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驱散了宫檐上最后一缕夜色,却驱不散弥漫在乞儿国皇宫上空的凝重。
毛草灵一夜未眠,眼底带着淡淡的青黑,但精神却如同被冰雪擦洗过一般,清明而锐利。她换上了一身较为正式的宫装,虽非朝会大典的凤袍,却也庄重典雅,恰到好处地彰显身份,又不至于在接见使者时显得过于咄咄逼人。李恒亦是一身常朝服,玄衣纁裳,威仪内敛。
夫妻二人于正殿偏厅接见了大唐使者。
使者姓王,官拜鸿胪寺少卿,年约四旬,面容白净,三缕长须修剪得一丝不苟,举止间带着天朝上国官员特有的矜持与程式化的恭敬。他依礼拜见,呈上国书副本及礼单,言辞恳切,重申大唐皇帝对“公主”的思念与册封“国后夫人”的隆恩。
“王使者远来辛苦。”毛草灵端坐主位,声音平和,听不出喜怒,“陛下与本宫已阅国书,深感大唐皇帝陛下隆恩浩荡。”
王使者微微躬身:“殿下言重。陛下常念殿下和亲之功,十年期满,特遣下官前来,迎殿下凤驾回朝,以享天伦,以正名位。此乃我大唐对有功宗女之莫大恩典,亦显两国邦交之笃厚。”他话语滴水不漏,将“召回”包装成“恩典”与“惯例”,占据道德与礼法的制高点。
李恒面色沉静,指尖轻轻敲击着紫檀木椅的扶手,并未急于开口。他将主导权交给了毛草灵。
毛草灵微微一笑,那笑容温婉,却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力量:“王使者所言,于礼于法,皆在情理之中。本宫亦感念母国陛下厚爱。”她话锋随即一转,“然,使者可知,本宫嫁入乞儿国,已逾十载?”
王使者神色不变:“下官知晓。正是十年之期已至……”
“十年光阴,非一朝一夕。”毛草灵打断他,语气依旧温和,目光却如清泉般直视对方,“本宫初来时,乞儿国百废待兴,民生多艰。蒙乞儿国皇帝陛下信任,百姓爱戴,本宫忝居凤位,这十年来,与陛下同心,与臣民协力,兴水利,劝农桑,通商贾,办学堂……不敢说有多大功绩,只求上不负陛下信任,下不负黎民期盼。如今,乞儿国仓廪渐丰,边境安宁,百姓稍得温饱,此间种种,皆浸透本宫之心血,亦系本宫之职责所在。”
她顿了顿,观察着王使者细微的表情变化,继续道:“昨日宫门外,数百百姓自发聚集,恳请本宫留下。其情其景,感人肺腑。使者可知,民心所向,亦是天意难违?本宫若此时弃他们而去,于心何忍?于义何存?”
王使者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随即舒展,依旧保持着得体的笑容:“殿下仁德,心系黎庶,下官感佩。然,殿下乃大唐宗女,和亲使命已成,荣归故里,受封高位,亦是理所应当。乞儿国百姓之情感,固然可悯,但岂能与宗族礼法、两国邦交相提并论?陛下亦会选派贤能,继续治理乞儿国,必不使百姓失所。”
他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宗族礼法、国家大义对立起来。
毛草灵心中冷笑,面上却不露分毫:“使者误会了。本宫并非要以百姓之情绑架礼法。本宫是想请使者,以及母国陛下思量,何为真正的‘大义’?何为对两国邦交真正的‘笃厚’?”
她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加重:“本宫留在乞儿国,并非贪恋权位。而是因为,只有本宫在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维系两国目前的友好局面,才能确保边境互市的稳定,才能继续推动那些对两国皆有裨益的政策。使者来时,想必也看到乞儿国如今之景象。若因本宫离去,导致乞儿国政局动荡,甚至引发边境不稳,届时,损害的难道仅仅是我毛草灵一人之情感,或乞儿国一国之利益吗?大唐的边贸损失,边境安危,又当如何?”
她的话语,开始将个人去留的问题,引向更实际的利益层面。
王使者脸上的笑容有些维持不住了。他显然没料到这位“公主”如此能言善辩,且句句切中要害。他沉吟片刻,道:“殿下过虑了。我大唐国力鼎盛,威加海内,自有能力维护边境安宁。至于乞儿国政局,陛下既已承诺选派贤能,必能稳定大局。”
“哦?”毛草灵眉梢微挑,语气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质疑,“却不知,母国陛下准备选派哪位‘贤能’,能比本宫更了解乞儿国民情政事?能比本宫更能得到乞儿国皇帝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又能比本宫,更能让这万千刚刚过上安稳日子的百姓信服?”
她一连串的反问,如同绵里藏针,让王使者一时语塞。
毛草灵趁势而下,语气放缓,却更显坚定:“故而,本宫以为,此时召本宫回国,非但不是最佳时机,反而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动荡,于两国皆无益处。本宫恳请使者,将乞儿国上下,尤其是陛下与本宫,以及万千百姓,希望本宫留任,以继续促进两国友好、稳固边疆、造福黎民的诚挚意愿,如实禀报大唐皇帝陛下。若陛下体恤,准许本宫留任,本宫与乞儿国上下,必感念天恩,今后在边贸、朝贡、乃至军事协同上,必当更加尽心竭力,以报陛下隆恩。”
她这番话,软硬兼施。既表明了坚决留下的态度,又给出了留下的“好处”,将“抗旨”包装成了“为两国大局着想”的深明大义。
王使者脸色变幻,他深知眼前这位凤主绝非易与之辈,更意识到乞儿国对此事的决心远超预期。他原本以为只是一趟简单的迎归任务,如今却陷入了棘手的外交博弈。
“殿下之意,下官已然明了。”王使者深吸一口气,恢复了官场上的圆滑,“下官定当将殿下所言,一字不差,奏报我朝陛下。只是……国书已下,天意难测,最终圣意如何,非下官所能揣度。还请殿下早做准备。”
他这话,既是给自己留了退路,也暗含了一丝警告——不要以为这样就能改变大唐皇帝的决定。
毛草灵自然听出了弦外之音,她淡然一笑:“有劳使者。本宫相信,大唐皇帝陛下英明睿智,必能体察下情,做出最符合两国利益的圣裁。”她端起茶杯,这是端茶送客的暗示。
王使者识趣地起身告退。
待使者离去,偏厅内只剩下毛草灵与李恒二人。
李恒一直紧绷的脸色稍稍放松,看向毛草灵的目光充满了激赏:“灵儿,方才一番应对,有理有据,不卑不亢,甚好!”
毛草灵却轻轻摇头,脸上并无喜色:“恒郎,这只是第一步。王使者是个聪明人,他听懂了我们的态度和底线,但他做不了主。关键,还在于大唐朝廷如何判断我们的‘价值’和‘威胁’。我们必须在他将消息传回之前,展现出足够的力量和团结,让大唐觉得强行召回我,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她站起身:“事不宜迟,我这就去清流苑。”
“朕派一队禁军护卫你。”李恒道。
“不必兴师动众,”毛草灵拒绝,“只需几名可靠侍卫即可。苏学士不喜张扬,阵仗太大,反而不美。况且,此时京城之内,众目睽睽,安全应无大碍。”
李恒想了想,点头同意,亲自挑选了四名武功高强、心思缜密的大内侍卫随行。
凤辇出了宫门,并未引起太多注意。毛草灵吩咐轻车简从,直奔城郊的清流苑。
清流苑坐落在一片竹林掩映的山脚下,清幽僻静。得知凤主驾到,苏晏并未出门迎接,只派了一名小童引路。
毛草灵也不在意,让侍卫在苑外等候,自己独自一人,跟着小童穿过曲折的竹径,来到一处简朴的草堂前。
草堂内,一位清癯老者,须发皆白,正伏案挥毫,仿佛对窗外之事充耳不闻。正是致仕多年的苏晏,苏学士。
毛草灵静静立于门前,并未出声打扰。
良久,苏晏搁下笔,抬起头,那双阅尽世事的眼睛平静无波地看向毛草灵,缓缓开口,声音苍老却清晰:
“凤主大驾光临,我这山野草堂,蓬荜生辉。只是不知凤主不在宫中应对大唐使者,来我这无用老朽之处,所为何事?”
毛草灵一夜未眠,眼底带着淡淡的青黑,但精神却如同被冰雪擦洗过一般,清明而锐利。她换上了一身较为正式的宫装,虽非朝会大典的凤袍,却也庄重典雅,恰到好处地彰显身份,又不至于在接见使者时显得过于咄咄逼人。李恒亦是一身常朝服,玄衣纁裳,威仪内敛。
夫妻二人于正殿偏厅接见了大唐使者。
使者姓王,官拜鸿胪寺少卿,年约四旬,面容白净,三缕长须修剪得一丝不苟,举止间带着天朝上国官员特有的矜持与程式化的恭敬。他依礼拜见,呈上国书副本及礼单,言辞恳切,重申大唐皇帝对“公主”的思念与册封“国后夫人”的隆恩。
“王使者远来辛苦。”毛草灵端坐主位,声音平和,听不出喜怒,“陛下与本宫已阅国书,深感大唐皇帝陛下隆恩浩荡。”
王使者微微躬身:“殿下言重。陛下常念殿下和亲之功,十年期满,特遣下官前来,迎殿下凤驾回朝,以享天伦,以正名位。此乃我大唐对有功宗女之莫大恩典,亦显两国邦交之笃厚。”他话语滴水不漏,将“召回”包装成“恩典”与“惯例”,占据道德与礼法的制高点。
李恒面色沉静,指尖轻轻敲击着紫檀木椅的扶手,并未急于开口。他将主导权交给了毛草灵。
毛草灵微微一笑,那笑容温婉,却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力量:“王使者所言,于礼于法,皆在情理之中。本宫亦感念母国陛下厚爱。”她话锋随即一转,“然,使者可知,本宫嫁入乞儿国,已逾十载?”
王使者神色不变:“下官知晓。正是十年之期已至……”
“十年光阴,非一朝一夕。”毛草灵打断他,语气依旧温和,目光却如清泉般直视对方,“本宫初来时,乞儿国百废待兴,民生多艰。蒙乞儿国皇帝陛下信任,百姓爱戴,本宫忝居凤位,这十年来,与陛下同心,与臣民协力,兴水利,劝农桑,通商贾,办学堂……不敢说有多大功绩,只求上不负陛下信任,下不负黎民期盼。如今,乞儿国仓廪渐丰,边境安宁,百姓稍得温饱,此间种种,皆浸透本宫之心血,亦系本宫之职责所在。”
她顿了顿,观察着王使者细微的表情变化,继续道:“昨日宫门外,数百百姓自发聚集,恳请本宫留下。其情其景,感人肺腑。使者可知,民心所向,亦是天意难违?本宫若此时弃他们而去,于心何忍?于义何存?”
王使者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随即舒展,依旧保持着得体的笑容:“殿下仁德,心系黎庶,下官感佩。然,殿下乃大唐宗女,和亲使命已成,荣归故里,受封高位,亦是理所应当。乞儿国百姓之情感,固然可悯,但岂能与宗族礼法、两国邦交相提并论?陛下亦会选派贤能,继续治理乞儿国,必不使百姓失所。”
他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宗族礼法、国家大义对立起来。
毛草灵心中冷笑,面上却不露分毫:“使者误会了。本宫并非要以百姓之情绑架礼法。本宫是想请使者,以及母国陛下思量,何为真正的‘大义’?何为对两国邦交真正的‘笃厚’?”
她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加重:“本宫留在乞儿国,并非贪恋权位。而是因为,只有本宫在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维系两国目前的友好局面,才能确保边境互市的稳定,才能继续推动那些对两国皆有裨益的政策。使者来时,想必也看到乞儿国如今之景象。若因本宫离去,导致乞儿国政局动荡,甚至引发边境不稳,届时,损害的难道仅仅是我毛草灵一人之情感,或乞儿国一国之利益吗?大唐的边贸损失,边境安危,又当如何?”
她的话语,开始将个人去留的问题,引向更实际的利益层面。
王使者脸上的笑容有些维持不住了。他显然没料到这位“公主”如此能言善辩,且句句切中要害。他沉吟片刻,道:“殿下过虑了。我大唐国力鼎盛,威加海内,自有能力维护边境安宁。至于乞儿国政局,陛下既已承诺选派贤能,必能稳定大局。”
“哦?”毛草灵眉梢微挑,语气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质疑,“却不知,母国陛下准备选派哪位‘贤能’,能比本宫更了解乞儿国民情政事?能比本宫更能得到乞儿国皇帝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又能比本宫,更能让这万千刚刚过上安稳日子的百姓信服?”
她一连串的反问,如同绵里藏针,让王使者一时语塞。
毛草灵趁势而下,语气放缓,却更显坚定:“故而,本宫以为,此时召本宫回国,非但不是最佳时机,反而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动荡,于两国皆无益处。本宫恳请使者,将乞儿国上下,尤其是陛下与本宫,以及万千百姓,希望本宫留任,以继续促进两国友好、稳固边疆、造福黎民的诚挚意愿,如实禀报大唐皇帝陛下。若陛下体恤,准许本宫留任,本宫与乞儿国上下,必感念天恩,今后在边贸、朝贡、乃至军事协同上,必当更加尽心竭力,以报陛下隆恩。”
她这番话,软硬兼施。既表明了坚决留下的态度,又给出了留下的“好处”,将“抗旨”包装成了“为两国大局着想”的深明大义。
王使者脸色变幻,他深知眼前这位凤主绝非易与之辈,更意识到乞儿国对此事的决心远超预期。他原本以为只是一趟简单的迎归任务,如今却陷入了棘手的外交博弈。
“殿下之意,下官已然明了。”王使者深吸一口气,恢复了官场上的圆滑,“下官定当将殿下所言,一字不差,奏报我朝陛下。只是……国书已下,天意难测,最终圣意如何,非下官所能揣度。还请殿下早做准备。”
他这话,既是给自己留了退路,也暗含了一丝警告——不要以为这样就能改变大唐皇帝的决定。
毛草灵自然听出了弦外之音,她淡然一笑:“有劳使者。本宫相信,大唐皇帝陛下英明睿智,必能体察下情,做出最符合两国利益的圣裁。”她端起茶杯,这是端茶送客的暗示。
王使者识趣地起身告退。
待使者离去,偏厅内只剩下毛草灵与李恒二人。
李恒一直紧绷的脸色稍稍放松,看向毛草灵的目光充满了激赏:“灵儿,方才一番应对,有理有据,不卑不亢,甚好!”
毛草灵却轻轻摇头,脸上并无喜色:“恒郎,这只是第一步。王使者是个聪明人,他听懂了我们的态度和底线,但他做不了主。关键,还在于大唐朝廷如何判断我们的‘价值’和‘威胁’。我们必须在他将消息传回之前,展现出足够的力量和团结,让大唐觉得强行召回我,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她站起身:“事不宜迟,我这就去清流苑。”
“朕派一队禁军护卫你。”李恒道。
“不必兴师动众,”毛草灵拒绝,“只需几名可靠侍卫即可。苏学士不喜张扬,阵仗太大,反而不美。况且,此时京城之内,众目睽睽,安全应无大碍。”
李恒想了想,点头同意,亲自挑选了四名武功高强、心思缜密的大内侍卫随行。
凤辇出了宫门,并未引起太多注意。毛草灵吩咐轻车简从,直奔城郊的清流苑。
清流苑坐落在一片竹林掩映的山脚下,清幽僻静。得知凤主驾到,苏晏并未出门迎接,只派了一名小童引路。
毛草灵也不在意,让侍卫在苑外等候,自己独自一人,跟着小童穿过曲折的竹径,来到一处简朴的草堂前。
草堂内,一位清癯老者,须发皆白,正伏案挥毫,仿佛对窗外之事充耳不闻。正是致仕多年的苏晏,苏学士。
毛草灵静静立于门前,并未出声打扰。
良久,苏晏搁下笔,抬起头,那双阅尽世事的眼睛平静无波地看向毛草灵,缓缓开口,声音苍老却清晰:
“凤主大驾光临,我这山野草堂,蓬荜生辉。只是不知凤主不在宫中应对大唐使者,来我这无用老朽之处,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