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老朱送大礼,一千亩山地换炭火!-《饭馆通大明:我靠预制菜发家致富》

  “是!东家!”

  钱工匠的应答声洪亮无比,黝黑的脸膛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

  他看向夏沐的眼神,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崇拜来形容,那是一种近乎于狂热的信服。

  泥巴混炭末,戳几个窟窿眼,就能变成比上好青冈炭还耐烧的宝贝!

  这种点石成金的手段,不是神仙是什么?

  “都还愣着干什么!没听到东家的话吗?

  赶紧动起来!手脚都给我麻利点!”

  钱工匠转过身,对着那群还在发呆的工匠和劳力们就是一通大吼。

  人群轰然应诺,再也没有了半分的迟疑和观望,每个人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手脚飞快地投入到生产之中。

  挖泥的挖泥,砸炭的砸炭,和料的满头大汗,脱模的更是小心翼翼,仿佛在对待什么稀世珍宝。

  整个山脚下的空地,瞬间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露天工厂。

  夏沐看着眼前这幅充满活力的景象,心中最后一块石头也彻底落了地。

  她默默在心里算了一笔账。

  一斤重的木炭,正常燃烧,顶多也就撑上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

  可现在做成蜂窝煤,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一个一斤重的蜂窝煤,只需要大概六两的炭粉,剩下的都是不值钱的黄泥。

  可就是这么个玩意儿,燃烧的时间却能达到两个时辰以上,足足四个小时!

  看似燃烧时间只增加了一倍,可实际的能源利用效率,却是翻了好几番!

  毕竟,前者需要一斤的木炭,而后者仅需要6两。

  这中间节省下来的木炭,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明朝,最不值钱的是什么?是人力!

  多花点人力,多几道工序,就能让宝贵的木炭燃烧效率暴增,这笔买卖,血赚!

  “袁武。”夏沐侧头吩咐。

  “东家,属下在。”袁武立刻上前一步。

  “你带几个人,把烘干的蜂窝煤,送回营里,让营里的人试试效果。”

  “对了,这种蜂窝煤,配合小型土窑取暖效果更好。”

  夏沐从怀里掏出一张小型土窑的图纸。

  “这种土窑结构非常简单,一些石头加上一些黄泥就能弄出来。

  虽然使用寿命大概也就几个月,但已经足够了。。”

  “抽空在每个屋里面都弄一个,这样能让蜂窝煤烧得更久,也更暖和。”

  既然要弄蜂窝煤,夏沐自然考虑到了配套的设施。

  想让蜂窝煤烧得更久,自然是配合现代的碳炉最合适。

  然而,一个最普通的炭炉,最少也要几十块。

  除了成本以外,还要考虑到运输的问题。

  土制的这种小炭炉,虽然用起来可能不如那些现代炭炉那么好,但胜在可以就地取材。

  “是,东家!”袁武领命,立刻去安排人手。

  夏沐则继续留在工地,亲自监督生产流程,时不时指出一些工人们操作不当的地方,确保第一批蜂窝煤的质量。

  就在山脚下一片繁忙,所有人都干劲十足的时候,一阵杂乱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这里的喧嚣。

  “吁——”

  十几骑人马在工地外围勒住了缰绳,翻身下马。

  为首的,赫然是几个身穿锦袍,面白无须的太监,身后还跟着一队身披甲胄、手按腰刀的宫中护卫。

  这阵仗,让原本热火朝天的工地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工匠和劳力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惊疑不定地看着这群不速之客,一些胆小的人早就吓得跪在地上。

  夏沐眉头微蹙,也停下了脚步。

  她一眼就认出了为首那个面容和善的太监,正是之前来传过几次旨的杨公公。

  他怎么来了?还带了这么多人?

  夏沐心中闪过一丝疑惑,但还是快步迎了上去,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

  “杨公公,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

  快请进,快请进。”

  杨公公看到夏沐,脸上也堆起了菊花般的笑容,连忙快走几步,对着夏沐拱了拱手:

  “夏大人客气了,咱家是奉陛下之命,特来给您宣旨的。”

  宣旨?

  夏沐心里更奇怪了。

  自己这蜂窝煤才刚弄出来,朱元璋怎么就知道了?

  难不成这家伙在自己身边安了眼线?

  不会吧,自己都表现的这么安分了,这家伙不至于疑心这么重吧?

  况且,就算知道了,也不至于这么快就下旨吧?

  她很快又想到了另外一个可能性,相比起对方在自己身边安了眼线这个可能性反而更大。

  难道····是昨天卖炭的事情?

  她心中念头飞转,脸上却不动声色,对着杨公公一拱手:

  “还请公公稍待,容我准备香案。”

  “不必了,不必了。”

  杨公公摆了摆手,笑道,

  “陛下有口谕,夏大人功在社稷,无需拘泥这些繁文缛节。

  咱家就在这儿宣了。”

  说着,他清了清嗓子,从袖中取出一卷明黄的圣旨,缓缓展开。

  周围的护卫立刻散开,将闲杂人等隔开,钱工匠等人更是被这阵仗吓得齐刷刷跪了一地,连头都不敢抬。

  夏沐整理了一下衣冠,神情肃穆地躬身而立。

  只听杨公公那尖细却洪亮的声音,在山脚下清晰地回荡开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咨尔夏氏,聪慧敏达,心怀黎庶。

  于国难之际,慷慨解囊,解朝廷之忧,救万民于水火,朕心甚慰。”

  “特赐尔甲十六号营地东南‘青龙山’一座,山中林木,尽归尔所有,永为其业,以彰其功!”

  “钦此!”

  声音落下,整个工地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跪在地上的钱工匠等人,一个个目瞪口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赏了一座山?

  一整座山?!

  夏沐也愣住了,她抬起头,看着杨公公,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来。

  青龙山?

  那不是她营地旁边那座绵延数里,比她现在这座山大了好几倍的官山吗?

  足足一千三百多亩!

  就这么……赏给自己了?

  她正愁自己这座小山头经不起折腾,用不了几年就得被砍秃了,朱元璋转手就送了座更大的过来?

  这幸福来得也太突然了!

  “夏大人?夏大人?接旨吧?”

  杨公公笑眯眯地看着她,将圣旨递了过来。

  “啊……哦!臣,接旨!谢陛下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