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慈猛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带来一丝刺痛,却也让他混乱的头脑清醒了几分。
“倭国……银山……”他想起昨夜打探到的、不知从何处悄然流传开的消息,关于那座名为“石见”的,蕴藏着无尽财富的银山。
他终于明白,大唐为何会对倭国那片“蛮荒之地”突然感兴趣。
自己这枚棋子,恐怕还肩负着为大唐探路,甚至未来争夺那银山的使命。
这让他感到更加的屈辱和无力,但同时也隐隐看到了一丝借势的可能。
如果操作得当,那银山,或许也能成为他扶余慈的筹码?
接下来的日子,扶余慈像是换了一个人。他强压下所有的恐惧和不安,开始积极奔走。
他利用“归义郡王”的身份和圣旨赋予的权力,在长安、洛阳,尤其是沿海的登州、莱州等地,公开招募愿意随他前往倭国的“志士”。
效果出乎意料地并不算太差。百济虽亡,但其遗民数量众多,其中不乏对故国尚有眷恋,或是在大唐境内生活困顿、渴望搏一把富贵的亡命之徒。
再加上太子方面通过“民间”渠道暗中输送来的一些资源,短短一个多月,扶余慈竟然也拉起了一支近两千人的队伍。
这支队伍鱼龙混杂,有破落的百济贵族,有经验丰富的老兵和水手,有手艺精湛的工匠,更多的是走投无路、渴望在新天地寻找机会的流民。
他们乘坐着由大唐官方“协助”征调、购买的几十艘老旧海船,在贞观十八年初夏,于莱州港外集结,准备扬帆东渡。
出发那天,天气并不算好。铅灰色的天空低垂,海风带着咸腥和凉意。
码头上,没有盛大的欢送仪式,只有一些负责监督的唐朝低级官吏和好奇围观的百姓。
气氛萧索而压抑。
扶余慈站在最大的那艘旗舰船头,身披郡王礼服,望着眼前浩瀚无垠、波涛起伏的大海,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命运的愤懑。
他回头最后望了一眼越来越远的大唐海岸线,那片承载着他屈辱、野心和短暂富贵的土地。
这一去,或许再无归期。
“开船!”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嘶哑地下达了命令。
帆缆搅动,巨大的船帆在风中鼓胀起来,带着这支充满悲壮和不确定性的队伍,驶向了迷雾笼罩的东方。
几乎就在扶余慈船队离开莱州港,消失在海平面下的同时,千里之外的辽东,战争的最终章即将奏响。
泗沘城下,唐新联军旌旗蔽日,营垒连绵数十里。
经过连番苦战和严密包围,这座百济最后的堡垒,已经如同熟透的果子,摇摇欲坠。
城头之上,百济义慈王形容枯槁,眼神绝望,却依旧在做着困兽之斗。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好好的百济,为何会在这短短时间内,崩塌得如此彻底。
城下,中军大帐内,侯君集正与程处默、刘仁愿、薛仁贵等将领进行最后的战术推演。薛仁贵一身亮银甲胄,英气逼人,眉宇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生擒渊盖苏文的巨大功勋,让他如同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泗沘城防已残破不堪,城内粮草殆尽,军心涣散。”侯君集指着沙盘,语气沉稳,“三日之内,必可破城。诸将当奋勇向前,毕其功于一役,勿使义慈王走脱!”
“末将遵令!”众将轰然应诺,杀气盈帐。
而在另一边,新罗大营中,金庾信的心情则要复杂得多。
他收到了来自金德曼的密信,信中详细告知了大唐关于百济故地的最终处置方案——设立五都督府直辖要地,只将部分边缘区域划归新罗。
虽然早有预料,但当确切消息传来,金庾信心中仍不免涌起强烈的失落和一丝隐怒。
新罗在此战中出力甚多,损兵折将,最终却只得到这点残羹冷炙?大唐的算计和提防,未免太过明显。
他走到帐外,望向西方大唐的方向,目光深邃。强大的邻居,既是庇护,也是巨大的阴影。
如何在这阴影下为的新罗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甚至……未来的发展,将是他和金德曼需要长期面对的难题。
“将军,攻城准备已毕,是否按计划发动?”副将前来请示。
金庾信收敛心神,脸上恢复了惯有的冷峻:“传令下去,依计行事!此战,务必让我新罗军的旗帜,率先插上泗沘城头!”
他需要一场漂亮的胜利,来为新罗争取更多的谈判筹码,也提振国内因未能尽得百济而可能产生的失望情绪。
贞观十八年夏,唐军主力与新城军同时对泗沘城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总攻。
战斗异常激烈,但已无悬念。守城的百济军早已是强弩之末,在唐军精锐的猛攻和新罗军不惜代价的攀附下,城防迅速瓦解。
薛仁贵依旧一马当先,白袍银甲所向披靡,他率领麾下精锐,率先从一段被投石机轰塌的城墙缺口处突入城内,与负隅顽抗的百济王宫卫队展开了惨烈的巷战。
最终,义慈王在王宫大殿内,被薛仁贵亲手擒获。
这位曾经雄踞一方的百济之王,在绝望中试图自焚,却被及时阻止,成了大唐的又一位阶下囚。
随着义慈王的被擒,泗沘城内最后的抵抗也宣告平息。
百济,这个立国几百年的海东古国,至此,彻底覆亡。
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向长安。
而在另一边,经过漫长而艰险的航行,扶余慈的船队,终于在视野尽头,看到了一条蜿蜒的海岸线。
那陌生的、笼罩在淡淡海雾中的土地,就是他的“封地”——倭国。
船队选择了一处看似平静的海湾下锚登陆。踏上松软而陌生的沙滩,看着身后疲惫不堪、面露茫然的部众,以及眼前茂密未知的原始丛林,扶余慈心中五味杂陈。
这里,就是他野心的新起点,还是他生命的终点?
他拔出佩剑,指向内陆,用尽力气对身后惶恐的部众喊道:“儿郎们!此地,便是吾等新生之土!随本王,在此开辟我等之基业!百济之魂,将在此地重生!”
…………
“倭国……银山……”他想起昨夜打探到的、不知从何处悄然流传开的消息,关于那座名为“石见”的,蕴藏着无尽财富的银山。
他终于明白,大唐为何会对倭国那片“蛮荒之地”突然感兴趣。
自己这枚棋子,恐怕还肩负着为大唐探路,甚至未来争夺那银山的使命。
这让他感到更加的屈辱和无力,但同时也隐隐看到了一丝借势的可能。
如果操作得当,那银山,或许也能成为他扶余慈的筹码?
接下来的日子,扶余慈像是换了一个人。他强压下所有的恐惧和不安,开始积极奔走。
他利用“归义郡王”的身份和圣旨赋予的权力,在长安、洛阳,尤其是沿海的登州、莱州等地,公开招募愿意随他前往倭国的“志士”。
效果出乎意料地并不算太差。百济虽亡,但其遗民数量众多,其中不乏对故国尚有眷恋,或是在大唐境内生活困顿、渴望搏一把富贵的亡命之徒。
再加上太子方面通过“民间”渠道暗中输送来的一些资源,短短一个多月,扶余慈竟然也拉起了一支近两千人的队伍。
这支队伍鱼龙混杂,有破落的百济贵族,有经验丰富的老兵和水手,有手艺精湛的工匠,更多的是走投无路、渴望在新天地寻找机会的流民。
他们乘坐着由大唐官方“协助”征调、购买的几十艘老旧海船,在贞观十八年初夏,于莱州港外集结,准备扬帆东渡。
出发那天,天气并不算好。铅灰色的天空低垂,海风带着咸腥和凉意。
码头上,没有盛大的欢送仪式,只有一些负责监督的唐朝低级官吏和好奇围观的百姓。
气氛萧索而压抑。
扶余慈站在最大的那艘旗舰船头,身披郡王礼服,望着眼前浩瀚无垠、波涛起伏的大海,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命运的愤懑。
他回头最后望了一眼越来越远的大唐海岸线,那片承载着他屈辱、野心和短暂富贵的土地。
这一去,或许再无归期。
“开船!”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嘶哑地下达了命令。
帆缆搅动,巨大的船帆在风中鼓胀起来,带着这支充满悲壮和不确定性的队伍,驶向了迷雾笼罩的东方。
几乎就在扶余慈船队离开莱州港,消失在海平面下的同时,千里之外的辽东,战争的最终章即将奏响。
泗沘城下,唐新联军旌旗蔽日,营垒连绵数十里。
经过连番苦战和严密包围,这座百济最后的堡垒,已经如同熟透的果子,摇摇欲坠。
城头之上,百济义慈王形容枯槁,眼神绝望,却依旧在做着困兽之斗。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好好的百济,为何会在这短短时间内,崩塌得如此彻底。
城下,中军大帐内,侯君集正与程处默、刘仁愿、薛仁贵等将领进行最后的战术推演。薛仁贵一身亮银甲胄,英气逼人,眉宇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生擒渊盖苏文的巨大功勋,让他如同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泗沘城防已残破不堪,城内粮草殆尽,军心涣散。”侯君集指着沙盘,语气沉稳,“三日之内,必可破城。诸将当奋勇向前,毕其功于一役,勿使义慈王走脱!”
“末将遵令!”众将轰然应诺,杀气盈帐。
而在另一边,新罗大营中,金庾信的心情则要复杂得多。
他收到了来自金德曼的密信,信中详细告知了大唐关于百济故地的最终处置方案——设立五都督府直辖要地,只将部分边缘区域划归新罗。
虽然早有预料,但当确切消息传来,金庾信心中仍不免涌起强烈的失落和一丝隐怒。
新罗在此战中出力甚多,损兵折将,最终却只得到这点残羹冷炙?大唐的算计和提防,未免太过明显。
他走到帐外,望向西方大唐的方向,目光深邃。强大的邻居,既是庇护,也是巨大的阴影。
如何在这阴影下为的新罗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甚至……未来的发展,将是他和金德曼需要长期面对的难题。
“将军,攻城准备已毕,是否按计划发动?”副将前来请示。
金庾信收敛心神,脸上恢复了惯有的冷峻:“传令下去,依计行事!此战,务必让我新罗军的旗帜,率先插上泗沘城头!”
他需要一场漂亮的胜利,来为新罗争取更多的谈判筹码,也提振国内因未能尽得百济而可能产生的失望情绪。
贞观十八年夏,唐军主力与新城军同时对泗沘城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总攻。
战斗异常激烈,但已无悬念。守城的百济军早已是强弩之末,在唐军精锐的猛攻和新罗军不惜代价的攀附下,城防迅速瓦解。
薛仁贵依旧一马当先,白袍银甲所向披靡,他率领麾下精锐,率先从一段被投石机轰塌的城墙缺口处突入城内,与负隅顽抗的百济王宫卫队展开了惨烈的巷战。
最终,义慈王在王宫大殿内,被薛仁贵亲手擒获。
这位曾经雄踞一方的百济之王,在绝望中试图自焚,却被及时阻止,成了大唐的又一位阶下囚。
随着义慈王的被擒,泗沘城内最后的抵抗也宣告平息。
百济,这个立国几百年的海东古国,至此,彻底覆亡。
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向长安。
而在另一边,经过漫长而艰险的航行,扶余慈的船队,终于在视野尽头,看到了一条蜿蜒的海岸线。
那陌生的、笼罩在淡淡海雾中的土地,就是他的“封地”——倭国。
船队选择了一处看似平静的海湾下锚登陆。踏上松软而陌生的沙滩,看着身后疲惫不堪、面露茫然的部众,以及眼前茂密未知的原始丛林,扶余慈心中五味杂陈。
这里,就是他野心的新起点,还是他生命的终点?
他拔出佩剑,指向内陆,用尽力气对身后惶恐的部众喊道:“儿郎们!此地,便是吾等新生之土!随本王,在此开辟我等之基业!百济之魂,将在此地重生!”
…………