一两句切中肯綮的建议。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的惊涛骇浪从未停歇。
那份来自大唐的国书,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散至整个乞儿国的权力阶层。
最先按捺不住的,是后宫。
一向与毛草灵维持着表面和睦的几位高位妃嫔,这几日请安时,言语间便多了几分试探。
“娘娘近日气色似乎有些倦怠,可是为国事操劳?”德妃捧着茶盏,语气关切,眼神却不时瞟向毛草灵,试图从她脸上找出些许端倪。
“是啊,听说大唐来了使者,想必是商议两国通商要事?娘娘母国来使,定然欣喜吧?”贤妃笑着接话,话里藏针。
毛草灵端着皇后应有的雍容姿态,唇角噙着一抹淡笑,不疾不徐地将话题引向了今春宫中份例绸缎的花色选择,轻描淡写地化解了这场言语机锋。然而,指尖在袖中微微蜷缩,泄露了她并非全然无动于衷。
妃嫔们退下后,殿内恢复寂静。贴身宫女秋纹上前,低声禀报:“娘娘,奴婢听闻,这几日德妃娘娘宫里的掌事太监,往几位宗室王爷府上跑得勤快了些。贤妃娘娘的母亲,也递了牌子进宫探望。”
毛草灵闭了闭眼,心中冷笑。树欲静而风不止。她尚未做出决定,有些人便已开始蠢蠢欲动,盘算着她若离开后,那空出来的后位和随之而来的利益了。
“知道了。”她淡淡道,“盯紧便是,不必打草惊蛇。”
比起后宫这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朝堂之上的暗流则更加汹涌。
这日小朝会,商议完几项日常政务后,礼亲王,耶律洪基一位年高德劭的皇叔,手持玉笏,出列躬身:“陛下,老臣听闻,大唐遣使而来,言及十年前两国和亲之约。不知陛下与皇后娘娘,作何考量?”
此言一出,满殿寂静。所有大臣的目光,或明或暗,都投向了御座上的耶律洪基,以及珠帘后端坐的毛草灵。
耶律洪基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只淡淡道:“皇叔消息灵通。确有此事。唐皇欲迎皇后回国,并许以国后夫人之位。”
他没有隐瞒,直接将事情摆在了明面上。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议论声。
“国后夫人?位同副后!大唐这是下了血本啊!”
“皇后娘娘于我乞儿国有大功,岂能轻易放归?”
“可那是天朝上国的册封,若断然拒绝,岂非有损两国邦交?恐招致兵祸啊!”
毛草灵坐在帘后,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投射而来的目光,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担忧,有不舍,有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期待她这个“异族人”离开,好让某些势力重新洗牌。
这时,丞相萧元朗出列,声音洪亮,打破了殿内的嘈杂:“陛下,老臣以为,此事断不可行!”
他转向珠帘方向,深深一揖:“皇后娘娘自入我乞儿国以来,贤德淑良,辅佐陛下,教化万民。推广新农具,使我乞儿国粮仓充盈;设立商市,引来四方客商,国库丰盈;更于数次天灾人祸中,献策献力,活人无数!娘娘之功,堪比开国贤后!娘娘之心,早已与我乞儿国血脉相连!岂能因唐皇一纸诏书,便弃我乞儿国万千臣民于不顾?若娘娘离去,恐寒了天下人之心!”
萧元朗是乞儿国老臣,德高望重,一番话掷地有声,立刻引来了众多大臣的附和。
“丞相所言极是!皇后娘娘不能走!”
“我等恳请娘娘留下!”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响起。
一位掌管邦交礼仪的官员出列,面带忧色:“丞相大人拳拳之心,下官感同身受。然,大唐乃天朝上国,国力强盛,远非我乞儿国可比。若断然拒绝,惹怒唐皇,兴兵来犯,届时烽烟四起,生灵涂炭,岂非因小失大?且皇后娘娘本是唐女,思归故土,亦是人之常情……”
“荒谬!”一位武将忍不住喝道,“我乞儿国将士莫非是纸糊的?十年生聚,兵强马壮,何惧一战?!皇后娘娘早已是我乞儿国之母,何来唐女之说!”
“就是!娘娘若思故土,大可省亲,何必一去不回?”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以萧元朗和武将为首,坚决主张留下毛草灵,不惜一战;另一派则以部分文官和负责邦交的官员为主,担忧触怒大唐,引来祸事,主张应以邦交为重。
双方引经据典,争执不下,气氛越来越激烈。
毛草灵坐在帘后,听着那些为了她去留而激烈辩论的声音,心中五味杂陈。她看到耶律洪基端坐龙椅,面色沉凝,并未立刻制止双方的争论,只是偶尔将目光投向珠帘,带着询问与安抚。
她知道,他在等。等她的态度,也等一个更合适的时机。
“够了。”
清冷而平和的声音,透过珠帘传了出来,并不高昂,却奇异地压下了所有的争吵。
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再次聚焦于珠帘之后。
毛草灵缓缓起身,并未走出珠帘,只是站在那里,身影在珠玉摇曳后显得有些朦胧,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仪。
“本宫的去留,关乎国体,关乎两国邦交,更关乎陛下圣意与本宫自身心意。”她的声音清晰地在殿中回荡,“诸位臣工爱国之心,忧国之情,本宫感念。然,此事重大,非一时意气可决。”
她顿了顿,目光似乎扫过殿中每一位大臣:“大唐使者尚在驿馆,陛下与本宫,自会慎重处置,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在此之前,望诸位各司其职,以国事为重,勿再为此事徒起纷争,动摇国本。”
她没有表明去留,但话语中的沉稳与决断,却让躁动的朝堂暂时平静了下来。她提醒了所有人,她不仅是争论的中心,更是这个国家拥有实权的女主人。
“皇后娘娘圣明!”萧元朗率先躬身。
“臣等遵旨。”其余大臣也纷纷附和,只是各自眼神闪烁,心思各异。
朝会散去,毛草灵回到凤仪宫,只觉得身心俱疲。比处理十件棘手的宫务还要累。
然而,真正让她心潮难平的,并非朝堂的纷争,也非后宫的心思,而是来自宫墙之外,那些最朴实无华的声音。
当日下午,她换上寻常宫装,仅带着秋纹和两名可靠的内侍,乘坐一辆不起眼的青篷小车,悄然出了皇宫,想去看看她一手推动建立的、位于都城西市的“慈幼局”和“惠民药堂”。
马车行驶在熙攘的街道上,乞儿国都城的繁华景象映入眼帘。商铺林立,叫卖声不绝,行人脸上大多带着安居乐业的满足。这与她初来时,记忆中那个还有些粗犷、甚至带着些许荒凉的边陲小国都城,早已是天壤之别。
这里有她推行新政的汗水,有她与耶律洪基共同奋斗的足迹。
就在马车即将抵达西市时,前方似乎有些拥堵,隐约传来喧哗之声。
“怎么回事?”毛草灵微微蹙眉。
秋纹掀开车帘一角望去,随即脸色微变,低声道:“娘娘…外面…外面跪了好多百姓…”
毛草灵心中一紧,示意停车。她轻轻挑开车窗帘幔一角,向外望去。
只见通往西市的街道两旁,不知何时,竟黑压压地跪了数百名百姓!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抱着幼儿的妇人,有穿着粗布短打的工匠,甚至还有几个她看着眼熟、曾在慈幼局帮忙的街坊。
他们手中没有横幅,没有呼喊,只是静静地跪在那里,一双双眼睛望着皇宫的方向,充满了哀戚、期盼与不舍。
当有人认出这辆偶尔会出现在西市、属于宫中贵人的青篷小车时,人群出现了一阵骚动。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旁人的搀扶下,颤巍巍地向前几步,朝着马车方向,深深叩首,声音苍老而沙哑,却清晰地传入了车内:
“皇后娘娘…您…您不要走啊…小老儿一家,当年若不是娘娘推行新农具,发放粮种,早就饿死在灾年里了…这满都城的百姓,哪个没受过娘娘的恩惠?您是我们的活菩萨啊…”
“娘娘!留下吧!”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哭喊出声,“您走了,谁还会惦记着我们这些穷苦人的死活啊!”
“娘娘!我们舍不得您!”
“求娘娘留下!”
一时间,恳求声、哭泣声此起彼伏,汇聚成一股沉重而真挚的情感洪流,冲击着毛草灵的心防。
她猛地放下车帘,靠在车壁上,闭上了眼睛,泪水再也无法抑制,汹涌而出。
秋纹和车内内侍也皆动容,默默垂首。
她从未想过,自己的去留,竟会牵动如此多的普通百姓。他们不懂什么邦交大局,不懂什么朝堂争斗,他们只知道,这个来自异国的皇后,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给了他们更好的生活。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最沉甸甸的挽留。
这比任何朝臣的谏言,任何妃嫔的算计,都更让她震撼,更让她难以抉择。
“回宫。”她哑声吩咐,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
马车调转方向,在百姓们依旧跪地哀求的目光中,缓缓驶回那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回到凤仪宫,毛草灵将自己关在内殿,屏退了所有人。
她需要绝对的安静,来梳理这纷乱如麻的思绪。
大唐…乞儿国…
故土…家园…
尊荣…实权…
血缘家族…挚爱夫君与骨肉…
还有,那满城跪地、声声泣血的挽留…
每一个词汇,都像是一块沉重的砝码,压在天平的两端,让她摇摆不定,心力交瘁。
她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宣纸,想要像从前遇到难题时那样,将利弊一一列出,理性分析。
然而,当她提起笔,蘸饱了墨,却久久无法落下。
理性在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有些选择,关乎的从来不是利弊,而是内心最深处的归属。
殿外,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宫灯次第亮起,晕开一团团温暖的光。
耶律洪基没有来打扰她,他只是派人送来了她最爱吃的几样点心和一碗安神汤,并传话让她好生休息,不必忧心朝务。
这份体贴与信任,让她心中又是一阵酸涩。
她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熟悉的宫灯夜景。十年前,她初到这里,看着这片陌生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惶恐与不安。十年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已刻入了她的生命。
她想起了与耶律洪基初见时,他那带着审视与惊艳的目光;想起了大婚之夜,他笨拙却真诚的承诺;想起了他们一起批阅奏章到深夜,为某个政策争论得面红耳赤,又最终相视而笑;想起了她生下第一个孩子时,他激动得差点摔倒在产房外;想起了在灾荒之年,他们并肩站在城墙上,安抚流民,分发赈粮;想起了战争来临,她送他出征,那揪心的等待与重逢的喜悦……
点点滴滴,十年光阴,早已将他们的命运紧密缠绕,无法分割。
她也想起了那些因为她而活下来的百姓,那些因为她而有了生计的工匠,那些在慈幼局里重新展露笑颜的孩子……
她对这个国家的付出,早已超越了最初为了生存和自保的算计,变成了沉甸甸的责任与无法割舍的情感。
回大唐?
去做一个看似尊贵,却无时无刻不被宫廷规矩束缚,被各方势力觊觎,甚至连行动自由都可能受限的“国后夫人”?那里早已没有她真正的亲人(那位毛大人,不过是利益捆绑),没有她熟悉的生活,更没有那个将她视若珍宝、与她并肩作战的男人。
那里是“归途”,却早已不是她的“家”。
而乞儿国,这个她曾经视为蛮荒之地的国度,却用十年的时光,给了她爱情、家庭、事业、尊重和无数真挚的拥戴。
这里,才是她的“来路”,是她真正扎根、开花、结果的土壤。
心中那架摇摆不定的天平,在这一刻,伴随着窗外那温暖而熟悉的宫灯光芒,终于缓缓地、却坚定地,倾向了一方。
一个清晰的答案,如同拨云见日般,从心底升起。
她转身,走回书案前,重新提起了笔。
这一次,她的手腕稳定,目光坚定。
她要在做出最终决定前,先做另一件事。一件她必须做,也早就想做的事。
她铺开一张新的信笺,沉吟片刻,落笔。
这不是给大唐皇帝的回复,也不是给耶律洪基的承诺。
信的抬头是——
“父亲大人亲启……”
表面上,凤仪宫一切如常。她依旧按时起身,接受妃嫔请安,处理宫务,过问皇子公主的学业,甚至在耶律洪基与重臣商议国事时,如往常般列席,偶尔提出一两句切中肯綮的建议。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的惊涛骇浪从未停歇。
那份来自大唐的国书,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散至整个乞儿国的权力阶层。
最先按捺不住的,是后宫。
一向与毛草灵维持着表面和睦的几位高位妃嫔,这几日请安时,言语间便多了几分试探。
“娘娘近日气色似乎有些倦怠,可是为国事操劳?”德妃捧着茶盏,语气关切,眼神却不时瞟向毛草灵,试图从她脸上找出些许端倪。
“是啊,听说大唐来了使者,想必是商议两国通商要事?娘娘母国来使,定然欣喜吧?”贤妃笑着接话,话里藏针。
毛草灵端着皇后应有的雍容姿态,唇角噙着一抹淡笑,不疾不徐地将话题引向了今春宫中份例绸缎的花色选择,轻描淡写地化解了这场言语机锋。然而,指尖在袖中微微蜷缩,泄露了她并非全然无动于衷。
妃嫔们退下后,殿内恢复寂静。贴身宫女秋纹上前,低声禀报:“娘娘,奴婢听闻,这几日德妃娘娘宫里的掌事太监,往几位宗室王爷府上跑得勤快了些。贤妃娘娘的母亲,也递了牌子进宫探望。”
毛草灵闭了闭眼,心中冷笑。树欲静而风不止。她尚未做出决定,有些人便已开始蠢蠢欲动,盘算着她若离开后,那空出来的后位和随之而来的利益了。
“知道了。”她淡淡道,“盯紧便是,不必打草惊蛇。”
比起后宫这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朝堂之上的暗流则更加汹涌。
这日小朝会,商议完几项日常政务后,礼亲王,耶律洪基一位年高德劭的皇叔,手持玉笏,出列躬身:“陛下,老臣听闻,大唐遣使而来,言及十年前两国和亲之约。不知陛下与皇后娘娘,作何考量?”
此言一出,满殿寂静。所有大臣的目光,或明或暗,都投向了御座上的耶律洪基,以及珠帘后端坐的毛草灵。
耶律洪基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只淡淡道:“皇叔消息灵通。确有此事。唐皇欲迎皇后回国,并许以国后夫人之位。”
他没有隐瞒,直接将事情摆在了明面上。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议论声。
“国后夫人?位同副后!大唐这是下了血本啊!”
“皇后娘娘于我乞儿国有大功,岂能轻易放归?”
“可那是天朝上国的册封,若断然拒绝,岂非有损两国邦交?恐招致兵祸啊!”
毛草灵坐在帘后,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投射而来的目光,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担忧,有不舍,有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期待她这个“异族人”离开,好让某些势力重新洗牌。
这时,丞相萧元朗出列,声音洪亮,打破了殿内的嘈杂:“陛下,老臣以为,此事断不可行!”
他转向珠帘方向,深深一揖:“皇后娘娘自入我乞儿国以来,贤德淑良,辅佐陛下,教化万民。推广新农具,使我乞儿国粮仓充盈;设立商市,引来四方客商,国库丰盈;更于数次天灾人祸中,献策献力,活人无数!娘娘之功,堪比开国贤后!娘娘之心,早已与我乞儿国血脉相连!岂能因唐皇一纸诏书,便弃我乞儿国万千臣民于不顾?若娘娘离去,恐寒了天下人之心!”
萧元朗是乞儿国老臣,德高望重,一番话掷地有声,立刻引来了众多大臣的附和。
“丞相所言极是!皇后娘娘不能走!”
“我等恳请娘娘留下!”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响起。
一位掌管邦交礼仪的官员出列,面带忧色:“丞相大人拳拳之心,下官感同身受。然,大唐乃天朝上国,国力强盛,远非我乞儿国可比。若断然拒绝,惹怒唐皇,兴兵来犯,届时烽烟四起,生灵涂炭,岂非因小失大?且皇后娘娘本是唐女,思归故土,亦是人之常情……”
“荒谬!”一位武将忍不住喝道,“我乞儿国将士莫非是纸糊的?十年生聚,兵强马壮,何惧一战?!皇后娘娘早已是我乞儿国之母,何来唐女之说!”
“就是!娘娘若思故土,大可省亲,何必一去不回?”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以萧元朗和武将为首,坚决主张留下毛草灵,不惜一战;另一派则以部分文官和负责邦交的官员为主,担忧触怒大唐,引来祸事,主张应以邦交为重。
双方引经据典,争执不下,气氛越来越激烈。
毛草灵坐在帘后,听着那些为了她去留而激烈辩论的声音,心中五味杂陈。她看到耶律洪基端坐龙椅,面色沉凝,并未立刻制止双方的争论,只是偶尔将目光投向珠帘,带着询问与安抚。
她知道,他在等。等她的态度,也等一个更合适的时机。
“够了。”
清冷而平和的声音,透过珠帘传了出来,并不高昂,却奇异地压下了所有的争吵。
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再次聚焦于珠帘之后。
毛草灵缓缓起身,并未走出珠帘,只是站在那里,身影在珠玉摇曳后显得有些朦胧,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仪。
“本宫的去留,关乎国体,关乎两国邦交,更关乎陛下圣意与本宫自身心意。”她的声音清晰地在殿中回荡,“诸位臣工爱国之心,忧国之情,本宫感念。然,此事重大,非一时意气可决。”
她顿了顿,目光似乎扫过殿中每一位大臣:“大唐使者尚在驿馆,陛下与本宫,自会慎重处置,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在此之前,望诸位各司其职,以国事为重,勿再为此事徒起纷争,动摇国本。”
她没有表明去留,但话语中的沉稳与决断,却让躁动的朝堂暂时平静了下来。她提醒了所有人,她不仅是争论的中心,更是这个国家拥有实权的女主人。
“皇后娘娘圣明!”萧元朗率先躬身。
“臣等遵旨。”其余大臣也纷纷附和,只是各自眼神闪烁,心思各异。
朝会散去,毛草灵回到凤仪宫,只觉得身心俱疲。比处理十件棘手的宫务还要累。
然而,真正让她心潮难平的,并非朝堂的纷争,也非后宫的心思,而是来自宫墙之外,那些最朴实无华的声音。
当日下午,她换上寻常宫装,仅带着秋纹和两名可靠的内侍,乘坐一辆不起眼的青篷小车,悄然出了皇宫,想去看看她一手推动建立的、位于都城西市的“慈幼局”和“惠民药堂”。
马车行驶在熙攘的街道上,乞儿国都城的繁华景象映入眼帘。商铺林立,叫卖声不绝,行人脸上大多带着安居乐业的满足。这与她初来时,记忆中那个还有些粗犷、甚至带着些许荒凉的边陲小国都城,早已是天壤之别。
这里有她推行新政的汗水,有她与耶律洪基共同奋斗的足迹。
就在马车即将抵达西市时,前方似乎有些拥堵,隐约传来喧哗之声。
“怎么回事?”毛草灵微微蹙眉。
秋纹掀开车帘一角望去,随即脸色微变,低声道:“娘娘…外面…外面跪了好多百姓…”
毛草灵心中一紧,示意停车。她轻轻挑开车窗帘幔一角,向外望去。
只见通往西市的街道两旁,不知何时,竟黑压压地跪了数百名百姓!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抱着幼儿的妇人,有穿着粗布短打的工匠,甚至还有几个她看着眼熟、曾在慈幼局帮忙的街坊。
他们手中没有横幅,没有呼喊,只是静静地跪在那里,一双双眼睛望着皇宫的方向,充满了哀戚、期盼与不舍。
当有人认出这辆偶尔会出现在西市、属于宫中贵人的青篷小车时,人群出现了一阵骚动。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旁人的搀扶下,颤巍巍地向前几步,朝着马车方向,深深叩首,声音苍老而沙哑,却清晰地传入了车内:
“皇后娘娘…您…您不要走啊…小老儿一家,当年若不是娘娘推行新农具,发放粮种,早就饿死在灾年里了…这满都城的百姓,哪个没受过娘娘的恩惠?您是我们的活菩萨啊…”
“娘娘!留下吧!”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哭喊出声,“您走了,谁还会惦记着我们这些穷苦人的死活啊!”
“娘娘!我们舍不得您!”
“求娘娘留下!”
一时间,恳求声、哭泣声此起彼伏,汇聚成一股沉重而真挚的情感洪流,冲击着毛草灵的心防。
她猛地放下车帘,靠在车壁上,闭上了眼睛,泪水再也无法抑制,汹涌而出。
秋纹和车内内侍也皆动容,默默垂首。
她从未想过,自己的去留,竟会牵动如此多的普通百姓。他们不懂什么邦交大局,不懂什么朝堂争斗,他们只知道,这个来自异国的皇后,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给了他们更好的生活。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最沉甸甸的挽留。
这比任何朝臣的谏言,任何妃嫔的算计,都更让她震撼,更让她难以抉择。
“回宫。”她哑声吩咐,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
马车调转方向,在百姓们依旧跪地哀求的目光中,缓缓驶回那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回到凤仪宫,毛草灵将自己关在内殿,屏退了所有人。
她需要绝对的安静,来梳理这纷乱如麻的思绪。
大唐…乞儿国…
故土…家园…
尊荣…实权…
血缘家族…挚爱夫君与骨肉…
还有,那满城跪地、声声泣血的挽留…
每一个词汇,都像是一块沉重的砝码,压在天平的两端,让她摇摆不定,心力交瘁。
她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宣纸,想要像从前遇到难题时那样,将利弊一一列出,理性分析。
然而,当她提起笔,蘸饱了墨,却久久无法落下。
理性在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有些选择,关乎的从来不是利弊,而是内心最深处的归属。
殿外,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宫灯次第亮起,晕开一团团温暖的光。
耶律洪基没有来打扰她,他只是派人送来了她最爱吃的几样点心和一碗安神汤,并传话让她好生休息,不必忧心朝务。
这份体贴与信任,让她心中又是一阵酸涩。
她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熟悉的宫灯夜景。十年前,她初到这里,看着这片陌生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惶恐与不安。十年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已刻入了她的生命。
她想起了与耶律洪基初见时,他那带着审视与惊艳的目光;想起了大婚之夜,他笨拙却真诚的承诺;想起了他们一起批阅奏章到深夜,为某个政策争论得面红耳赤,又最终相视而笑;想起了她生下第一个孩子时,他激动得差点摔倒在产房外;想起了在灾荒之年,他们并肩站在城墙上,安抚流民,分发赈粮;想起了战争来临,她送他出征,那揪心的等待与重逢的喜悦……
点点滴滴,十年光阴,早已将他们的命运紧密缠绕,无法分割。
她也想起了那些因为她而活下来的百姓,那些因为她而有了生计的工匠,那些在慈幼局里重新展露笑颜的孩子……
她对这个国家的付出,早已超越了最初为了生存和自保的算计,变成了沉甸甸的责任与无法割舍的情感。
回大唐?
去做一个看似尊贵,却无时无刻不被宫廷规矩束缚,被各方势力觊觎,甚至连行动自由都可能受限的“国后夫人”?那里早已没有她真正的亲人(那位毛大人,不过是利益捆绑),没有她熟悉的生活,更没有那个将她视若珍宝、与她并肩作战的男人。
那里是“归途”,却早已不是她的“家”。
而乞儿国,这个她曾经视为蛮荒之地的国度,却用十年的时光,给了她爱情、家庭、事业、尊重和无数真挚的拥戴。
这里,才是她的“来路”,是她真正扎根、开花、结果的土壤。
心中那架摇摆不定的天平,在这一刻,伴随着窗外那温暖而熟悉的宫灯光芒,终于缓缓地、却坚定地,倾向了一方。
一个清晰的答案,如同拨云见日般,从心底升起。
她转身,走回书案前,重新提起了笔。
这一次,她的手腕稳定,目光坚定。
她要在做出最终决定前,先做另一件事。一件她必须做,也早就想做的事。
她铺开一张新的信笺,沉吟片刻,落笔。
这不是给大唐皇帝的回复,也不是给耶律洪基的承诺。
信的抬头是——
“父亲大人亲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